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五年制教学大纲2014

合集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考核形式:考查一、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

它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同时,它又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们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主要以“八荣八耻”为一根主线,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法制意识,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要讲清思想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更新学习理念,确立成才目标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到大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的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理论总学时:48课时, 学分数:3)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课程,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大学生活的特点;掌握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内容:1. 适应人生新阶段2.肩负历史新使命3.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掌握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ies
课程编号:013C1461 学时:36 学分:2.0
一、课程教学对象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向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学生进行教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36)
本课程授课计划36学时,分6学期、每学期6学时来开展。

本课程授课以专题形式开展,每学期依据当时国内外时事热点,以及党的方针、政策选取三个专题来开展教学。

五、教材及参考书
1.理论课教材:
教材采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

2.主要参考文献:
[1]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
[2]《参考消息》
六、考核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作业及小论文综合评定成绩。

执笔人:付绯凤编写日期: 2007-9-09。

2014年度思修教学进度表 2

2014年度思修教学进度表 2

专题十二: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3


专题十三:遵守职业道德与法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4


专题十四:遵守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15

专题十五: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16
考试
6

专题六:创造人生价值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7


专题七:学习道德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8

专题八: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9


专题九:认识法律概念及其历史发展领会法律精神
10

专题十:认识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理解法律体系
11

专题十一: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12
2014年
教师:
职称:
班级构成:
2013级Hale Waihona Puke 周次节次地点
任课/指导教师
授课方式
周次
星期/节次
学时
授课内容
备注
讲授
实验
上机
其它
习作
课堂讨论
1

专题一:说课与绪论
2

专题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3


专题三:认识爱国主义内涵,继承爱国传统
4

专题四:弘扬中国精神,做忠诚爱国者
5


专题五:理解人生观的内涵树立正确人生观

思修复习提纲5篇

思修复习提纲5篇

思修复习提纲5篇第一篇:思修复习提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涵义是什么?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是什么?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

信念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特征:一定的思想或事物成为一个人的信念,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4..当代大学生,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树立哪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6.人生观通过哪三个方面体现?人生观的核心是什么?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7.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内容。

8.道德的功能是什么?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9.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什么?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2014思政班教育学大纲(重点)2022

2014思政班教育学大纲(重点)2022

教育学复习提纲(简略修改) (成勇指导意见:复习重点较多较繁杂,但有一两份复习资料, 综合老师所给范围复习,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这份不错)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 1、发展教育理论 2、解释教育问题 3、改造教育问题 4、提高教师素质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五、《学记》的重要意义P2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年。 六、了解他们的思想、主要著作,理论成就 孔子——《论语》: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 《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等。 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在教学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里,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最该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的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学派,“科学教育学之父”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产同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马卡连柯: “平行教育影响”。它的实质,在于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他的教育学理论。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概念:P26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 (2)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教育的基本要素:P17 (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教育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的性质:①永恒性 ②历史性 ③生产性 ④阶级性 5、教育的两大社会职能:①传递社会生产知识(科技知识) ②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指作为个体的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时,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二、人的发展规律性 P33 (选择题:这个是顺序性还是阶段性): (重点一) ① 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③ 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④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要求: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⑤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要求: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三、影响人的发展因素:P34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这个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是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设置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同儿童生活发生联系的个人与群体,儿童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儿童参与的活动和事件,儿童生活中所接触、所运用、所适应的人造器物、行为规则、传统习俗、科学文化、媒体信息等儿童活动与人际关系和人类文明。 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教育的本质特性: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有意识的活动、传递经验的形式,是人类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简答)(重点二)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经济决定教育体制)。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②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③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④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古代教育的“金字塔“形式可以说明);⑤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 能影响教育对象;② 可以渗透到教育资料的环节,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③ 能有力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 △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流动功能)

思修大纲完整篇

思修大纲完整篇

1、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P32、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P43、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P7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P9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P116、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P19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P2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其要求。

P259、中国精神的实质及重大意义。

P4010、民族精神的实质及基本内容。

P4211、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P441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P4613、经济全球化下,爱国主义如何做和观念。

P4914、时代精神的核心及其主要体现。

P57、5815、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P6716、人生目的的意义和人生态度的内容。

P67、6817、人生价值的评价和实现条件。

P7918、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对大学生的要求。

P8119、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P8220、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P8321、个人与他人;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P85、86、8722、道德的起源、本质、主要功能。

P93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赖。

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和现实意义。

P96、97、9824、如何创造性发展中华传统。

P10125、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P104、105、10626、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P108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P109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P111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P11327、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P118、11928、网络道德与职业道德;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P121、123、12529、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与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P129、13030、正确的恋爱观和正确的婚姻观。

P133、13431、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P1383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000101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分:3 适用专业:全校五年制各专业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校五年制专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专科生的成才为核心,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与学生成才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2.帮助学生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 3.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依法律己,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4.促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建议开设36+18学时,其中理论课36课时,实践课18课时。 章(单元)内容 讲课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课堂讨论(习题课)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总学时 绪论 4 2 第一章 4 2 第二章 4 2 第三章 4 2 第四章 4 2 第五章 4 2 第六章 4 2 第七章 6 4

复习与总结 2 合 计 36 18 54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 1.巩献田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2.李树青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3. 周全华主编《高校政治理论课参考文献》[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李萍主编《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郑永廷主编《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首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重新编写的,适应了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 其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 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 最后,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时间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自我发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考试采用学生平时表现和开卷笔试相结合方式,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理论部分:平时占50%,期末占50%。平时考核则根据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如考勤情况、课堂发言、讨论、辩论的表现、实践报告、作业完成的情况、平时表现给出成绩。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章 导论(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和方法。 2.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与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学习意义;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重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 4.难点: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 2.理解:理想和信念的含义;理想和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和作用。 3.重点:理想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如何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及崇高的社会理想 4.难点:怎样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如何实现理想。 二、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 2.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涵。 3.重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传统内容,新时期爱国主义价值。 4.难点: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怎样做忠诚的爱国者。 二、教学内容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错误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3.重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地分析人性自私观点;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4.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的科学内涵;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2.理解: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其核心和原则;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诚实守信的意义和实现。 4.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方法及途径。 二、教学内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的运行。 2.理解:法律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 3.重点:树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4.难点:树立法治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1.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法律的词源;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历史发展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4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