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3 新人教版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两首古诗描春色,绘春景,各具匠心,耐人寻味。
因古诗的教学重点在于读懂诗句,又感情的朗读并会背诵全诗。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在教学第一首诗过程中我从解读诗题推断理解关键字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不遇”时是不是很失望呢?让学生带这疑问读诗,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诗歌读熟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作者所见引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小扣”等词语让学生把细节,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第二首诗歌浅显易懂,我用诗歌所描绘的时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探究,在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使教学深入浅出,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浮于表面。
不是只理解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使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学习的目的。
不足之处,拓展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习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优点:1、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复习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习。
通过复习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习。
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
两首诗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
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1、学习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习,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习第二首诗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
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
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
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
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会背诵了,所以一上课我的问题时:你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学生只能解释注释里面的词语。
于是教学进入我为学生解疑的环节,我引导学生看图明白“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来了,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让学生弄明白,“碧玉”意识是青绿色玉,这里比喻成嫩绿的柳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古诗两首》这篇课文,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情感教育。
古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意境吸引着学生。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情感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时,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大地的情境中,并带领他们感受诗人的激动和豪情。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欲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重视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之美,通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以加深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让他们注意诗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也更加喜欢朗读古诗了。
再次,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的艺术欣赏。
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精品,学生通过欣赏古诗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让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我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的寂静夜晚的美丽景色,同时深入探讨了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通过这样的欣赏,对古诗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些生动的活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单一的讲解和练习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设计一些既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创作诗歌、演绎古诗等。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安排。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启发和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课前思考: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则可以利用两首古诗的异同来展开,从而渐进教学目标:一、景色入手,疏通诗句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
两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资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结合查找字典进行疏通诗句的教学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领悟意境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此时可利用两首诗的异,使诗人的情感通过景色的不同再度升华。
1、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
(一爱一愁)3、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
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时值初夏,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显略早些。
不过没关系,学生对夏日独有的风景已然经历过多年,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
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
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
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值得学生品味。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能品味出两首诗的异同,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的两幅图入手,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
接着,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
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透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看到动态,看到色彩,看到变化,入境入情。
最后,抓住两首诗各自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再次诵读、理解诗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学习《古诗两首》,学生识字和背诵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地背诵,意义不大。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把古诗的意思让学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读指导。
比如,我在指导第二首古诗《村居》时是这样指导的。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有画”。
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句诗给我们描绘了“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动态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
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对照画面吟诵诗句,当学生吟诵不到位时,我范读,让学生体会。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可爱的黄莺在空中自由地翻飞,歌声悦耳动听,堤上的.杨柳舒展着嫩绿柔软的枝条,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动腰枝翩翩起舞……”同学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怀抱,一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时,学生都能根据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他们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读地非常有韵味。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输给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古诗的兴趣,老师可以依据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记住诗文,理解诗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帮助。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朗读者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内心跳跃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不足之处,对于古诗的朗读和理解的评价有些单调,没有更多的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有些学生非常想朗诵,因为考虑时间关系而没有给个别同学机会,在课下我会找时间加以弥补。
语文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参考 古诗二首—绝句

教案精选、尽在百度文库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绝句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
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
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百度文库、教案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方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其中一首古诗,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因为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所以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
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
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是从外地学校转到我校来的,你们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你们想不想远方的小伙伴呢?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我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
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
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