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练习2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练习)

三、而 1、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3、稽首而对 4、过而能改 5、坐而假寐 6、叹而言曰 7、触槐而死 8、不告而退 9、宣子未出山而复 10、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四、之 1、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 2、不入,则子继之。 3、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4、贼民之主,不忠 5、明搏而杀之 6、提弥明死之 7、食之,舍其半 8、未知母之存否 9、其我之谓矣! 10、翳桑之饿人也。
2011年汕头一模 (虚词练习)
一、以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2、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3、遂扶以下 4、置诸橐以与之 5、倒戟以御公徒 6、请以遗之 7、以示于朝
二、其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3、食之,舍其半 4、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5、赵盾弑其君 6、其我之谓矣! 7、见 Nhomakorabea辄饿,问其病
文言文虚词 练习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
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有一个和尚想去南海,就问唐僧,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借助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了南海,就像唐僧夸夸其谈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实在是让人钦佩,但你的话也说的太过了,你会因为骄傲而被人耻笑的2、其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予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争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一二。
其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3、以“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以书卷为伴,效“挟泰山以超北海”之豪,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
4、者李白者,诗仙也。
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5、而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乃“和“其”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一)【乃】--用作副词。
1.表承接。于是,就,便。 ①秦王恐其破璧, 辞谢,固请。
秦王怕他(蔺相如)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 决要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②既已,不可奈何,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置樊於 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③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
(四)【其】--用作助词,不译。
①路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 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犹未悔。 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 也不后悔。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陈涉世 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2.表假设,如果,假如。
①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 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 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pèi)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 如是,孰能御之?
天上云气聚合,降下大雨,则禾苗茁壮的生长起来。 如果这样,谁又能阻挡的住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虚词"而"的用法一、连词:表七种关系1、表承接关系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2、表因果关系:因而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5、表递进关系:而且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二、语气副词:就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后序》: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三、副词:尚且、都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四、副词:乃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五、指代副词:怎么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2高考文言虚词《何-乎》

❖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
❖ 3、不然,籍何以至此
(什么)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
❖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多么)
❖ 6、如太行、王屋何? (怎么样)
❖ 7、豫州今欲何至? (哪里)
乎
用作语气助词
❖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作疑问代词
❖ 3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 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用作疑问代词
❖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
(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助词
❖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 琶行》)
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复音虚词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袁(世凯)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 人哉?”(《谭嗣同》)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其且虚词样板文——为①介词,对、向;②介词,给,替;③动词,以为,认为;④介词,表目的,为了;⑤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⑥介词,被;⑦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⑧心理活动。
题组一:(1) 为宫室之美介词,表目的,为了(2) 博士为之师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3) 自以为不如动词,以为,认为(4) 俱为一体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5)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6) 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7) 全石以为底动词,翻译为“成为”(8)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题组二:(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表目的,为了(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翻译为“成为”(3) 众服为确论动词,以为,认为(4) 可以为师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5)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给,替(6) 吾无以为质矣(《郢人》) 动词,翻译为“作为”“做”(7)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干将莫邪》) 介词,给,替(8)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介词,被题组三:(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2) 撰长书以为贽动词,翻译为“作为”(3)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4)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5) 尝试为寡人为之(《郢人》) 介词,给,替动词,翻译为“做”(6)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四知》)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7)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8)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题组四:(1) 不为苟得也动词,翻译为“做”(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3)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翻译为“作为”(5) 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以为,认为(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7)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翻译为“做”(8) 并自为其名动词,翻译为“取名”虚词样板文——其①连词,表选择;②表示加强反问语气;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④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⑥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⑦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⑧表示委婉的商量;⑨代词,其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二)以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
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
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
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
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
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
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
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实词(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
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
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
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
咏诗句。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⑵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 ⑵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⑶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8.(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⑴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⑵“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附:诗歌赏析术语解读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
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
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描写方式:有动静、虚实、点面、正侧、明暗、抑扬、
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
“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
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
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
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
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
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抒情方式分类:一是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间
接抒情又分为: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
抒怀、用典抒情、从对方入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
只独看”,不说自己思念鄜州的妻儿,却说妻子在望月
思念长安的自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不说自己舍不得离开送别的朋友,却说朋友舍不
得自己,站在送别的码头一直看到天暮。)其中,借景
抒情又分为: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移情于景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欲扬先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