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206韵 韵目 详解

合集下载

音韵(韵母系统)剖析

音韵(韵母系统)剖析

韵母系统一、关于韵母的概念1.韵、韵母、韵部、韵目、小韵、韵摄韵,把声调相同、韵母相同或相近(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集在一起所编成部类。

音韵学上的韵是从韵腹起算的,如“掀喧翻”同属元韵。

传统音韵学上声调不同算不同的韵,如二O六韵中的“东董送”、“微尾未”。

张-庄-将:阳韵掌-爽-仰:养韵唱-创-匠:漾韵“韵部”比“韵”含义要广,它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计声调,“韵部”一般是指上古音而言的,如,王力《古代汉语》《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三十部。

中古以后的等韵学把206韵归并为16摄,只要求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一摄,比效摄,包括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效笑啸12个韵。

韵摄指等韵学中将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的韵部归并而成的大的部类。

小韵:韵书在各韵中将同声母和同韵母的字集中地编在一起,在领首字下标出这一组字共用的反切,这样的一组同音字,习惯上称之为“小韵”。

等韵图中所列的字,大都是各小韵的领头字。

韵目:就是韵书里的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2.开合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的不同。

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

它们的区别是:凡韵头是[u]或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开口。

据古代等韵家的研究。

古韵母只有[i],[u]两种韵头,而没有[y]韵头。

但在古音里[i]和[u]可以同时作韵头[iu]。

比如[an]这个韵,开口是[an],前边加介音[i]成为[ian],还算开口,合口是uan,前边加介音[iuan]还算合口。

也就是说,只要有[u]的都是合口,没[u]的都是开口。

古代开合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园唇和不园唇的区别。

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

以[iu-]起头的合口韵,就演变为撮口[y-],于是韵头[i-,u-,y-]三类,再加上不同i,u,y作韵头或韵腹的,就分别成了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 收尾的韵叫“入声韵”,广州“甲”[kap]、“八”[pat]、厦门“竹”[tiok]。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音韵学 广韵音系

音韵学 广韵音系

3.《广韵》的性质
关于《广韵》的性质有两种主要的意见: (1)认为《广韵》音系是一时一地之音 (2)认为《广韵》是包括了古今音和南北方音的 复杂的语音系统。
持第一种看法的人,内部也有分歧:
唐末李涪的《刊误· 切韵》认为《切韵》是“吴音”。 在现代学者中,主张《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的, 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的洛阳音,陈寅恪是 这方面的早期代表;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 的长安方音,这一主张的代表主要有法国的马伯乐 和瑞典的高本汉。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 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 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 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 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 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 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 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E. 送气、不送气无严整规律(徽语、闽南语)
被phei24 办pan22
簿pu13
定母、群母今读格局大体如此
4. 轻重唇关系 (1)谐声例证启示:
不——否 番——播 盆——分 免——晚 悲——非 旁——方 捧——奉 忙——亡 房 板——反 浦、铺、葡——甫 副——逼 贲、喷——愤
今两读字:否

(2)假借例证启示: 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 《淮南 子 ·人间训》 冯恃其众 《左传 ·哀公七年》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国语 ·晋语九》 (3)方言例证启示: 杜甫 新妇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 下面对《广韵》体例做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 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 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 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 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广韵韵类表

广韵韵类表
《广韵》韵類表

摄等调
开口
合口
拟音






























讲Hale Waihona Puke 绛觉止三











































贿





































































《广韵》206韵来源考

《广韵》206韵来源考

《广韵》206韵来源考
丁治民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24()1
【摘要】《广韵》206韵是怎么来的?历来聚讼纷纭,经分类详列各家的观点,再比较现有材料,得出结论如下:《广韵》是以开元本孙愐《唐韵》204韵,再加上敦煌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上声五十一广与去声五十六严两韵而来的;《广韵》的韵数发展历程应为“193-204-206”,而非其他。

【总页数】9页(P107-115)
【作者】丁治民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
【相关文献】
1.陈澧《切韵考》所删《广韵》小韵考
2.《广韵》、《王韵》、《切韵》大韵异同考
3.《集韵》所删《广韵》小韵考
4.《韵镜》36字母与《广韵》206韵的今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韵

广韵

百科名片宋本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书名:《大宋重修广韵》又名:《广韵》作者:陈彭年、丘雍成书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卷数:5卷目录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体例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编辑本段历史源流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

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

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

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声韵》四十一卷无名氏《韵集》十卷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段宏《韵集》八卷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李概《音谱》四卷无名氏《纂韵钞》十卷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释静洪《韵英》三卷周思言《音韵》杜台卿《韵略》这些韵书也均亡佚。

四声_三十六字母_广韵_韵目今读表

四声_三十六字母_广韵_韵目今读表

古汉语研究 011年第3期(总第9 期)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鲁国尧 吴葆勤(杭州师范大学 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10009)一 叙理“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是汉语音韵学、方言学中常用的术语。

在绝大多数通论书、教科书、专门性的论著中,只见它们的字形。

至于怎么称说,只有很少的书注了它们的部分名称的今音。

就我们的浅闻,专家和学人们在口头表述时往往存在误读和歧读,职是之故,为了学术的承传,有必要规定它们的今读音。

“四声”中的“平”、“上”、“去”、“入”四字,都是它们各自声调的代表字,在以之命名的时代,它们的读音应该同它们所代表的某种声调相符合。

“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的读音当亦同此理。

时至今日,在课堂教学中、在学术会议上、在学人交谈时,这二百四十六字如何读?齐梁音、隋唐宋音,由于古代技术不发达,没有能记录、留传下来。

我们认为,也不能依据某一专家“构拟”的音去读,因为任何“构拟”音都不能视作当时的读音。

对“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的称说,只有依照今音读。

我们认为,今读的第一条原则是,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

但是汉语语音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二百多字里有若干同它们所代表的部类不相符,如何处理?因此我们提出第二条原则;酌参民国音和当代方音,顾及系统性,适当变通少量字的读音,使之符合所代表的部类。

这些音在现行字典、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些未见;有些虽被收录,但称作“又音”或“旧读”。

这些音,姑谓之“行业音”。

音韵学和方言学是专业,专业有其专门的术语,也就可能有其专门的读音,不妨称前者为“行话”,后者为“行业音”(或简称“行音”)。

我们遵循上述两条原则为“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共二百四十六字的今读定音。

丁声树先生撰文、李荣先生制表的《汉语音韵讲义》“《广韵》声母表”袭用了“三十六字母”中的三十一个字,并且注了今读音。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韵206韵疑難字注音及詳解
上平声卷第一
东第一(独用) 冬第二(锺同用) 锺第三江第四(独用)支第五(脂之同用) 脂第六
之第七微第八(独用) 鱼第九(独用) 虞第十(模同用) 模第十一齐第十二(独用) 佳第十三(皆同用) 皆第十四灰第十五(哈同用)眙第十六真第十七(谆臻同用) 谆第
十八臻第十九文第二十(独用) 殷第二十一(独用) 元第二十二(魂痕同用) 魂第二十
三痕第二十四寒第二十五(桓同用)桓第二十六删第二十七(山同用) 山第二十八下平声卷第二
先第一(仙同用) 仙第二萧第三(宵同用) 宵第四肴第五(独用) 豪第六(独用) 歌第七(戈同用) 戈第八麻第九(独用) 阳第十(唐同用) 唐第十一庚第十二(耕清同用) 耕第十三清第十四青第十五(独用) 蒸第十六(登同用) 登第十七尤第十八(侯幽同用) 侯第十九幽第二十侵第二十一(独用) 覃第二十二(谈同用) 谈第二十三盐第
二十四(添伺用) 添第二十五咸第二十六(衔同用) 衔第二十七严第二十八(凡同用)凡
第二十九
上声卷第三
董第一(独用) 肿第二(独用) 讲第三(独用) 纸第四(旨止同用) 旨第五止第六
尾第七(独用) 语第八(独用) 麌第九(姥同用) 姥第十荠第十一(独用) 蟹第十二(骇
同用) 骇第十三贿第十四(海同用) 海第十五轸第十六(准同用) 准第十七吻第十
八(独用) 隐第十九(独用) 阮第二十(混很同用) 混第二十一很第二十二旱第二十
三(缓同用) 缓第二十四潸第二十五(产同用) 产第二十六铣第二十七(獮同用) 獮第
二十八篠第二十九(小同用) 小第三十条巧第三十一(独用) 皓第三十二(独用) 哿
第三十三(果同用) 果第三十四马第三十五(独用) 养第三十六(荡同用) 荡第三十七
梗第三十八(耿静同用) 耿第三十九静第四十迥第四十一(独用) 拯第四十二(等同用) 等第四十三有第四十四(厚黝同用) 厚第四十五黝第四十六寝第四十七(独用) 感第
四十八(敢同用) 敢第四十九琰第五十(忝同用) 忝第五十一豏第五十二(槛同用) 槛
第五十三俨第五十四(范同用) 范第五十五
去声卷第四
送第一(独用) 宋第二(用同用) 用第三绛第四(独用) 寘第五(至志同用) 至第六志
第七未第八(独用) 御第九(独用) 遇第十(暮同用) 暮第十一霁第十二(祭同用) 祭
第十三泰第十四(独用) 卦第十五(怪央同用) 怪第十六夬第十七队第十八(代同用) 代第十九废第二十(独用) 震第二十一(椁同用) 椁第二十二问第二十三(独用) 焮第
二十四(独用) 愿第二十五(慁恨同用) 慁第二十六恨第二十七翰第二十八(换同用) 换第二十九谏第三十(裥同用) 裥第三十一霰第三十二(線同用) 線第三十三啸第
三十四(笑同用)笑第三十五效第三十六(独用) 号第三十七(独用) 箇第三十八(过同用) 过第三十九祃第四十(独用) 漾第四十一(宕同用) 宕第四十二映第四十三(诤劲同用) 诤第四十四劲第四十五径第四十六(独用) 證第四十七(嶝用) 嶝第四十八宥第四
十九(候幼同用) 候第五十幼第五十一沁第五十二(独用) 勘第五十三(阚同用) 阚
第五十四艳第五十五(㮇同用) 㮇第五十六陷第五十七(鑑同用) 鑑第五十八釅第五
十九(梵同用) 梵第六十
入声卷第五
屋第一(独用) 沃第二(烛同用) 烛第三觉第四(独用) 质第五(术栉同用) 术第六栉
第七物第八(独用) 迄第九(独用) 月第十(没同用) 没第十一曷第十二(末同用) 末第十三黠第十四(鎋同用) 鎋第十五屑第十六(薛同用) 薛第十七药第十八(铎同
用) 铎第十九陌第二十(麦昔同用) 麦第二十一昔第二十二锡第二十三(独用) 职
第二十四(德同用) 德第二十五缉第二十六(独用) 合第二十七(盍同用) 盍第二十八
叶第二十九(帖同用) 帖第三十洽第三十一(狎同用) 狎第三十二业第三十三(乏同用) 乏第三十四
(录自周祖谟《廣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10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