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的自由鸟
即将消失的几种珍稀鸟类

即将消失的几种珍稀鸟类作者:涅槃生来源:《天天爱科学》2013年第09期鸟类,一直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在自然生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鸟类的生存正面临巨,大危机。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有约10000种鸟类,其中已经有1200多种濒临灭绝;也就是说有12%已经处于濒危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每当有一种鸟类灭绝,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植物、昆虫、鱼类等都会发生种群变化,从而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
造成鸟类灭绝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栖息地遭到破坏、人为捕杀、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竞争、环境污染等。
很多美丽的鸟儿也许不久之后就永远看不到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十分珍稀的乌,让我们一起努力,留住它们美丽的身影!黑脸琵鹭别名:饭匙鸟、琵琶嘴鹭体态特征:体羽白色,腿黑色,脸周裸露的皮肤为黑色,嘴端扁平,形如琵琶主要分布区域:亚洲东部各国估计数量:不超过2000只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入濒危濒危原因:栖息地与繁殖地遭到破坏黑嘴鸥体态特征:羽色灰白,嘴为黑色;眼睛上下各有一个小白斑,夏季整个头部会变成黑色主要分布区域:东北亚地区,繁殖地主要在中国,最大的繁殖地位于辽宁盘锦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估计数量:约8000只保护级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将其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濒危原因:栖息地遭到破坏别名:钓鱼郎体态特征:通体灰白色,眼睛上下各有一个半圆形白斑;夏季整个头部会变成黑色主要分布区域:繁殖期间只栖息在荒漠、半荒漠地区湖泊中的湖心岛上,中国主要的繁殖地有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阿拉善湾海子和陕西省榆林市的红碱淖估计数量:不超过10000只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濒危原因:栖息地遭到破坏,雏鸟夭折率较高朱鹭别名:朱鹭、红鹤体态特征:体羽主要为白色,羽毛基部微微有点粉色,繁殖期羽毛变为灰黑色;脸部皮肤裸露,为鲜红色;嘴细长而下弯,末端为红色主要分布区域:目前只生活于中国估计数量:近2000只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濒危原因:栖息地遭到污染和破坏,繁殖能力较低中华凤头燕鸥别名:黑嘴端凤头燕鸥体态特征:全身洁白,头上有黑色凤冠,嘴为橘红色,嘴端为黑色主要分布区域: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马祖列岛、象山韭山列岛和舟山五峙山列岛是目前已知的、仅有的3个繁殖地估计数量:不超过50只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危濒危原因:一年只产一个蛋,自然繁殖成活率较低;栖息地遭到破坏勺嘴鹬别名:琵嘴鹬、匙嘴鹬体态特征:头顶和背部为栗红色带黑斑,胸腹部为白色,嘴端扁平好像小勺主要分布区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海岸的;东原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与河口地区的浅滩与泥地估计数量:不超过200只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危濒危原因:栖息地与迁徙中转站遭到破坏东方白鹤别名:老鹤体态特征:体羽主要为白色,翅膀尖端为黑色:腿长,为鲜红色;嘴长而粗壮,适于捕食鱼类主要分布区域:繁殖地主要在俄罗斯东南部、中国东北部及内蒙古地区估计数量:不超过3000只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濒危原因:栖息地遭到破坏,人为捕杀白鹤别名:西伯利亚鹤、修女鹤体态特征:通体白色,脸部皮肤裸露,为猩红色:幼鸟棕黄色主要分布区域:全球有三个分离的种群,其中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繁殖,在我国东部的鄱阳湖越冬估计数量:不超过5000只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危濒危原因:栖息地与迁徙中转站遭到破坏,幼乌成活率较低。
世界濒临灭绝的鸟

世界濒临灭绝的鸟类
•
黑鹳
• 印度兀鹫
信天翁
黑脸琵鹭
•
目前全世界9775种鸟类中就有1212种濒临灭绝, 这也是一种预警信号——地球的环境健康正在恶 化。 栖息地环境退化或遭受破坏是对鸟类的最大 威胁,87%易受伤害的鸟类受其威胁。人口膨胀 使湿地、牧草地和森林的自然位置发生改变,鸟 类数量因此减少。自农业社会前期以来,全球鸟 类总数已经减少25%,主要原因是栖息地变成农 田。在过去的300年中,农田由占地球表面积的6 %扩展将近1/3。今天,森林是3/4的濒危鸟类赖 以生存的主要栖息地,但每年约1300万公顷森林 被毁,近一半不为人知的原始森林是许多敏感鸟 类和其他动物的家园。
– 为获取食物和宠物贸易而进行的猎鸟 等直接开发活动是对鸟类的第二大威胁, 约1/3的濒危鸟类受其影响。自1500年以 来,150种鸟类被认为已经完全绝迹,其 中约50种鸟的灭绝是过度捕猎的后果。 捕猎夺去许多北美候鸽的生命,这种鸟 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全世界 388种鹦鹉中就有52种因鸟类资源过度开 发而处境危险。
•
国际鸟类联盟最近在南非东部港口城市发表的 《2004年世界鸟类状况》报告。 • 报告指出,全球大约有1211种鸟类面临灭绝, 这一数字相当于所有鸟类的1/8。其中179种鸟 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另外 688种目前已经非常罕见. • 各种鸟类受到的灭亡威胁程度不等,其中信 天翁所受威胁最大,95%信天翁濒临灭绝。60% 鹤类、29%鹦鹉、26%野鸡和23%鸽子濒临灭绝。 有966种受到全球性威胁的鸟类每种已不足1万只, 502种鸟类每种已不到2500只。最为危险的77种 鸟类每种已不到50只。 • 报告表明,全球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一 种或一种以上鸟类面临灭绝。在某些地区,鸟类 濒临灭绝的种类非常集中,如南美安第斯热带地 区,巴西大西洋海岸森林地区,东喜马拉雅地区,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东南亚岛国。
濒危灭绝的生物

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 种。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 和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 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于《滨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岩鹭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岩鹭是中国11种高度濒危鸟类之 一,在中国已难得一见,处于濒危状态。
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 灭绝。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银 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 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 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 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发生 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 植物濒于绝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 绝,只有中国自然条件优越,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 所以,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
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是鸥科 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全球数量不超过100只,一直被 视为极危物种。黑嘴端凤头燕鸥迄今所知仅分布于中 国东部沿海,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到2000年为止一 共只有5个确切的观察记录。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 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 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 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 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 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 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 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水杉,落叶乔木,柏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 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 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已经发现的化石 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 部灭绝。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 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的奇珍。
什么是朱鹮,为什么会有濒危物种?

什么是朱鹮,为什么会有濒危物种?
一、什么是朱鹮?
朱鹮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鸟类,它们的羽毛呈现出亮丽的暗红色,
白色肚皮,长长的嘴部和狭窄的尾翼。
朱鹮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之一,分布在中国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和湖南地区。
二、为什么会有濒危物种?
1.毁灭性的人类活动
高速公路修建、水坝建设、城市化、农业和林业活动以及其他人类活
动吞噬了朱鹮的一些生存栖息地,并对其食物来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非法活动
人们经常猎杀朱鹮和盗取其蛋,这也可能造成这种珍稀鸟类的灭绝。
朱鹮的羽毛和肉还经常出现在黑市,也被认为是威望的象征。
3.自然灾害
朱鹮的数量还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像洪水、干旱、暴风雨等都可
能造成朱鹮大量死亡。
三、保护朱鹮的方法
1.宣传教育
通过教育人们学习朱鹮的知识以及对这些鸟类的尊重,可以提高人们
的环保意识,从而减少危害朱鹮的人类活动。
2.生态保护
为朱鹮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且严格限制人类干预这种生态系统,还可
以向农民提供奖励,以鼓励他们保护朱鹮所在的自然环境。
3.朱鹮人工繁殖计划
为了解决朱鹮繁殖的难题,有专业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解决朱鹮的繁殖
问题。
尝试用多种方法,如改变孵化方法,辅助配对,甚至在收容所
中人工孵化孵化朱鹮幼鸟。
四、结论
朱鹮是地球上非常特殊且濒危的物种之一,但我们有希望能够保护它。
我们需要意识到朱鹮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护这
些羽毛绚烂的珍贵生物。
濒危动物之朱鹮

濒危动物之朱鹮摘要:朱鹮曾普遍散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域。
后来接踵灭绝,目前只栖息于我国,为我国所特有,是我国四大国宝之一,现今世界极濒危级鸟类。
在通过数十年的尽力我国在保护朱鹮这一物种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笔者想借朱鹮这一例子,鼓舞社会加大对生物的保护,坚决通过人为尽力能够拯救、改善动植物生存状况这一信念。
关键词:朱鹮濒危保护成绩1朱鹮简介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世界珍禽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
在我国更是四大国宝之一。
朱缳属缳形目,成鸟似雁,一种中型水禽,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
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
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脸颊部皮肤袒露,呈鲜红色。
低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
嘴细长而结尾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
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
在周围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
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
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
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
4-5月份开始筑巢,每一年繁衍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
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2生存现状上世纪初,朱鹮还普遍散布在俄罗斯、朝鲜、日本和中国大部份地域。
但到上世纪50年代,朱鹮数量急剧下降。
1981年5月于陕西秦岭南麓洋县的姚家沟、金家河一带海拔1200—1400m处发觉2个朱鹮巢区2对成鸟,3只幼鸟,共7只。
其他国家大体绝迹。
陕西省政府于1986年决定成立了“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全面对朱鹮实施保护、观察、拯救、繁衍。
二十连年来,我国前后投资百万元人民币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增强对朱鹮的保护和拯救,截止2000年末,野外朱鹮共营巢119处,产卵360枚,出壳268只,目前野外可见数量约100余只,成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约占地2公顷,十年来,共抢救病、伤、残朱鹮幼鸟29只,成活14只,人工繁衍朱鹮97只,为拯救这一濒危珍禽作出了突出奉献。
中国十大最珍稀濒危鸟类

中国十大最珍稀濒危鸟类1、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
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
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
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
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
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
是白俄罗斯的国鸟。
2、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
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我国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洋县秦岭南麓仅有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2014年),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3、黄腹角雉(学名:Tragopan caboti),别名角鸡、吐绶鸟,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
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
盘点近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盘点近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It takes time to start a market, and tim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vestment.盘点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每天,都有数不胜数的珍稀物种从这颗它们世代居住的星球上永久性的消失了。
作为人类似乎对此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关心和忧虑,反而,肆意的捕杀、偷猎,毫无节制的猎食,宰杀,正在加剧更多的动物物种消失于地球。
如果仍然对此不闻不问,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也将会从地球物种中除名,而其它动物,也会对我们毫不理会。
自21世纪以来,很多曾经我们非常熟知的动物,已经永远的消失了。
1、毛里求斯蚺蛇(1975年)毛里求斯蚺蛇原产于毛里求斯海岸的圆岛(RoundIsland),它们喜欢住在火山斜坡土层的顶层。
生物学家在毛里求斯周围的其他几个岛屿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但20世纪40年代后数量渐渐变少,1949年以后就只有圆岛还有毛里求斯蚺蛇,它们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75年。
灭绝的原因:兔子和山羊的的引进破坏了本地物种和植被,破坏了毛里求斯蚺蛇的栖息地。
2、斯皮克斯金刚鹦鹉(2004年)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也称为小蓝金刚鹦鹉,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编入蓝金刚鹦鹉属的品种,因其美丽的蓝色羽毛而闻名。
虽然还存在一些人工饲养,这些小巧的蓝色鸟在野外已经灭绝。
灭绝的原因:非法捕捉和贸易导致金刚鹦鹉的数量减少,人类居地侵占了其生存环境。
3、爪哇虎(1979年)爪哇虎属于虎的亚种,其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棒,它们分布在爪哇岛的南部山地丛林中,,在外表上类似于苏门答腊虎。
在19世纪,爪哇虎的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它们被当地人认为是岛屿祸害。
但随着爪哇岛上的人口猛增,需要很大活动范围的爪哇虎无处生息,数量随之一天天地减少。
到了20世纪50年代,只剩下20只爪哇虎了。
灭绝的原因:人类的农业生产对爪哇虎居住地的侵占,导致爪哇虎数量急剧减少。
4、西非黑犀牛(2006年)西非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亚种,曾广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
世界十大濒危鸟类:第二名已好几十年没人见过,第一名是它

世界十大濒危鸟类:第二名已好几十年没人见过,第一名是它儿长相可爱,羽毛光滑精致,它们遍布世界各地,在天空中无拘无束,自由翱翔,吸引了无数人们羡慕的眼光。
但是这几年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人们的偷猎行为,导致一些鸟儿无法存活下来,而且更为险峻的现实是,有的鸟类甚至面临了灭绝的风险,如果再不加强保护,有的鸟类将再也看不见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世界上十大濒危鸟类有哪些。
10. 大鹮大鹮是最大的朱鹭科动物,近几年,由于人类狩猎、骚扰以及森林被乱砍滥伐导致它们的生存面临着濒临灭绝的风险,被评为由于极危物种,现在只有很少数量的大鹮在老挝的南部生存。
9、林斑小鸮林斑小鸮在印度生长繁殖,是印度特有的鸟类。
这种鸟类是一种体型结实健壮的猫头鹰,因为它的数量很少,而且出现的地区也比较局限,导致人们误以为它已经灭绝,只有在印度一些支离破碎的森林中,仔细找才能发现略微的仅存的林斑小鸮。
8. 白腹鹭白腹鹭是苍鹭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现今白腹鹭的数量寥寥无几,而且只有在一些偏远、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发现白腹鹭的身影。
7. 鸮鹦鹉鸮鹦鹉颜色黄绿,是一种没有飞行能力的鸟类,虽然它是世界上鸟类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入侵物种和人类活动频繁,导致鸮鹦鹉的数量急剧下降,成为了世界上的濒危鸟类。
6. 圣多美财政圣多美财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稀缺的鸟类,它发现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热带潮湿地区的低地森林,由于赖以生存的森林被人类制作成了咖啡和可可种植园,使得圣多美财政极成为极度濒危的鸟类。
/bsj8▷观看地址:视频可观看,以下地址复制到浏览器内打开:/afmJW5. 白腹军舰鸟白腹军舰鸟生存在印度洋上的圣诞岛上,它的羽毛呈现棕黑色,有着长而窄的翅膀,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海鸟,但是这种精致漂亮的鸟儿的数量很少,全世界的总数量还不及1600对。
4、西伯利亚鹤西伯利亚鹤又名“雪鹤”,是一种体型巨大、通体雪白的白鹤,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之一。
据估计,世界上仅存的西伯利亚鹤总数量在3000到4000只,是世界上最为稀缺的白鹤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濒临灭绝的自由鸟
作者:吴月梅
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第12期
世界自然基金会2018年10月30日发表报告称,受污染、森林砍伐、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在过去40多年里下降了60%。
1970年至2014年共有4 000多种鱼类、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及哺乳动物数量大幅下降。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没有人为因素渗入之前快了1 000倍。
到2050年,地球上不受人类影响的土地比例将跌至10%以下。
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全球共同保护野生动物,扭转人类对自然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自由,毋宁死
在南美洲有一种鸟,它的羽毛非常美,西班牙殖民者试图把它抓来放到鸟笼子里观赏。
但成年鸟不易捕获和养活,当人们把抓到的成年鸟放入鸟笼时,它将不断地用头撞击鸟笼,直到力竭而死。
于是有人打起了不懂事的幼鸟的主意,把抓到的幼鸟放入鸟笼。
但鸟妈妈发现了失踪的孩子后,它会趁人们不注意,悄悄地衔一颗美丽而有毒的果实放入幼鸟笼中,幼鸟吞食这颗果实后便会中毒而死。
人们震惊于此,又深感敬佩。
于是人们给美丽的小鸟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自由鸟。
之后这种小鸟作为危地马拉的象征骄傲地站在了国旗、国徽、硬币上。
这种小型攀禽,属咬鹃目咬鹃科的鸟类,有个美丽的名字——凤尾绿咬鹃。
高空飞行之神
几千年以前,凤尾绿咬鹃是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如今中美洲国家,它们仍然是非常受欢迎独一无二的乌。
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有一个共同的神,主宰风和雨,名叫羽蛇神。
名字取自阿兹特克语中的“凤尾绿咬鹃”和“蛇”。
他是鸟和蛇的混合体,戴着凤尾绿咬鹃羽毛做成的头饰。
雄性凤尾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
对于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来说,凤尾绿咬鹃尾羽做成的头饰比黄金更有价值。
只有国王和高级祭司才有资格佩戴。
玛雅人非常珍爱凤尾绿咬鹃,没经允许杀死一只凤尾绿咬鹃将被处以死刑。
目前,凤尾绿咬鹃是危地马拉的国宝,也是危地马拉的国鸟。
最像凤凰的乌
作为一种传说中的鸟类,凤凰与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非常高的地位。
凤凰被誉为“百鸟之王”(实则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一说到这种鸟类的时候,很多人脑海中也能联想到关于凤凰的形象——长长的尾羽、飘逸的身材……然而这世界上毕竟没有人亲眼见过真正的凤凰,那么到底什么鸟类最有凤凰的神韵呢?
凤尾绿咬鹃是一种尾羽非常长的鸟类,而凤凰最主要的特征便是长长的尾羽。
只不过成年的凤尾绿咬鹃体长只有70厘米左右(其尾羽的长度大约可以占到体长的一半),与传说中凤凰的体形相差极大!然而凤尾绿咬鹃是最具有凤凰神韵的鸟类,因为这种鸟不仅有着凤凰一样长长的尾羽,而且本身体量苗条体态优美很有仙气,看起来更像是迷你版的凤凰。
只不过凤尾绿咬鹃并非是中国的鸟类,而是生活在南美洲原始丛林中的一种小型攀禽。
生存遇危机
凤尾绿咬鹃非常美丽,在中美洲文化中也非常重要。
然而,它们的生存却面临威胁。
最严重的问题是栖息地减少:很多供它们栖息的森林被砍伐了,空出的土地被用来放牧或种植咖啡。
因为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风尾绿咬鹃的栖息地被不断隔开,生境破碎化,使得凤尾绿咬鹃寻找食物和伴侣变得更加困难。
天敌也是对凤尾绿咬鹃生存的一大威胁:长尾鼬鼠、松鼠甚至其他鸟类都会吃凤尾绿咬鹃的卵或幼乌,只有不到20%的凤尾绿咬鹃能够长大成年。
成年的凤尾绿咬鹃也会被猫头鹰或野猫捕食。
人类也会捕获凤尾绿咬鹃,一些人甚至为了羽毛或者肉而杀戮凤尾绿咬鹃,还有一些人想把凤尾绿咬鹃当成有钱人的宠物进行偷猎、贩卖,这些在危地马拉都是被禁止和违法的。
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利欲熏心的偷猎者铤而走险,偷猎行为时有发生。
这也是造成凤尾绿咬鹃濒危的主要原因,被囚禁的凤尾绿咬鹃是活不久的。
凤尾绿咬鹃成对生活,雌雄形影不离。
营巢于树洞中,在繁殖能力方面凤尾绿咬鹃相对是比较差的,雌性每次仅仅只生产一到两枚鸟卵,尽管孵化期只需要不到3周时间,但是较低的繁衍效率也使得这种鸟的生存状态不甚乐观。
幼雏出壳后2~3周长出羽毛。
幼年的凤尾绿咬鹃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就像始祖鸟或翼龙的爪,成年后消失。
好在是凤尾绿咬鹃生活的区域并没有对它们构成极端威胁的天敌,所以这种古老且略显原始的鸟类才能持续繁衍至今。
新的亚种被发现
科学家近年来发现了让他们惊喜的事情:凤尾绿咬鹃有两个亚种。
一种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以及尼加拉瓜中北部地区。
另一种生活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高原的西部地区。
这是个好消息,但也意味着每一个亚种的数量比之前认为的更加稀少。
在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凤尾绿咬鹃越来越受到当地法律的保护。
凤尾绿咬鹃喜欢生活在海拔2000米左右潮湿的森林中(因为这些区域有着大量的昆虫以及各种植物的果实,可以给其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另外森林边缘地带的牧场以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地带也能见到凤尾绿咬鹃的身影。
为了保护凤尾绿咬鹃,人们正采取一切措施。
例如,人们在哥斯达黎加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这些设施通过旅游业收入来维持保护区的运营。
在繁殖季节,凤尾绿咬鹃在保护区里面是安全的,在每年的其他时间,它们会迁徙到不受法律保护的地区。
通过共同的努力,人们希望可以帮助凤尾绿咬鹃继续自由飞翔在中美洲的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