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献鼋word版本
《和氏献璧》课文

《和氏献璧》课文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楚厉王。
厉王命令玉匠鉴别。
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大怒,就下令砍了卞和的左脚。
待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
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故意欺骗,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后来,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了。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
那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
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
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壁”。
2019年献之游园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献之游园阅读答案篇一:和氏献璧阅读答案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7.给下面句子中的粗体字注音。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2)奉而献之厉王( )(3)王以和为诳( )(4)而刖其左足( )(5)厉王薨( )18.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1)武王使玉人相之(2)王又以和为诳(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5)遂命曰19.指出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用法,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1)泣尽而继之以血(2)吾非悲刖也(3)贞士而名之以诳(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0.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21.说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此吾所以悲也。
22.和氏献壁的故事常用来比喻什么?和氏献璧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7.(1)pǔ (2)pěng (3)kuāng (4)yuè (5)hōng18.(1)察看,鉴别 (2)欺骗(3)称 (4)打磨 (5)于是19.(1)动词用作名词,眼泪(2)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悲伤(3)名词用作动词,称(4)兼词,于之,从中20.(1)它,代玉璞的这么 (2)以&&为,认为用21.(1)介词结构后置。
“食指”名称由来和《楚人献鼋》原文注释

“食指”名称由来和《楚人献鼋》原文注释食指和吃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人们一看到美食,就是“食指大动”呢?这和食指的来历有关,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的器皿大多是陶器,陶器的厚度和导热性,决定了人们很难像现代的人们一样,隔着容器去判断食物和水的温度,通常人们会用大拇指下面的第一根指头,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作“食指”的指头,去试探食物和水的温度。
慢慢的这个动作又有了新的延伸,那就是用这根手指去尝试食物的味道。
另外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吃饭都是用手直接抓着吃的,综合这个手指在饮食方面的作用,便把这根手指命名为“食指”。
关于食指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楚人献鼋1于郑灵公2。
公子宋3与子家4将见5。
子公6之7食指动,以示子家8,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9。
”及10入,宰夫11将解12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13,及14食15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染指16於鼎17,尝之而18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19。
子家曰:“畜20老犹21惮22杀之23,而况君乎?”反谮子家24,子家惧而25从之26。
夏,弑27灵公。
《左传·宣公四年》1.鼋:yuán 古时候可食用生物,类似鳖而比鳖大。
2.郑灵公:春秋时期,郑国国君。
3.公子宋:字子公,郑国大夫。
大夫,dà fū古代官职名称,位于卿之下。
4.子家:公子归生,郑国大夫。
5.见:xiàn 指被诏上朝见君主。
6.子公:公子宋的字。
7.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两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关系。
此处表示领属关系。
8.以示子家: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的是把食指动这件事给子家看。
9.异味:此处指美味,美食。
10.及:<介>介绍时间,及入指的是在进入的时候。
11.宰夫:掌管膳食的官吏。
12.解:分解,指分解动物(原义是解牛)。
13.子家以告:子家把上面的信息告诉了郑灵公。
14.及:同注释10.15.食:s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试题(新版)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试题(新版)班级:姓名:分数: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10分)móu huàxiè qìmán yuàn mó cāshěn chájù juéméi tóu shī gōng yóu zhōng miǎn qiǎng二、比一比,再组词。
(10分)朴(______)衰(______)刊(______)诲(______)斩(______)扑(______)哀(______)刑(______)悔(______)渐(______)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5分)欢(_____)笑(____)失魂(_____)(_____)大(_____)一惊(_____)(____)欲聋破烂(_____)(_____)得(___)扬(____)(____)(_____)难当无(____)自(_____)一如(____)(____)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0分)居然仍然果然1.他虽然有病,但(____)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
2.今天早上还阳光明媚,下午(____)下起了倾盆大雨。
3.都说张家界山水很美,暑假去游一趟,(____)名不虚传。
只有……才……只要……就……4.(____)不来台风,妈妈(____)可以收几大箩桂花。
5.桂花树开花时,(____)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____)能看到那些小花。
五、按要求写句子。
(15分)我被这感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校园里很静。
(改为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老师在读国语。
楚人献鱼文言文翻译

楚人献鱼,事出有因。
昔者楚王好渔,而境内鱼多。
时有渔者,名曰渔翁,捕鱼于江。
一日,渔翁于江中得一异鱼,其色碧绿,其鳞如星,其尾如剑。
渔翁以为此鱼非同小可,遂载之归,献于楚王。
楚王闻之,大喜,曰:“吾闻异鱼之异,未尝得见,今渔翁得之,吾甚幸也。
”乃召渔翁,赏以千金,命宫中厨师烹之。
厨师烹鱼,汤鲜味美,楚王食之,赞不绝口。
于是,楚王欲知此鱼来历,命左右访之。
左右遍询境内,皆不知此鱼出处。
楚王遂命渔翁详述其事。
渔翁曰:“臣于江中捕鱼,忽见一巨石,其上生一异草,草中有一鱼卵。
臣取卵归家,养之数日,卵破而出,遂得此鱼。
”楚王闻言,感叹不已,曰:“此鱼实乃神物,非同凡鱼。
吾闻神物生于异草,得之神助,故能异于常鱼。
吾当以此鱼为宝,置于宫中,以示吾国之祥瑞。
”于是,楚王命人将此鱼置于宫中金池,每日以精饲料喂养。
宫中上下,皆以楚王得此神鱼为荣。
时有士人,名曰子云,上书楚王,言:“鱼者,水之精也。
水为阴,鱼为阳,阴阳相合,乃天地之和。
大王得此神鱼,实乃国之祥瑞,宜广为宣扬,以示天下。
”楚王览书,深以为然,遂命子云撰文,以记此事。
子云乃作《楚人献鱼赋》一篇,曰:楚国之江,鱼跃波涛。
渔翁得鱼,献于王僚。
鱼色碧绿,鳞似星河。
楚王大悦,赐金千镒。
烹鱼味美,赞不绝口。
鱼之来历,神助草中。
卵破而出,异于常鱼。
楚王得鱼,国之祥瑞。
置于金池,每日喂养。
子云上书,广为宣扬。
鱼者水精,阴阳相合。
大王得鱼,示天下祥。
宜传四方,以示我国。
于是,楚王命宫中乐舞,以庆祝得鱼之喜。
宫中之人,皆欢欣鼓舞,以为国家之幸。
自此,楚王益发勤于政事,国势日盛,百姓安居乐业。
岁月如梭,楚王寿终正寝。
后世子孙,仍以得鱼之事为荣,传颂不衰。
此鱼虽已不在,但其精神,永存于楚人心中。
楚人献鱼,传为佳话。
其事虽小,然寓含大义。
鱼者,水之精,亦象征国家之昌盛。
楚王得鱼,实乃国之祥瑞,亦体现了楚人崇鱼、尚水、重祥瑞的民风。
此故事流传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楚人猴文言文翻译

楚人有献猴于王者。
猴毛色斑斓,眼若明星,口若朱丹。
王者悦之,置之宫中,日与宴饮,夜与歌舞。
猴亦自得,日逐食之,夜逐舞之。
然猴性狡黠,喜食人食,恶闻人语。
每闻人语,则瞪目结舌,不能自持。
王者怜之,乃命左右曰:“此猴狡黠,不宜近人,宜远置之。
”遂命左右将猴送出宫外,置之深山。
猴至山,见山林茂密,花草丛生,不胜欢喜。
乃跳跃欢呼,以为得其所也。
然猴性不惯静寂,终日不得宁息。
于是猴思归,欲复见王者。
猴乃变作人形,潜入宫中。
王者见之,大惊曰:“此猴何故至此?”猴对曰:“臣思君之恩,愿归侍左右。
”王者怜而许之。
自是之后,猴常在王者左右,日夕相伴。
王者待之如宝,猴亦感激不尽。
然猴之心,终不忘山林之乐,每夜必私自逃出宫外,游于山林之间。
一日,猴于山林中见一猴,相视而笑,遂结为兄弟。
两猴相携,游历四方,不归故里。
王者闻之,叹曰:“猴之性也,难制也。
”于是王者命左右寻访,终不得。
后有人言,猴已远去,不知所终。
楚人猴,盖因性狡黠,难驯之故。
然其感激王者之恩,终不忘其德,此亦猴之德也。
《楚人猴》译文:楚国有个人献给国王一只猴子。
这只猴子的毛色斑斓多彩,眼睛明亮如星,嘴巴红润如朱砂。
国王非常喜欢它,将它安置在宫中,白天与之宴饮,夜晚与之歌舞。
猴子也非常快乐,白天追逐食物,夜晚追逐舞蹈。
然而猴子天性狡猾,喜欢吃人的食物,讨厌听到人的声音。
每当听到人的声音,就会瞪大眼睛,张口结舌,无法自控。
国王怜悯它,于是命令身边的人说:“这只猴子狡猾,不宜接近人,应该将它安置得远一些。
”于是命令身边的人将猴子送出宫外,安置在深山中。
猴子到了山中,看到山林茂密,花草丛生,非常高兴。
于是跳跃欢呼,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然而猴子不习惯安静,整天都无法安宁。
于是猴子想要回家,想要再见国王。
猴子便变成了人形,偷偷潜入宫中。
国王看到它,非常惊讶说:“这只猴子怎么会来到这里?”猴子回答说:“臣想念您的恩德,愿意回到您的身边。
”国王怜悯它,就答应了它的请求。
楚人有担山雉者文言文

楚人有担山雉者文言文
楚人有担山雉者。
路人问曰:“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
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汝贩之乎?”曰:“然。
”买以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
凰。
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
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
于买鸟之金十倍。
翻译
从前有个用扁担挑着山中野鸡的楚人。
有个路过的人问他:“这是什么鸟?”担着野鸡的人欺骗他说:“这是一只凤凰。
”路过的人说:“我听说有凤凰,现在恰巧看见了。
你能把它卖给我吗?”担野鸡的'人说:“好的。
”路人想用十金买下“凤凰”,挑担人不给他;路人再请求用双倍的价钱,挑担人才把“凤凰”卖给他。
路人想将“凤凰”献给楚王,隔了一夜凤凰却死了。
路人不可惜金钱,只遗憾不能够把凤凰献给楚王。
楚国里的人纷纷传布这件事,都认为那是只真凤凰,且路人真的想要贡献凤凰给楚王。
这事被楚王听到了。
楚王被路人想要把“凤凰”献给自己的行为而感动,召来路人并重重地赏赐他,赏钱比买野鸡的价钱多十倍。
韩非子 和氏

注释
和氏:一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楚山:即 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诳(kuang):欺骗。刖(yue):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再 犯,砍右脚。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薨(hong):诸侯死称为“薨”。 泣:一作“泪”。 子:你。奚:何,为什么。 题:名。贞士:精诚的人。 理:治玉。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 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 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 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 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 无霸王也。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 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 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 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人献鼋楚人献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
夏,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权不足也。
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鼋(yuán):状似鳖而大,俗称癞头鼋。
古人以为美味。
2.郑灵公:名夷。
郑穆公太子,公元前605年即位。
3.公子宋:字子公,郑国大夫。
子家:即公子归生,郑国大夫。
见(xiàn):指被诏上朝见君。
4.他:别的。
5.食(sì):动词使动用法,使……吃。
6.染指:用手指在汤中蘸了一下。
7.谋:商议。
先:先动手。
8.惮:害怕,这裏指不忍心。
9.而况……乎:习惯句式,何况是……呢?10.谮(zèn):诬陷,这裏指诬陷子家想弑君。
11.权:权利,一说“权谋”。
12.仁:仁爱之心,指子家起初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武:勇武果敢。
13.达:实现,这裏指实现仁爱。
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
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见,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
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
等到郑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召来但偏不给他吃。
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
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下手。
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
君子说:“仁爱而不勇武武断,是不能实现仁爱的。
”凡是杀死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这是由于国君无道;如果记载臣下的名字,这就是臣下有罪过。
楚归晋知罃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⑴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
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连尹、楚国主射之官。
⑵以:用来;求:索取。
⑶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⑷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⑸馘(guó):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⑹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⑺即戮(lù):接受杀戮。
⑻惩(chéng):戒,克制。
忿:怨恨。
⑼宥(yòu);宽恕,原谅。
释:释放;累:捆绑;囚:囚犯;累囚:被捆绑起来的俘虏。
成:全;好(hào):友好。
⑽与(yù):参与;及:赶上;与及:等于说发生关系。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知罃的意思是:你并不是为了我而是放我,我凭什么对你感恩? 何以:用什么。
⑾任:担当不知所报:不知道报答什么。
虽然如此,请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想法。
不谷:不善,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
以:依靠;灵:福。
累臣:知罃自称。
寡君:我的国君。
⑿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呼本国的臣。
⒀其:将;请:请求。
宗:宗庙,古代家族权利很大,可以依据假发杀人。
⒁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即晋君不准我父亲这样做。
⒂嗣:继承;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事:指军事。
⒃帅:通"率"。
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这里是客气话。
修:治理;封疆:疆界。
修封疆:指保卫边疆。
其:将。
下句"其"相同。
违:躲避。
弗敢违,这里是委婉说法,暗指我将跟你打起来。
⒄竭:尽;致死:献出生命。
臣礼:人臣所应尽的义务。
重为之礼而归之,为,在这里有"行"的意思。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你并非为了我而释放我)我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
如果得不到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您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晋君)的。
"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
"于是就对很隆重地给他举行礼仪,并把他送回去了。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之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①请老:告老,请求退休②嗣:指接替职位的人③称:推举④午:祁午,祁奚之子⑤于是:在这个时候⑥孰:谁⑦赤:羊舌赤,羊舌职之子⑧谄(chan):谄媚,讨好⑨比:偏袒,偏爱⑩偏:副职。
11党:勾结12荡荡:平坦广大的样子。
这里指公正无私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询问他的继承者。
他推荐了解狐,解狐是他的冤家对头,晋悼公正准备让解狐接替祁奚而解狐却死去了。
悼公又问祁奚谁可接替他的职位,祁奚回答说:"我儿子祁午可以。
"这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死去,晋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任羊舌职的职务?"祁奚回答说:"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就可以。
"晋悼公就让祁午当了中军尉,让羊舌赤为他做副手。
君子这样评论祁奚:"在这方面能推荐优秀的人才。
他推举他的冤家,不是为了奉承讨好;确立他的儿子为他的继承者,不是为了结党偏私;推举他的辅佐者,不是为了树立党羽。
《商书》里说,'不搞偏私结党,统治天下的帝王之道就能至大无边',这正是说的祁奚了。
解狐得到推荐,祁午得到了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设立一个军尉的官职而成就了三件事,是祁奚推荐优秀人才的结果。
只有自己好,所以才能推举他的同类。
《诗经》说,'只有自己有这种善德,才能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祁奚具有这种善德。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
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1)侯。
指景公。
田:打猎。
这里指打猎处。
(2)遄(chuan)台: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
(3)子犹。
国大夫梁丘据的字。
造。
到。
往。
(4)羹:调和五味(醋、酱、盐、梅、菜)做成的带汁的肉。
不加五味的叫大羹。
醯(XT):醋。
醢(hai):用肉、鱼等做成的酱。
梅:梅子。
(5)燀(chan):烧煮。
(6)和:调和。
(7)之以味:调配使味道适中。
(8)济:增加,添加。
(9)泄:减少。
过:过分,过重。
(10)献:进言指出。
(11)干:犯,违背。
(12)这四句诗出自《诗·商颂·烈祖》。
戒:具备,意思是指五味全。
平:和;指味道适中。
(zong):通"奏",进献。
嘏(gu):通"假"。
至:指神灵来到。
无言:指肃敬。
(13)济:这里的意.思是相辅相成。
五味:指辛、酸、咸、苦、甘五种味道。
五声:指宫、商、角、徽、羽五个音阶。
(14)一气:空气,指声音要用气来发动。
(15)二体:指文体和武体,用形体舞蹈来配合演唱。
(16)三类:指《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