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与灌口二王庙
二郎神杨戬简介

二郎神杨戬简介二郎神杨戬简介二郎神简介姓名:杨戬二郎神漫画性别:男称号:二郎显圣真君、清源妙道真君、昭惠显圣仁佑王、二郎真君等。
生父:杨天佑生母:瑶姬仙子(玉帝的妹妹,也有传说是天帝之女或王母的女儿。
)身份:玉帝外甥、肉身成圣、沉香的舅舅。
化身:李二郎、赵二郎等结义:康安裕、张伯时、李焕章、姚公麟、郭申、直健(注:《宝莲灯》里称梅山兄弟,喊杨戬二爷。
《西游记》里称梅山六圣,喊杨戬大哥,喊孙悟空二哥。
)师父:玉鼎真人(见《封神演义》)妻子:西海三公主宠物:哮天犬(一说细黑犬、白犬神嗷)、扑天鹰、银合马兵器:三尖两刃戟(或言三尖两刃神锋、三尖两刃枪)、开山斧、银弹金弓、斩魔剑,等法宝:缚妖锁、照妖镜、八爪龙纹黄袍。
山河社稷图(这是封神演义最后女娲“授”的,所以是给不是借)功法:九转元功、八九玄功、无穷妙道道教俗神[1]。
提起二郎神,人们便会想到那个长着三只眼、手使三尖两刃枪、带着细犬、腾云驾雾的神将形象来。
但如果有人追问二郎神的“家乡籍贯”,恐怕很少有人回答得上来。
其实,典籍中写得很清楚。
《辞海》中注:“二郎神,神话人物。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用。
《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
小说称二郎神姓杨,名戬,住灌口。
”《西游记》第六回是这样描述的: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棕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识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诚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这首诗既概括了二郎神的外貌特征、“工作简历”、“社会关系”,最后也点明了他的“家乡”住在灌江。
灌江(或灌江口、灌口)今究竟在何方?说法不一。
一说今四川省灌县有灌口,二郎神疑为从李冰的次子故事转变而来,据说此地有二王庙古迹。
一说为今响水县陈家港东北的灌河口。
四川省灌县为二郎神家乡有案可稽,响水县灌河口为二郎神住址更有事实根据。
2021历史上二郎神真身的种种异说及近现代考证范文2

2021历史上二郎神真身的种种异说及近现代考证范文 二郎神是我国流传最久的一位民间俗神.从文献上看,"二郎神"一词从唐代就已出现.宋代,二郎神崇拜经过道教以及宋时朝廷政权的一系列推广,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此前的二郎神崇拜多集中于四川地区,其主要流传的事迹为治水平患. 而经过宋代扩大化后的二郎神崇拜,其规模遍及全国,其功能也从治水平患转向了更为广泛的避灾祈福.同时,随着二郎神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二郎神形象也开始呈现多样化.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地名.然而,要问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一)李二郎说.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始于北宋.据《宋会要》记载,宋仁宗嘉佑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据《吴船录》记载:"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二)赵二郎说.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因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喷薄而出. 于是州人爱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据学人考证,《龙城录》乃宋人王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关赵昱入江斩蛟的故事,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杨二郎说.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封神演义》更明指其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其实,杨戬本系北宋徽宗宠信的一个宦官.宋、元时期,民间流传有一些他的轶闻,其中一则后来被编进明话本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后宫有一韩夫人因患病,奉旨借居杨戬府中休养.某日,韩夫人由杨戬内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庙里拈香,庙官孙神通窥其貌美,假扮二郎神,趁夜潜入杨府,诡称与韩夫人有仙缘,诱其苟合.后被杨戬识破,设计捉拿治罪. 有人认为,故事中孙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赵昱,但未知有意或无意.这个杨戬捉拿假二郎的轶闻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走样了,最终杨戬变成了二郎神,再经《封神演义》"落实",遂成定论.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的各种二郎神里,这个产生于小说的"杨二郎"是最不足为据的.可是也有人指出,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至于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杨戬套合"杨二郎",倒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的故意附会.据说,胡适认为杨戬是"刮地皮"的人物,而当时民间祭祀二郎神有"负土"作礼的风俗,所以痛恨杨戬聚敛的民众便把神与人联系起来,称他"杨二郎"以为影射(樊演《二郎神的转变》,《民俗周刊》第61、62 期). 二郎神为何有三只眼?这个原本与杨戬无关的"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杨难当.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 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 (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 东汉以来,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着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崃县志》卷三记载:"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 6 期). (四)"杨二郎"是"羊二郎"之谐音说.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说文月刊》第2 卷第1 期).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的创见. (五)"外来神"说.据《十国春秋》记载,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祆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祆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 ,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张政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天宝元年(742 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改造的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 4 期). (六)石二郎说.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 1974年 3 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 2.9 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1975 年 1 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 37 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 2.2 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份,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份---"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 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识》1982年第 1 期).北宋赵《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此外,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 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诞生.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谁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认同的高见,最终拨开历史的迷雾.。
灌江口在什么地方

灌江口在什么地方
灌江口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是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神居地“灌江口”,二是位于江苏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三县交接处的灌河口。
灌江口第一种说法:二郎神居地。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
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
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
灌江口第二种说法:江苏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三县交接处的灌河口。
它位于长安与乌鸡国城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因为游客如果是在这里来往的话,不用到王城里申请入关关文,就可以到另一边的城市去。
道教神仙信仰:二郎神【河渎诸神】

道教神仙信仰:二郎神【河渎诸神】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
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
李冰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
民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
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
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
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
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
《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李二郎李二郎为李冰之次子。
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第二子。
”清代陈祥裔《蜀都碎事》云:“蜀人奉二郎神,谓之川主。
其像俊雅,侍从者擎鹰牵犬,盖李冰之子也。
”《常熟县志》记载,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曾除蜀郡都江之蛟孽,有水功,故立庙。
该庙原来祭祀蜀王杜宁,名叫“望帝祠”。
公元494至498年之前,益卅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至郫县,原址改祀李冰,命名“崇德庙”,宋朝初年增祀李冰之子李二郎像。
从五代王建据蜀以后(935-990年),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
宋元丰年问(1078-1085年),民立灌口二郎神庙,宋仁宗嘉八年(1063年)八月,封李二郎为惠灵候,号“护国灵应王”。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改封“昭慧显灵真人”。
据《夷坚志》载:永康郡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监庙官,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
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岁至四万头。
元至顺元年(11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李冰渭敷泽兴仁通佑王,二郎神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故后来改其祠为二王庙,今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赵昱为隋朝道士。
柳宗元《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从道士李钰学道。
李冰的镇水神兽和神秘的都江堰

李冰的镇水神兽和神秘的都江堰时间:2014-02-28 16:11 来源:我爱看历史李冰的镇水神兽(图)李冰是秦国蜀郡的太守,也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治水大英雄。
蜀郡的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是个大平原。
平原周围尽是高山峻岭,岷江就发源在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上。
这岷江一到夏季就泛滥成灾,给灌县及下游的成都平原造成极大的灾害。
于是克服水患,保证农业丰收,便成为古代川西人民长期希望解决的问题。
李冰担任蜀郡太守以后,在前人治河经验基础上,勘察地形,找出了岷江泛滥的原因,研究出防治洪水的方法。
他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劳动,基本上完成了这项当时世界最大、最为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
它包括鱼嘴、金刚堤、飞沙堰、人字堤及宝瓶口等工程,连绵共约3公里。
内江经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分成三大支流输入灌溉农田。
外江为岷江正流,沿途分成6大支流灌溉农田。
都江堰工程总计分支流520多条,分堰2200多道,渠道总长约1165公里;如今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以上。
《华阳国志·蜀志》记曰,都江堰工程完成以后,“灌溉三郡,开稻田”;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工程当时共花去铜钱四万万九千多万缗。
工程完工后,李冰将工程节余下来的二十万一千八百缗留下来,责成灌县政府用来作为以后维修工程和祭祀为工程而牺牲的功臣人员之用,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另据《水经注·江水》引《风俗通义》载,当时岷江江神每年都要“娶”民间童女二人为妻,闹得当地人心惶惶。
李冰为了解除人民痛苦,遂跳入大江中,化做一头白牛与江神恶斗,终于刺死了江神,使岷江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这个故事,与中原地区的西门豹治邺严惩恶巫的故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人民对治水英雄李冰的爱戴、敬仰与怀念。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灌县人民奉李冰为灌口神。
1974年3月3日,在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
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图一):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中)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右)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左)这里的“府君”是对郡守的尊称,建宁(168—172年)是东汉灵帝的年号,“水”即“镇水”。
二郎神杨戬历史传说事迹

二郎神杨戬历史传说事迹杨戬,明朝小说《封神演义》中主要人物,二郎神的文学形象,师从玉虚宫玉鼎真人,助周伐纣,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二郎神杨戬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二郎神杨戬基本介绍在名著《西游记》中二郎神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是玉帝的妹妹下凡与一名姓杨的凡人结合所生。
在《二郎宝卷》中二郎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
母亲云花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
古典神话《封神演义》中,杨戬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徒弟,阐教第三代,修成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封清源妙道真君。
二、二郎神杨戬概述古代文学家们一致认同二郎神性格逍遥,性喜游逸。
一个飘逸自由的神君形象。
南宋《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性好游逸”,周文璞《灌口二郎歌》:为人定似李太白,学道定似葛稚川。
(用李白来比喻二郎,可见其爽直不羁、自由豪迈)陆游《神君歌》:神君欢乐千万春南宋洪迈《夷坚支癸志》有一个短篇《蔡七得银器》很见二郎促狭、游戏人间的风范。
此文载湖州民蔡七,长大有力,受人佣故,足迹遍闻巷,每每夜分才归,常见一丰神秀整,举动雅静,衣销金白袍的伟岸男子柱立在骆驼桥栏边,一日蔡酒醉就抱住了这个男子,男子哀祈求去,并许给蔡七银酒器,蔡得银器喜不自胜。
其时郡中公库忽失器皿,散榜捕缉,最后查到蔡七,蔡被捕入狱,辩析甚至,被杖打后释放。
原来那个伟岸男子就是二郎神,倚栏遭辱时本能速脱,只因知晓蔡七愚贪,故意戏弄他罢了。
由此可见二郎神作为少年以“游戏得道”之神很有玩心。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家、戏曲家在二郎性格方面的描写跟宋时的记载是一致的。
(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
……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濯锦江头,连云栈边。
……【闷来时担山赶日,闲来时接草量天。
】安然,寒暑相催不记年。
物随时变,脆似松枝,海变做桑田……正待要搊筝擘阮—————悠闲,闲云野鹤,淡泊名利,逍遥自在,还有雅好,比如搊筝擘阮,搊筝即用手指尖弹奏的筝。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在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中讲述了杨二郎的身世。
"有一人,姓杨,名天佑,金童临凡",与斗牛宫"仙女云华侍长"发生关系,云华生下一子杨二郎。
孙悟空奉命将云华压在太行山,而"斗牛宫里西王母,来取二郎上天宫"。
二郎长大后,得知此事,劈山救母。
他有"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与"梅山七圣"结拜弟兄,有"白马、白犬",他救母后还将孙悟空压在山中。
此宝卷若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应为乙卯年,若按壬戌年则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最晚时计算也比最早出版金陵世德堂刻《西游记》本早三十年,其中有关二郎神身世的内容与《西游记》吻合,而且还牵连上与悟空的恩怨,很值得研究。
见于《西游记》中。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有如下段落。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
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
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
”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刃!”杨戬,全称英烈昭惠清源妙道敷泽兴济二郎显圣真君,通常被当作传说里二郎神的名字,是神仙与凡人结合而生,力大无穷,法术无边。
《西游记》《二郎宝卷》中杨戬均为独子,民间有二郎庙供奉。
《宝莲灯》中有一妹三圣母。
通晓八九玄功,阙庭有第三只眼睛,可辨别妖魔鬼怪,手持三尖两刃刀《封神演义》中称杨戬追寻一怪物入一石穴,遂得一口三尖两刃刀及淡黄袍,座下有神犬哮天犬。
《西游记》中,居住灌江口二郎神庙,为玉帝妹子和杨君之子。
灌县印象

灌县印象李白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蚕丛即二郎神,其庙二郎庙(今称二王庙)在灌县。
四万八千岁的蚕丛,是古蜀国开山鼻祖,首位蜀王,也是在灌县率众治水的英雄。
鱼凫是古蜀国第三王朝的国王,曾在灌县湔山田猎。
大禹生于灌县域西四十多里的刳儿坪。
大禹治水,始于灌县,<禹贡>所谓"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指开凿灌县离堆。
明人杨慎诗云:"井居需养非来秦政,筑堰淘滩是禹神",此语根本揭穿了“秦修都江堰的谎言。
四川旧谚云:整烂就整烂,整烂到灌县。
为什么要到灌县?重要原因之一,是灌县是神禹乡邦,得罪人的人或犯人,逃到神禹乡邦,都可获得原宥,得到赦免。
灌县城修得好看。
灌县城城墙,一半在坝,一半在山,一半面临都江堰,莽莽苍苍,起伏蜿蜒。
全国的古城墙都有方角,唯有灌县的古城墙稀奇——没有方角,是一个不太规则的圆。
灌县的城墙为什么要这样?一种说法是灌县紧靠道教发源地,道教的圆形太极图,对灌县城垣的形状,产生了巨大影响;二种说法是:灌与罐同音通假,罐口是圆的,灌城当然也应该是圆的。
灌县城地处汉人居住区与羌人藏人居住区的交界处,自古就是经济、文化、军事的战略要地,故玉垒关又名镇夷关。
汉人马帮商队,经”松茂古道“与羌藏人民交易,”松茂古道”的起点,即在灌县西街。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川陕总兵岳钟琪奉皇帝之诏,率兵赴金川“平叛”,路过灌县城时,灌县官员们出城欢迎,笑称已在城内为岳将军准备了豪宅华宴美女,岳将军大喜,正欲进城,一军师向他耳语了几句。
岳将军色变大怒道“尔等欲媚本帅乎?欲害本帅乎?自古有言:药不进罐,本帅姓岳,岂可进灌(罐)!药被罐煎熬必死,我死后,谁去平定金川?还有,灌县玉垒关城楼上匾大书“川西锁钥”四字,锁钥就是锁岳,把岳锁起来,谁去平定金川?骂毕,转身便走。
是夜,岳钟琪宿于灌县城外军营中。
平定金川回来经过灌县时,他也没有进灌县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神话二郎神是出自何代何时?彼没考证过,但在现今的四川都江堰确有二郎神的神位塑像存在,早在秦代统一中国前夕,秦王公遣陇天水人氏李冰入蜀郡官至太守,为秦巩固西南,治理岷江水患,修建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国千里沃野,富裕粮仓确是史实,传说李冰未留子嗣,由二郎神下凡协助李冰治水,斩妖除怪,完成功业.后人为纪念李冰治水功绩在江畔修建庙宇,同时尊从道家传统又塑二郎神像接受百姓香火祭拜,所为二王庙来历,十年动乱李冰,二郎神也受其难,塑像被毁,现已恢复塑像,前殿为二郎神位,后殿为李冰神位.灌江口就是现今的都江堰市,有地名灌口镇存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