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消隐
纯净的融合——解析模文彦的建筑观及其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初 的 声音 , 是 建 筑 及 其 空 间 得 以生 成 的 文化 源 头 , 人 们 第 就 是
一
次搭起棚屋时的朦 胧认知 。 他的设计摒弃 了表现主义的随意
和 结 构 主 义 的刻 板 , 之 以一 种 宁 静 的 从容 和谦 逊 的尊 严 以及 代
建 立在 物质 功能 高度解析( 服务空 间与被服务 空间) 之上 的精
不吝啬的将其对环境 的理解融合到设计之中。 阅读其作品的过
程 中 , 难 发 现 这 些 作 品不 仅 仅 有 纯 净 直 接 的 室 内 空 间 , 不 室外 空 间 的 适 当 引入 也 成 为让 人 无 法 忽 视 的 亮 点 。 2从 风 之 丘 火 葬 场 看桢 文 彦 的空 间 处 理 手 法 如 果 要 了 解模 文彦 空 间之 中 的静 谧 和 从 容 ,恐 怕 没 有 比 他 在 19 年 完 成 的风 之 丘 火 葬 场 更 具 有代 表 意 义 了。这 个 作 7 9
后 , 人 不 能 否 认 的是 他 所 塑 造 的 文 雅 和 得 体 。 以是 粗 狂 的 , 让 可 却 丝 毫没 有 让 人 窒 息 的复 杂 和 压 迫 ; 以 是 折 衷 的 , 没 有 太 可 却 多 的形 式 拼 凑 ,于 纯 净 中 给 予 建筑 完 整而 微 妙 的空 间 体 验 ; 也 可 以是 繁 复 的 , 却不 能 凌 乱 , 一 个 系统 都 错 落 有 致 , 维 空 间 每 三 呼 之欲 出。 如 果 给这 些 矛 盾找 一个 最 合 理 的 解 释 , 就 是 他 做 那 到 了一 种 近 乎 纯 净 的融 合 ,消 隐 了现 代 建 筑 的 自我 和 张 扬 , 使
Ab ta t Fu i a sa nt r ai n l ta c t c hoha src : m ho M kii ni e n to ai r hie tw s S a un q e r hi curl on e t H e et d e f o p i t i t i u ac t t a c c p . e lf a e p o t rn n he w o l tg n e ogsa e a d r c nie n c e t d a o nd t e w rd.Thi s p pe sbae n t e e p a ton o w o de lw i bui i g u t a ri s d o h x lnai fho t a t h l n ni d a d s a eg ou r m m i a i n he a l z hem i ng n p c r psfo Fu ho M k ,a d t n nay et xi bewe n t e hi dei a moden r hie t e Bae on urh r s s n g nd r ac tcur . sd f t e a ays t dein i w i nayz d oft si l m p c n n sofis sg t l i l be a l e l he po sbe i a ta d i piai n t e ChnaAr h tcur e in. ns rton o h i c ie t eD sg Ke w o & : i S c ;M on y r M x; pa e om e ; r up; rG o Buidng i li ;ct y
浅析建筑符号理论下的隈研吾建筑作品

ML ik Ml theories and research理论与硏究浅析建筑符号理论下的隈研吾建筑作品李爽(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在符号学意义上,建筑通过它的外观、材料、使用功能上来表达其所含有的文化意义,这通常被我们成为“能指和所指”。
而建筑的形式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新材料的介入,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为建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益处,在盲目的借鉴和创新下,越来越多的“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不考虑使用功能前提下的建筑物,都是冰冷的、毫无生机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和剖析建筑建造过程中所传达的人文情怀。
本文就通过在建筑符号理论的支持下,解析限研吾的建筑创作手法以及建筑创作理念,探讨其独特的“负建筑”理念和符号应用的形成与发展,总结其创作手法,使这一理念能运用到更多的设计当中。
关键词:符号学;隈研吾;负建筑;建筑符号理论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1建筑符号学的概念及发展在符号学意义上,建筑的外观、材料、使用功能等等,都从各自的内在功能中抽取出来,获得一种超乎建筑本身文化意义,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
建筑符号的意指系统由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的代码构成。
符号通过建筑代码生成意义,这也就意味着建筑所传达的人文情怀或者是建筑师个人的建筑理念,都是要通过建筑形式来表现的,不同的材料及建筑环境传达着不同的感受。
语言会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得纯粹,并且能将其中包含的意义进而转化为自然,建筑也是同理,我们处于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世界,而不是指一个明显的建筑或事物,符号就是两者之间互相转化时所形成的衍生品。
而正是这种两者之间不停地转化才使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得以确立。
2隈研吾简介隈研吾是一位杰出的日本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散发着日式以及东方禅意的气息,也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负建筑”;在负建筑的基础上,他又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将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与自然中的光线、空气等集合起来,创造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使建筑与自然能保持完美的协调性,并且带给人一种温馨、朴素的美,从而又有了“弱建筑”的美称。
阿尔多.凡.艾克建筑作品形式特征浅析[权威资料]
![阿尔多.凡.艾克建筑作品形式特征浅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727bfe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68.png)
阿尔多.凡.艾克建筑作品形式特征浅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是20世纪现代主义之后一位重要的先锋建筑师,也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以几个作品为例,分析了其作品的形式特征以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阿尔多·凡·艾克,簇群,形式TU198 ATeam10的活动当成建筑领域结构主义的开端,在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世界之前,他们的理论和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之后对建筑思考最有建设性的尝试,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1918-1999)便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受到先锋艺术以及结构主义思想方法的影响,对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国际式”风格不满,关注建筑的社会性问题,主张从建筑的内在结构进行研究,并设计出诸如阿姆斯特丹市立孤儿院(Amsterdam Orphanage,1955-1960)、母亲之家(Hubertus House,1973-1978)等名作。
一、圆形和轴心的游戏如果我们翻阅凡·艾克的作品集,会发现他的很多建筑平面都不是由规整的矩形房间组成的,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的弧线在不同的作品中都频繁出现。
早期的作品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孤儿院、Nagele的配套公建中的圆形主要出现在场地布置和局部的手法处理上;而自从60年代的两个教堂和Sonsbeek的雕塑亭(图片01)开始,圆形就担当了建筑中重要的空间;到他职业生涯的后期,圆形和弧形的组织方式更加灵活,交接关系也更加自由多变。
凡·艾克使用两种方式考虑圆形,一种是钟表/指南针一样有明确圆心的圆形,如果你想要划分他,就只能像切蛋糕那样,获得扇形的划分;另一种是茶碟一样的圆形,尽管圆弧有趋向圆心的本质,但是在划分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它而进行随意的划分。
对于凡·艾克来说,圆心是消隐的,但并不是忽略它的存在——孤儿院就曾经用一根柱子扎在一个圆形平台的圆心,来界定一种室外空间。
天正建筑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天正建筑常见问题(2012.6)Q1.如何打印天正高版本的图形和向3.0用户传图?许多设计单位在专门的机器上输出图纸,“天正插件”最适合于这样的机器,安装了“天正插件”后,该机器就可以阅读和打印用天正高版本绘制的图形。
有四种方法可以让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使用天正高版本绘制的建筑图形:1.在其他专业设计人员的机器上安装“天正插件”;2.执行【图形导出】命令,导出为T3格式的其他专业图形。
3.使用天正公司同版本的其他专业软件产品。
4.在“高级选项->系统->是否启用代理对象”中选“是”启用代理对象,此后保存的图形就可以在其它机器上显示和打印,但文件大小会增加。
Q2.如何避免天正插件误把天正对象升级为高版本?安装新版本“天正插件”后,进行了一些修改然后存图,但插件会把当前图形保存为天正插件新版本的天正建筑图,如果插件版本比原图的天正对象版本高,可能会导致原图作者无法打开。
因为天正插件也是随着对象版本升级的,在打开天正图形后插件会自动加载,它在ACAD 存图时默认按插件版本的天正对象格式保存图形,但天正插件也提供了保存低版本图形的命令,此时于命令行键入T91_TSA VEAS存图即可选择你要保存的天正对象版本。
Q3.为何图形导出后出现的填充和文字丢失?一些设计单位在执行“图形导出”(以前叫“另存旧版”)命令后,把图形文件复制到其他机器,由天正3或者acad打开,出现丢失字体或者填充图案的问题。
原因是该机器的Acad系统没有天正建筑或者acad200X提供的字体或者图案文件,解决方法:1.把天正sys下的GB*.shx字体复制到目标机器的天正3的sys目录下。
2.把天正sys下的acad*.pat图案文件复制到上面的同一个目录下。
Q4.为何天正高版本的图另存为天正三的图,在T3依然不能打开?在天正建筑软件中,图形导出的天正对象版本和AutoCAD版本是互相独立的,在“图形导出”命令执行后即使存为T3版本,如果导出平台高于R14,在R14打开时仍会出现版本不兼容的提示。
绝地求生的按键操作方法

绝地求生的按键操作方法
绝地求生是一款著名的多人在线生存游戏,以下是其常用的按键操作方法:
1. 移动:
- W:向前移动
- A:向左移动
- S:向后移动
- D:向右移动
- SHIFT:加快移动速度(奔跑)
- CTRL:蹲下
- 空格:跳跃
2. 武器操作:
- 左键:射击
- 右键:瞄准
- R:重新装填
- 1-5:快捷切换武器
- G:投掷物品(手榴弹、烟雾弹等)
- B:切换全自动/半自动射击模式
3. 建筑操作(仅限于战地模式):
- F1-F5:快捷切换建筑类型
- 鼠标左键:放置建筑
- 鼠标右键:编辑建筑
- 左Ctrl:旋转建筑结构
4. 交互操作:
- E:拾取物品、开关门、进入车辆等
- F:打开关闭灯光、钻石、等
- 6:使用医疗包
- 7:使用能量饮料
- 8:使用瞬间救治器
5. 通用操作:
- Tab:打开背包、地图等
- M:打开地图
- Caps Lock:切换大地图消隐
- T:语音聊天
- Enter:文字聊天
以上是绝地求生的常用按键操作方法,具体按键配置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
12-库哈斯-巴黎别墅

REM KOOLHAAS大师作品分析Villa Dall’AvaREM KOOLHAAS作者:02建筑 王维 周吟指导老师:王小红 崔鹏飞建筑简介建址为巴黎塞纳河畔一高地,远可眺望巴黎全景,近有树林围绕。
邻近房屋均为19世纪的老屋,是富人们的度假住所。
(图1-1)不远处还有两幢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别墅。
业主不甘逊色,要求其住宅不仅仅是一幢房屋,还要是一件艺术品。
男主人想要一座玻璃房子,女主人要求屋顶要有游泳池。
场地很狭窄,库哈斯提供了一个尽小占地面积的尽量大的空间:悬于玻璃层上的两个金属“盒子”。
两个金属“盒子”一红一灰,分别为主人夫妇及其女儿的卧室,混凝土结构的泳池置于其间。
理论上可在游泳时一瞥EIFFEL铁塔远景。
(图1-2)父母及女儿的卧室相对独立,各自有独立的楼梯直通。
卧室的带状窗提供了眺望远景的足够视野。
在这栋别墅中,库哈斯融合了近代建筑史上各式各样的构件与元素。
他的做法并非直接挪用,而是将来源不同的设计工具结合在一起。
例如“自由楼面设计”、“自由正面设计”、类似密斯清楚排列的镶嵌玻璃、与地心引力的对抗……(图1-3)库哈斯提供了那三个重量不菲的“盒子”的支撑结构的解决方案:位於纵轴上的一排独立柱支撑中部的泳池,悬空的女儿房由一系列倾斜交错的细杆支撑,夫妇房的支撑结构由工程师提议:一个形状奇特的大型悬挑梁置于其下。
库哈斯的独特之处在於:他将那排支柱用木橱围住,具有隔墙及壁橱的双重功能,木橱并不全封闭,保留南北方向的通透性。
底层大部分置于地下,安置了设备间及入口空间。
地面为自然的图1-3图1-1图1-1图1-2草木。
房屋北侧为铺沥青的道路,通往车库,车库亦置于草地之下。
(图1-4)中间层几乎全通透,其构思为此住宅的精华所在。
起居室置于西侧,可滑动的玻璃落地窗提供了尽可能亲近的内外联系。
库哈斯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扇可滑动的竹排置于玻璃窗外侧,随意滑动到某一位置,投下别致的光影效果,想象一下,在有月光的夜晚,夏虫在园中鸣,丝帘随晚风轻摆,躺在清爽的床上,捧一本沁心的书... ...女儿卧室的支撑结构。
覆土建筑设计探究

覆土建筑设计探究覆土建筑设计探究摘要:介绍了覆土建筑的概念,并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朵日纳美术馆实际设计为例,从项目背景、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构造几个方面分析了现代覆土建筑的生态策略研究,探讨了覆土建筑的可行性以及实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覆土建筑生态技术建筑消隐建筑构造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覆土建筑是生态建筑的一种形式,在全世界有着深远的历史,比如说中国的窑洞建筑,土耳其卡帕都西亚地区和Goreme山谷都是穴居住宅主要的分布地区。
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覆土建筑渐渐开始衰落,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再加上潮湿阴暗,不好清洁,缺少室外景观,覆土建筑慢慢不被人们提起。
直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种传统节能建筑。
覆土建筑也可以称作“掩土建筑”(Earth Sheltered Architecture),主要是指“地下的”建筑,有时候专指“地面上用土或岩石围护”的建筑 (1)。
但覆土建筑和地下建筑不完全相同,一般地下建筑大多属于覆土型建筑,而覆土建筑与地平面的关系更加多样化,外部形态也更加复杂。
覆土建筑分为三种情况:(1)地下建筑;(2)一部分露出地面或大部分处于岩石或土壤中的半地下建筑;(3)地面上用土壤或岩石部分或全部掩蔽的建筑。
一般情况下,覆土建筑指外围护结构覆土率大于50%的建筑。
与地面非覆土建筑相比,覆土建筑具有自身的显著优点,如节能节地,微气候稳定,防风、防震、防尘暴,经济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及地方文脉的保护等。
以下将以一个覆土建筑――美术馆的设计实例来探讨覆土建筑在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要重返地下就必然要经历“寻源求新”的研究道路。
寻源,就是研究覆土建筑的历史;求新,就是研究新的方法。
覆土建筑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成果,但是覆土建筑还主要集中在农村。
如何使覆土建筑的优点在城市中得以发挥,尤其是在最为普及的现代住宅中得以应用仍是一个难题。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发表时间:2016-08-29T15:25:23.287Z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8月下作者:陈天泽[导读]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
陈天泽(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
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前言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的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
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1.1“负建筑”理论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yodo Gratin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
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
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
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
提出了“负建筑”理论—“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的消隐
摘要:隈研吾是当代日本新建筑的优秀建筑师,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早期建筑实践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建筑思想。
本文通过对隈研吾的的设计作品的解读,从时间顺序上对其“负建筑”思想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其筑思想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消隐;微粒;材料;自然
“我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的状态。
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
”——隈研吾
隈研吾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 和伊东丰雄、矶崎新和妹岛和世被人视为当今日本的四大建筑明星,其建筑作品深深的根植于日本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建筑材料天才般的掌控创造出以人和环境为主角的迷人建筑空间。
他的代表著作有《自然的建筑》、《负建筑》。
很难描述隈研吾的建筑。
他精细的建筑物似乎溶化成既没有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的焦点的无限的混合物,它们的构成简明、直接,尊重环境。
建筑似乎又不是坚固的,它们在视觉上分离成产生迷人效果的微粒(particles)”。
这些微粒构成的建筑呈现一种“脆弱”的状态,自然的环境穿透建筑而成为主角,建筑造型在视觉和体验上被消解,建筑逐渐消隐。
最初的探索
隈研吾和许多日本建筑师一样,是后现代主义的追随者,直接从西方建筑历史的源头取经,以对历史主义风格的扭曲为起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建筑实践对当时的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激进的批评。
而就在此时,隈研吾开始了对建筑消隐的探索。
“M2”项目——形体的无序化
M2项目是隈研吾为马自达汽车公司设计的一个办公室和展示室综合工程。
在这个设计作品中,他将一根放大8倍的爱奥尼式巨柱耸立中央,大有古典建筑废墟派的作风(图4),建筑风格大胆而狂放。
 通过尺度的夸张,形式的分解以及材料的掌控,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手法之于现代主义的批判。
在M2的设计手法可以理解为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
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老与新、大与小、人工与自然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
这既是亚洲都市的常见的缺点同时也是魅力所在之处。
他试图把这种混沌实现在一个建筑中,使它与周围的混沌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无序文脉的融合直至最终建筑的消隐。
然而事实上,这种手法并没有解决问题,建筑仍旧被当成主角进行设计,这种无序化在人们观察的时候甚至被放大从而脱离真正无序化的环境,建筑并未消解反而变得突出。
1.2龟老山展望台(图5)——形体的隐藏
这个项目是在濑户内海的一个岛屿上,山顶已经被水平地切掉,成为一个人工公园。
业主希望在那个山顶公园上设计一座作为镇的标志性建筑的展望台。
隈研吾提出要保持山的本来面貌,而建筑只是作为体验环境的载体。
在原来山顶公园的地面上,筑造一个剖面呈U字形的混凝土构造体,然后在上面堆土、植树,恢复山的原来形状。
最终建筑看上去只是在山顶大地上开了条缝,而且只有从空中鸟瞰才看得见这条缝,从地面人们看到的只是山体(图6)。
这个展望台就是空洞性的,采用了造型的逆转形式,建筑的形态被隐藏并抹消了。
但是在这个建筑里人们在经验上对建筑空间秩序的认识还是确实地存在着。
这种造型性则基本被抛弃,只是保留了传统的空间秩序,人们在建筑中的空间体验还是基于传统的经验认识上的,建筑的存在变成了一种现象和状态。
通过这种处理手法,以体验性的建筑、以作为现象的建筑来取代传统的建筑形态具备了可能性,其消隐建筑的策略也由之前的实体无序化转向实体隐藏,空间体验成为思考的主题。
图5.龟老山展望台全貌
2.对材料的反思
龟老山展望台的项目无疑是成功的,不仅在特定的环境下达到了建筑消隐的目的,也确立了隈研吾建筑思想中建筑作为客体,环境和人作为主体的基础。
在这里消除客体的手法是借助特定的环境条件隐藏建筑本体,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消除成为可能,但是特殊性也让这种手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备普遍性。
尽管如此,“负建筑”或者说“弱建筑”的理念已经初现雏形,把建筑作为配角、而要把环境放在主要位置。
顺着这种理念,隈研吾开始思考如何采用更为合理的手法解决建筑消隐的问题,与此同时,接手热海宾馆的项目让他意外的邂逅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在日本的建筑作品。
对日向邸充分的理解和对陶特的建筑书籍的阅读让他开始着迷日本传统文化。
我们往往通过异文化的交流才反过
来认识到自身传统的价值,邂逅陶特的作品使隈研吾真正认识到了日本的传统。
2.1水与玻璃——开放的透明性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设计中,屋顶与地面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墙体的存在感是非常薄弱的。
空间与空间之间需要分割时尽可能不设墙,而是采用拉门、拉窗等可动轻便的隔扇,这正是日本传统建筑最根本的特征。
 水平方向的连续空间是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也是热海宾馆设计中首要考虑要素。
屋顶采用水平金属格栅构成,地面的处理则是集中了建筑师所有的注意力。
地面是环境与主体(人)相结合的媒介,用水做地面期望能达到把基地面对的广阔的太平洋与建筑中的主体(人)联系起来的效果。
墙体尽可能采用玻璃,材料的透明性使得墙体的存在感很薄弱以达到建筑消隐的目的,不是说只要采用玻璃就能让建筑消失,需要做到让空间连续起来、让环境和主体切实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人对空间的体验。
2.2石材——微粒的生成
石头并不是隈研吾喜爱的材料,他认为石头太厚重同时石墙的存在感太强烈,让建筑的内部与外部完全隔断,自然的光与风都被排斥在外。
但是接手石材美术馆让他不得不使用这种自然的材料。
它将石头做成百叶,百叶使风与光线都能透过,而且能让人看到背后的构造部分同时起到缓和的作用使得内外融合自然柔和。
办公服务区走廊的“石百叶墙”,是把芦野石切割成窄条放置,并且展示其清晰的构造方式,让外部环境的光线、声音及风透过墙体。
展示区域的“类织物墙”,就是用同规格多层芦野石条板有有规律的留出间隙,形成一种织物肌理,然后再用极薄的卡拉拉大理石板填充空隙(图11),让光线渗入。
这种处理也就是让石材成为一种粒子,光、风、声音就可以自由地穿过。
以粒子为媒介,环境与主体就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3自然素材的解放——微粒的形态
 在Z58这个项目中,隈研吾则把开放的透明性和微粒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有机体。
Z58是一个改造项目,改造后的办公楼为地上四层,外立面上等间距的安装镜面不锈钢花槽,这便是本案的微粒,外部街道上的梧桐树、行人、车辆等景象与透过微粒空隙与内部景象交织在一起,空间相互渗透。
建筑的顶层为休闲住宿区域,是在保留原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加建的钢结构,这部分完全浮于水面之上,处理手法与水玻璃项目与出一辙,俯瞰背面的绝佳自然绿景——孙氏花园。
屋面的水沿着入口通高边庭的侧墙缓缓流下,最终在底部镜面铺开,顶部及周边的光线充溢其间,Z58成为光、水、绿以及人活动的反应器,
营造出静逸安宁的心境,进而细细体味外界环境的变更。
正是由于这种空隙的设置,引入了光和时间,建筑获得生命的力量,成为有感知的有机体,与环境同存共生。
3.负建筑——走向建筑的消隐
隈研吾的“负建筑”理念,那就是要把建筑作为配角、而要把人与环境放在主要位置。
与“强建筑”建筑为主、环境为辅的理念相比,负建筑或许更经得起冲击,能让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感受到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性之美。
强建筑意追求象征意义和视觉需要,表面上看起来坚固,可一旦碰到自然灾害和人祸,则会显得无比的脆弱。
负建筑则联系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将建筑融合在环境之中,反造型,消解造型,达到建筑的消解并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
隈研吾的“负建筑”,消解了建筑和环境的割裂,不张扬,低调谦逊,回归生活的原点。
它们的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存在的当地的原料。
不试图破坏或战胜它们的直接背景,突出人的生活轨迹,建筑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被潜移默化中消解。
[参考文献]
[1] 隈研吾. 自然的建筑[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09月
[2] 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3] 隈研吾. 反造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
[4] Botond Bognar.Kengo kuma selected works [M]: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5年04月
[5] 朱锷. 读有感[J] 湖北:中华建设,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