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传有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1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散文集中收集了季羡林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词语,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羡林还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
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2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母亲给了我们每个人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这是我读季羡林写的《寻梦》最大的收获。
母亲刚刚去世不久,夜里总是梦到母亲。
梦里总是梦到一些小时候发生的事情。
可是梦醒来时,梦早已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永远都抓不住。
梦里梦见母亲,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太模糊了,但母亲做的那些事却还是记忆犹新,永远都忘不掉。
母亲对我的爱和帮助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让我想起了莫言曾写过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是莫言的母亲对他的爱、支持和帮助。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他的学术成就、
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让我深感敬佩。
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
学者和翻译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识渊博、思想开放,不断追求真理,这种学术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其次,季羡林先生的家庭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
让人感动,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生中的风风雨雨。
季羡林先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让我深受感动,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能够顾及家庭,这种平衡让我深感敬佩。
最后,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待人真诚、谦和,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同事们的敬重和爱戴。
他的豁达和宽容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对这位伟大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他的学术成就、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受启发。
我愿意向他学习,不断追求真理,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感谢《季羡林传》,让我有机会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一生,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季羡林自传读后感(一)花了远十地的工夫,看完了薄薄的那原季羡林《尔的自传》。
他的集文尔很怒悲。
以是正在网上瞥见那原书模板,尔做作是不愿搁高的!季嫩平生所获得的成绩有数,双便《西方教》外的梵文那一项,便足以使后人企慕了。
那是一种极易懂的印度释教文字,至古海内以简直无人识失了。
也便是那种文字,季嫩专心钻研数年,正在文革期间极为艰难的状况高,转达室面翻译了数百万字梵文做品。
其余各门类教科均有修树,几十年钻研学识笔耕没有未,不知疲倦末成各人。
是现今海内文史类私认的巨匠。
其真做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对付季嫩的任何评估,再多的赞誉之词皆是徒逸的。
尔能作的不外是念表达尔的一些感想吧。
打开外国的远代史,凡成绩年夜学识者,身世没有是书模板香家世,即是衰败的官宦人野,像季嫩那样身世清贫的实是长之又长!他身世一个南方的农人野庭,出有精良的文明学育环境,除了了一个有近睹的叔女激励他念书中,其余取正常的普通农人无同。
他是怎样从一个农人的儿子一步步走背胜利的,那一点给尔的感到颇深!正在《季羡林自传》谢篇第一章“尔的童年”外引见本人没熟正在最贫的村外最贫的野,糊口最下的享用便是一年吃一顿皂里。
那个从贫苦山村走没去的贫孩子却一路跋涉,走到了南京,走没了国门。
用他的话说:“正在那一条非常冗长的路上,尔走过阴光年夜叙,也走过独木小桥。
阁下有深山年夜泽,也有仄坡恼人;有杏花秋雨,也有塞南金风抽丰;有山重火复,也有柳暗花亮;有执迷不悟,也有逢凶化吉。
路过长了,工夫过长了,影子太多了,回顾过重了……”美国总统罗斯祸说:“灾难是人熟的财富。
”那话确实没有假,正在季嫩师长教师身上表现失云云完满。
以是咱们身处顺境之外,万万没有要任劳任怨,咱们要怀着感仇的口,感激运气,感激灾难的糊口。
”无论糊口有如许困难,只有咱们深信本人并对峙高来便能够谱没熟命的乐章。
季羡林师长教师便是那样作的。
他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养成拂晓即起的习气,他戏称本人是起失最晚的人,天天吃的是晚饭前的晚饭。
一本好看的书——读《季羡林传》

《周梅森文集》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十卷本《周梅森文集》,汇萃了周梅森5年创作的各种题材的作品,上起清朝末年的乱党起义,下至当代改革生活,其中对北洋内乱,八年抗战,国共历史,托派内幕,民国生活,近代工业,城市改革,当代经济均有引人入胜的描写。
★书海撷珠一本好看的书——读《季羡林传》■郝雯霞 不读书的生活是真正凄凉而寂寞的。
书能够抵御心灵的寂寞。
我想说的是,你应该挑一本好看的书来读。
我用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这部60多万字的《季羡林传》。
我感到精神振奋,觉得认认真真地做人和认认真真地做学问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事情。
而在此之前,我一度心情沮丧。
我甚至不无颓唐地想,人生苦短,我们除了享受我们的成长,难道还会有别的什么意义吗?是的,人生还有别的意义。
在这本《季羡林传》中,我找到了答案。
季羡林的人生,是焚膏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地钻研学问的人生,是孜孜以求真理的人生,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朴厚为人的品格,令人尊敬。
《季羡林传》中讲,有时候季羡林在路上走着,会有学生等在前面,问一声:您是季羡林教授吗?他停下来只是为了说: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很敬佩您。
我想,季先生令人由衷敬佩的原因与他那些多得数不清的头衔没有什么关系。
荣誉、头衔之类不过是人生的点缀,是一些很浮华的东西,我一向都这么认为。
而博大精深的学问和光风霁月的品格属于生命本身甚至超越生命。
我敬佩季先生,因为他的人生达到了一种境界,而那种境界是我们须仰视才能看见的。
我非常喜欢《季羡林传》中对于他童年生活的描述。
我觉得那长满洁白芦苇的苇坑和洒满皎洁月光的池塘十分美丽,美得充满诗意。
季羡林的童年贫穷而充满欢乐。
贫穷使他总梦想着吃顿“白的”;好在他可以跟着母亲到地里去摘绿豆荚,他说:“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乐园。
”鲁迅先生在许多年之后还十分怀念他的百草园,其实他所怀念的是他的童年。
这片豆子地可谓是季先生的百草园,盛满了属于他的盈盈的情趣与欢乐。
这片深厚的土地赐予他朴厚的性格,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在德国留学的十年,还是在他功成名就、蜚声国际学术界之时,他从未忘记,他是个农民的儿子。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季羡林的女儿季羡林。
这本书通过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事迹和思想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人文主义者的风采。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品德深深敬佩。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和“中国古代文化大师”。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文化。
他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状况》、《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对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读《季羡林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学术的执着和对文化的热爱。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奋钻研,还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中西文化的交融,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的思想和学术观点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季羡林先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楷模。
他谦和谨慎,待人宽厚,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尊敬和爱戴。
他对待学术和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正能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精神的宝贵篇章。
通过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从他的学术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季羡林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学术和文化的执着追求,也受到了他为人处世的榜样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纪念,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精神的珍贵记录。
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品德深深敬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为主角的传记作品,通过对他一生的经历和贡献的描述,展现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和不朽的学术成就。
在这本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让读者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完这本传记,我深受启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在中国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中国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使我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中,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中国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使我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除了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季羡林先生在一生中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学术交流,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教育和学术事业上的杰出贡献,使我对他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和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事业的热爱,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和卓越的品格。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和对学术事业的无私奉献,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精品文档】《季羡林自传》读后感-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季羡林自传》读后感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杂草丛生的荒原步入到清泉淙淙,绿荫匝地,鸟语花香的桃源仙境——不同的书,给予我们不同的美景。
好读书,读好书,医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书香氛围浓郁的平台。
在厚厚的一摞图书中,我选中了一本《季羡林自传》。
因为早些时候我曾经读过先生的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知道他是世界闻名的印度古代语言、吐火罗文、比较文学、东方文化、敦煌学等专业方面的泰斗,对于他的成长经历,自然是想知道的。
我最感觉兴趣的还是先生在中小学时光和德国十年部分的自述。
1917年至1926年,正是旧中国军阀割据的动荡时期,也是先生的中小学时光,曾经有孩童心中小小的安逸:可以滚铁环、看捆猪、看庙会、看戏、学英文、参加国文竞赛;也有那个时期的动荡与不安:看杀人(处决犯人)、亲眼目睹蚂蚱进城(蝗灾);还有自觉地反抗:第一次“造反”(虽然失败了)、要革命(文艺上的)。
童年、少年、青年,一路上大大小小的坎坷迈过,先生报考了大学,北大和清华都录取了。
一番取舍后去了清华。
当时的清华大学,授课教授里能人辈出,于是清华四年,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一门选修课(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对先生产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响。
1935年10月31日先生到了德国的哥廷根,一个闻名世界的大学城——全城洋溢着文化气和学术气,仿佛一方学术乐园,文化净土。
在经过一番选择学习方向的混乱后,先生最终选择了梵文学习。
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
先生被迫滞留德国,烽火连三月,并未停滞了学业,学业有成,从学生转换成讲师的身份。
前后十年之久,烽火经历、心情反复可见一斑。
1946年春夏之交,在历时近一年之后,先生回到祖国。
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季羡林传读后感(大全10篇)

季羡林传读后感(大全10篇)季羡林传读后感篇一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
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
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
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
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
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
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责任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
我有责任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
每个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责任感我觉得真的可以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是完全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并努力肩负起属于我的那一份责任。
我想这种使命感对我是一种激励吧,在成长的'道路上的新社会人。
在我慢慢长大成人,作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会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的迷惑与彷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们都有自己坚持的一份信念,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或者是自然科学研究。
这份信念让他们在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为名利,只是为了追求真理,只是为了在自己的有生之所为人类多做一些贡献
-----题记
2011年,在学校买了一本书《季羡林传》,以前对季老的了解很少,只看过一些很少的报道,记得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季老去世的消息,心中却有种隐隐的伤感。
那次和朋友逛书店,无意中看到了新出版的《季羡林传》,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后来由于忙于其它俗世,一直没有时间静静的去读。
直到来了北京,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定了自己每天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
第一本就是它。
现在已经看到一多半了,还剩下一些没有看完。
但是,每当想起看过的部分,总有点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心中对他老人家的精神,品质充满了敬佩。
而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的正直,朴实,认真,专注,都对我的学习,为人,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更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不是忙忙无为,而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懈的奋斗。
他不求虚名,一切务实,不说空话,用行动来影响别人。
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开始学习,做研究,对时间的利用更是争分夺秒,把生命中的每一刻都让其充满意义。
与之相比,当我感叹自己没时间学习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到了惭愧。
我有时间不比他多十倍百倍,可是,这些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却没有为我留下任何东西,或许说是我却没有向时间索取任何想要的东西,就那样看着它白白的流走。
这在学习上,他给我立了一个榜样,当我看书看不下去的时候,当我想让自己放松的时候,我一想起季老来,就感觉自己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这也促使我用心的学下去,而不去计较学了多少。
他始终坚持着心中的信念,始终不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学术研究上,他刻苦认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
他朴素的精神,又让他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朴素和崇高。
当现代的人们都的追功求利的时候,都
在蔑视崇高的理想的时候,他却在坚持着。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崇高的理想,人生总会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上究竟要干什么。
想不通这个问题,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就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最终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了解了季老的一生贡献,我几个问题不得不让我深思:
(1)我现在能确定自己追求的人生吗?
(2)把每天的时间真正利用好了吗?
(3)自己的努力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
(4)我说的,都能做到吗?
(5)我能不能把自己理想坚持下去?
当这些问题放到眼前,你要不断的思考的时候,会想的越来越细,思考的东西的越来越多,而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也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