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
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

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丰功伟绩,其中包括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医学,对世界的文化与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而中医学的不断进步,也拓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方向与思维深度。
联系密切的二者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整体观念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做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因为有这种整体观念的影响,才构成了我们民族大一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另一端,整体观念是构成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个思想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
在中医学思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从这两处看,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存在着相似之处,二者具有很大联系。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维传统与中医阴阳学说是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说道,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传统。
西周末年的伯阳父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阴阳不测谓之神”、朱熹的“一分为二”、王夫之的“分一为二”和“合二为一”等都表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客观事物的辩证思维。
中医中的阴阳,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历代医家们把阴、阳视为万物之本,一切运动变化之源,阴阳对立统一,互相渗透与转化,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并运用这种观念对人身出现的病症加以调节,治疗。
用阴阳解释生理、病理、代谢功能、病因、病势。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维为中医阴阳学说奠定了思想的基础,而阴阳学说又促进了辩证思维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断前进。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中医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基础,是现存最早的既有基础理论又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著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也是古代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构与功能一体,能量与质量一体,即“形神一体”。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当今社会处处提倡“以人为本”,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在它的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整个医学体系中处处可见。
1生命观中的体现《黄帝内经》中讲到人是怎样产生的呢?所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不是女蜗造的,而是天地之气所产生的。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人也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其中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
如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上。
所谓“天人相应”是说人体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是一个与外部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中医哲学思维论文本文作者:左占国原创投稿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
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对中医的哲学书写——评冯珠娣《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

对中医的哲学书写——评冯珠娣《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自中书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的描述性表达无一例外地将地中海以东各国家社会的多种生活进行了对象化、本质化和刻板印象化的处理。
①在这种视角下塑造出来的东方文明并不是一个历史存在的实体,而只是西方人的文化想象。
他们对东方文化充满了偏见,特别专注于揭露东方文化中的威胁和可怖,如暴政酷刑和恐怖主义,抑或是关注东方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在看待中医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偏见的影响。
在西方,中医被认为是带有神秘主义和玄学迷信的医疗手段,在国际上迟迟得不到普遍认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医的效果依赖于人们的盲目相信。
这为中医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因此,我们如何以客观的、科学的、融通中外的视角和方法去建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三十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冯珠娣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医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实践,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医学和人文的文章。
冯珠娣在中国获得了中医硕士学位,对中医及其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
从冯珠娣在耶鲁大学特里讲座的主作者简介:自中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科员。
①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页。
089著述评论题来看,在西方,中医被当作一种宗教,将其与哲学、科学对立起来。
这就将东方主义的偏执展露无遗。
正如冯珠娣所描述的,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医一直面对来自现代化和科学化拥护者的攻击,①而她的系列讲座便旨在缓和这个矛盾。
她对中医进行了跨文化阐释,较为完善地介绍了中医的诊疗体系,尝试弥合中医与西医的分歧,引导西方学界重新认识中医。
这一系列演讲稿被整理成《生命之道: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A Way of Life:Things,Thought,and Action in Chinese Medicine)一书,于2023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哲学基础ppt课件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中医哲学基础心得体会1000字

中医哲学基础心得体会1000字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
就自在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义。
所以,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
应当说,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因此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舍此并无其它。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结果。
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那么,中医学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体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因此,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
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并且认为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所以,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和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以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它不仅是现代中 医学的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核心观念是“天人 相应”,认为生命之基在阴阳平衡,强调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方能“尽 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一观点让我深感震撼,因为它将人的身体健康与自 然环境紧密相连,凸显了生命与宇宙间的和谐统一。
目录分析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是一本旨在探索《黄帝内经》与现代生命 科学之间的著作。本书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对古典医学的深入解 读,也融入了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介绍。以下是对本书目录的分析:
本书的开篇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医学的 影响,同时阐述了将《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意义和目的。导言部分旨 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引导读者进入古典医学与现代科学相交融的世界。
南怀瑾先生在这本书中,以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将看似艰深的哲学和中医 原理,转化为了人人都能触摸践行的日常生活。他告诉我们,养生不仅仅是保持 身体健康,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在书中,我深受启发的是关于四季养生的理念。春天,万物复苏,我们的身 体也应与万物配合,顺应自然,养肝护阳;夏天,阳气旺盛,我们应善养自己的 意志,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怒气伤身;秋天,万物收敛,我们应注重收敛神气, 保持内心的宁静;冬天,阳气内敛,我们应注重保暖,养肾护阳。这些观点不仅 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智慧,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对《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的目录分析可以看出,本书是一部 将古典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力作。作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深入解读和现 代生命科学知识的融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医学世界。本书不仅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典医学智慧,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
发布时间: 2003-3-18 作者:鞠 曦
一、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
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
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
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
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
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
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
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
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
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
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
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
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
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
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
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
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
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
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
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
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
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
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
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
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
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
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
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
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
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
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
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
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
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
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
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
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
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
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
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
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
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
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
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
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
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
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
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
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
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
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
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
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
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
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
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
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 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
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
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
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
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学形式,也可
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
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
解决的问题。
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易经》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
学的形式。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
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
概括,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
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
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
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
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
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 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
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
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
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
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
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
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
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
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
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 糯д咭谎庖谎芯渴且浴兑拙纷栽诘恼苎
嘉某信岛屯贫ú⒁酝饣男问讲椭幸窖у恼苎嘉摹?/p>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
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