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练习: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及配套中考真题,含解析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16.1电压 (1)16.2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5)16.3E巨阻 (8)16.4变阻器 (11)16.1电压知识点提炼1.什么是电压(1)电压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迪路。
注:说电压时,要说“某电路或AB”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1、2两端电压或者2、3两端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某电阻、某支路或某元件(如图(1),通过电池的电流或者通过电阻R:的电流)”的电流。
2.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单位是伏建(简称为伏,符号是y);电压常用单位还有:壬优(kV),耋伏(mV)、微伏(nV)。
换算关系:lkV=1000V, lV=1000mV, lmV=1000 uV o(2)生活中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一节蓄电池家庭用电电压缴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o图(1)常见电路图(2)电流表图(3)电压表3,电压测量(如图(3)所示):(1)测量仪器:电压表,符号是出;(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3V、15V两个量程)、分度值(3V量程分度值是0.IV, 15V路程分度值是0. 5V);(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北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电压表的“亚接线柱”流入,“幺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丕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注意:①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如电压表。
②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西个量程,0〜3V和0~15V0测量时,先选大量程,若被测电压在3V〜15V即可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4.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见表(1)。
表(1)电流表与电压表比较5.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课后练习题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课后练习一、填空题1.欧阳修《浣溪沙》写到“青杏园林煮酒香……柳丝摇曳燕飞忙”,闻到酒香说明酒分子在做_____运动,摇曳的柳丝和飞翔的燕子都具有_________能。
2.夏日金山湖中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这是_____现象;淸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力;湖中的荷叶随风摆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3.爆炒肉片时,厨师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在放入锅中炒,这样肉片里的水分难以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能保持肉片的鲜嫩味美,厨房内的肉香味能传的很远,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__。
4.常温下将磨得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放置几年后可以发现它们相互渗入,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将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让它们紧密接触,铅块就能结合在一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将半杯水和半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提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原因是玻璃板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
二、单选题6.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
下面是唐代诗人高骈的诗作《山亭夏日》,其中反映了“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绿树阴浓夏日长C.水晶帘动微风起B.楼台倒影入池塘D.满架蔷薇一院香7.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小明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A.“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8.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分课时练习和全章练习含有答案

14.(5分)甲、乙、丙三个带电的轻质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已知乙
带负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甲带正电,丙带正电 B.甲带正电,丙带负电 C.甲带负电,丙带正电 D.甲带负电,丙带负电
15.(5分)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
触,气球( A )
A.不带电 B.带正电 C.带负电 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A.铁、铜、大地、食盐水 B.铝、石墨、陶瓷、铅 C.水银、锡箔、橡胶、镍 D.铜、塑料、人体、黄金
11.(4分)绝缘体不容易导电,这是因为( D )
A.绝缘体中没有电子 B.绝缘体中的电子不运动 C.绝缘体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中和了 D.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范围内,自由电荷很少
12.(5分)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18.(3分)长毛狗在家中的沙发上玩耍,淘气的小明用干燥的毯子将它包裹 起来并来回摩擦,结果小狗的长毛竖了起来,像一只可爱的刺猬,狗毛是因 为摩擦带上了 ____同__种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19.(6分)(2018·焦作一模)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其工 作原理是_____同__种__电__荷__相__互__排__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上的金 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说明验电器也带上了 ____正_(选填“正”或
知识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6.(5分)如图所示的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正确的是( A )
7.(5分)(原创题)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C.通常情况下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正电荷发生了移动
【精编】(新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九年级物理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练习题(含答案)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练习题一、填空题1、一种电工工具由一个小灯泡L和一个定值电阻R并联而成,通过L、R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__ __Ω;当把这个工具接在电压为2V的电路两端,L、R并联的总电阻是_____Ω。
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20Ω,闭合开关S,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1A,则电阻R2=______Ω。
3、电阻R1:R2=5:1,将它们并联连入电路中,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为,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若将它们串联连入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4、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压表V的示数将_____,电流表A1的示数将__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将 A ___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5、如图,闭合开关若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右向左滑动,则电流表的读数将,电压表读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阻值为20Ω的R1与40Ω的R2串联,要使电路中的电流为0.3A,电路两端的电压必须为______ V。
7、阻值分别为10Ω和20Ω的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在电源电压为9V的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为______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_____V。
8、把一个3Ω和一个6Ω的电阻并联起来使用,总电阻是_______ Ω9、修理家用电器时需要一只2.5欧的电阻,现手头只有多只5欧的电阻,要得到需要的电阻值,最简单的连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灯泡L1、L2并联后接在电源两端,电源电压为6V。
L1的电阻为12Ω,通过L2的电流为0.3A,则L2的阻值为_____Ω,通过干路的电流为_____A。
11、某灯泡正常工作的电压为6V,电阻为12Ω,要把它接入到10V的电路中我们应该____联一个_____Ω的电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知识点总结与强化练习

C.触点甲:断开,触点乙:断开,触点丙:断开
D.触点甲:接通,触点乙:断开,触点丙:断开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1.( 十堰中考 )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是 并联 ( 选填“串
联”或“并联” )连接的。星期天小天在家里正开着空调上网查资料,
当妈妈做饭时把电热水壶插头插进插座时,空气开关立刻“跳闸”,小
D.只断开 S2,再用测电笔检测开关 S1 的两个接线柱,氖管都发光
易错点 2 家庭电路触电原因不明
6.如图所示,一个带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有甲、乙、丙三个触点( 可
接通或断开 )。使用过程中,当人站在地上,身体一部分接触到金属
外壳时,以下三触点的断通情况中,最有可能造成触电事故的是
( B )
A.触点甲:接通,触点乙:接通,触点丙:接通
电流约为正确使用测电笔时通过人体电流的 900 倍( 结果保留
到整数 )。
3.( 长沙中考 )“安全用电,珍惜生命”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意识。下列
关于家庭电路说法正确的是( C )
A.家庭电路起火时,应先用水扑灭,然后再断开电路
B.空气开关跳闸,一定是家庭电路出现短路导致的
C.有人触电时,漏电保护器会迅速切断电路
C.开关 S 接触不良
D.导线 cd 断路
4.将一个灯座与一个开关串联后接入照明电路中,发现开关无论是
闭合还是断开,灯座上的灯泡总是亮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
是( C )
A.火线直接连入了灯座
B.开关内的导线接头松脱
C.开关内两根导线的接头相互接触
D.灯座内两根导线的接头相互接触
5.如图所示为某家庭卫生间电路,电灯和电热器都在正常工作,在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能量的转化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能量的转化专项练习题考点一:热机的原理与能量转化1.如图所示,在金属管内装一些酒精,当迅速来回拉动绕过金属管的粗绳时,筒壁会发热,一会儿,看到紧塞在管口的塞子突然被射出,同时听到“呯”的一声.根据这些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来回拉动粗绳时,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塞子被射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筒壁会发热,原因是酒精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D.筒壁会发热,原因是克服摩擦做功,物体内能增加2.如图所示,列车工作需用大功率电动机提供动力、列车到站前停止供电,电动机线圈随车轮转动,转变为发电机发电,此过程中车速从200km/h减到90km/h,在90km/h以下进行机械刹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速发电过程中是应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B.机械刹车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进站前停止供电,列车仍能继续前行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D.加速行驶过程是由电动机应用了电磁感应原理3.如图所示实验,玻璃瓶口的胶塞从瓶口冲出时()A.玻璃瓶内和瓶口出现的白雾是小水珠B.胶塞冲出前,气筒需要不断从瓶内抽气C.胶塞从瓶口冲出瞬间,瓶内水蒸气温度升高D.胶塞从瓶口冲出过程的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的压缩冲程相同4.如图所示实验或事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由滑梯上滑下,臀部会有灼热感B. 搓手取暖C.钻木取火D. 水蒸汽将软木塞冲出5.下列关于能量转化转移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蓄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 暖瓶塞跳起时,内能化为机械能C. 用热水袋取暖时,能量的形式发生了转化D. 电风扇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6.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十”载人飞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神十”随火箭升空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 火箭的发动机选用液态氢作燃料,主要是因为氢具有较大的比热容C. 穿越大气层时,“神十”和火箭克服摩擦,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D. “神十”和火箭升空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不变7.火柴头在火柴盒上轻轻划过就能燃烧,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讲,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从而引起火柴头的温度升高,达到火柴头的燃点而燃烧的。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知识点练习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知识点练习知识点一电话1.1876年发明了电话。
最简单的电话由和组成,为了完成通话,话筒和听筒之间要连上一对电话线。
话筒把声音转换成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
在另一端,电流使听筒的膜片振动,携带信息的电流又转换成了声音。
电话中是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
2.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人们发明了3.电话信号分为信号和信号两种。
4.电话机话筒里的膜片和炭粒,相当于一个()A.开关B.变阻器C.电磁继电器D.电磁铁5.电话的听筒主要应用了电流的()A.热效应B.化学效应C.磁效应D.三种效应都有6.关于电话机的听筒和话筒的工作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话筒将声信号变成光信号B.话筒将电信号变成磁信号C.听筒将声信号变成电信号D.听筒将电信号变成声信号7.关于电话的工作原理,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膜片时紧时松地压迫炭粒②人对话筒说话时,声音使膜片振动③电阻忽大忽小④电磁铁对膜片的吸引忽大忽小,使膜片振动,振动的情形和对方说话相同,发出声音⑤在电路中产生强弱随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⑤④C.②①④③⑤D.①②③⑤④8.甲、乙两部电话接通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听筒和甲的话筒,乙的听筒和乙的话筒分别串联在两个电路中B.甲的听筒和乙的听筒串联,甲的话筒和乙的话筒串联C.甲的听筒和乙的听筒和话筒串联在一个电路中D.甲的听筒和乙的话筒串联在一个电路中,乙的听筒和甲的话筒串联在另一个电路中知识点二电磁波9.导线中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产生)电磁波。
10.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可以在中传播。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m/s,金属容器对电磁波有作用。
11.波速c、波长λ、频率f三者的关系:,电磁波的波速= m/s,波速(v)的单位为米每秒,波长(λ)的单位为米,频率(f)的单位为12.按波长由长到短分为、、可见光、、X射线、γ射线等。
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是频率为至的那一部分,叫做13.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拨打该手机号码并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抽气过程中所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但手机屏幕上始终有来电显示,这说明第13题图第15题图14.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填单位);电磁波的波长越长,其频率就越;电磁波(填“能”或“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练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如图16-5-1所示的滚摆和单摆上下的运动情况,它们共同表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1解析:滚摆和单摆向下运动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向上运动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它们可以反复上下运动,共同表白: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结识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的互相联系。
答案: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2.把一个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上,里面放一些酒精,用塞子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绳子,过一会儿,你会看到塞子跳了起来,如图16-5-2所示。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这个现象表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2解析:绳子与金属管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高温筒壁对酒精加热,这是能量的转移;高温酒精推动塞子做功,使塞子跳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互相转化,也存在着能量的转移。
能答出“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可。
答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和转移)3.能量既不会凭空___________,也不会凭空____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_________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___________。
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解析: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预习,让学生找到能量守恒定律中的关键词语,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答案:消灭产生转化转移转化转移不变4.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举例说明:如:发光的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
解析:让学生自己列举能量转化的例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在学习中通过归纳法分析问题积累材料。
学生列举的例子可多可少,教师只要应用归纳法略加指点,即可水到渠成地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牛顿第一定律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大量事实表明,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处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_________不变的性质叫做_________。
思路解析:通过实验和观察,科学家认识了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并把这种物质属性称为惯性。
答案:运动状态惯性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_____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_定律。
思路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是物体具有的基本属性之一。
答案:外力惯性3.公共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小明从座位上向前冲去。
这现象是因为()A.小明没有坐稳B.小明没有抓紧扶手C.小明的座位光滑D.小明具有惯性思路解析:公共汽车正常行驶时小明具有和公共汽车一样的速度,汽车突然刹车,汽车的速度减小了,可小明的速度并没有减小,所以向前冲去,这是惯性的表现。
则ABC错,D正确。
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D.不受力思路解析:物体匀速运动时,物体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为零。
人站在车厢内相对车厢是静止的。
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车厢对他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点相同,都是作用在人的重心上,构成二力平衡。
在水平方向上没有运动趋势,更没有相对运动,所以不受力的作用。
则ABC均错,D正确。
答案:D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思路解析: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必须明确力和物体的运动无关,力只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关。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的作用不是使物体产生运动,而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物体如果原来的状态是运动的,不受力仍将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A、C是错误的。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并不是力作用的结果,因此D是错误的。
如果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等同于物体不受力,运动规律也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相同。
因此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表达为: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时,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答案:B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静止时的惯性比运动时的大B.物体的惯性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C.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它的惯性也越大D.物体的惯性大小跟它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都没有关系思路解析: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
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否受力,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外界因素无关。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答案:D4.(2010广东佛山模拟)牛顿第一定律是()A.由科学家的经验得出的B.通过物理实验直接得到的C.斜面小车实验做成功后就能够得出的结论D.在实验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思路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初步规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牛顿力学中三大运动定律之一。
它是一条理想定律,因为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所以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
但它却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推理而概括得出来的。
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答案:D5.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对跳远运动员来说()A.向西跳跳得最远B.向东跳跳得最远C.向任何方向跳都一样D.以上说法都不对思路解析:由于惯性,人同地球具有一样的速度,相对地球是静止的,所以向任何方向跳都是一样的。
ABD错,C正确。
答案:C6.(2010江苏南通中学考模拟)在行使列车车厢的天花板上悬吊一个小球A,在A的正下方地板上有一点B,如图12-5-1所示,当用剪刀剪断细线,小球A将()A.落在B点上B.落在B点的前面C.落在B点的后面D.无法确定图12-5-1思路解析:由于惯性,球A在水平方向保持绳断前的运动状态,而小车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态不确定,有可能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因此小球A相对于B点的位置也无法确定.答案:D快乐时光冬季的一天,一位先生走进一家饭店,忘记带上门,这时一位顾客大声嚷道:“先生,外边这么冷,您快点带上门吧!”刚进来的先生随即回答道:“尊敬的先生,难道您以为我关上门外面就暖和了吗?”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2010江苏南京模拟)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一定运动C.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慢慢停下来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思路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说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A错。
我们用手推房子,房子并不运动,B错。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所以C错。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则选项D正确。
答案:D2.(2010江苏淮安金湖实验区模拟)如图11-5-2所示的四幅图中的情景,不需要用惯性知识加以解释的是()图12-5-2思路解析:A、B、C都是惯性现象,都能用惯性知识解释。
D瀑布直下是由于重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D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物体运动时比静止时惯性大B.同一物体运动快比运动慢时惯性大C.载重汽车比自行车惯性大D.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力越大思路解析:选项A、B是错误的,因为物体的惯性与其状态无关,对于同一个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运动得快与慢,它的惯性都一样。
惯性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选项D也是常见的错误。
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把惯性与力混为一谈。
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4.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物体立即停下来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正在做曲线运动”,这说明了物体是运动的;某时刻“突然外力同时消失”,说明该物体将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而永远运动下去。
因此选项C正确,ABD错误。
答案:C5.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受力时,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变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运动状态就改变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可以处于静止状态思路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应选B而不选A。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可能会改变物体的状态,有可能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力为零时,这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相同,相当于物体没有受力,这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C项错,而D项正确。
答案:BD6.坐在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的人,身体突然向右倾斜,这可能是()A.汽车正在加速B.汽车正在减速C.汽车正在向左拐弯D.汽车正在向右拐弯思路解析:坐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的人原来与车运动状态相同,当车的运动状态突然发生变化时,人与车接触的部位由于受力与车一起改变了状态,但上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相对车向右倾斜,则说明车向左拐弯,故选C。
答案:C7.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共同以10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某一个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这个重物将()A.继续上升一段,然后下落B.立即下落C.以原来的速度一直上升D.以上说法都不对思路解析:重物原来随气球一起以10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当绳子突然断开,重物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上运动,又由于重物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所以重物向上运动越来越慢,最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做加速运动,故选A。
此题易错选B,因为气球的拉力是重物上升的动力,重力为阻力,此时绳子断开,动力消失,只受重力,有的同学可能没考虑到惯性而轻易认为在重力作用下,重物会立即下落,从而错选B。
答案:A8.吊在室内的电扇重为G,静止时固定杆对它的拉力为F1,电扇的扇页水平转动起来后,杆对它的拉力为F2,则()A.F1=G F2=GB.F1>G F2=GC.F1=G F2<GD.F1>G F2>G思路解析:由吊扇静止时固定杆对它的拉力为F1,知F1=G。
当电扇平转起来后,电扇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杆的拉力F2和空气对它的浮力F浮,并且浮力F浮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怎么来的呢?因为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当电扇平转起来后,它吹出来的风方向竖直向下,作用在空气上,空气自然也对电扇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作用在电扇上,这个力就是浮力。
三力的合力为零。
即F2+F浮= G由此就知道:F2<G,所以选项ABD错,选项C正确。
答案:C9.从左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先后投下两枚炸弹,不计空气阻力,落地前两枚炸弹在空中的位置应如图12-5-3中的()图12-5-3思路解析:两枚炸弹原来都随飞机匀速向右飞行,炸弹投下后,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一段距离,但由于重力的作用,最后都要落下来。
因此落地前两枚炸弹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是相等的。
故应选B。
答案:B10.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12-5-4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图12-5-4①列车突然向右启动②列车突然向左启动③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④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A.①或②B.①或③C.②或③D.②或④思路解析:本题可采用代入法。
将各个选项代入题中,分析产生的结果与图中所示的现象是否相符。
列车如果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杯中水面应是水平的,车子若向右运动或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应向左涌,因此①、④两个变化是不可能的。
若列车突然向左启动或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向右涌,因此②、③两个变化是可能的。
故应选C。
答案:C11.(2010江苏泰州模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下列一些经历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