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十单元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方式(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4.结果(1)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史料①“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导与练【重点讲解】一、浅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在夹缝中生存的近代民族工业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1.兴衰过程(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被迫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得到进一步发展。

(4)日益萎缩和破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

2.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1)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3)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

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

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

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新人教版

【方法突破】 ★明考点 “一五”计划 ★抓关键 从宣传画上工人的微笑表情可以看出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定方法 图片型选择题: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 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三是审设问,不同的设 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 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 联系。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三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 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 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史料一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的 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2.史料二中“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 要。
3.史料三中“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 化道路”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其制定的 思想基础是什么? 提示:(1)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 握经济命脉。(2)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__工__业__化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示图解】 “一五”计划
知识点二 三大改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解读考点提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知识经纬知识清单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69936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完成: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的建设成果(1953~1957)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①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实施情况:1957年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___②___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基本任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施:a.农业、手工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③___的高潮。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④____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内容:a.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⑤___。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三大改造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与西方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错误。三大改造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从形式上 看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相同的,都 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结合,但因为“国 家”性质不同,两者有本质区别。
“一五”计划的特点
1. “一五” 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一五” 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 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 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是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完全贯 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 异同,总结两者的经验教训。 (3)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试题一般有两 个角度,第一是归纳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调整;第二是“大跃进”运动对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强化从通史 角度考查问题。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增长率九轮波动 图,关于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1956~1976 年经济建设的 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 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 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 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 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 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 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并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史料一反映了我党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 史料二反 映我国当时“左”倾错误泛滥,浮夸风盛行。 (2)史料一中主要领导人的失误是导致史 料二中错误现象出现的原因。 史实启示我们经 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 律,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 的原则。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文知识点解析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路线方针(1)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想一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什么特点?解答: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线的突出特点。

(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一五”计划。

即从1953年到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议一议:“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解答: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如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二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查一查:在教材《“一五”计划成就图》上查找一汽、鞍钢、武汉长江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对农业的改造(1)必要性: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分给了农民。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高中历史必修2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高中历史必修2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点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四)生活: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说明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Hale Waihona Puke A理解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意义:1、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依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一五计划借鉴了哪国经 验?特点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影响如何?
借鉴:苏联 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东北三大重工业等项目建成投产。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阅读图表材料
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8% 3%1% 33%
有所发展和创新。
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八大路线是正确的,举例说明。 (2)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 “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 体表现。 (3)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二,指出邓小 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C
3、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 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 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 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使国家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 来’”。对“组织起来”的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 ) A.实行土地改革 B.建立人民公社 C.走农村合作社道路 D.实行包产到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 求是,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 力放在首位。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3.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
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
(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 生产合作社 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形式: 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 国家资本主义 形式,将其纳入______________轨道。 公私合营 最高形式是__________。
②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A。经济建设中由于“左”倾 错误的指导,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超 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不切合
实际的目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尝试命题2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的一个引人注目
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
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项错误;C、D两
项与“大跃进”运动无关。故正确答案
为A项。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尝试命题4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明的现代化之路上,有成功,也有 失误。民歌也能反映社会现实,“脚 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 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960年冬 巩固 调整、_______、充实、 “八 内容 提高 成 字方 就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 针” 意义 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 民生活有所改善 党和国家领导人犯了 教 原因 “_____”倾错误,片面追求 左 训 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曲折发展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考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
三大改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952 经过经济调整,到_______年底 前提 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 纲领 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 极性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直接导致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1958年”
“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可知材
料表述的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
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信息★解读】
[粗读]
材料1反映了中共八大二次会
议报告的部分内容,透出“左”倾错
误思想。材料2反映了八届九中全会的
决议,说明能理性地看待出现的问题,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3)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 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
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
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不折腾”的含义是防
止出现“左”倾错误,保持经济的稳
定发展,体现“左”倾错误的是②③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我党做出的正
确决策,应排除①。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关注新史观,学会知识 迁移
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 A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尝试命题3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
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 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 锅砸了„„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 是( )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
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把脉高频考点,突破 教材重点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意考查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侧重于经 验、教训的描述、论证和探讨 角度 (2)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 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等高频考点关注
时间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 大跃进 (2)1958年发动“_________”和 表现 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化大革命” 教 训 (1)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____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人 生态环境 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危害 (2)“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 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 立意 题为主,2011年高考非选择题较 往年增多,命题立意侧重于体现 “曲折前进”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高考例析 (2011· 高考海南卷)第一个五 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 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十
五年”“赶上英国”等信息,进而判
定民歌反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运
动的情景。因此答案为C。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解析】
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
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
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
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
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海、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 开始 一五 “_______”计划
过程
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 工业体系 独立的___________,形成 成就 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文明的内容。有 得失,有经验教训,在探索中找到了 正确的方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现代化之路。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高考例析
(2011· 高考广东卷)下图是
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 息是,当时( )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 题趋向
【史料★文本】
材料1: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
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 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 我们能够做,或都很快就能够做,① 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材料2:1961年应适当地②缩小基本建 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 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 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 相成。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对点训练
1956~1966年,我国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好
心办了坏事。它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
设留下的教训有(
)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归纳概括】
“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 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 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 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