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结合自然
最新整理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之《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之《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之《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
麦克哈格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
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
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 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
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在环境允许度里寻求最大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
《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

《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设计结合自然》是一本旨在引导人们将自然与设计相结合的书籍,它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和实用的技巧,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中。
以下是该书的核心内容,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指导。
首先,该书强调了自然的美妙和无限的创造力。
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灵感和奇迹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到无穷的设计灵感。
从鸟类羽毛的颜色和图案,到树木的纹理和形态,自然给予了我们无数的设计灵感。
通过仔细观察和感知自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平衡和和谐,并将其应用到设计中。
其次,该书探讨了自然与设计的融合方式。
自然的丰富多样性可以为我们的设计带来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自然的材料和景观,创造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自然的色彩和纹理,营造出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通过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和富有生机的作品。
同时,该书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我们将自然与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中包括选择适合的自然元素,合理运用色彩和光线,以及创造与人们需求和环境相适应的设计。
通过这些技巧的应用,我们可以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环保和可持续的设计方案。
此外,该书还强调了自然与设计的互动关系。
设计应当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设计师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行动中,通过设计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只有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设计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作品。
综上所述,《设计结合自然》是一本内容生动、全面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它鼓励读者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将自然与设计的原则相结合,并强调设计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创造出更加美丽、舒适和环保的设计作品。
《设计结合自然》

7.1 《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新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成为1970年代以来西方推崇的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里程碑著作。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
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Philip Lewis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作的对威斯康辛Wisconsin的研究中,建立了确定环境走廊的过程,这种环境走廊包括特色景观的地区。
”“麦克哈格的广阔的信息仍然在景观设计者的思想基础上,烙上了一个生态主义的印记,它促使设计师关注这样的一种思想:景观相当重要的不仅仅是艺术性布置的植物和地形,景观设计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他们的所有技巧都是紧密联系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
”7.2 生态主意原则指导下的景观设计“70年代以后,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
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
通长,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作者——哈克Richard Haag~~~。
设计结合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连载作者:I.L.麦克哈格翻译:芮经纬校对:倪文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的话设计结合自然本书得到华盛顿特区1967年保护基金会的赞助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杰出的人士给我和我的学生们写了许多信,是他们的许多想法构成了本收的理论,但书里的错误和他们无关。
因为人数太多了不能在这里一一提到,但某些人的名字必须记下来--马斯顿.贝茨(Marston Bates)、哈罗德.布罗姆(Harold Blum)、杰克.卡尔霍恩(Jack Calhoun)、温锡占(Wing Tsit Chan)、约翰.克里斯琴(John Christian)、卡尔顿.库恩(Karleton Coon)、F.弗雷泽.达林(F.Fraser Darling)、爱德华.迪维(Edward Deevey)、伦纳德.杜尔(Leonard Duhl)、巴罗斯.邓纳姆(Barrows Dunham)、洛伦.艾斯利(Loren Eiseley)、杰克.福格(Jack Fogg)、戴维.哥达德(David Goddard)、卢纳.利奥波德(Luna Leopold)、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罗伯特.麦克阿瑟(Robert McArthun)、霍华德.内梅罗夫(Howard Nemerov)、镥思.帕特里克(Ruth Patrick)、A.M.M.佩恩(A.M.M Payne)、莫尔斯.佩卡姆(Morse Peckham)、威廉.普罗瑟罗(William Protheroe)、保罗.蒂利希(Paul.Tillich)、安东尼.华莱士(Aanthony Wallace)、艾伦.活茨(Alan Watts)、埃德加.T(Edgar T)、惠里(Wherry)和哥登.沃尔曼(Gordon Wolman)。
在本书中发表的许多研究方案是最初称为华莱士、麦克哈格联合事务所(Wallace,McHarg Associates)和以后称之为华莱士、麦克哈、罗伯茨和托德联合事务所(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的专业事务所的成果。
设计结合自然

内容摘要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自然光照、通风、地形等条件,减少能源消耗;在室内设计中, 可以通过运用天然材料、模拟自然景观等方式,营造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中,可 以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打造具有生态功能的绿地和公园。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计作品在美化环境的也可能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本书强调,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具备生态意识,充分考虑设计作品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通 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环保的建筑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类活动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结合自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自然
自然环境
环保
通过
活动
可以
景观
设计
设计
自然 环境
生态
结合
人类
过程中
融入
元素
作品
具有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设计结合自然》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书籍。这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使设计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桥梁。 本书从设计的角度,强调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自 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本书指出,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积极应对环境问题,推动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自然元素,我们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环保的作品,为 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书中通过大量实例,阐述了如何将自然景观、气 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因素融入到建筑、室内、景观等设计领域。
《设计结合自然》电子版

Design With Nature(设计结合自然)I.L.麦克哈格[推荐]Design With Nature(设计结合自然)I.L.麦克哈格目录绪言城市与乡村海洋与生存--沙丘的形成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困境--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前进一步--里士满林园大路选线方案研究模子和囊膜--环境和环境的形成大城市地区内的自然--费城大城市地区开放空间和空气库的研究社会准则对社会准则的回应--沃辛顿河谷地区研究世界好比是一个宇宙舱视发展过程为价值--纽约斯塔滕岛环境评价研究自然主义者流域--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大城市地区--华盛顿西北部地区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的研究发展过程和形式城市:发展过程和形式--华盛顿特区的分析研究城市:健康和病理--费城的健康和病理调查研究展望绪言迄今为止,从整体上研究人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著作:既研究行星与恒星、岩石、土壤和海洋等所谓物质宇宙,又研究栖息在地球上的生物,即研究使人成为现在这样的所有力量和生物的著作,仍为数不多,有关人类本身的这种知识的研究,发展是缓慢的;因为早先的希腊思想家,或是孤立地研究人,或是在研究自然时忽视了人的存在;为了想文凤法增进人自身的生存,好象人和自然的任何一部分知识,只要通过人脑提供的各种手段和符号文字就能理解。
至少从西方的传统来说,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5,希腊著名医生、有医学之父的美名-译注)的医学名著<<空气、水和场地>>开始,第一次公开承认:人的生命,无论生病还是健康,都是和自然力量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不可抗拒和征服的,倒是必须了解它的规律,尊重它的忠告,把它当作盟友来对待。
<<设计结合自然>>是这以后少数这类重要的收籍中的又一本杰出的著作。
这种西方传统的某些方面以后由医学界继续保持下去,因为人只要无知地违返了自然规律,很快就会受到身心失调的惩罚;但是,虽然努力去克服流行病和传染病有时会取得很小一点环境改善,但这种防治措施没能在人及其环境之间建立一个健全的动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却能为维持和提高人类生活而正确地发挥所有潜在的可能性。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他认为:“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了解、尊重自然。
人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
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
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1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一,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转变。
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
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
规划师,管理者与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心的话是难以在规划过程中彻底的贯彻任何生态思想的,尊重自然的人类发展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如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正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灾难性前景。
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急待转变。
与人们习惯认为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念针锋相对,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强调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各种物质共存于宇宙之中,而非整个自然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物质一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相互依赖性,为获得生存,成长,繁衍,发展,就必须在系统中中得到平衡,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而编制在一起。
麦克哈格借助一个宇宙舱的实验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
他还阐述了自然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一些主要观点。
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存在的价值。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被认为与其他生物一样感受和知觉都不能违抗自然规律,而只能反映这些自然规律。
人属于自然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并完全依赖它,但由于人具有感觉能力因此和酶一样具有调节能力,所以有管理这个系统的责任。
《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 -回复

《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回复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探讨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实践方法以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
一、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与自然一直紧密相连,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设计通过创造各种物体、空间和环境,为人类提供功能和美学的满足。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已经引发了重大的环境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愈发重要。
二、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1. 可持续发展:设计结合自然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设计往往忽视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和环境的保护,而现代设计注重以生态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 生态文明:设计结合自然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通过利用自然的智慧和原则,设计可以创造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提供更健康、更美丽的生活方式。
3. 人文环境:设计结合自然可以改善人文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空间的同质化已经成为严重问题。
设计结合自然可以创造富有个性和多样性的人文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设计结合自然的实践方法1. 生态材料:设计师可以选择环保、可再生和可降解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节能设计:通过优化建筑的结构、采光和通风系统等,设计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建筑的能效。
3. 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的地形、气候和植被,创造生态友好的自然景观,提供绿色的休闲和生态功能。
4. 社区参与:设计师可以与居民和相关利益方合作,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设计结合自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设计结合自然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更是为了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人类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结合自然
摘要:通过对西部窑洞聚落及建筑材料、形式等分析,思考其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生土建筑窑洞现代设计自然环境
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是我们迈向生态时代重要的一步,人们的观念开始从机器世界向生态世界转变。
我们慢慢而令人痛苦的发现要想居住舒适,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与自然融为一体、共同进化,而不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生土可就地取材,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建造房屋方便易行。
生土可塑性强,用人们双手塑成,生土建筑可以算是最原汁原味的建筑表现,犹如艺术品一般。
生土建筑不但有其文化上延续历史文脉的意义,而且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而言,也是非常实用的,其造价低廉,令当地的材料以及人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用最经济简便的途径满足了当地的需求,并与所在地的气候、人文地理等要素相呼应。
在我国,窑洞是主要的生土建筑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以及豫西等地,至今居住人口仍达四千万以上。
由于窑洞因地制宜、节能节地、再生循环、冬暖夏凉等特点,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关注。
1、建筑材料
生土是一种生态的建筑材料。
①生土可以就地取材,不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输而来,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运输过程的能源消耗降低。
②生土建筑内冬暖夏凉,建筑物理环境良好,有合适的温度湿度,人的感觉舒适。
不同于水泥等现代建材隔热性差,生土本身具有很好的蓄热能力和传热性能,有利于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
另外厚重的生土墙隔声效果好,这也是优于现代建筑材料的性质。
③生土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不存在建筑垃圾,而且生土墙还因为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充分吸收氮气,废弃后可以用来做肥料。
建筑师张永和在长城脚下的公社别墅群中的作品——土宅对“土”这种建材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土宅的结构体系由胶合木框架和夯土墙组成,大片落地玻璃使室内光线充足,简洁的外观,夯土墙横向纹理极富于现代感。
除了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
土宅不仅结合传统建筑
的方式,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当然土宅是别墅建筑,并没有计较造价,没有太大普遍适用性,但这种对“土”的运用值得关注。
由于传统的生土建筑有着室内环境较差如光线暗、灰尘大等缺点,被很多人认为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因此很多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建新房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喜欢盖砖混房。
而这些盲目建起来的砖混房由于技术条件不足,又缺乏城市里必要的取暖、制冷条件,结果是“冬寒夏热”,条件极差。
为解决大量农民住房设计问题,让他们在安居之后而不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避免单一的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现阶段西部乡村居住建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住房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另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特色旅游市场逐渐红火起来,大量猎奇者涉足西部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满足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当地农户建造干净舒适的窑洞招揽客人,正值此时传统窑洞的功能正由居住向旅游观光体验的转变,传统窑洞的改良不仅注重建筑环境的改良,也应在功能的转换方面给予重视。
2、聚落——山形中的全景图画
中国古代的景观科学——风水在窑洞聚落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了传统的土地规划与组合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窑洞聚落的选址重视依山近水,精于选土。
陕北较大的居民点必有饮泉或溪水,并且窑洞周围稳定的沟谷、山崖的和厚度较大、坚固密实的土层,稳定的周边环境决定了窑洞的安全性。
村镇的建设需考虑避风、向阳和日照等因素,窑洞群一般建在向阳的坡面。
而上山耕作的盘山小径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凡有村落聚集的地方总有大车路或简易公路与四乡或集镇相通。
中国古老的认同哲学天地人的合一导致了窑洞这种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窑洞群体的艺术性也不应忽视,聚落的边界由重叠的山峦组成,并加以人工改造,富于韵律感的一口口窑洞,坯砖创造自然庭院的图形,并有植物散落其中。
生土的庭院与房屋所构成传统中国住宅模式与充分利用黄土地区土壤资源的地下村落,成了东方神韵中个性鲜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自然生态的和谐景观。
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的特点。
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沉于地下。
从总体布局上看,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
无论是靠崖窑群还是下沉窑群,都给人一种乡土味很浓的粗犷质朴美感。
窑洞聚落体现了生态学的观点,它要求我们观察世界,世界是生物和人过去到现在一直生存的地方,我们都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
源和命运是联系着的。
这正是现代设计中应当汲取的营养,以往那种人与世界对立的观念应该得到纠正。
3、小结:
我们正在面临着单一的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筑千篇一律,单调而沉闷,城市中心高层林立,居住密度过高,交通拥挤。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不再受步行距离的限制而急剧增大。
大片土地被公路、停车场、机场鲸吞蚕食。
现代城市逐渐成为汽车的城市而非人的城市。
都市人愈发向往逃离缺乏人情味儿的城市,回归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生活。
城市发展至今,其与其承受力已经变得像一个色彩斑纹的大气球,被吹得巨大,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既生惧又生厌能够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数量,解决好生态环境遭受工业化侵害等问题变得十分紧迫。
如果不是建筑发展的“现代语言”制造了视觉与精神的生态灾难,恐怕很难让今天的人们来关注生土建筑的技术与应用,也很难发现许多文明模式确实具有“侵害”的特征。
今天许多成果是以牺牲人性为自然状态之相依存的方式和毁灭地球物种数亿年进化生成的链条为代价。
而中国古人很早就深谙利用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对话,知道和谐自然地建筑自己的景致,我们应当从传统根源上汲取营养,使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结合。
窑洞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的布局、材料与构造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