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材料之社会环境 (读写联动教学材料)
社会环境(5篇)

社会环境(5篇)社会环境作文1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每个人都知道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要爱护环境,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当我们看到臭气熏天的小河,一片光秃秃的树桩,充满着沙尘暴的城市时,我们是否有所悔悟?虽然这些现象还没有消失,但是我想:人类假如在这样肆意妄为下去,必将自食其果!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存都需要水,人类也不例外,假如没有水,人类将面临灭亡。
古人以为水是上天赏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并非如此,全球的淡水资源只有35.5亿立方米,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仅有0.34%的水可以应用。
这么宝贵的水资源,人类不仅没有好好节省,反而大面积的铺张。
我听到过这么一则新闻: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便利把本该自己能处理好的污水大量排入河道,污染了本来干洁净净的河水。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不断地在发生:酒店的工人把要洗的菜放到水池中,拧开水龙头,便转身离去,任凭那自来水“哗哗”地流。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回来,把菜拿走,临走时竟没关水龙头!大量的生活用水流入排水管道,造成了极大的铺张。
有些居民为图便利,在小河中洗衣服、洗碗、洗拖把,久而久之,小河里飘满了垃圾和油渍。
我们要节省用水,绝不能让我们懊悔的眼泪成为世界上的最终一滴水!地球陆地的四分之一是森林,丰富的森林能给我们供应新奇的空气和充分的水资源,但是,有这么一个报告:再过一百年森林将彻底消逝。
或许我们活不到那时,但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子子孙孙。
想象一下森林消逝的那一刻,世界上各种生物都灭亡啦,地球上死气沉沉,那多可怕!或许你会想:森林消逝管我什么事,它消逝不会影响我们。
不!森林肩负着重大责任。
他能掌握水土流失并防止自然灾难。
假如森林消逝,各种自然灾难就会接二连三地向我们袭来。
就算我们在灾难中没死,自然灾难也会毁了我们的家园!爱护环境不止是我所说的这些,我们要从生活中做起,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做起!社会环境作文2古往今来,地球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培育了很多代子孙。
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课件(幻灯片17张)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 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 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委曲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 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 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 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 冻的温暖天气了。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 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 些亲爱的人们在一起,他又高兴了。这大城市以及 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氛,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 群,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 而最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 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他 的心已经飞到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布着 机油气味的地方,飞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 个生活上去了。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找出表现环境特点的 关键词句,想想这些词句描画了环境的什么特点, 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 出相关语句提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 什么作用,具体如下:
烘托人物……的心情 表现人物……的性情、品质、遭遇 交代人物……的身份
谢谢指点!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 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 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景物描写与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 表现了作为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 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 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犯军 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
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环境描写课件29张

小说板块之环境
题型二: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设问方式: 分析手法/赏析特色 二、常考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三、答题步骤:
5.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
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
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15.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
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
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
他。
邮差先生的心境与工作状态(情节展开)
18.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
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
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
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从人际关系分析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友善
丰富/刻画人物xx形象(身份地位);
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
为人物出场提供活动场所;
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本为本: 回顾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暗示或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后文xx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或者制造悬念;
对情节的 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串起全文,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作用 一张一弛,舒缓小说节奏;
三、注意题型区分: 景物特点(概括特点题)
景物描写的特点(手法题)
《小说阅读之环境》课件精品

答题示例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平凡的世界
路遥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 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 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 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从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③从描写人物的经济状况、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④从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 小说环境描写往往有诸多修饰性描述,要特别注意抓住修饰性强的形容词(有时是动词) 去归纳环境特点。有的可直接选用修饰词语,有的则要提炼后概括。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 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 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 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 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人就站在大众之 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 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角度 环境 人物 情节
主题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①烘托人物心情; 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人物命运。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完整版)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环境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
题型一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节选)何晓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阅读理解《环境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课件ppt(举例多多)

·环境描写的作用
1.内容上: ①交代地点或者背景; ②渲染氛围(凄冷、悲凉、温馨); ③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思想感情; ④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 ⑤深化主题。
结构:作用一
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
A.完全没有听到。
B.听得清清楚楚。
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阅读二
3.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第三处: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 作用:表明路上除了我们三个没有其他人,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 第四处: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 作用: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4.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赞美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②表现了“我”自我批评的精神。
阅读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
起因:因为生计关系,我到S门去,雇了一辆人力车。
结果:车夫被留在巡警分驻所,我请巡警转交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了。
2.文章描写了__4___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老___女__人__。
3.“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 C )
——《白杨》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环境恶劣的戈壁滩。
内容:作用二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
老少。”
·渲染了悲伤的氛围。
——《十里长街送总理》
内容:作用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
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
高考英语专题13 读后续写背诵素材:环境描写

读后续写背诵素材环境描写目录第一部分积累篇 (2)Part 1 (2)Part 2 (3)Part 3 (4)Part 4 (5)Part 5 (6)Part 6 (6)Part 7 (7)第二部分实战篇 (8)1、环境描写使用场景 (8)2、环境+主观感受烘托气氛 (9)3、表达技巧训练 (9)读后续写作为高考新题型,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学生们为了取得高分一定要重视这个题型。
不仅需要加强练习,更需要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能够向读者交待故事的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可以通过环境描写向读者间接的表达着故事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
环境描写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展开:客观为从环境事物本身入手展开描写;主观则从观察者角度描写入手。
通常在描写时主客观交替进行。
第一部分积累篇使用建议:先试着翻译,然后比较和答案的差异,最后把这些句子都背下来,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加入这些描写。
Part 11.冻结的雪在我们的脚下嘎吱作响。
2,鸟儿在某处唧唧喳喳地叫着。
3.野生动物开始咆哮。
4.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5河水汩汩地流淌着。
6.远处雷声隆隆。
7.这脆弱的小树啪地一下被狂风吹断了,倒在了地上。
8.他们听到树丛中鸟儿发出的叽叽喧喧声。
9湖水澄蓝,波平如镜,阳光照在湖上熠熠生辉。
10.太阳开始下山,那些摇摇欲坠的房子的裂缝中,渗出闪闪的红色斜晖。
1.The frozen snow crunched under our feet.2.Birds were chattering/twittering somewhere.3.Wild animals started to roar/howl.4.The leaves rustled in the wind.5. The river gurgled and burbled.6. The thunder was rumbling in the distance.7.The fragile little tree cracked and fell in the wild howling wind.8. They heard the twitter/chatter of birds among the bushes.9.The water was a deep blue and sunlight glittered on its looking glass-clear surface.10.The sun was beginning to set,glitteringred through the cracks between the ramshackle buildings. Part 211.他们听到远处传来一声低沉的狮子的怒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材料之13(环境与社会2)设计人:沈俊成 2013.9.10【语篇解读】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比前几年预言的要快得多,如果我们不减少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情况将愈演愈烈。众所周知,最快的最节省的降低气候变化速度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能源。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吧。
1.We already know the fastest, least expensive way to slow climatechange: Use less energy. With a little effort, and not much money, most of uscould reduce our energy diets by 25 percent or more — doing the Earth afavor while also helping our wallets. 2.Not long ago, my wife, PJ, and I tried a new diet — not to lose a littleweight but to answer an annoying ques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 Scientistshave reported recently that the world is heating up even faster than predictedonly a few years ago, and that the consequences could be severe if we don'tkeep reducing emissions(排放)of carbon dioxide(CO2)and othergreenhouse gases that are trapping heat in our atmosphere. 3.We decided to try an experiment. For one month we recorded ourpersonal emissions of CO2. We wanted to see how much we could cut back,so we went on a strict diet. The average US household(家庭)producesabout 150 pounds of CO2 a day by doing common-place things like turningon air-conditioning or driving cars. That's more than twice the Europeanaverage and almost five times the global average, mostly because Americansdrive more and have bigger houses. But how much should we try to reduce? 4.For an answer, I checked with Tim Flannery, author of The WeatherMakers:How Man Is Changing the Climate and What It Means for Life onEarth. In his book, he had challenged readers to make deep cuts in personalemissions to keep the world from reaching extremely important tipping points, such as the melting(融化)of the ice sheets in Greenlandor West Antarctica. "To stay below that point, we need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by 80 percent." he said. 5.Good advice, I thought. I'd opened our bedroom windows to let in thewind. We'd gotten so used to keeping our air-conditioning going around theclock. I'd almost forgotten the windows even opened. We should not let thishappen again. It's time for us to change our habits if necessary. Words and expressions1.predict v.预测,预报,预言 2.consequence n.结果,as a consequence adv.结果3.severe adj.严重的,严厉的,恶劣的,难度大的 4.trap v.使…陷入困境,捕捉(动物), 5.European adj.欧洲的 n.欧洲人 6.challenge n./v.挑战 7.extremely adv.极度地 extreme adj.极度的,非常的8.average adj.平均的 n.平均数 9.Antarctica 南极洲 10.do sb afavor 帮某人忙11.heat up 12.keep doing 继续做某事13.cut back 14.go / be on a diet 节食15.common-place adj. 16.check with … 和…核对检查17.let in 18.be / get / become / used / accustomed to(doing)sth 习惯于…19.around(round)the clock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uickly1.How did the author answer the ques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 A.By telling how the situation could be serious B.By going on a new diet C.By consulting Tim FlanneryD.By challenging readers to make deep cuts in personal emissions2.Which meaning does the“diet”in the passage refer to,eating habits orliving habits?living habits3.According to the author,how much CO2 is an average US familypermitted to emit a day? 30pounds of CO2
4.What’s the passage aimed to do?To appeal to people to use less energ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make the right choice1.Why did the author and his wife try a new diet? A. To take special kinds of food B. To respond to climatechange. C. To lose weight D.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2.The underlined words "tipping points" most probably refer to ________. A. freezing points B. burning points C. melting points D.boiling points 3.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 A.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air-conditioning on all the time B. it seems possible for every household to cut emissions of CO2 C. the average US household produces about 3,000 pounds of CO2 a month D. the average European household produces about 1,000 pounds of CO2 amonth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 Saving Energy Starts at HomeB. Changing Our Habits Begins at WorkC. Changing Climate Sounds ReasonableD. Reducing Emissions of CO2 Proves Difficult5.Why does the author consider the question about climatechange“annoying”? A.Because he and his wife gain weight B.Because the question ishardC.Because it costs much money D.Because climat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