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合集下载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is 4、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 g 显 示 威 严 的 建 筑 。 春 秋 e 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阙有两种:一种是 R 独 立 阙 , 如 四 川 高 頣 墓 n 阙 ; 另 一 种 是 门 阙 合 U 一。
三、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
宫殿开始转向纪念性。 1、 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
发展是御街千步廊 制度;
2、元大都宫殿 ① 延用了“工字 殿”“州桥”“千步
d 廊”形式。 e ② 宫城周桥前设 r 棂星门,是对前代 te 宫殿建筑的发展。 is ③ 宫殿建筑内容
带有民族特色。
g 受游牧生活、 e 喇嘛教及西亚建筑 R 的影响,用多种色 n 彩的琉璃,金红色 U 装饰,挂毡毯毛皮
帷幕。
3、明初南京宫 殿
建筑形式内 容极力寻找礼 制的依据,如 《 礼 记 》《 周 礼》等儒家经 典所规定的宫 殿形制:前朝 后寝制,三朝 五门制。
UnRegistered
四、 明、清北京宫殿
明北京宫殿,由
d 蒯 祥 设 计 , 集 中 前 朝 e 所 有 各 种 宫 殿 建 筑 形 r 制的特点。 te 1、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 is 重合。 g 2、 采用千步廊,在序 e 曲部分做文章。 R 3、 采用三朝五门制。 n 4、 采用前朝后寝制。 U 5、 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
d ◎ 类型 re A.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 te 方 锥 体 形 的 封 土 。 坟 冢 的 is 直 接 发 展 , 夯 土 压 实 形 成
方锥体,秦汉广泛使用,
g 一直沿用于宋陵。 Re B. 以山为陵:起源于汉代文 n 帝 灞 陵 , 利 用 自 然 的 山 体 U 作为封土。
C. 宝 城 宝 顶 , 方 城 明
直接和天发生关 系。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第四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四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明清北京故宫)一、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1. 宫殿的起源:•“宫”在秦以前是中国居住建筑的通用名,从王侯到平民的居所都可称宫。

•秦汉以后,成为皇帝居所的专用名;•“殿”原指大房屋,汉以后也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

此后的“宫殿”一词习惯上指秦以前王侯居所和秦以后皇帝的居所。

•宫殿一般是国中最宏大、最豪华的建筑群,以建筑艺术手段烘托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

•宫城包括礼仪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称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此外,还有仓库和生活服务设施。

2.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a.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b. 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c.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d.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二、宫殿形制演变1.什么是宫殿形制?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布局—朝和寝的关系;“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三对关系:a.朝与寝b.宫殿与中央官署c.宫殿与城市•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特征:封闭庭院(廊院)、夯土台基、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院落式成为后世宫室一直沿用的布局形式(一)夏商周秦汉宫室建筑:茅茨土阶与高台•周礼考工记中的宫室制度:宫城居王城中央、左祖右社、朝位于宫室前部、宫内有九室以居九族、三朝五门三朝:外朝(大朝)治朝(日朝)燕朝(常朝)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注:《考工记》中所述的三门,经注释扩大为五门,故以后各代宫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门”〈〈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的《考工记》记载了当时人们对宫殿建筑的规划,认为宫殿的基本制度应该分为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外朝”(大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治朝”(日朝)和起居生活的“燕朝”(常朝)。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整个宫殿布局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有中轴线,筑城墙,形成宫城。

•《考工记》在西汉中期被发现,经东汉末郑玄注释,被正式列为儒家经典,其宫室制度对汉以后各代的宫室有极大影响。

中外建筑史第四五九章宫殿、坛庙、陵墓

中外建筑史第四五九章宫殿、坛庙、陵墓

上图为秦咸阳宫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
秦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解剖图
“四号宫殿”遗址。

汉代在建筑上的突出表现为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汉 代是确立斗拱在中国木构件建筑体系重要地位 的时期。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整个宫殿面 积5平方公里,占全城的1/7。宫内主要有前殿、 宣室殿、温室殿、昭阳殿、柏梁台等大量殿宇 建筑。它的建筑特点是屋角平直无起翘,建筑 造型质朴简洁,体量雄伟,气势恢弘。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 定型化。 如 ,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 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 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 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 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 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 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 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 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 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 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 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 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元代的宫殿继承 了前朝的“工” 字殿格局,又在 台基形式上有所 发展。
大 明 殿
大明殿复原图
汉白玉台基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 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

因此,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宫殿一、古代宫殿建筑四个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时期无瓦,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开始应用于群体组合。

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西周时瓦开始应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用于宫殿,此时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简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实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时期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宫城中各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林苑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实例:秦咸阳宫、阿房宫、上林苑;汉未央宫、建章宫等。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以后根据周礼制度,沿轴线纵向布列“三朝”。

但有受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者,如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

实例:隋大兴宫、唐大明宫、明南京宫殿、明清北京宫殿等。

三朝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明清紫禁城大体沿袭了上述“三朝五门”制度,清代三朝对应的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二、汉、唐、明三朝宫殿建筑发展的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中国建筑史第7次-宫殿坛庙-n

中国建筑史第7次-宫殿坛庙-n
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主建筑与环境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 近之感;
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总结:这组建筑环境、空间、造型、色彩都很成功。
北京故宫总平面 及太庙、社稷坛位置
2.太庙
☆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 标志;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 父曰昭,子曰穆,始祖神 位居中 ,昭居左 ,穆居右 。 ☆北京太庙: 明代创建,太庙大殿 11开间与太和殿相同,等 级最高。
☆飞梁:方形水池(鱼沼)上的十字形桥梁(石柱 + 斗栱 + 木
梁), -----结构为我国现存孤例。
浙江诸葛村祠堂
广州陈家祠堂
思考题: 1.唐大明宫布局的特点是什么?
2.北京故宫布局的特点是什么?
3.坛庙包含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4.北京天坛的特点是什么? 5.举出中国历史上利用地形进行陵墓设计的实例。
明清: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门---明:洪武门、门、太和门。
总结:汉、唐、明三
代单体建筑规模渐
小,纵向加强,门、
殿增多,后寝由宫 苑结合演变为规则、 对称的庭院组合。
明南京皇城宫城平面
(二)实例 1.唐大明宫 唐大明宫 ☆大明宫在城东北龙 首原上,居高临下, 面积为明清故宫的 4.5倍; ☆“前朝后寝”、“三 朝五门”,强化中轴
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
之制,前后九进院落, 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
孔庙----沿中轴布置九进院落。 前三进是前导部分,有牌坊和门
屋,院中遍植柏树。第四进以内
是孔庙的主体,以大成殿庭院为 中心,四隅建角楼,前有奎文阁, 后有圣迹殿、寝殿、杏坛。 杏坛,原为孔子讲学的地方。
☆大成殿(清1729年),重檐歇山9开间,黄色琉璃瓦,檐柱 为10根雕龙石柱。

中外建筑史_ 宫殿建筑

中外建筑史_ 宫殿建筑

• 汉朝 唐朝 明朝 皇宫面积对比 汉: 长乐宫 未央宫 唐: 大明宫 明: 紫禁城 6.6 4.6 3.3 0.73 Km2 Km2 Km2 Km2
(太后专用) (皇帝专用)
高丽皇宫
勤政殿

• 古罗马帝国皇宫 古罗马 罗马市中心 巴拉丁山
西方宫殿
• 罗马市中心的巴拉丁山从公元前一世纪 奥古斯都(Augustus) (Augustus)时代起就是历代罗马皇帝 奥古斯都(Augustus) 居住的地方 经过多次修建形成了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 建筑群北部有第比留 第比留皇宫和卡里古拉 卡里古拉皇宫, 第比留 卡里古拉 中央是杜米善 杜米善皇宫,南端是赛为鲁斯宫宫殿, 杜米善 尼禄(Nero) (Nero)的皇宫从巴拉丁山一直向东绵延到 尼禄(Nero) 埃斯基里纳山 经过多次战乱,皇宫建筑群已经倒塌, 目前剩下的是很少一部分遗迹
• 俄罗斯 圣彼得堡 夏宫 (行宫)
建于1725年 建于1725年 1725
• 小结&八卦: 希腊史 及其 影响
雅典
帕提侬神庙
莫斯科大剧院
特洛伊
斯巴达 罗德岛
• 法国 巴黎 凡尔赛宫 (皇宫)
法王路易14到路 易16的王宫,经 过数代建筑师, 雕刻家,园林建 筑师的不断改进, 一个多世纪以来, 一直是欧洲王室 官邸的第一典范。
始建于1661年 始建于1661年 1661
凡尔赛宫 镜厅
• 厅长76米,宽10米,高13 米。镜厅墙壁上镶有17面 巨大的镜子,每面镜子由 483块镜片组成,透过窗 户可以将凡尔赛宫后花园 的美景尽收眼底。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 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 在巴洛克建筑基础上发展 起来,主要表现在室内装 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皇城在城市当中
北宋东京
元大都
金中都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明清北京宫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实例
2、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 中轴线
天安门 大清门 钟楼、 鼓楼 地安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正阳门
先农坛
天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B. 功能分区: 外东路、外西路
慈宁宫
宁 寿 宫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C. 基础设施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水井和下水道分布图
(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
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的典范 谨身殿 华盖殿 奉天殿 奉天门 午门
以廊庑为辅助-功能划分、交通引导、衬托主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午门独特的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西华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华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神武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保和殿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太和殿
坤宁宫
交泰殿
乾清宫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连台基高35.05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狻猊suan ni 、狎xiá鱼、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共计10只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 中轴线
西六宫 养心殿 军机处 武英殿 东六宫 奉先殿 斋宫 毓庆宫 文华殿 内阁
(右)社稷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左)太庙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B. 功能分区: 外朝、内廷 外朝:紫禁城 内廷: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太庙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4、先贤祠(1)文庙(孔庙、夫子庙) (2)关帝庙等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陵,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
寝:本义:卧。灵魂坐卧起居之所。
墓:本义:盖土与地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坟:土堆。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冢:高起的山顶
(一)陵墓组成
陵园建筑 神道 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前乾清宫殿前的铜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明宫城图》描绘了明代紫 禁城的全貌。 图中右下方穿官服者为故宫 设计者蒯kuai祥(1397-1481)。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紫禁城 月坛 社稷坛
石狮 阙 神道 石狮 阙
石 碑
祠 堂
墓 葬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实例
秦始皇陵
唐乾陵 宋陵 明孝陵 明十三陵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前门、天安门和故宫正门都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 中轴线
景山 神武门 御花园 乾清宫
太和殿 太和门 午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端门 天安门
千步廊 大清门
(一)明清北京宫殿
神武门
760m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西华门 午门
960m
东华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 中国宫殿建筑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周礼.考工记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 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形制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三朝五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故宫角楼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紫禁城里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的建筑物)
(3)设计手法特点:
C.空间有序转换:
■ ■
以门为媒介-空间限定、渗透与转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设计手法特点: 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重檐〉单檐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金、朱、黄〉青绿〉黑灰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设计手法特点:
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


三朝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
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端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天安门
大明门
元大都
宫城门(午门)
金水桥
棂星门(天安门)
宫城门 金水桥 棂星门 广场 千步廊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御街千步廊
城门
外城门
(3)设计手法特点:
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 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
300米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00米
500米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故宫太和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设计手法特点:
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小衬大,以低衬高。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设计手法特点:
B.建筑处理采 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以小衬大,以低衬高。
地坛
日坛 太庙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明 北 京 城 坛 庙 分 布
先农坛
天坛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坛庙的种类
1、明堂:展现宇宙构造和运行的象征性礼制建筑。
2、祭祀自然神
(1)天地日月,风云雷雨 (2)社稷坛 (3)山川神 社:五土之神 稷:五谷之神
3、祭祀祖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