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植物研究进展_孔继君

合集下载

阳荷研究进展

阳荷研究进展

阳荷研究进展综述了近年来植物阳荷的栽培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其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开发前景。

标签:阳荷;栽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阳荷(Zingiber striolatum Diels.)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野姜、猴姜、瓣姜等[1]。

我省主要分布在西畴、禄丰、昆明、安宁、丽江等地区。

同属植物我国还有姜、梭穗姜、川东姜、匙苞姜、珊瑚姜、桂姜等14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2]。

阳荷在食用和药用两方面皆有较大价值,引起学者们的密切关注。

各科研机构竞相在阳荷的栽培、化学成分提取和功能以及产品加工等方面展开研究。

本文对阳荷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阳荷的栽培1.1栽培方式阳荷喜温暖、阴湿环境和微酸性、肥沃的砂质土壤,较耐阴,不耐高温与强光。

1次栽培多年生长,1年又多次采收。

1年中春季采食嫩芽,夏季采收花茎,冬季可采收地下茎供食。

大面积种植阳荷,最好选择降雨充沛、云雾较多、夏季凉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高山地区;低山规模化种植阳荷,可与豆科作物间作套种,既提高土壤肥力,又可增加收入。

栽培当年不宜采收,否则根茎生机受阻,花蕾小;而3 a后宿根生长渐衰,产量减少,需要更新繁殖[3~5]。

另有学者从栽培基质和施肥方式两方面对阳荷笋软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河沙基质为对照,河沙加有机肥产量提高53.8%,土壤基质产量提高30.9%;软化栽培使鲜笋中可溶性糖提高3.57倍,维生素含量提高7.55倍,但软化栽培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比大田种植的低。

以沙为基质,改善根系的通气状况,对促使植物良好生长和产量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建议用疏松、保湿性好的基质;阳荷笋软化过程中,建议多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阳荷笋产量[6]。

1.2病害防治随着阳荷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病害防治是阳荷栽培的重要研究内容。

阳荷的主要病害之一是茎和地下肉质根的腐烂病[7]。

该病发病期长,在适宜的条件下蔓延迅速,可多次侵染,病菌的传播途径也多,因而防治比较困难。

姜的研究进展

姜的研究进展

姜的研究进展郭英华;张振贤;关秋竹【摘要】对国内外姜的资源与分类、栽培现状、组织培养和应用价值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讨论了外植体、激素、培养基等因素对姜组织培养的影响,以及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问题.并对今后姜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05(000)009【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姜;品种资源;栽培现状;组织培养;药用价值;体细胞【作者】郭英华;张振贤;关秋竹【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系,100094;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国的中、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市广为栽培,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南非、北美和澳大利亚也有栽培。

姜营养物质丰富,每500 g鲜姜含糖类40 g、脂肪3.5 g、蛋白质7 g、纤维素5 g、胡萝卜素0.9 g、维生素C 20 mg、硫胺素0.05 mg、核黄素0.2 mg、尼克酸2 mg、钙100 mg、磷225 mg、铁35 mg,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姜醇、水茴香烯、龙脑和桉油精等特殊成分,具辛香味[1]。

姜是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高效多用途蔬菜,我国近年来出口量逐步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栽培面积逐渐扩大。

姜起源于东南亚地区,现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巴西、牙买加和尼日利亚等国家也广泛种植。

非洲姜辛辣味较强,中国姜辛辣味比较淡。

姜的颜色有金黄色、茶色、黄色、米色、白色和淡红色。

印度姜大约有50个品种,例如Suprabha、Suruchi、Suravi、Varada、Himgiri、Mahima和Rajatha等。

中国姜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地方品种颇多,主要有山东莱芜片姜、莱芜大姜、广东疏轮大肉姜、广东密轮细肉姜、浙江临平红爪姜、江西兴国姜、陕西城固黄姜等。

姜科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与研究

姜科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与研究

姜科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与研究梅宏正(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系园林技术专业园林05-2班)摘要:姜科植物在全世界约50属15O0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约21属200种,主要分布西南部和南部省区,其中尤以云南、海南和两广为盛。

姜科植物含有许多著名的药用植物,但国产姜科植物至少有1/3的种类可作花卉或园林绿化用。

姜科花卉在国外已广为开发利用,但在国内除白姜花(Hedyehium coronarium)和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r cv·variegata)广为应用外,其余则还隐藏在深山幽谷中鲜为人知。

Abstract: Zingiberaceae plants in the world are about 50 species of 15 O0, widesprea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about 21 are in China 200, mainlylocated in southwestern and southern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particularly in Yunnan, Hainan and Guangdong and Guangxi. Ginger plantscontain many well-known medicinal plants, but China-made ginger plants atleast 1 / 3 for the type of flowers or landscaping use. Zingiberaceaeflowers abroad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However, inaddition to the domestic white Zingiberaceae flowers (Hedyehium coronarium)and (Alpinia zerumber cv·variegata) widely used, while the others are stillhiding in the mountains glens in the little-known.关键词:姜科植物;花卉;药用;园林绿化Key words: Zingiberaceae; flowers; medicinal; Landscaping前言:姜科植物的花构造奇特,具沁人的清香,品莹透亮的花苞,薄如蝉翼的花瓣,色彩鲜艳的唇瓣,玲珑剔透的雄蕊,有些可与玫瑰媲美,有些不逊于兰花,有些则能与菊花争辉。

植物激素调控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植物激素调控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摘要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期采用地下块根无性繁殖,所携带的病毒会导致其产量和品质降低。

通过离体组织培养,不仅可建立姜离体快繁体系,而且通过茎尖组织培养也可实现脱毒苗扩大生产的目的,为生姜生产中存在的产量与质量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关键词姜;组织培养;脱毒;植物激素中图分类号S6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2-0081-01植物激素调控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徐丝羽王广期何琪刘清波*(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8-10-09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是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多用途经济作物[1],其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

从西医角度分析,姜对于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作用。

从中医角度分析,姜在开胃健脾、防暑降温、杀菌解毒、止咳祛痰、止呕解酒、缓解腰肩疼痛等方面均有奇效。

在我国,姜的烹饪方法数不胜数,生吃熟做皆有风味。

姜的传统繁殖方法是利用块茎无性繁殖,不仅繁殖速度慢、季节性强,而且由于病毒感染和积累使其品质退化、产量下降[2]。

近年来,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姜进行离体培养,不仅提高了其繁殖速度,增加了产量,而且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也解决了脱毒提高质量的问题。

1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1.1外植体选择各类植物的不同组织对组织培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组织所需的植物快繁途径不同[3]。

从杨小丽等[3]、张振霞等[4]、梁称福等[2]的研究可知,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多为幼芽、茎尖、嫩叶、茎段、幼根等部位,其中茎尖分生组织以其毒性低、分裂能力强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外植体[5]。

1.2外植体处理接种前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常用的消毒试剂有酒精、0.1%升汞溶液和10.0%次氯酸钠溶液[6],这3种试剂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自由组合。

生姜生物学及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生姜生物学及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生姜生物学及栽培生理研究进展刘波【摘要】生姜是我国重要的调味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具有特殊的芳香和辛辣味,有“菜中之祖”的美誉.对生姜的生物学特性、种质资源、生理、栽培、病虫害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生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1(000)007【总页数】3页(P201-203)【关键词】生姜;生理生化;研究进展【作者】刘波【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东省设施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为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叶狭,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5~30 cm,宽约2 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平滑无毛,有抱茎的叶鞘,无柄。

根茎肉质、肥厚、扁平。

花茎直立,被以覆瓦状琉璃的鳞片;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长约5 cm,宽约2.5 cm;苞片卵形,淡绿色;花稠密,长约2.5 cm,先端锐尖;萼短筒状;花冠3裂,裂片披针形,黄色,唇瓣较短,长圆状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黄白色斑点,下部两侧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丝状,淡紫色,柱头放射状。

蒴果长圆形约2.5 cm。

花期6~8月。

生姜在我国极少开花。

生姜起源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现已广泛栽培于世界各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

生姜的颜色有金黄色、茶色、黄色、米色、白色和淡红色,其含水量、粗纤维含量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

东南亚国家种质资源较多,仅印度就有50多个品种。

我国生姜种质资源丰富,地方品种颇多,主要有山东莱芜片姜、莱芜大姜、广东疏轮大肉姜、广西贺州大肉姜、浙江临平红爪姜、江西兴国姜、陕西城固黄姜等[1]。

生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

南方以广东、浙江栽培较多,北方则以山东为主要产区。

3.1 光合特性生姜的光合作用与适宜光强、水分、温度、CO2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生姜对强光的适应能力随空气CO2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强,CO2达1 200 ul/L时,其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达1 206 umol·m-2·s-1,但在220 ul/L时,其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仅608 umol·m-2·s-1。

姜花属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姜花属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第 3 1卷
第 5期
广 东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a g o g Unv riyo u ain o r a o Gu n d n iest fEd c t o
Vo . 1 No 5 13 .
21 年 1 01 O月
0c . O 1 t2 1
姜 花 属植 物 生物 技术研 究进 展
肖 望 ,涂 红 艳 ,邓 崇会 ,关 见 留
( 广东第 二师 范学 院 生 物 系 ,广东 广州 5 0 0 ) 1 3 3
摘要 : 姜花属 ( d c im) 物 花 形奇 特 、 色艳 丽 、 He y hu 植 花 气味 芳香 多 变. 种植 过程 中 易患 姜 瘟 但
实 现大规 模种植 .
, 但还 处 于实 验 阶段 , 没
植物 生物技 术是 通过 在植物 器 官 、 组织 、 细胞 和 分子水 平上 的操作 , 促进 植物 繁殖 、 于物质 生产 和植 物 用
品种 遗传 改 良的技术 , 括植物 组织 培养 、 包 植物 细胞 工程 ( 如体 细 胞杂 交 技术 、 导 突变 技术 ) 诱 和植 物 基 因 工
病 、 花瓶插 期 短 、 切 植株 太高等 因素 限制 了大规模 的应 用. 花属植 物 在栽培 地 结 实率低 , 姜 限制 了通 过传 统 的有性 杂 交方式进行 新 品种 的培 育. 通过 诱 导 突变、 细胞 杂 交和基 因工程等 生物技 术手段 体 是 获得 植物 新 品种 的重要 手段 . 本研 究对姜 花属植 物 的生物 技 术研 究的进展 进行 综述 , 并分析 了影 响生物技 术发 展 的重要 因素 , 出 了解 决 问题 的 关键 所在. 提 关键 词 : 姜花属 ; 织培 养 ; 细胞胚 胎发 生 组 体

姜科_闭鞘姜科植物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_高江云

姜科_闭鞘姜科植物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_高江云

植 物 分 类 学 报 43 (6): 574–585(2005)doi:10.1360/aps040074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2004-06-21收稿, 2005-08-29收修改稿。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00055,30225007)(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30400055, 30225007)。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qjlixtbg@)。

闭鞘姜科植物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1, 2高江云 1任盘宇 1李庆军* 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勐腊 66630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breeding system and pollinationbiology of gingers (Zingiberaceae and Costaceae)1, 2GAO Jiang-Yun 1REN Pan-Yu 1LI Qing-Jun * 1(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engla, Yunnan 666303, 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ed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f breeding system and pollination biology of gingers. The Zingiberaceae is a large family of animal-pollinated pantropical monocotyledons with more than 1500 species in ca. 50 genera.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exual variations occurring in the ginger family, such as gynodioecy, andromonoecy, flexistyly, protandry and self-incompatibility. Major pollinators include bees, hawkmoth, butterfly and birds, and different pollinators correspond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s. Among th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pollination biology, members of this family display some unique pollination mechanisms and breeding systems. Flexistyly, found in the genera of Amomum and Alpinia , is regarded as a unique behaviour mechanism that encourages outcrossing; a new self-pollin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discovered in 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 , in which a film of pollen is transported from the anther by an oily emulsion that slides sideways along the flower’s style and into the individual’s own stigma. These studies and discoveries giv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diversity of pollination and breeding systems of gingers. For future research, we suggested that more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pollination and breeding systems of gingers in a wider range, and phylogenetic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pollination and breeding system in Zingiberaceae, and for the flexistyly, more detailed studies should be done about this unique sexual polymorphism.Key words Zingiberaceae, Costaceae, breeding system, pollination biology, advance. 摘要 综述了姜科Zingiberaceae 植物繁育系统和传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及其进展。

生姜研究进展

生姜研究进展
及 功 能 性 成 分 含 差 异 显 著 。 世 界 上 有 生 姜 品 种
等用 2 、 5 3 0 2 、O和 3 y 5G 7射线 辐照 处理 莱芜 大姜
不 同 芽 龄 的 萌 动 根 茎 和 幼 芽 根 茎 , 3个 突 变 株 有
系表现 出较 好 的增产 效果 和较 高 的稳 定 性[ 。徐 坤 等利 用 C 。 o7射线 辐 射 与生 物 技 术 相 结 合 , 成
关键词 : 生姜 ; 究进 展 ; 展 趋 势 研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6 2 5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2 6 ( 0 1 0 1 50 1 0 — 7 7 2 1 ) 50 3 —4
军, 吴

( 东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蔬 菜 研 究 所 / 东 省 设 施 蔬 菜 生 物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 家 蔬 菜 改 良 中心 山 东 山 山 国
功 选 育 出 了 生 姜 新 品 种 “ 农 1号 ” 较 对 照 增 产 山 ,
3 % 以上 。 O
2 2 多 倍 体 育 种 .
2 0多个 , 中东 南亚 国家 种 质 资源 最 为 丰 富 , 4 其 仅
印度 就 有 5 0多 个 品 种 。 生 姜 在 我 国 栽 培 历 史 悠 久 , 方 品 种 颇 多 , 布 广 , 方 以 广 东 、 江 栽 培 地 分 南 浙 较多 , 方 则 以山东 为主要 产 区 。 北
H i g n Aruu lcn s e nig gctaSe e l J ilr ic o a
黑龙 江农 业 科 学 2 1 ( ):3 ~ l 8 0 1 5 1 5 3
练辜
生 姜 研 究 进 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8):1692—1699Acta Bot.Boreal.-Occident.Sin.文章编号:1000-4025(2005)08-1692-08姜科植物研究进展孔继君1,2,刘 刚3(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昆明65022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云南警官学院,昆明650223)摘 要:姜科植物在种类、外部性状及内部解剖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其传粉方式也显示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因此,姜科植物的研究对姜目乃至单子叶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姜科植物在分类学、系统学、解剖学、花器官发生学和繁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以期能为该类群的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姜科;分类学;种子解剖学;花器官发生学;繁殖生物学中图分类号:Q949.71+8.33 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in Zingiberaceae ResearchesKON G Ji-jun1,2,LIU Gang3(1Xish uang 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 e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650223,China;2Grad uate School of th 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 ing100039,China;3Yu 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 y,Kunming650223,China)Abstract:Z ingiberaceae plants are highly div erse in species,m orpho logy and anatomic structure as w ell as in po llina tion.Thus it is of hig h impo rtance in phy logenetical and ev olutio n resea rches of ginger o rder, even m onoco ty ledons,to study Z ingiberaceae plant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 rches and adv ances in tax ono my,systematics,a natomy,flo ral o rg anog enesis and reproductio n bio log y ho ping to help the re-searches of these plants to som e ex tent.Key words:Zing iberaceae;taxo nom y;seed ana tom y;flo ral onto geny;reproductiv e biolog y 姜科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植物类群,全世界有53属、约1377种,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仅有1个属(Renealmia)分布在热带美洲,有4个属(Aframomum、Aulotandra、Siphonoc hilus、Renealmia)分布在热带非洲[1].我国有20属、216种,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各省区[2].姜科植物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学及生态学方面的初步观察.20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开始关注姜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对姜科植物各个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前人的研究资料为线索,并结合笔者的工作和研究成果,总结了有关姜科植物的分类学、系统学、解剖学、花器官发生学和繁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该类群植物的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1 研究现状1.1 分类学研究姜科的分类学一直是分类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Koening[3]、Ro scoe[4]、Ho raninow[5]、Petersen[6]、Baker[7]、Ridley[8]和Valeton[9]等都曾从事过早期姜科的研究.而最具影响力的要属Schuma nn[10]和Loesner[11]的专著,至今仍有许多学者采用他们的收稿日期:2004-11-22;修改稿收到日期:2005-03-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25007,30170069)作者简介:孔继君(1978—),女,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读硕士生.E-mail:lizzykong2004@yah 系统.早期姜科的分类系统主要有3个,分别是Schumann系统、Ho lttum系统和Bur tt系统.Schumann[10]将姜科分为2亚科,3族.分别为姜亚科(Zingiberoideae K.Schum.)和闭鞘姜亚科(Co stoideae K.Schum.),其中姜亚科又包括3族:姜花族(Hedy chieae Ho ra n.)、舞花姜族(Glo bbeae Meisn.)和姜族(Z ingibereae M eisn.).但该分类系统属的概念不够明确.Ho lttum[12]同样分姜科为姜亚科(Zin-giberoideae K.Schum.)和闭鞘姜亚科(Costoideae K.Schum.),但他认为姜属侧生退化雄蕊与唇瓣基部合生,应将其从姜族中分出归入姜花族,而将原来的姜族更名为山姜族(Alpinieae A.Rich.).这样在Ho lttum系统中姜亚科就包括了舞花姜族(Globbeae Meisn.)、姜花族(Hedychieae Ho ran.)、和山姜族(Alpinieae A.Rich.).但由于Holttum姜花族里包含了姜科的模式属姜属(Zingiber),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应更名为姜族(Zingibereae Meisn.).因此,其族的命名并不符合命名法规,但他对姜科植物的形态特征等的描述却较前人更为精确.Burtt[13]系统是近年来较为广泛采用的姜科的分类系统,他也将姜科分为姜亚科(Zingiberoideae K.Schum.)和闭鞘姜亚科(Costoideae K. Schum.).Burtt和Ola tanji[14]认为姜属(Zingiber)的侧生退化雄蕊与唇瓣基部合生,药隔附属体延伸成长喙状包裹住花柱等特征与姜花族不同,应独立成为一族.因此,Bur tt将姜亚科分为4个族,分别是山姜族(Alpinieae A.Rich.)、姜族(Zingibereae Meisn.)、姜花族(Hedychiea e Ho ran.)和舞花姜族(Glo bbeae Meisn.).在早期的姜科分类系统中,都将闭鞘姜科(Co s-toideae K.Schum.)归为姜科的一个亚科.但有很多显著的特征,例如:缺乏芳香;叶呈螺旋状排列[15].这些特征均与姜亚科各族不同.因此,现在认为闭鞘姜科(Costaceae)应独立成为一科,并作为姜科的姐妹群,而不是作为姜科的一个亚科[16~18].尽管分类学运用了大量的形态学的特征来对姜科进行了分类,但是有很多的特征对于每个族都不是独有的,而对于所有的分类上的族又不是通用的.Kress[19]等运用ITS和mat K等分子系统学的手段对姜科4族41属104个种的植物进行了研究,发现非洲的Siphonochilus和加里曼丹的Tamijia是基部的分支,并建立了姜科新的分类系统.这一分类系统将姜科分为4亚科和6族:Subfamily Siphonochiloideae W.J.Kress(Tribe Sipho nochi-leae W.J.Kress)、Subfamily Tami-jioideae W.J. Kress(Tribe Tamijieae W.J.Kress)、Subfamily Alpinioideae Link(Tribe Alpinieae A.Rich.、Tribe Riedelieae W.J.Kress)、Subfamily Zin-giberoideae H aask.(Tribe Zingibereae Meisn.、Tribe Globbeae M eisn.).1.2 种子解剖学姜科的种子解剖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研究资料表明,姜科植物的种子主要是由假种皮、种皮、外胚乳、胚乳、胚和珠孔区以及合点区组成.姜科种子的种皮可分为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中种皮可以分为下皮层、半透明细胞层及色素层;内种皮存在2种类型,即薄壁细胞型和石细胞型;而珠孔区又具有珠孔领和孔盖的分化,在某些种类中其珠孔区基部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结构,呈柄状或种阜状;合点区种皮也可分为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中种皮中分布有种脊维管束,内种皮出现缺口并且缺口间分布有合点区色素细胞.早在1896年,Hum phrey[20]就观察了广义姜科3属(Amomum、Alpinia和Costus)代表植物的珠孔领和孔盖,在姜科植物的种子解剖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其后Mauritzon[21]对姜科象牙参属(Roscoea)、Brachychilus属及B urbid gea属, Berg er[22]对Elettaria属的珠孔领和孔盖进行了研究.Gro tjen和Bouman[23]观察了闭鞘姜科的植物Costus cuspidatus的珠孔领和孔盖,并列表比较了姜目8科种子珠孔领和孔盖差异和变化,并指出了珠孔领和孔盖是姜目多数科种子特征性的结构.对姜科植物种子解剖学的系统研究主要见于吴七根、廖景平等人,他们对姜科4族中总共有14属60多种的种子进行深入地研究.廖景平和吴七根[24]在对姜花族的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H a nce)rsen)的种子的研究中发现其种子没有假种皮,珠孔区仅有孔盖而没有珠孔领的分化,这是姜科植物没有珠孔领类型的首次报道.在16938期孔继君,等:姜科植物研究进展已研究过的姜科植物中除舞花姜(G lobba racemosa)的外种皮不是单层表皮细胞而是3~5(6)层细胞的复表皮外[25],其它3族均由一层壁增厚的表皮细胞构成.且舞花姜的外种皮具表皮毛,而这一特征亦见于姜花族的黄花大苞姜.姜花族、舞花姜族和姜族均为薄壁细胞型,山姜族则为石细胞型,迄今尚未发现例外情况[26,27].在已研究过姜花族植物中,除象牙参(Rosc oea purpurea)其珠孔区基部为种阜状结构外[28],其余各种均为柄状结构.而姜属(Zingiber)[29]和舞花姜属(G lobba)的种子的基部则为种阜状结构.唐源江[30]等在对距药姜(Cautleya gracilis)种子的研究中发现,距药姜是继黄花大苞姜之后,发现的又一不具有假种皮的姜科植物,其珠孔区的结构分化亦不完善.黄花大苞姜和距药姜都是姜花族植物,且两者的种皮都为简单类型.因此推断,姜花族很可能是姜科中一个较为原始的类群.研究还发现,合点在种子纵切面中的位置在不同属或同属不同种存在差异,可能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31].1.3 花器官发生学研究姜科植物的花在其结构和发育上都较为复杂[10,32].目前,国内外对姜科植物的花器官发生学的研究还较少[33,34],已有报道主要集中在姜花族中,Kirchoff[35]对姜花属的2个种Hedychium gardnerianum和Hedychium coronarium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花器官的发生是以其萼片在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上的连续形成为起始的.紧接着在萼片的内部,顶点的这3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出现凹陷,并产生1个花杯,这便是以后雌蕊形成的位置.随着共同原基分化,花瓣和内轮雄蕊群开始形成.共同原基分化之后,远轴面的内轮雄蕊融合形成唇瓣,近轴面的内轮雄蕊则形成可育雄蕊.就这一点上的发育来说, H.coronarium花的发育比H.gardnerianum稍微提前.然而,前者雄蕊的花粉囊的出现是紧随着共同原基的分化而产生的,而后者的花粉囊的形成要稍微迟一点.外轮雄蕊的形成是发生在内轮雄蕊形成的三角形顶点上的.远轴面的外轮雄蕊一形成就发育不全,反之,近轴面的外轮雄蕊形成两花瓣状的退化雄蕊,这2个退化雄蕊在成熟花的唇瓣两侧可以找到.以上的结果表明花器官发生的相对时间是变化的,甚至是在一段很短的发育时期内.Kirchoff[36]还发现姜花属的另一个种Scaphochlamys kunstleri (Baker)Ho lttum其萼片的发生是连续的,但在小花序上的头两朵花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可能是控制萼片发生的限制因素所造成.在其共同原基分化时,其中心位置形成了一个杯状结构,雌蕊的发生就是在这个杯状结构的边缘区域,且与共同原基的分化几乎是同一时间.Scaphochlamys k unstleri (Baker)Ho lttum雌蕊的发生在时间上显示出发育差时性,这种差时性的存在比姜科的其它种要产生的早.此外,Kirchoff[37]还以Hofmeister规则来解释苞片与萼片的发生.Hofmeister规则是:叶原基的形成总是尽可能地远离枝条的顶端.而这一规则也适用于花原基的形成.姜花的花序是由蝎尾状聚伞形小花序组成,其原基首先于总苞片的腋中产生一个侧生的先出叶和一个顶生花.随着花序原基的发育在先出叶的腋中又产生出新的小花序的原基.在姜花属中萼片的产生是遵循H o fm eister规则的,即在花序原基形成的这个区域上,每一个萼片的形成都满足两个条件:尽可能远离其它的原基;其自身仍属于较大的花原基的一部分.第二个条件表明花原基的形状对于新形成的器官的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姜花属植物的花在部分开花期内是包裹在苞片的腋中的.Kirchoff还观察到姜花属植物的花序在蝎尾状聚伞形小花序形成时是紧紧地包裹在鞘状苞片中的.他认为这些鞘状苞片的存在很有可能影响到了花顶端的形状,进而影响到了花器官的形成.1.4 细胞学研究染色体数目可以体现自然进化的进程和方向,为植物进化和系统发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姜科是热带和亚热带的特有植物[2],根据已报道的文献初步统计[38~42],国外已进行染色体计数的种类约为20属150种,国内已进行染色体计数的种类约为13属98种;占世界姜科植物50%以上的属和90%的种仍未做细胞学的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多倍体广泛存在于姜科的各属中,山姜族内各属的种全为四倍体种(4x),其中茴香砂仁属(Achasma)的染色体基数为12(x=12)、山姜属(Alpinia)的染色体基数为12(x=12)[43,44]、喙花姜属(Rhynchanthus)的染色体基数为11(x=11)[45]、大豆蔻属(Hornstedtia)的染色体基数亦为12(x=12)[46].目前,姜科的染色体计1694西 北 植 物 学 报25卷数及核型分析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以便为姜科植物的研究提供更多更新的细胞学资料.1.5 花粉形态学姜科植物由于花粉壁的结构比较特殊,对醋酸酐硫酸混合液的作用无抵抗力,不能用常规的醋酸酐法进行制片,在地层中也很难保存下来,除了一些专著,如Erdtman[47]、Nair[48]等有少数记载外,关于该科花粉形态的研究资料还比较少.Rao[49]等结合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 Maton)和豆蔻属(Amomum)的4种3变种的花粉进行了比较研究.Saad[50]和Sug aya[51]也对姜科花粉壁的成层现象及超显微结构作了一些的报道,但所研究的种类都不多.我国姜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也较少,黄增泉[52]在台湾花粉志中对5属、7种的花粉形态作过描述;梁元徽[53]对我国姜科4族、17属、85种、3变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系统性观察,确定了姜科植物的花粉为无萌发孔型(Ty pe No naperturate),并根据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及萌发孔的类型和外壁表面纹饰的不同,又区分为4亚型2组.包括:光滑亚型(Subty pe Psilate),姜花属(Hedychium)、山奈属(Kaempferia)、姜黄属(Curcuma)、凹唇姜属(Boe-senbergia)、土田七属(Stahlianthus)、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以及茴香砂仁属(Achasma)、大豆蔻属(Hornstedtia)、喙花姜属(Rhynchanthus)、及豆蔻属(Amom um)中的部分种类属此类型;具刺亚型(Subty pe Spinate);脑皱状-负网状(或拟负网状)亚型(Subty pe Cerebelloid-a reola te),仅姜属姜组的花粉属此型;具条纹亚型(Subtype Striate),姜属艹襄荷组的花粉及4种未定种的姜属花粉属此亚型.根据花粉粒大小和刺的长短,具刺亚型又分为2组:短刺组(Group Shor t-spinate),舞花姜属(Globba)的花粉属此组;长刺组(Gro up Lo ng-spinate),山姜属(Alpinia)、豆蔻属(Amom um)、偏穗姜属(Plagiostachys)、象牙参属(Roscoea)、距药姜属(Cautleya)、拟豆蔻属(Paramom um)以及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yun-nanensis)、大叶拟姜黄(Curcumorpha longiflora)的花粉均属此组.1.6 繁殖生物学繁殖是进化的核心,也是研究任何生物进化问题的关键[54].因此,植物的繁育系统越来越受到许多生物学家的关注.然而,对于姜科植物繁殖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多为生态学方面的观察和研究[32,55~57].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生物学家也开始关注姜科植物繁育系统的研究,而这些研究也揭示了姜科植物中的一些独特的传粉和繁育机制.Ippolito和Arm strong[58]观察到生长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种大豆蔻属植物Hornstedtia sc ot-tiana,其花序自基部的根茎抽出,并不利于鸟类为其传粉;但是其花蜜中富含蔗糖且花冠呈深红色等特征又表现出典型的鸟媒花的特征,作者观察到共3种蜜雀(Melphagidae)为其传粉.每天黎明花即开放,蜜雀拜访的高峰在早晨9:00~10:00之间.中午过后,已被授粉的花其花冠管便会快速伸长并在2~4h后凋谢,而未被授粉的花其花冠管则缓慢地伸长,并将花粉推至柱头所在的位置从而完成自花传粉.作者认为Hornstedtia sc ottiana表现出的这一特性是一种独特的延迟自交的机制(delayed selfing mechanism),并且Hornstedtia scottiana是自交亲和的但在结果率和种子质量上都表现出显著的近交抑制.Kato[59]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一带,对龙脑香混交林林下层植物与其传粉者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姜科的6属9种植物.其中Etlingera brevilabis和Hornstedtia tomentosa是由长喙的捕蛛鸟为其传粉的;Amomum polycarpum和Bosenber-gia属的3个种是由小型的蜂类(Halictidae)为其传粉的;而Amom um gyrolophos、Plagiostac hys cro-cydocalyx和G lobba brachyanthera则是由无垫蜂为其传粉的.Saikai[60]等对加里曼丹龙脑香混交林中的11属29个种的姜科植物的花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其中4属8个种是由捕蛛鸟为其传粉,有7属11个种是由中等大小无垫蜂为其传粉,其余4属10个种是由体形较小的隧蜂为其传粉.捕蛛鸟传粉的花均具较长的花冠管;无垫蜂传粉的花则具有比其它种较宽的唇瓣,可作为传粉者登陆的平台;隧蜂传粉的花其雌蕊和雄蕊都较其它种小.Saikai等将这些传粉功能群分为3类,即捕蛛鸟传粉功能群(Spider-hunter-pllinated guild)、无垫蜂传粉功能群(Am egilla-pollinated g uild)和隧蜂传粉功能群16958期孔继君,等:姜科植物研究进展(Halictid-po llina ted g uild),并与在新热带地区姜目中发现的蜂鸟传粉功能群和eug lossine bee传粉功能群进行了比较.经过标准判别式分析,结果显示了花部形态特征与传粉功能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并且植物和传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花部形态的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Sakai[61]还在Saraw ak对11属45种的姜科植物的生殖物候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同种个体开花时间存在显著的同步性,开花时间重叠的种则具有共同的传粉者.一些蜂类传粉的姜科植物还成为靠花蜜和花粉来维持生存的traplining bees的重要取食对象.崔晓龙[62,63]等对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 st et Lem aire)遗传体系的繁育系统和减数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首次发现了花和植株的二型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遗传模式.李庆军[64~66]等对山姜属的繁育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山姜属植物具有植物性多态现象(sexual poly mo rphism),并将其命名为花柱卷曲性的机制(flexistyly),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同时具有互补型异型花和异型雌雄异熟特征的植物性多态性,即它们在性功能上同时具有空间上(异型花)和时间上(雌雄异熟)的二型性的特征,且这些特征都结合在一个单独的二型性(上举和下垂)机制上.他们观察到山姜属植物都有两种表型的个体:花柱上举型(Anaflexistyly)和花柱下垂型(Cataflexisty-ly),其差异表现在它们开花过程中行为的不同.两种表型的花花期都是12h,上午6:00左右开放.花柱下垂型个体的花在刚开放时花药张开,并有花粉散出,但此时其柱头却向上反卷,远离了昆虫的拜访通道,不能接受昆虫所携带的花粉;花柱上举型个体的花在开放时其花药并不开裂,没有花粉散出.而其柱头却向下弯曲,位于昆虫的拜访通道上,因而能够接受拜访昆虫携带的花粉.两种表型的个体一直保持各自的状态,大约从中午开始,两种花型的柱头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花柱上举型个体的柱头首先向上卷曲,当它离开能够接触拜访昆虫的位置后,其花药才张开,并有花粉散出;花柱下垂型个体的柱头则随之向下弯曲,逐渐进入昆虫的拜访通道,而此时其花药中花粉已经被上午频繁拜访的昆虫所带走,不可能再为其自身的柱头授粉.在同一居群内两种表型的个体的比例为1∶1,且它们开花的行为是严格同步,即花柱上举型的花在其同型的其它花的柱头离开授粉通道之前是决不会张开花药散发花粉的.山姜属植物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柱头反向运动和花粉散发上形成的时间差异,以及其与授粉者拜访频率的巧妙结合,组成了一个精巧的行为机制,两种表型的花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扮演了不同的性别角色,使有效的传粉只能在两种表型间发生.这样不但避免了自花授粉(auto gamy),而且还避免了同株异花授粉(g eito nog amy)和同型个体间的授粉,从而避免了同一基因型内的自交[67].刘志秋等[68]在对澜沧舞花姜(G lobba lancan-gensis)的研究中发现,该种具有雄花及两性花同株的性表达特征,在其花序上产生雄花及两性花,每个花序每天仅开少量的花,且有50%的时间仅开雄花或两性花,在整个种群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暂时性的雄花两性花异株现象,从而增加了异交的可能性.人工自交与异交下结果率没有差异,但自交结实率显著低于异交结实率,这表明其有明显的自交不亲和现象.澜沧舞花姜有可能通过雄花两性花同株与自交不亲和相结合的机制来共同促进异交.对于已观察研究过的姜科植物,其花的寿命都少于1d,一般早晨或中午开放,并在24h内凋谢[12,61,64~66,69].但高江云[70]等在对大叶拟姜黄(Curcumorpha longif lora)的研究中却发现其花的寿命为2d,并且第1天开放的花处于雄性阶段,而第2天的开放花则处于雌性阶段.大叶拟姜黄花的柱头是隐藏在其花粉囊中的,当花完全开放的时候,其花粉囊裂开并散出花粉,但此时其柱头由于被两个相连的花粉囊包裹住,因此不可能接受拜访昆虫带来的花粉,这个时期大叶拟姜黄的花便处于了雄性阶段;大约傍晚时分,两个花粉囊开始向上反卷,此时柱头显露出来,并开始向下弯曲,逐渐进入昆虫的拜访通道,直到第2天的晚上花才凋谢,而这一时期大叶拟姜黄的花则处于了雌性的阶段.因此,对于同一朵花而言,其雄性和雌性没有重叠的阶段,也就是说传粉只可能发生在不同的花上,因而有效地避免了自花授粉.同时,在自然居群当中,其个体具有隔日开花的特性,这一特性配合其雄性先熟的机制,有效地避免了同株异花授粉的发生,从而使该物种在居群的水平上呈现出了功能性雌雄异株(func-tio nal dioecy).大叶拟姜黄通过2d的花期实现了雄性先熟的机制,这是雄性先熟机制在姜科植物中1696西 北 植 物 学 报25卷的首次发现和报道.2 展 望多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姜科植物在其种类、外部形态以及内部解剖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其传粉方式也显示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姜科作为姜目中最大的一个科,其各个方面的研究与该目其它科的研究比起来还相对较少,而且不断地有新种被发现,迄今为止姜科的分类依然存在很多争议.花柱卷曲性这一独特的植物传粉机制以及雄性先熟机制在姜科中发现,更让我们认识到了姜科植物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被子植物的性系统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姜科植物花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显示了其可作为揭示单子叶植物花部式样演化,进而探讨单子叶植物系统进化的理想材料.因此,姜科植物的研究对于整个姜目、乃至整个被子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姜科植物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亟待完成,各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将为姜科植物的深入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而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也将为姜科植物的系统研究提供更大的帮助.参考文献:[1] L ARSEN K,LOC K J M ,M A AS H,M AAS P J M.Zingiberaceae [M ].Berlin:Springer-V erlag,1998:474.[2] W U D L (吴德邻).Ph ytogeog raph y of the Zingiberaceae [J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 -tropical Botany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4,2(2):1-14(in Chinese).[3] KOENIN G J G ,RE TZIU S A J .Des cription es monandrarum pro annis 1778et 1779[J ].Obstetr ical Botany ,1783,3:45-76.[4] ROSCOE W.A new ar rangemen t of th e plan ts of th e monand rian class us ually called Scitamineae [J].Trans Linn Soc .,1807,8:330-357.[5] HORAN INOW P F .Prodromus monog raphiae Scitaminearum [M ].St .Peters burg ,1862.[6] PE TERSEN O G.Die Naturlichen Pflanz enfamilien [M ].Ed 1.Leip z ig:Verlag von Wih elem Engelmann,1888,2(6):10-30.[7] BAKER J G.Z ingibereae[C].Fl Brit Ind.,1890,6:198-257.[8] RIDLEY H N .Zingib eraceae [J ].J .Straits Setti Roy Asia Soc .,1900,33:87.[9] V ALE TON Th.New notes on th e Zingiberaceae of J ava and M alaya [J].Bull .J ard .Bot .B uiten zorg .,1918,27:1-166.[10] SC HUM ANN K .Zingiberaceae [J ].Pf lanz enreich .,1904,20(4):46.[11] LOES EN ER T.Zingiberaceae.Die Naturlichen Pflanzenfamilien [M ].Leipz ig :V erlag v on Wihelem Engelman n,1930:541-640.[12] HOLT TUM R E.Th e Z ingiberaceae of M alay Penins ula [J ].Gard .B ull .Singap .,1950,13:1-249.[13] BURT T B L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apers on Zingib eraceae [J ].Not R B G E dinb .,1972,31(2):155-165.[14] BURT T B L,O LATUN JI O A.The limits of th e tribe Z ingibereae [J].Not R B G Ed inb .,1972,31(2):167-169.[15] SPEC HT K P,KRE SS W J ,ST EV EN SON D W ,DES ALLE R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os taceae (Z ingiberales )[J ].MolecularPh ylo geny and Evolution .,2001,21:333-345.[16] KRESS W J .Th e phylogeny and clas sification of th e Zingiberales [J].Ann .Miss .Bot .Gar d .,1990,77:698-721.[17] KRESS W J .Ph ylogeny of th e Zingiberanae :morpholog y and molecules [M ].Royal Botanic Gard ens ,Kew ,1995:443-460.[18] KRESS W J,LARS EN K.Smithatr is ,a new genus of Zingib eraceae from South east Asia [J ].Systema tic Botany .,2001,26:226-230.[19] KRES S W J ,PRINCE L M ,W ILLIAM S K J .Th e ph ylogen y an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 e gingers (Z ingiberaceae ):evid ence frommolecular data [J ].Amer .J .Bot .,2002,89(11):1682-1696.[20] HUM PHREY J E.Th e development of th e seed in th e Scitamin eae [J].Annals of Botany ,1896,37:1-40.[21] M AU RIT ZON J .Samenbau und emb ryologie Einiger Scitamineen [J].Lund s Universitets Arss kr if t .,1936,31:1-31.[22] BERGE R F.Zur Samenanatomie der Zingiberazeen -Gattung en Elettar ia ,Amomum and Af ramom um [J ].Scien tia Ph armaceutica ,1958,26(4):224-258.[23] GROOT JEN C J ,BOUM AN F.Development of the ovule and s eed in Costus cuspidatus ,with s pecial referenc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operculum [J].Bot .J .Linn Soc .,1981,83:27-39.[24] LIAO J P (廖景平),W U Q G (吴七根).Seed anatomy of th e g enera Caulokaempf eria and Pyrgophyllum in China and its s ys tematic sig-nificance [J].Guihaia (广西植物),1996,16(3):209-215(in Chines e).16978期孔继君,等:姜科植物研究进展1698西 北 植 物 学 报25卷[25] W U Q G(吴七根),LIAO J P(廖景平).Anatomy and his toch emis try of th e seeds of Globba racemosa[J].Gu ihaia(广西植物),1995,15(2):146-153(in Chines e).[26] L IAO J P(廖景平),W U Q G(吴七根).Anatomy and histoch emis try of th e s eeds of Amomum ma ximum[J].Journal of Tropical andSubtrop ical Botany(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4,2(4):58-66(in Chines e).[27] W U Q G(吴七根),LIAO J P(廖景平).Anatomy and histochemis try of s eeds of Amomum villosum[J].Jour nal of Trop ical and S ub-tropica l Botany(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3(2):52-59(in Chinese).[28] TAN G Y J(唐源江),LIAO J P(廖景平).Anatomy and his toch emis try of the seeds of Roscoea p urpu rea[J].Buletin of Botanica l Re-s ea rch(植物研究),2001,21(1):53-57(in Chines e).[29] W U Q G(吴七根),LIAO J P(廖景平).Anatom y and his toch emis try of th e s eeds of Zingiber Boeh m[J].Acta B ot Boreal-Occiden t Sin(西北植物学报),1995,15(1):32-39(in Chin ese).[30] TANG Y J(唐源江),LIAO J P(廖景平),W U Q G(吴七根).Anatom y and his tochemis try of th e s eeds of Cautleya g racilis[J].ActaBot Boreal-Occiden t Sin(西北植物学报),2001,21(4):711-715(in Ch inese).[31] LIAO J P,W U Q G.A preliminary s tudy of th e s eed anatom y of Zingib eraceae[J].Botanical Journal Linnean Society.,2000,134:287-300.[32] ENDRE SS P K.D iversity and evolu tionary biology of tropical flow er[M].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33] KIRC HO FF B K.Flo ral ontogeny and evolution in th e ginger g rou p of th e Zingiberales[C].Berlin:Cram er,1988:45-46.[34] ENDRE SS P K.M ajo r evolutionary traits of monocot flow ers[C].Royal Botanic Gardens,Kew,1995:43-79.[35] KIRC HOFF B K.Infloresence and flow er dev elopm ent in th e Hed ychieae(Zingib eraceae):Hedychium[J].Can.J.B ot.,1997,75:581-594.[36] KIRC HO FF B K.Inflores ence and flow er dev elopm ent in th e Hedychieae(Z ingiberaceae):Scap hochlamys kunstleri(Baker)Holttum[J].Int.J.Plant S ci.,1998,159(2):261-274.[37] KIRC HOFF B K.Hofmeister's rule and primordium s hape:constraints on organ position in Hedychium corona rium(Zingiberaceae)[C].Collingw ood:CS IRO Publis hing,2000:75-83.[38] RAGHAV AN T S,V EN KATS UBB AN K R.Cytological studies in th e family Z ingiberaceae w 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romos ome n um-ber and cyto taxonomy[J].P r oc.In dian Acad Sci.,1943,17:118-132.[39] C HAKRAVO RT I A K.M ultiplication of chromos ome n umbers in relation to s peciation in Zingiberaceae[J].Science and Culture.,1948,14:137-140.[40] S HARM A A K,BHAT TAC HARYYA N K.Cytology of sev eral m emb ers of Zingib eraceae and a s tudy of th e inconstancy of their ch ro-mosome complemen t[J].Cellule.,1959,59(3):229-345.[41] RAM ACHANDRAN K.Ch romos ome num bers in Z ingiberaceae[J].Cytologia.,1969,34:213-221.[42] M AHAUTY H K.A cytological s tud y of th e Zingiberal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taxonomy[J].Cytologia.,1970,35:13-49.[43] C HEN ZH Y(陈忠毅),CHEN S H ZH(陈升振),HU AN G S H F(黄少甫).Prel iminary report of chromos ome n umbers on chinese Zingib-eraceae[J].Guihaia(广西植物),1982,2(3):153-157(in Chines e).[44] C HEN ZH Y(陈忠毅),C HEN SH ZH(陈升振),HU ANG S H F(黄少甫).A report on ch romosome numbers on chin ese Zingiberaceae(III)[J].Acta Botanica Austro S inica(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集刊),1986,3:57-61(in Chines e).[45] C HEN ZH Y(陈忠毅),C HEN S H ZH(陈升振),HU AN G X X(黄向旭),HU AN G SH F(黄少甫).Repor t on the ch romosome nu mberson Chines e sp ecies of Z ingiberaceae(IV)[J].Guihaia(广西植物),1987,7(1):39-44(in Chinese).[46] C HEN ZH Y(陈忠毅),C HEN S H ZH(陈升振),HU ANG S H F(黄少甫).Report on th e ch rom os ome n umbers on chines e s pecies ofZingiberaceae(II)[J].Guihaia(广西植物),1984,4(1):13-18(in Chines e).[47] ERDTM AN G.Pollen m orph ology and plan t taxonom y I:Angiosperms[M].Stockh oln and W alth am:M ass,1952.[48] NAIR P K K.Pollen morpholog y of angios perms-a his torical and ph ylotenetic s tudy[M].Scholar Publishing Hous e,1970.[49] RAO C K,NIJAGUNAIAG R.LM and SEM morphology of pollen of elettaria maton and Amomum Roxb.(Zingib eraceae)[C].Jour-nal of Palynolog y.,1983,19(1&2):229-235.[50] S AAD S I.Sporoderm s trarification:th e"medin"a distinct third layer in the pollen w all[J].Pollen et Spores.,1963,5:2-38.[51] SU GAY A A,IKU SE M.The fine s tructure of th e pollen wall of some Z ingiberaceae(1)[J].Jap.J.Palynology,1970, 6.[52] HU ANG T C.Pollen flora of Taiwan[M].Taipei:Taiw an University Press,1972.[53] LIANG Y H(梁元徽).Pollen morpholog y of th e family Z ig beraceae in China-pollen typ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 e taxonomy[J].Acta Ph ytota xonomica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1988,26(4):265(in Chin ese).[54] 张大勇.植物生活史进化与繁殖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7-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