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学案

阻力臂l 2动力臂l 1阻力F 2动力F 1支点O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3.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前置学习】1.物理学中,把 ,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 、 、 、 。
3.(1)支点: 的点(轴);(2)动力: 的力;(3)阻力: 的力;(4)动力臂: 到 的距离;(5)阻力臂: 到 的距离。
4.杠杆平衡是指 。
5.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课堂探究】 一、小组交流(一)活动1:小组讨论,列举出我们生活中有关杠杆实例,并说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总结:杠杆是指 ,杠杆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
(二)杠杆的五要素:(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思考:怎样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设计实验:用带有分刻度的均匀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处于 ;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数量不同的钩码,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钩码离开悬挂点O 的距离;3.改变钩码数量和它们离开点O 的距离,是杠杆处于 。
4.记录实验数据,与书本25页活动1。
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为:2211L F L F =,或1221L L F F = (四)学会作杠杆的力臂: 例:二、展示分享请各小组展示小组交流结果【检测反馈】1.杠杆 的点叫支点,动力臂是指从_______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 到 的距离。
2.标出支点并画出出力和力臂:3.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调节杠杆两端的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
实验要记录的数据有 、 、 ______、______。
实验的结论是_ __ 。
4.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 ,阻力为40N , 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课件及答案

开瓶盖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表示正确的是
(C
)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六章 6.5
3.完成下列各图(图6-5-10),画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如图所示: (1)
(3)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六章 6.5
(2)
(4)
(5)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六章 6.5
知道简单机械.探究并了解杠 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杆的平衡条件.
等概念.
2.会画力臂.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六章 6.5
1.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
杆.
(1)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如图6-5-1中的
点O
.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六章 6.5
(2)使杠杆转动的力是动力,如图中的 F1 .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阻力,如图中的 F2 .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六章 6.5
1.如图6-5-6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
杠杆B端的力.已知OA⊥AB、AC⊥OB.图中F的力臂是
(A
)
A.OA B.AC
C.OC D.AB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六章 6.5
1.解析 由图可知,BA是力F的作用线,OA⊥AB, OA为支点到力F的作用线的距离,所以线段OA表示 力F的力臂. 答案:A.
物理
八年级 下册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
如图6-5-3中的OC. 2.使杠杆平衡的最小力的作图法:
图6-5-3
(1)在杠杆上找离支点最远的点作为力的作用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引言:杠杆平衡条件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满足的条件。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并观察杠杆平衡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1. 杠杆2. 支点3. 物体(如砝码)4. 测力计5. 尺子实验步骤:1. 将杠杆放置在支点上,确保杠杆可以自由旋转。
2. 在杠杆的一侧悬挂一个物体(如砝码),并调整位置,使其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d1。
3. 在杠杆的另一侧使用测力计,将其固定在杠杆上,并调整位置,使其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d2。
4. 逐渐增加或减小测力计的读数,直到杠杆平衡。
5. 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并测量d1和d2的值。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测力计的读数增加时,杠杆的平衡点向物体一侧移动。
2. 当测力计的读数减小时,杠杆的平衡点向物体另一侧移动。
3. 当测力计的读数等于零时,杠杆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杠杆平衡条件成立,即杠杆在平衡状态下满足力矩平衡条件。
2. 在杠杆平衡时,杠杆两侧的力矩相等。
3. 杠杆平衡的位置取决于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原理和应用。
杠杆平衡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梯子的平衡、剪刀的平衡等。
了解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测力计的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杠杆和支点的摩擦力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力计和尺子,并在实验中尽量减少杠杆和支点的摩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平衡条件,并观察到了杠杆平衡时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杠杆平衡条件成立,并且杠杆平衡的位置取决于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探究杠杆课件

F2在逆时针旋转到水平位置的过 程中,力臂是怎样变化的,何时 最大?何时最小?
O
F2
F1
F2
?当力垂直于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时, 力臂最大,最大值为两点连线;力的作用 线过支点时力臂最小,最小值为零。
如图所示杠杆,在A端施一个始终与杠杆垂直
的力F,当杠杆由如图实线位置匀速转动到虚线
位置时,动力臂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A ) F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主讲教师
思考:这些工具 在工作时有哪些共 同特征?
共同特征:
1、受力的作用 2、绕固定点转动 3、比较坚硬
杠杆定义:
一根硬棒,在 力的作用下,能 绕着固定点转动 的硬棒,叫做杠 杆。
活中的杠杆
钢丝钳
杆秤
瓶盖起子
道钉撬
火钳
独轮车
F
阻 l2 O
力 作
支
用
点
线
阻力F2
l1 动 力 作 用 线
F2 g
200N×9m
0.06m
= 3×104N
10N·kg—1
=3×103kg = 3 t
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之平衡,第一次竖直
向下拉,读出示数;第二次斜向下拉,读出示数。
看看示数怎样变?想想为什么?
C l1’
o
A
B l1
三、杠杆的应用
省力杠杆
F1
O
动力臂L1
阻力臂L2
F2
由 F1L1=F2L2 ∵L1 〉L2 ∴F1〈 F2
F1 动力
这些概念很重要
支 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 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 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臂l1 阻力F2
1.学习了杠杆、支点、动力、 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探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 · L1 =F2 · L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测量的物理量: 力 力臂
L1
L2
L1
L2
A
B
能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不能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调节平衡。
第1步
实验步骤:
2.在两侧挂上适的钩 码,使杠杆在水平 位置平衡,记下力 大小、力臂长。 3.改变钩码数量 或位置,重复 步骤2,得出 三组数据。
1个钩码重0.49N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坐跷跷板斗牛(可引入用).flv
一、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找一找:自行车的哪些部件可以看成杠
杆?
车把
车轮
刹车
支架
脚踏板摇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示意图:
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作力臂 ——点、线、ຫໍສະໝຸດ 离阻力作用线 F1(动力)
请对下列器具应用的杠杆进行分类:
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
生活· 物理· 社会
生活中的剪刀
思考: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选用费力杠杆? 使用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当阻力比较小时,人们会选用费力杠杆。 使用费力杠杆会省距离,很方便。
看图回答
天平
钓鱼竿
跷跷板
力臂的作法
阻力臂l2
支点O 动力F
F1L1=F2L2
● ●
●
O 省力
●
O 省力 费力
O
●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二) 课程教学设计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1.复习杠杠平衡条件,利用第一节课跷跷板的素材,讲解杠杠平衡条件计算。
2.反馈评价:通过剪刀剪铁皮,学生体会了不同杠杆的用力情况,引出了杠杆的分类;通过剪笑脸的小比赛,让学生懂得了各类杠杆的利弊;反馈练习中,调查订书机属于那一类杠杠,对订书器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杠杆的类型,同时又感受到了杠杆的力量。
3.随堂练习,教会孩子们分析不同类型的杠杠,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利用自制杠杠测量收集数据,计学生的质量。
6.联系实际:结尾联想到了杠杆原理在工程上的应用——虎门大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介绍了我国先进的桥梁建设技术和经验,为“一带一路”计划提供了支持,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布置作业: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演算上,阅读资料、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是物理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制作翻盖式垃圾桶并分析其中的杠杆,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并解决定量问题,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定性问题。
2.知道杠杆的分类,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会画力臂。
2. 经历用不同工具剪铁皮和剪纸过程,了解杠杠的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会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探究方法,找出物理规律,运用规律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科学思维。
2. 关心我国先进的桥梁建设技术,关注“一带一路”计划,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认识生活中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以及等臂杠杆。
四、教学难点1.并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师演示器材:自制演示教具、自制投石车模型、拉杆箱、铁皮剪、大力剪、普通订书器、重型订书器。
沪粤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沪粤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轻质直杆OA可绕O点转动,直杆下端挂一重物G。
现用一个始终跟直杆垂直的力F将直杆由竖直位置缓慢转动到图示虚线位置,在转动过程中这个直杆()A.始终是省力杠杆B.始终是费力杠杆C.先是省力杠杆,后是费力杠杆D.先是费力杠杆,后是省力杠杆2.下面把车轮推上台阶的四种方法,推力的作用点相同,推力的方向不同,如图所示,则哪一种推法最省力()A. B.C.D.3.关于力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B.杠杆的长度一定等于动力臂和阻力臂之和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D.有力作用在杠杆上,但此力的力臂可能为零4.“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下列生产和生活中的杠杆与阿基米德设想的杠杆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食品夹B.托盘天平C.钓鱼竿D.修树剪5.综合实践课上小红用剪刀修剪树枝时感到很吃力,为了使小红容易剪断树枝,有四位同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是()A.小明:用剪刀尖去剪B.小莹:用剪刀的中后部去剪C.小敏:用剪刀的中前部去剪D.小洁:放弃,不去修剪了6.如图所示,若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正确的是()A.B.C.D.7.身高相同的兄弟二人同用一根重力不计的均匀扁担抬起一个900N的重物。
已知扁担长为1.8m,重物悬挂点与哥哥的肩之间的距离OA=0.8m,如图所示。
则()A.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9:5B.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4:9C.以弟弟的肩B为支点,可计算出哥哥承担的压力为600ND.以哥哥的肩A为支点,可计算出弟弟承担的压力为400N二、填空题8.如图所示,在刻度均匀的轻质杠杆的A点悬挂一个重为4N的物体,在B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F ______N;若保持物体悬挂的位置不变,改变力F的方向(如图斜向左方向),杠杆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力F将______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5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记录表格等。
学具:记录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并记录数据。
3.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5.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矩等。
六、板书设计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2七、作业设计1.请根据实验数据,填写记录表格,并尝试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答案:略一个力为10N,作用在距离支点2m的杠杆上,另一个力为5N,作用在距离支点1m的杠杆上,求支点的力矩。
答案:10N 2m = 5N 1m,支点的力矩为20N·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更多应用和拓展,如杠杆的动态平衡、力矩的计算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工具和器材,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解析1. 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1)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