JB-T 9879—1999 金属切削机床 油雾浓度测量方法
机械安全标准汇编 目录

机械安全标准汇编目录一、机械安全基础GB 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15706.1-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GB/T15706.2-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GB/T 16755-1997机械安全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JB/T 7536-1994机械安全通用术语二、风险评价GB/T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2-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T 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 16180-1996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 16856-1997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三、人类工效学GB/T1251.1-1989工作场所的险情信号险情听觉信号GB1251.2-1996人类工效学险情视觉信号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GB1251.3-1996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GB 3869-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T 12330-1990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T 12454-1990视觉环境评价方法GB/T 12985-1991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通则GB/T 13379-1992视觉工效学原则室内工作系统照明GB/T 13547-1992工作空间人体尺寸GB/T 14774-1993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 14775-1993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 14776-1993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GB/T 14777-1993几何定向及运动方向GB/T15241.2-1999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第2部分:设计原则GB/T 16251-1996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GB/T 17161-1997机床控制装置的操作方向GB/T 17244-1998热环境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GB/T 18153-2000机械安全可接触表面温度确定热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JB/T 5062-1991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四、安全防护装置GB4053.1-1993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GB4053.2-1993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GB4053.3-1993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GB4053.4-1983固定式工业钢平台GB 5725-1997安全网GB 8196-1987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 8197-1987防护屏安全要求GB12265.1-1997机械安全防止上枝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12265.2-2000机械安全防止下枝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12265.3-1997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距离GB 16909-1997密目式安全立网GB17888.1-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进入两极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GB17888.2-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GB17888.3-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GB17888.4-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GB/T17889.1-1999梯子第1部分:术语、型式和功能尺寸GB/T17889.2-1999梯子第2部分:要求、试验和标志五、全标志和符号GB 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893-2001安全色GB 2894-1996安全标志GB/T 3168-1993数字控制机床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GB/T 6388-1986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6527.1-1986安全色卡GB 7231-1987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GB 14778-1993安全色光通用规则GB 15052-1994起重机械危险部位与标志GB/T 15566-1995图形标志使用原则与要求GB 16179-1996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18209.1-2000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1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的要求GB18209.2-2000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2部分:标志要求六、环境污染GB 8703-1988辐射防护规定GB 8959-1988铸造防尘技术规程GB 11527-1989车间空气中碳化硅粉尘卫生标准GB 11528-1989车间空气中砂轮磨尘卫生标准GB 11719-1989车间空气中溶剂汽油卫生标准GB 1234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T 12349-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 12801-199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3325-1991机器和设备辐射的噪声操作者位置噪声测量的基本准则(工程级)GB/T 13441-1992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GB/T 13442-1992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工程级)GB 14097-1999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GB 15735-1995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GB 15739-1995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T 16769-1997金属切削机床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GB/T18569.1-2001机械安全减小由机械排放的危害性物质对健康的风险第1部分:用于机械制造商的原则和规范GB/T18569.2-2001机械安全减小由机械排放的危害性物质对健康的风险第2部分:产生验证程序的方法学JB/T 5073-1991热处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JB/T 6047-1992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方法JB/T 6055-1992锻造车间环境保护导则JB/T 6056-1992冲压车间环境保护导则JB 7740-1995机械工业含油废水排放规定JB 8434-1996热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JB/T 9878-1999金属切削机床粉尘浓度的测定JB/T 9879-199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测量方法JB 10046-1999机床电器噪声的限值及测定方法七、控制系统GB/T 3766-2001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7932-1987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 16754-1997机械安全急停设计原则GB/T16855.1-1997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第一部分设计通则GB/T17454.1-1998机械安全压敏防护装置第1部分:压敏垫和压敏地板设计和试验通则JB/T 10051-1999金属切削机床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八、机床安全防护GB 13567-1998电火花加工机床安全防护技术要求GB 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GB 16454-1996锯床安全防护技术要求GB 17584-1998牛头刨床安全防护技术要求GB17585-1998插床安全防护技术要求GB17586-1998拉床安全防护技术要求GB18568-2001加工中心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4029-2000磨床砂轮防护罩安全防护技术要求JB 10081-1999(原ZB J 54 003-87)卧式床安全防护技术要求JB 10139-1999滚齿机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10140-1999花键轴铣床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10166-2000弧齿锥齿轮铣齿机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10167-2000插齿机安全防护技术条件九、噪声JB 8551-1997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噪声限值JB 9048-1999冷轧管机噪声测量与限值JB 9967-1999液压机噪声限值JB 9968-1999开式压力机噪声限值JB 9969-1999棒料剪断机、鳄鱼式剪断机、剪板机、噪声限值JB 9970-1999冲型剪切机、联合冲剪机噪声限值JB 9971-1999弯管机、|三辊卷板机噪声限值JB 9972-1999滚丝机、卷簧机、制钉机噪声限值JB 9973-1999空气锥噪声限值JB 9974-1999闭式压力机噪声限值JB 9975-1999自动墩锻机、自动切边机、自动撮丝机、自动弯曲机噪声限值JB 9976-1999板料折弯机、折边机噪声限值JB 9977-1999双盘摩檫压力机噪声限值十、机床GB 17120-1997缎压机械安全技术条件JB 3350-1993机械压力机安全技术条件JB 3852-1991自动锻压机安全技术条件JB 3915-1985液压机安全技术条件JB 7741-1995金属切削加工安全要求JB 8780-1998螺旋压力机安全技术要求JB 8781-1998剪板机安全技术要求JB 8799-1998砂轮机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9962-1999联合冲剪机安全技术条件JB 10145-1999压铸机安全要求JB 10148-1999板料折弯机安全技术要求JB 10227-2001剃齿机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10228-2001提齿机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10229-2001螺纹铣床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 10230-2001短螺纹铣床安全防护技术条件十一、木工机械GB 12557-2000木工机床安全通则GB 15606-1995木工(材)车间安全生产通则GB 16272-1996木材加工原锔机安全技术要求JB/T 3295-1993单锯片手动进给木工圆锯机技术条件JB 3380-1999木工平刨床安全JB 5721-1991细木工带锯机结构安全JB 5722- 1991跑车木工带锯机结构安全JB 5723-1991单锯片手动进给木工圆锯机技术条件JB 5724-1991木工镂铣机结构安全JB 5725-1991木工磨刀机结构安全JB 5726-1991木工磨锯机结构安全JB 5727-1999单面木工压刨床安全JB 6106-1992自动进给木工带锯机结构安全JB 6107-1992木工多用机床结构安全JB 6108-1992普通木工带锯机结构安全JB 6109-1992单轴木工铣床结构安全JB 6110-1992自动进给木工带锯机结构安全JB 6111-1992普通木工车床结构安全JB 6112-1992二、三、四面木工刨床和铣床结构安全JB 6113-1992木工机用刀具安全技术条件JB 8082-1999护指键式和护罩式木工平刨床安全十二、矿用设备JB 8515-1997矿用绞车安全要求JB 8516-1997矿井提升机和矿用提升绞车安全要求JB 8518-1997地下铲运机安全要求JB 8519-1997矿井提升机和矿用提升绞车安全要求JB 8912-1999矿用炮孔钻机安全要求JB 8519-1997矿用人车安全要求JB 8918-1999液压防爆提升机和提升绞车安全要求十三、其他设备和工艺GB 2494-1995磨具安全规则GB 4674-1984磨削机械安全规程GB 6077-1985剪切机械安全规程GB 7144-1999气瓶颜色标志GB 7950-1999臂架型起重机起重力矩限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9448-1999焊接与切割安全GB 10080-2001空调用通风机安全要求GB 10827-1999机动工业车辆安全规范GB 11291-1997工业机器人安全规范GB 12266-1990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GB 13308-1998起重滑车安全要求GB 13887-1992冷冲压安全规程GB/T 14784-1993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GB 16490-1996振动给料机安全规范GB 16804-1997气瓶警示标签GB 17907-1999机械式停车设备JB 3643-2000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JB 5545-1991铸造机械安全防护技术条件JB5319.2-1991有轨港道堆垛起重机安全规范JB 5320-2000剪*式升降台安全规程JB 6028-1998工程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式通则JB 6030-2001工程机械通用安全技术要求JB 6132-1992埋刮板输送机安全规范JB 6407-1992电除尘器调试、运行、维修安全技术规范JB 6938-1997饲草粉碎机安全要求JB 6953-1993铸造冲天炉烟尘排放标准JB 7018-1993单轨小车悬挂输送机安全规程JB 7233-1994包装机械安全要求JB 7326-1994斗轮堆取料机安全规范JB 8524-1997容积式空气压缩机安全要求JB 8525-1997离心机安全要求JB 8588-1997电焊机用冷却风机的安全要求JB 8654-1997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机组安全要求JB 8655-1997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安全要求JB 8684-1998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安全要求JB 86-1998分离机安全要求JB 8716-1998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安全规程JB 8836-1999往复式割草机安全技术要求JB 8890-1999往复式内燃机安全要求JB 8891-1999中小功率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JB 9063-1999房间风机盘管空调器安全要求JB 10143-1999电火花成形机用自动灭火器技术条件JB 10144-1999抛(喷)丸设备安全要求JB 10146-1999冲天炉与冲天炉加料机安全要求十四、电气安全GB 4208-19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942.1-2001旋转电机外壳防护分级(IP代码)GB/T4942.2-1993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GB 12158-19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2350-2000小功率电动机的安全要求GB/T 12501-1990电工电子设备防触电保护分类GB/T 13869-1992用电安全导则JB 1601-1993额定电压橡皮绝缘固定敷设电线JB 8677-1997厂用防爆断路器JB 9537-1999户内、户外防腐防爆异步电动机环境技术要求(机座号。
金属切削机床粉尘浓度的测定

金属切削机床粉尘浓度的测定背景金属加工过程中,金属切削机床在加工中会产生粉尘,这些粉尘包含的金属元素可能对工人的身体造成损害,所以需要对金属切削机床产生的粉尘浓度进行测定和控制。
测定方法金属切削机床粉尘浓度的测定需要使用专业的粉尘浓度测试仪器。
粉尘浓度测试仪器粉尘浓度测试仪器主要有以下两种:1.滤膜法测定仪,又称“滤纸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是常用的检测仪器之一。
该测定方法将含有颗粒物的气体通过滤膜,在滤膜上的颗粒物就被固定在快速便于处理、检测的滤膜上,之后通过对滤膜的称量计算出样品的颗粒物质量浓度。
2.激光粒度仪,主要用于粉尘颗粒的粒径分析。
该测定仪器主要由激光和光敏探测器组成,利用激光散射光筛选颗粒,之后对光敏探测器的探测信号进行处理,使颗粒的数量、大小、形态等特征得到测量。
测定步骤1.准备好粉尘浓度测试仪器,包括滤膜法测定仪或激光粒度仪。
2.将测试仪器正确接线、接头,确保正常工作。
3.打开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过程,开始产生粉尘。
4.将测试仪器测试探头放置在产生粉尘的位置,让其平衡10分钟左右,让其适应环境。
5.开始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6.记录测定时间、位置、工作状态等参数,作为后期监管和调整的参考。
测量结果与分析通过粉尘浓度测试仪器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出该地区或机器产生的粉尘浓度,然后与规定的接触限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正常。
如果测算出来的粉尘浓度高于规定的接触限值,则需要对金属切削机床进行调整或更换设备,以减少粉尘产生和环境污染。
注意事项1.测定过程中,要保证测试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避免故障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2.测定前需要对测试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测定时应保证机器处于正常加工状态,避免结果偏差过大。
4.测定后应记录测定时间、位置、工作状态等参数,作为后期监管和调整的参考。
加工中心安全防护技术条件.

加工中心安全防护技术条件标准号:GB18568-2001替代情况:替代$False$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起草单位:北京机床研究所发布日期:实施日期:点击数:1491更新日期:2008年10月05日前言本标准的第3章、第4.7.3条、第4.8.1条、第4.8.3条、第4.8.4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是根据GB 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结合加工中心的结构特点制定的,是对上述标准的补充和具体化。
本标准按GB/T 16755—1997《机械安全安全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标准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床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维、李祥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加工中心存在的主要危险应采取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措施及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用途的加工中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eqv ISO 780:1997)GB 1251.1—1989 工作场所的险情信号险情听觉信号(eqv ISO 7731:1986)GB 1251.2—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视觉信号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GB 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GB 2893—1982 安全色GB 2894—1996 安全标志(neq ISO 3864:1984)GB/T 3168—1993 数字控制机床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neq ISO 2972:1979)GB 4053.1—1993 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GB 4053.2—1993 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GB 4053.3—1993 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GB 4053.4—1983 固定式工业钢平台GB/T 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eqv IEC 204—l:1992)GB/T 6527.2—1986 安全色使用导则(eqv ISO 3864:1984)GB/T 6576—1986 机床润滑系统(neq ISO 5170:1977)GB 7247—1995 激光产品辐射安全、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idt IEC 825:1984)GB/T 7632—1987 机床用润滑剂的选用GB/T 7932—1987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neq ISO 4414:1982)GB 8196一t987 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 8197—1987 防护屏安全要求GB 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 12265.1—1997 机械安全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 12265.2—2000 机械安全防止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 12265.3—1997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GB/T 13379-一1992 视觉工效学原则室内工作系统照明(neq ISO 8995:1989)GB/T 14775—1993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 14776—1993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GB/T 15241.2—1999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第2部分:设计原则(idt ISO 10075-2:1996)GB/T 15706.1—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GB/T 15706.2—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GB 15760—1995 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GB/T 1625l—1996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eqv ISO 6385:1981)GB 16754—1997 机械安全急停设计原则(eqv ISO/IEC 13850:1995)GB/T 16769一1997 金属切削机床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GB/T 16855.1—1997 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第一部分:设计通则GB/T 16856一1997 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GB/T 17161—1997 机床控制装置的操作方向(eqv ISO 447:1984)GB/T 17454.1—1998 机械安全压敏防护装置第1部分:压敏垫和压敏地板设计和试验通则GB 17888.1—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GB 17888.2—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GB 17888.3—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GB 17888.4—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GB/T 18153—2000 机械安全可接触表面温度确定热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GB 18209.1—2000 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l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的要求(idt IEC 61310-1:1995)GB 18209.2—2000 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2部分:标志要求(idt IEC 61310-2:1995)JB/T 8356.1—1996 机床包装技术条件JB/T 8356.2—1996 机床包装箱JB/T 8356.3—1996 机床包装用中、小木箱JB/T 9878—1999 金属切削机床粉尘浓度的测定JB/T 9879—1999 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测量方法JB/T 10051—1999 金属切削机床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3 机床的危险3.1 机械危险3.1.1 挤压危险a)主轴箱与工作台之间的挤压危险;b)工作台与墙或其他物体之间的挤压危险;c)滑鞍(或滑板)与墙或其他物体之间的挤压危险;d)刀具与刀库之间的挤压危险;e)刀具与刀具夹紧机构或机械手之间的挤压危险;f)工件与工件动力夹紧机构之间或工件运动(例如:工件分度)的挤压危险;g)机械排屑装置运动部分与固定部分之间的挤压危险;h)由于操作者意料不到运动或观察加工时产生的挤压危险。
金属切削液浓度检测概述

国联质检油品检测中心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金属切削液浓度检测概述--国联质检实验室近年来,金属切削液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是在水溶性液体领域。
由于这类液体以水为基质,其传热速递高(水的传热速递为油的2.5倍)。
经金属切削液检测实验后发现,等量的水吸收一定热量后,比油的温升要慢得多,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且可减少油雾,因此水基切削液的用量增大。
但是水基切削液与油相比存在着润滑性差,其次是锈腐、胶体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泡沫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切削液在机床应用时的“油池寿命”至关重要。
而控制切削液的浓度,能有效的进行切削液检测。
1.在金属加工中,我们需要进行切削液检测浓度测试,其最为常用以及最精准的方法属折光仪法;在使用折光仪对切削液进行测试时,我们只需要滴1-2样品于棱镜表面上,使样品充分延展覆盖棱镜表面并且无任何气泡,关闭样品盖,透过棱镜可目测读出切削液测量值。
2.日常使用折光仪法测试外,还有数字手持袖珍折射仪;在日常金属加工中,急需用切削液,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字手持袖珍折射仪,它简单快捷的可在切削液管理者者中现在对浓度测试。
在操作者对测定切削液浓度时,只需要把被测液体滴1-2滴样品于棱镜的表面上,使样品充分延展覆盖棱镜的表面,再按“开始START”键钮,切削液检测的浓度值则以数字形式显示出来。
3.金属加工中,使用含有油份的切削液,可使用酸解破乳法,该方法也是国内外均有采用的浓度测试方法,适用于组成中含有一定比例油份的切削液产品,如乳化液和微乳液。
其测试方法要比前两种较为复杂;酸解破乳法是在一种有刻度长颈容量瓶中进行的,需要混合液完全破乳后读出油相的耗升数,还需要供应商提供的换算因子,方可求算出切削液的准确浓度。
4.化学滴定法,是通过测定切削液中的碱度、表面活性剂含量或者其它特定组分的含量来测试切削液的弄浓度,该方法操作方便,但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干扰,直接影响滴定终点的准确判断切削液检测的浓度。
润滑油测定方法标准

100mL试样在适合其性质的规定条件下进行蒸馏。系统地观察温度计读数和冷凝液地体积,并根据这些数据,再进行计算和报告结果。
1997-6-16
1997-12-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液体或固体石油产品的密度,但不适宜测定高挥发性液体(如液化石油气等)的密度。
密度是在温度t℃时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克/厘米3,公斤/米3单位表示。报告密度时要指明温度,在20℃时的密度称标准密度,用ρ20表示。
1981-3-26
1981-7-1
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机法)
GB/T 3142-82
发动机表观粘度测定法(冷启动模拟机法)
GB/T 6538-2000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发动机油在剪切应力约为50000~100000Pa,剪切速率为10 5~10 4 s -1的条件下,-5~-30℃的表观粘度。搓搓大范围为500~10000mPa·s。
一个电子马达驱动一个与定子紧密配合的转子,在转子和定子的空隙间充满试样,通过调节流过定子的冷却剂流量来维持试验温度,并在靠近定子内壁处测定这一温度。校正转子的转速使之作为粘度的函数。由校正的结果和转子的转速来确定试样的粘度。
1983-3-9
1983-12-1
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重量法)
GB/T 511-88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产品和添加剂。
称取一定量的试样,溶于所用的溶剂中,用已恒重的滤器过滤,被留在滤器上的杂质即为机械杂质。
1988-7-27
1989-6-1
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 1884-2000
JB-T 9879—1999 金属切削机床 油雾浓度测量方法.

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测量方法JB/T 9879—1999国家机械工业局1999—05—20批准2000—01—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对ZB J50 009—8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测量方法》的修订。
原版本是参照有关标准,通过试验研究,结合机床产品的使用特点制定的,其技术内容仍能符合当前科技水平,适应生产和使用需要。
本标准与ZB J50 009—89的技术内容一致,仅按有关规定重新进行了编辑。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ZB J50 009—89。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磨床研究所、秦川机床厂、汉江机床厂、上海第一机床厂。
本标准于1989年3月首次发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切削机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油雾浓度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切削机床。
2 测量原理通过采样装置,使一定体积的含油雾空气通过已知重量的滤膜来采集油雾,根据采样后滞留在滤膜上的油雾增量和采样空气体积,就可计算出单位体积空气中油雾的质量(mg/m3)。
3 仪器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测量,主要采用以下测量仪表及器具:——采样装置(采样头、采样夹、采样动力、流量计和支持架等);——分析天平(感量0.10mg);——合成纤维滤膜;——秒表;——干湿球温度计;——空盒气压表;——干燥器。
4 一般要求4.1 测量机床油雾浓度时,在机床工作前应先做本底试验,确定环境油雾及空气湿度的大小。
4.2 采样时,应关闭周围窗户及通风设备。
4.3 采集机床油雾时,产生油雾的其他机床应停止工作。
4.4 采样时,应使机床冷却系统及其他产生油雾的系统在最大流量下工作,并在机床运转30min后进行采样。
有吸雾装置的机床运转时应使吸雾装置处于工作状态。
4.5 采样头应有左右两个滤膜,安放在工人经常操作的位置,距离机床一般不超过1m。
采样头应面向机床产生油雾的油雾源,采样头距地面高1.5m。
JB-T9917.1-1999多用磨床精度检验

ICS 25.080.50J 55JB/T 9917.1-1999多用磨床精度检验1999-05-20 发布2000-01-01 实施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JB/T9917.1-1999前言本标准是在ZB J55 021—88《多用磨床精度》的基础上修订的。
本标准与ZB J55 021—88的技术内容一致,仅按有关规定重新进行了编辑。
本标准是JB/T 9917《多用磨床》系列标准中的一部分,该系列标准包括以下两个部分:JB/T 9917.1—1999 多用磨床精度检验JB/T 9917.2—1999 多用磨床技术条件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ZB J55 021—88。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磨床分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咸阳机床厂。
本标准于1979年以JB 2612—79首次发布。
1988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此次为第二次修订。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多用磨床的几何精度和工作精度的要求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工件回转直径200~250 mm 、工作台最大行程为500 mm 的多用磨床。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182—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 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GB/T 17421.1—1998机床检验通则 第1部分:在无负荷或精加工条件下机床的几何精度3 一般要求3. 1参照GB/T 17421.1—1998中3.1调整机床安装水平,将工作台置于行程的中间位置,在工作台中间放置水平仪,水平仪在纵向和横向的读数值均不超过0.04/1000。
3. 2 检验时一般可按装拆检验工具和检验方便、热检项目的要求安排实际检验次序。
3. 3 工作检验时,试件的检验应在精磨后进行。
3. 4 当实际测量长度与本标准规定的长度不同时,允差应根据GB/T 17421.1—1998中2.3.1.1的规定,按能够测量的长度折算。
油雾控制及研究(汽车行业会)

磨削加工; 使用油品:切削油
粗加工距 加工区1m
精加工距 加工区1m
8.97 2.31
3.8 1.47
57.6 36.4
• 油雾与职业病:皮肤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 呼吸道刺激、过敏性肺炎……、致癌倾向性……
1.3 油雾控制现状
国内外法规限值 国外: 5 mg/m3 - 3 mg/m3 - 0.5 mg/m3 -0.2 mg/m3(建议修 订值) 中国:GBZ2-2002(职业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20
0.2%高聚物E 0.5%高聚物E 1.0%高聚物E N15空白
油雾浓度/mg.m-3
280
240
200
160
120
80
4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时间/min
图3 不同加剂量下油雾抑制剂的降雾效果
油雾抑制剂加量显著影响抑雾效果。
•高分子聚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品的起雾性 和油雾沉降性,但普通高分子聚合物的抑雾效 果并不十分明显。
金属加工过程的油雾 控制及研究
上海石油商品应用研究所
二0 0四年十月
金属加工过程的油雾控制及研究
• 油雾的危害及控制现状 • 油雾控制技术研究 • 低油雾切削油的应用 • 结论
1. 油雾的危害及控制现状
• 油雾的产生 • 油雾的危害 • 油雾控制现状
1.1 油雾的产生
金
属
机械雾化: 泵循环、喷雾、射流撞击等
闪点(开口),℃
168
182
230
油雾浓度/mg.m-3
150S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测量方法
JB/T 9879—1999
国家机械工业局1999—05—20批准2000—01—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对ZB J50 009—8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测量方法》的修订。
原版本是参照有关标准,通过试验研究,结合机床产品的使用特点制定的,其技术内容仍能符合当前科技水平,适应生产和使用需要。
本标准与ZB J50 009—89的技术内容一致,仅按有关规定重新进行了编辑。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ZB J50 009—89。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磨床研究所、秦川机床厂、汉江机床厂、上海第一机床厂。
本标准于1989年3月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切削机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油雾浓度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切削机床。
2 测量原理
通过采样装置,使一定体积的含油雾空气通过已知重量的滤膜来采集油雾,根据采样后滞留在滤膜上的油雾增量和采样空气体积,就可计算出单位体积空气中油雾的质量(mg/m3)。
3 仪器
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测量,主要采用以下测量仪表及器具:
——采样装置(采样头、采样夹、采样动力、流量计和支持架等);
——分析天平(感量0.10mg);
——合成纤维滤膜;
——秒表;
——干湿球温度计;
——空盒气压表;
——干燥器。
4 一般要求
4.1 测量机床油雾浓度时,在机床工作前应先做本底试验,确定环境油雾及空气湿度的大小。
4.2 采样时,应关闭周围窗户及通风设备。
4.3 采集机床油雾时,产生油雾的其他机床应停止工作。
4.4 采样时,应使机床冷却系统及其他产生油雾的系统在最大流量下工作,并在机床运转30min后进行采样。
有吸雾装置的机床运转时应使吸雾装置处于工作状态。
4.5 采样头应有左右两个滤膜,安放在工人经常操作的位置,距离机床一般不超过1m。
采样头应面向机床产生油雾的油雾源,采样头距地面高1.5m。
4.6 采样前滤膜称重到开始采样的时间及采样结束到样品称重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0min。
4.7 机床上有若干操作位置时,每个操作位置都应进行测量,并取其中最大值作为该机床的油雾浓度。
4.8 采样前后要测量环境温度和气压。
5 操作步骤
5.1 滤膜的准备
5.1.1 将衡重过的滤膜编号,然后在分析天平上称重(应精确到0.10mg)。
注:衡重的目的使滤膜重量趋于衡定,其方法是将滤膜在干燥器中放置24h,然后隔1h称量一次,直到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20mg。
5.1.2 将称重后的滤膜放在滤膜盒中,准备到现场使用。
5.2 采样
5.2.1 将滤膜装到采样装置上。
5.2.2 采样时,抽气流量一般取15~40L/min。
5.2.3 采集在滤膜上油雾的质量应在1~10mg范围内。
5.2.4 采样结束后切断电源,关闭采样管路,防止由于负压将油粒倒抽出来,然后取出滤膜。
6 结果的计算
6.1 将采样后的滤膜称重(精确到0.10mg)。
6.2 油雾浓度的计算
6.2.1 油雾浓度的计算按下列公式:
(1)
(2)
(3)
(4)式中:N——机床油雾浓度,mg/m3;
N1——实际测量的油雾浓度,mg/m3;
N2——本底试验的油雾浓度(包括空气绝对湿度),mg/m3;
m——采样后滤膜质量,mg;
m1——采样前滤膜质量,mg;
V0——标准状态[0℃,101324.72Pa(760mmHg)大气压)下采样空气体积,L;
V t——实际采样体积,L;
q v——采样时抽气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t——采样时环境温度,℃;
p——采样时大气压力,Pa(当采样时大气压力单位为mmHg时,)。
6.2.2 当两个平行样品的油雾浓度差值不超过其平均值的20%时,作为有效样品,采样
点的油雾浓度以两个平行样品油雾浓度的平均值计。
注:平行样品是指采样装置上同时采样的左、右两个滤膜。
附录 A
(提示的附录)
采样装置、滤膜的选择及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最大值
A1 采样装置及滤膜的选择
采样装置推荐选用鞍劳D—4型粉尘采样器(沈阳热工仪表厂生产),适用于此机的滤膜采用直径为40mm合成纤维滤膜(北京合成纤维厂生产)。
A2 为了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最大值应不超过5mg/m3。
附录 B
(提示的附录)
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