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第四五九章宫殿、坛庙、陵墓
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

绪论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5、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不承重,室内可自由分割;门窗可任意开设,以适应不同环境。
(3)抗震性好:榫卯连接有一定的活动性,可有效抗震。
(4)施工速度快:木材比石材更易于加工。
(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资源缺乏、且易遭受火灾;(2)难以满足大而复杂的空间需求。
(1)斗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
(2)四个作用:结构作用度量单位装饰作用建筑物等级的象征。
1、单体建筑的外部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单体平面构成要素是间5、单体建筑的整体特征:◆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平面轮廓和结构简明;◆真实:建筑结构一目了然;◆有机: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割空间的作用,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单体建筑的屋顶类型:(1)庑殿顶(四坡顶、四阿顶)歇山顶悬山硬山攒尖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古代儒家、道家都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一)善择基(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都城的规划、设计与营造者。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明代:蒯祥、徐杲等---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第一章穴居(黄河流域)代表性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大房子巢居(长江流域)构木为巢代表性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面积180多平方米)——我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
后期演变——干阑式建筑。
原始社会小结奴隶建筑社会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夏末都城——斟?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我国已知最早最验证的四合院实例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春秋: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公式用过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封建社会前期秦:(1)秦咸阳的布局:摒弃传统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地区大造离宫别馆。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三、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
宫殿开始转向纪念性。 1、 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
发展是御街千步廊 制度;
2、元大都宫殿 ① 延用了“工字 殿”“州桥”“千步
d 廊”形式。 e ② 宫城周桥前设 r 棂星门,是对前代 te 宫殿建筑的发展。 is ③ 宫殿建筑内容
带有民族特色。
g 受游牧生活、 e 喇嘛教及西亚建筑 R 的影响,用多种色 n 彩的琉璃,金红色 U 装饰,挂毡毯毛皮
帷幕。
3、明初南京宫 殿
建筑形式内 容极力寻找礼 制的依据,如 《 礼 记 》《 周 礼》等儒家经 典所规定的宫 殿形制:前朝 后寝制,三朝 五门制。
UnRegistered
四、 明、清北京宫殿
明北京宫殿,由
d 蒯 祥 设 计 , 集 中 前 朝 e 所 有 各 种 宫 殿 建 筑 形 r 制的特点。 te 1、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 is 重合。 g 2、 采用千步廊,在序 e 曲部分做文章。 R 3、 采用三朝五门制。 n 4、 采用前朝后寝制。 U 5、 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
d ◎ 类型 re A.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 te 方 锥 体 形 的 封 土 。 坟 冢 的 is 直 接 发 展 , 夯 土 压 实 形 成
方锥体,秦汉广泛使用,
g 一直沿用于宋陵。 Re B. 以山为陵:起源于汉代文 n 帝 灞 陵 , 利 用 自 然 的 山 体 U 作为封土。
C. 宝 城 宝 顶 , 方 城 明
直接和天发生关 系。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外建筑史 · 第4章 宋辽金元建筑

装塔饰檐偏塔13于檐层华紧,密檐丽相与叠檐,之间共
满布斗拱。塔檐逐 层内收
刻意仿木达到无以复 加塔的刹程度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二、佛塔 2、喇嘛塔 案例: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
1)喇嘛塔是随着元代对藏传佛 教的尊崇而出现的一类佛塔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二、佛塔 2、密檐式塔 案例:天宁寺塔
1)建于辽代(1119-1120年)
2)塔台基:下层方形,上层八角 形
3)塔总高55.38米,全部砖砌, 平面八角形,实心。
塔座
下段:须弥座
塔身
中段:须弥座+
塔檐
平坐斗拱+栏杆 上段:莲台
塔刹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二、佛塔 2、密檐式塔 案例:天宁寺塔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一、佛寺 1、正定隆兴寺
3)现存寺内的摩尼殿、转轮藏殿、慈氏阁和山门都是宋代的 木构建筑。
现存的最古老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转轮藏(可以转动的佛经书架)。梁思成先生评价:“转
轮 为藏转殿动之此转结柜轮构可藏,获殿尤得为和精念巧经,同是样木的构功建德筑。之杰转作轮。藏”佛教徒认
苏州文庙内刻碑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一节 城市建设 二、北宋 ·平江府
3、街道 1)水路、陆路相结合的交通系统; 2)主要街道横平竖直,十字交叉或丁字交叉 3)大街:“两路夹河”;小街:“一河一路”并行
4、住宅 平江位历于史子街城区以位于北苏,州东古西城向东北联隅排,长是巷苏形州迄式今,保巷存内最建完整宅、,规巷模口最立大的牌历 坊史,街巷区,外堪为称商苏业州街古城道的缩影。
中外建筑史

877- 中外建筑史一、考试性质《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建筑学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中外建筑史》考试要力求反映建筑学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城乡建设事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开阔的学术视野、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建筑学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本科目要求考生全面了解中外建筑历史发展演变的历程,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各种建筑特点,能够分析历史上经典建筑的创作思想、实践经验及其历史价值。
考生应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叙述、绘图与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科目试题解答,考核考生对中外建筑发展历史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对中外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典型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综合能力;对建筑学经典著作的了解与评析能力。
三、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部分,各占约50%。
—、中国建筑史: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当代建筑,以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为主。
要求考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它们的形成过程、典型特征和现存著名建筑实例,能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的发展演变、空间组合、结构装饰等作出叙述与评论;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构造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关联;了解中国近代及现当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现象。
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类型与发展概况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2)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4)中国古代城市实例分析3.住宅与聚落1)住宅形制的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3)住宅与聚落实例分析4.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①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阶段②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实例分析2)中国古代坛庙建筑① 坛庙的分类② 坛庙实例分析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① 地下埋葬制与墓室② 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③ 陵园建筑④ 陵墓实例分析5.宗教建筑1)宗教建筑发展概况2)宗教建筑类型:佛寺(含佛塔、经幢、石窟)、道观、清真寺6.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景建设1)园林发展概况2)唐宋明清园林发展的特点3)明清皇家苑囿4)明清江南私家园林5)风景建设的特点7.中国古建结构构造技术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2)清式建筑作法8.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观念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2)选址与布局3)审美与建筑设计9.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典籍10.中国近代、现当代建筑1)近代中国建筑①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②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③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及主要类型④ 近代中国城市主要实例⑤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⑥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⑦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2)现当代中国建筑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② 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③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④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⑤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⑥ 港澳台的建筑二、外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以西方建筑发展史为主,历史跨度从奴隶社会至当代。
中外建筑史

7. 布达拉宫——西藏拉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最大的喇 嘛教寺院。
8. 席力图召 ——内蒙呼和浩特,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建, 汉藏混合式喇嘛庙。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 (要举例、绘示意图)
1.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公元1056
年),俗名应县木塔。现存年代最早且是独一无二的楼 阁式木塔。
4. 晋祠圣母殿——山西太原;建于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 建) 。殿前有鱼沼飞梁 。
5. 道观寺永乐宫——山西芮城;元初建筑,建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4 年。内中壁画著称;永乐宫原址山西永济,因修三门峡而移建芮城, 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 。
6. 清净寺(俗名麒麟寺)——福建泉州;元至正年间重修,公元 1341~1370年,保持外来影响。
• 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
•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用多种色 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 三、坛庙: • 坛 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 • 庙 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 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
中外建筑史资料(按章节顺序)

商:①青铜工业纯熟;②、建筑技术提高、城市出现;③、夯土技术纯熟。
【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西周:①、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一—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②、瓦的发明和使用一一西周中晚期: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③、铺地房砖春秋:①铁器和耕牛使用;②瓦普遍使用:③高的建筑出现;④开始使用砖[砖仅用于防水.潮.铺地一一明朝广泛用于砌墙;⑤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战国:装修用的砖出现一一技术水平提高秦:长城汉:①`木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券有很大发展[西汉一一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砖.穹窿顶。
②.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形成。
③斗拱已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西汉]创造了楔形和有榫的砖。
④.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歇山、囤顶;⑤/石建筑迅猛发展。
三国·晋·南北朝:①.佛教建筑发达,高层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巨大发展。
⑵.佛寺·佛塔·石窟③.山水园林有所发展【秦汉时兴起】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方十六国:①.垂足而坐的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
②.石刻技术提高。
隋:①.兴建都城─大兴城和寺都洛阳城;[古代最大的城市]②.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石拱桥【或者空腹拱桥】李春汉设计修建,它比西方的早1200年。
唐:规模宏大;建筑群处理的逾越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有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完整,改变纵横对寸,突出主题,利用地形,环境】。
【长安城】: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塔的广泛使用】;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水平成熟、实用与装饰与美得结合。
宋: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表现: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制和夜禁改变】②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一一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空间层次。
中外建筑史 习题答案汇总 鲁艳蕊 教学单元1--18

教学单元1配套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木构架2.屋顶3.重檐歇山4.屋基、屋身、屋顶5.间二.简答题1斗拱的主要分件是什么?答: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两类,根据其所在位置不同又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
这里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多寡,清代以踩计(宋以铺作计)。
出踩或铺作的次序规定:出一跳为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为五踩(宋称五铺作),出三跳为七踩(宋称六铺作),依次类推。
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四跳九踩(七铺作)。
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形式有哪些?答:古建筑的基本屋顶样式按等级高低依次是尻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攒尖、卷棚以及蠡顶、盔顶等(如图1-6),每种样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并可组合成多种形式。
3.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有哪几种?答: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4.中国木建筑组群布局特征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
5.清代彩画的种类有哪些?管:中国古代竺筑的彩绘按照等级制度,根据纹饰和用金量的多少,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
教学单元2配套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B2.A3.B4.C5.A二、简答题1举例前明原始社会居住形式。
答,原始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巢居和穴居两种。
这两种原始构筑方式,反映出不同地段的高低、干湿和不同季节的气温、气候对原始建筑方式的制约。
穴居可能是地势高且干燥的地区采用的居住方式,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1.穴居穴居,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
2.巢居巢居,一般发生在南方潮湿的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图为秦咸阳宫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
秦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解剖图
“四号宫殿”遗址。
汉
汉代在建筑上的突出表现为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汉 代是确立斗拱在中国木构件建筑体系重要地位 的时期。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整个宫殿面 积5平方公里,占全城的1/7。宫内主要有前殿、 宣室殿、温室殿、昭阳殿、柏梁台等大量殿宇 建筑。它的建筑特点是屋角平直无起翘,建筑 造型质朴简洁,体量雄伟,气势恢弘。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 定型化。 如 ,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 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 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 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 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 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 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 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 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 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 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 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 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元代的宫殿继承 了前朝的“工” 字殿格局,又在 台基形式上有所 发展。
大 明 殿
大明殿复原图
汉白玉台基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 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紫禁城
屋顶用琉璃瓦, 其用色则有区别。 从高处看,整体 为灰色的北京城 其中心是一大片 明亮的金黄色, 色彩对比十分突 出,充分体现了 皇权的至高无上。
总的来说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茅茨土阶就是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其中二里头 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 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 组合体,其台基很高,或用人工堆砌,或因天然土 阜裁切修筑。有两千年遗风。宏伟的前殿。 第三,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河南洛阳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里头遗址内底部铺垫了石块的排水沟
河南安阳洹水南岸殷商都城遗址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 和生活享乐的需要,见着了大量高台宫室,其基 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 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向下延伸,然后在高 台上建殿堂。 西周的宫殿建筑发展成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的院落,并开始在屋顶上使用瓦。其“三朝五门” 制度成为以后历代宫殿的布局原则。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 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 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 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 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 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 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明清北京宫殿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 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 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 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 现。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 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 的北沿,其下有 ,又名蓬莱池,面积 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 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 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 和殿宇厅堂。 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 区。
明清宫殿建筑 明清宫殿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 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 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 天坛 ——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 明清宫殿继承了宋元宫殿的一些特点,总体布局原 则依然延续历代宫殿所遵循的“三朝五门”制度,同 时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简化院落层次, 突出主要殿宇在宫殿建筑群中的地位,进而强化宫殿 空间序列的艺术感染力。北京故宫充分体现了明清两 代以建筑群体结构组织空间的高超艺术。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 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 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 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大 明 宫 图
大明宫建筑是盛 唐时期国家安定、 财力雄厚、技术 和艺术成熟的物 质表现,同时也 是以建筑暗喻皇 权至高无上的精 神象征。
大明宫玄武门与重玄门的复原想像图
含元殿复原想像 图及立面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元朝宫殿建筑
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艺术特点为多种风格交融、 共存,新的建筑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 这些新的建筑类型主要表现在庙宇、佛塔、 陵墓等方面,而在宫殿的总体布局上,则依然遵 循“三朝五门”的原则,主要沿殿宇的中轴线布 局,辅助建筑分别沿平行于中轴的次轴线布置。 但各个朝代还是有些创造,如宋代的宫殿建筑中 出现了“工字殿”等,且其宫殿建筑大量使用黄 琉璃瓦和红宫墙,创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效 果。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 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 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 之首 (北京故宫、 。
北京宫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 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 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 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清代则沿用明代旧宫,其间已有重建、 改建,而总体布局仍大体保持明代旧貌。
中外建筑史
宫殿
坛庙
陵墓
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历代朝 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 造这些建筑。因此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 建筑成就。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 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 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西方古代以单体建筑的宏伟、典雅、豪华而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中国古代这些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则以 群体布局的空间处理见长在基址选择、因地制宜地塑造环 境以及空间、尺度、色彩处理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和创造性。
紫禁城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环以10 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是宽52米的护城河。 这是一个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靠轴线关 系、对称关系组合起来的庞大建筑群。其中轴线 上,由南向北按顺序分布着大清门、千步廊、天 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乾清门、 后三殿、、御花园、神武门等,它们是故宫建筑 中最重要的部分。 中轴两侧有东西六宫,东西五所等众多辅助 性院落。 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于故宫的左右,即左祖右社。
西周陕西岐山 凤雏建筑遗址 是一座相当严 整的四合院式 建筑,这是我 国已知的四合 院最早实例。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建筑遗址复原图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穷奢极欲,纷纷在高台 上兴建大量壮观华丽的宫室,即所谓“高台榭, 美宫室”,使高台建筑成为当时宫殿建筑的主 要特征。
战国时期建筑复原图
秦
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建筑上也颇有作为。统 一中国后,秦建造了阿房宫等众多宫室,使咸阳 城“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这一时期的宫殿建筑一味追求穷奢极欲的享乐和 壮丽庄严的逼人气势,以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 其建筑规模空前庞大,如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和 诸座离宫别馆,多依山傍水连绵百里。 此外,秦还修建了长城和秦始皇陵。
第一节 宫殿
宫殿: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宫殿是 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 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 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 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 最高、规模最大的就是宫殿。从原始社会到西周, 宫殿的萌芽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 多功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发展为与祭祀 功能分化,只用于君王后妃朝会与居住。在宫内, 宫殿常依托城市而存在,以中轴对称规整谨严的 城市格局,突出宫殿在都城中的地位。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 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 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了 220余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 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 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70 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 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 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 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 庭。
唐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是二 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为宏 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 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 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 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 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 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 街,以北是含元殿、 殿、紫宸殿、蓬莱 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 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 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 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 在夯土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 廊院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