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作文400字)

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作文4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哇,说起小篆和隶书,它们可真有一段精彩的演变历史呢!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刚开始使用文字的时候,就先有了"甲骨文"和"金文"。
不过那时候的文字都非常简陋和不方便啦。
后来,人们就创造出了"小篆"这种文字。
小篆可好看多了,每个字都长得特别好看,就像是一幅幅漂亮的小画一样。
不过小篆毕竟还是有点繁琐,写起来也很费力气。
于是,聪明的人类祖先又发明了一种新的字体,就叫做"隶书"。
隶书写起来可就爽多了,笔画都变得细长有型,行云流水般连在一起。
写字的时候,真是行云流水,洒脱自如啊!不过,隶书虽然漂亮,但也有个小缺点,就是有时容易辨认不清楚。
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楷书"。
楷书的字体就更加清晰易读了。
现在,我们通常使用的就是楷书字体。
不过,小篆和隶书这些古老的字体,也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和欣赏。
它们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实在是令人敬佩啊!总之,汉字的发展史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小篆、隶书、楷书等各种字体,就像史诗中的主角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里努力追求完美的姿态。
而我们沐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就让我倍感自豪和幸运啊!篇2篇章标题:小篆书写成隶书的神奇变化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是关于小篆字体是如何演变成隶书的。
相信大家一定都认识小篆和隶书吧?小篆是秦汉时期盛行的一种书体,隶书则是东汉时代流行开来的。
小篆字体虽然工整大方,但写起来也挺费劲的,笔画多而繁琐。
有个人就想:"我们能不能把小篆字简单化一些,让它写起来更加顺手呢?"于是,这个人就开始摸索,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字体形式——隶书。
隶书的字形比小篆要方正利落多了,笔画也简化了不少,整个字形显得十分洗练利落。
篆书、石鼓、隶体、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与演变

篆书、石鼓、隶体、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与演变篆书:中国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文,除甲骨文外,大都是铭刻在铜器上面的文字。
因铜器为金属物,故称为“金文”,“吉金文字“。
铜器中以钟鼎为国家最重最多之器,故又称为「钟鼎文」。
铜器的种类繁多,现存者即有数百种,大部分为宗庙礼器或祭祀用。
金石考古学者,如罗振玉、容庚、苏莹辉诸氏,各有其不同的分类法。
其中苏莹辉氏在五十年中国艺术品赴美展的铜器一文,根据容氏分类法,加以阐释,条理分明,其分类如下:食器类有:鬲、鼎(圆形的两耳三足、方腹的四足)、簋、敦、俎、豆、卢类(主要的熟饪器是鼎、鬲、敦。
主要的盛器是簋、豆)。
酒器类有:爵、角、尊、觯、觚、卣、觥、方彝、壶、鸟兽形尊、缶(以上盛酒、饮酒器)禁、勺诸类。
乐器类有:铙、钲、(口皆向上、执而击。
)钟(皆悬而击之)铃、铎(皆有舌,其口向下,持而振之)。
于、鼓诸类。
兵器类有:戈、矛、戟、剑、刀、镞诸类。
寻常用器类有:盘、监、盂、盆、科、(以上水器)奁、区、皿、锭、行镫(以上杂类)。
(在商周时代的主要寻常用器,为盘、监,皆用於盥洗,但盘亦用於盛食物,监可以照脸,而有足的,又可以作温器。
)殷代金文,极为简单,一器一字或数字,且多配有象形物,甚至只有一个图形,全然没有文字的。
又有既非文字,又非图画的,只好说为图象文字了。
这些金文,有用以表现动物的,有关战争与经济的,有关军事的,有表现器物的,有王子与举事的,有表现生活的,有以亚字形为要素的。
宋代著名金文学家吕大临,说这种金文中的图画文字,就是汉字的原始字体。
(殷)代的金文,有商方卣、商太巳、商钟、比干铜盘、散氏盘铭等。
其中以商太巳卣为最,章法茂密,周之无专鼎即仿其体。
总之殷代金文,朴质、鲜活,书法亦极流动。
西周前期金文,仍保留着殷代多子族卜辞特征,书体有流丽的曲线,其代表作有周公殷,笔划锐利,始终一贯,其中有肥笔的、粗笔的,更保留殷代金文生机勃发、笔力强轫的特点。
字形整齐,结体和谐,流露特有的俨然之势。
文字学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前言中国隶书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隶的艺术价值,从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古文题,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汉字无论在形体上或者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
赵平安在《隶变研究》中根据所发掘到最新的文字材料而写道:“隶书的产生时间明确卡在战国中期(赵平安,2009:9)”。
从隶书的文字表达形式当中, 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中国汉字的表现方式,小篆较为复杂难写,因此战国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书写方便而写得比较草率,改造了正体的字形,也由此产生秦文字的俗体,隶书就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
后从此,中国文字就迈入了隶变的进程。
对于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阶段,在这改变期间中,隶变对古文字又有何重大的变化呢?我组将着重在讨论隶书对古文字的改造的四个现象。
在第一个部分我组将会谈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个部分将会讨论矛盾斗争中推进的字体改革,第三个部分则是讨论隶变的两个阶段,最后一部分是隶变的所需要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隶变,古隶,今隶壹、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隶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大篆的隶变,也包括与小篆同时期的隶变,还应包括隶书形成前西汉前期的隶变。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郭锡良,1979:57)。
”便是明证了隶书在秦朝的普遍使用和它的简洁方便。
壹·壹、隶书来源于秦朝于东汉时期最为鼎盛隶书又称佐书、八分, 是一种由篆书逐步简化而成的新体书, 是两汉400多年期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隶书产生于秦代。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教案《乙瑛碑》隶书《乙瑛碑》教程一、隶书的演变过程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
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篆之捷也。
”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
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
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
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
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
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1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证。
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从俗隶说起。
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一、从俗隶说起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清人王概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
滞则不生,市则必俗,俗犹不可浸染。
”近代黄宾虹慨叹:“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何为俗?词典曰“庸俗、肤浅”,又曰“趣味低下,格调不高”。
考之当今书坛,俗在何处。
表现形式若何。
愚以为:俗之一,无继承,少根本。
字无所依,笔无所出,信笔为体,鼓努作势。
俗之二,趋炎附势,以官论书。
官越大,字越好。
位高权重者,办展,剪彩,出书,拍卖,无所不用其极;溜须拍马者,尝粪舐痔,趋之若鹜。
此种恶俗,代不绝祠,于今尤甚。
君不见厕所茅房,也有书协主席题字。
俗之三,克隆模仿,盲目跟风。
上有所尚,下必从之。
千人一面,万书同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俗之四,近亲繁殖,拉帮结伙。
师傅赞徒弟,学生捧老师。
有人爆料:不入圈子,不能得奖。
俗之五,假大空充斥,丑恶俗横行。
复制别人的获奖作品,竟能再次获奖;参展作品越来越大,艺术风格,艺术品味,越来越空洞,越来越低下。
追本溯源的无人问津,逐流跟风的大行其道。
劣币充斥,良币何以安身。
瓦釜雷鸣,黄钟焉能不毁。
俗之种.种,未能尽述;略举数端,已窥全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坛俗病,“已入腠理”,“不治将恐深”。
一方面,历史、艺术要求沉下心来,学习,思索,创造;而另一方面,名和利又愚弄人们粗俗,浮躁,急功近利。
于是,混出了名堂的一部分名家大腕高来高去,忙于应酬,忙于钱票;而另一部分准字号的家们腕们,则忙于观风向,看脸色,托关系,搞圈子。
一时间,投机当道,浮滑成风,视学问为畏途,以创新为笨伯,剿袭模仿,相沿成习,如此这般,其人焉能不鄙,其书安得不俗。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隶书结构变化40种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一、横平竖直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
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二、蚕无二设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三、雁不双飞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
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四、左右舒展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五、上下精密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
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六、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
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七、相互呼应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转载]隶书结构变化40种八、重浊轻清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
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九、比例相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
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特殊书体,它很早就悄然流行于民间,实际上是篆书的一种潦草写法。
隶书是对小篆书法的革新,从实用的特点出发,隶书显然优于篆书。
它变弧为直,笔增提顿,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手法。
隶书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变篆书的精神内含为气象外耀,把横和捺加以强调和装饰,形成波势磔尾,舒展多姿,情趣盎然。
隶书字形多取横势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
隶书逐步取代篆书,这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是汉字书法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
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小篆和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也为后来楷、行、草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隶书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从秦汉至近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后世遗留下了美不胜收,无以计数的隶书作品,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学习、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隶书以其实用和装饰的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当今的书法展览、比赛中,隶书作品明显优于篆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隶书具有其它任何书体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隶书比篆书通俗实用,比楷书生动多变,比草书规范易认,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喜爱。
纵观书法史的发展,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有人又称之为程式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对我们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分期叙述隶书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隶书1、秦汉隶书简说隶书,又称为“史书”、“佐书”或“八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
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
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
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
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
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
行。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证。
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
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
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
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
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乙瑛碑》、《石门颂》(图四)、《礼器碑》(图五)、《孔庙碑》(图六)、《华山碑》(图七)、《韩仁铭》(图八)、《曹全碑》(图九)、《张迁碑》(图十)等东汉碑刻,足成熟和典范的标志。
魏晋以后的书法,工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许多书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书上,但隶书并没打被废弃,此时的隶书在用笔上逐渐掺入楷法,失却厂往拧汉隶的古朴和灵秀,趋向整齐千板,结体用笔千篇·律。
到了清代,隶书在碑
学复兴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隶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如郑()(图十一)、金农(图十二)、桂馥(图十二)、邓石如(图十四)、伊秉绶(图十五)、赵之谦(图十六)、何绍《图十七》。
特别是郑()等人,是倡导、学习和继承汉碑的先驱,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和热门之一。
特别是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木牍、竹简、帛书的墨书真迹,使我们有幸亲睹古人笔法,为研究古人法度,学习古人书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我们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学习隶书则应以于正端庄、规矩
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稳步发展。
如初学时入手,《汉简》,便易流于行笔浮飘、随意油滑,如入手《清隶》,则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现代的一新隶书』字帖作范本,这只会走入歧途。
我们学隶书想找捷径的话,这捷径就是从汉碑入手,只有脚踏实地地学,写好厂隶书,再上溯大小篆、甲骨文,下追正、行、草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