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含解析 精品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考达标练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含答案 精品

高考达标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新乡模拟)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
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1~3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解析:1.A 2.B 3.B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
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第3题,在风化坑的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
(2017·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4~5题。
4.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5.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解析:4.A 5.D第4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
2018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6张)

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
材料,回答(1)~(2)题。
图12-3
应为( )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
A.岩浆喷发
B.岩浆喷发 C.岩层断裂 D.岩层断裂
岩层断裂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搬运、沉积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巨大的褶皱山脉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陆变迁 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③________________ 只有喷出地表时才会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高低不平 3.结果:使地表变得④_______________ 。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考点分阶突破
(2) 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
【答案】2.(2)A
相比(
)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
此剖面图中垂直比例尺要比水 平比例尺大得多,故图中火山 的坡度看起来比实际火山的坡 度要陡。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考点分阶突破
态的影响 不平
相互关系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往往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侵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形谷,使 侵 流 蚀 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蚀 水 溶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和峰林等 作 用 蚀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冰川 侵蚀 海浪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形谷、冰蚀平原和冰 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等 形成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崖 等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 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 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 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 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C.水能 B.风能 D.太阳能
)
解析
半岛上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说明地壳运动活
跃,所以地热能丰富,因而成为稳定的用电来源。
练习
一、请根据下面地理信息,分析判断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美洲大陆和欧洲、非洲之间的大西洋每年加宽65 厘米。 2.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红海每年以 2—3厘米的速度在加宽。 3.珠穆郎玛峰平均每年上升1.27厘米。
搬运作 风、冰川、 用
流水 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 产物, 为堆积地貌的发育 输送大量物质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形成堆积地貌
堆积作 外力减弱或 用 遇到障碍物
外力作用
风化
流水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花岗岩球状风化
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 沟壑 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冰斗、角锋、U型谷、刃脊
海
浪
海水侵蚀形成的 蚀 象鼻山
作 用
侵
红色砂岩长期风化和流水侵蚀, 形成美丽奇特的丹霞地貌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第二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模拟演练(含解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模拟演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C.④②① D.④①③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形成陆地;地下石灰岩层遭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随着地壳进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下,溶洞内部形成石钟乳、石笋等。
故D正确。
第2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浅层石灰岩层,湿热的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岩层破碎,地表水贫乏。
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1.D 2.C读红海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题。
3.图示区域的地壳和图中①类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此类岩石可能带有气孔B.地壳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由岩浆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C.地壳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因水平挤压,断裂变质而成D.地壳以垂直下降运动为主、可重新返回岩石圈中的软流层答案 A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5.下列选项中,与形成图④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关的是( )A.岩性的软硬 B.河流的水量大小C.地表松散碎屑的多少 D.风力大小和风向解析第4题,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我国四种典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①代表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②代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③代表沙漠中最为常见的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④代表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第5题,风蚀蘑菇往往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力吹扬地表的沙尘对岩石打击、磨蚀而成,其形态也可能与岩石的上硬下软有关。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一一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一一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一不均匀案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
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完整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知识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4、下列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B.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C.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D.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5、关于形成①~④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①景观中的奇峰怪石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B.②景观中的地貌为风积地貌C.③景观为早期受岩浆侵入影响变质的岩层,后抬升至地面形成D.④景观为壮观的大峡谷,由岩层断裂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 A B. BC. C D. D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沉积岩属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8、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9、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A. a图B. b图C. c图D. d图18、读下面的“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①②C.①③④⑤②D.②①③④⑤19、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20、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__ b.楼兰古城______c.天山一号冰川__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__e.“鱼米之乡”______ f.“黄土高坡”______(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 13 课时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2018 年江苏高考题)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连续前进,进行野外处理观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 秒自动记录一次地点。
图 1 是观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 2 是 GPS所记录的地点帆布图。
据此回答l — 2 题。
1.图 l 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结构挨次是A .向斜、背斜和断层B .断层、向斜和背斜C .背斜、向斜和断层D .背斜、断层和向斜2.与图 2 相对应的剖面图是A.a 图 B .b 图 C.C 图 D. d 图3.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以下图)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害、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堆积物中的渺小金粒)的地方是A. aB. b以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以下 2 题。
4.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褶皱、岩浆喷出、堆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堆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山、褶皱、堆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山、堆积、断裂5.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A.①泥沙堆积B.②岩层断裂C.③侵害作用 D .④水平挤压图 1 是“护送2008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 2 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读图回答第3题。
6.形成珠峰大本营邻近碎屑聚积物和雁荡山悬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 风力侵害、流水聚积B. 冰川聚积、流水侵害C. 流水聚积、冰川侵害D. 冰川侵害、风力堆积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此中以“女王头”最为有名(如图)。
但其“玉颈”因为逐年变细,估计15 年后将面对“断头”危机。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 2 题。
7.“女王头”独到的地貌对应的外力作用是()A.海水侵害、风化作用 B .风力侵害、流水聚积C.化学溶蚀、风力堆积 D .地壳运动、风化作用8.对于以下四座岛屿,不正确的表达是()A.“女王头”位于①岛 B .②岛东部是热带雨林景观C.③岛西海岸降水较少 D .①、④岛位于板块生长界限9.以下图是石灰岩地貌发育图( 由甲→丁 ) 。
地理高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能力提升练习(含解析)

地理高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能力提升练习(含解析)所有的地表形状都有海拔和地势,地表形状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势区,以下是营造地表形状的力量能力提升训练,请考生练习。
一、选择题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能量的来源要紧是太阳能B.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状,也属于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的进行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D.地表形状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进展变化2.关于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B.U型谷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D.我国南海诸岛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3.下列有关外力作用与地貌搭配正确的是()A.风化作用冰斗、U型谷B.腐蚀作用沙滩海岸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D.堆积作用河口三角洲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要紧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人类活动并非自然作用,因而不属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中有的进行得专门快,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有的则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地壳运动。
第2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而成的,U型谷是由冰川腐蚀而成的,我国南海诸岛多为珊瑚岛,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
第3题,冰斗、U型谷属腐蚀地貌,沙滩是堆积地貌,戈壁是风力腐蚀地貌,沙丘是风积地貌。
答案:1.D 2.C 3.D读风化、腐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相互作用关系图回答4~5题。
4.表示搬运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5.表示固结成岩作用的是()A.②B.③C.④D.⑤解析:选D。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相互关联,同时能够循环往复,其中⑤为过程的终止,①②为新一轮作用的开始,因此,⑤为固结成岩,③为搬运,④为沉积。
(2021苏州测试)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差不多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答案:D7.图中a、b、c地貌的形成缘故是()A.流水腐蚀作用B.化学沉积作用C.化学溶蚀作用D.风力腐蚀作用解析: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热点题型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例1、(2015·浙江)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答案:(1)C(2)A【提分秘籍】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它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其激烈显示可以在地表形成火山地貌。
【拓展提升】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我国的典型地形(1)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滇池、洱海、邛海、呼伦湖、青海湖等。
(2)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
【举一反三】下图示意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它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A.流水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2)若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昌乐火山口岩石属于图中的()A.甲B.乙C.丙D.三者皆可答案:(1)C(2)B岩。
热点题型二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例2、(2015·新课标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1)D(2)B【提分秘籍】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4)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
河湖相间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举一反三】(2015·北京)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2)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径流环节参与水循环答案:(1)C(2)D热点题型三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例3.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B.③C.④D.⑤答案:(1)C(2)C解析:第(1)题,①过程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实质就是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下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等也会随之变化,形成新的岩石。
第(2)题,大洋中脊主要是海底的岩浆活动,岩浆不断向外喷发、冷却逐渐形成的,从图中可知,④正确。
【提分秘籍】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举一反三】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请简述判断理由。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哪种岩石?(4)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简述其理由。
答案:(1)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2)标注略(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地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岩(4)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 温带荒漠带B. 温带草原带C. 热带雨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19.D 20.C【考点】风化作用。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2 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 ②C.③D.⑤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1.D 2.C【考点】我国主要地形区,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答案】9、A 10、A【解析】9.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A正确。
10.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A正确。
【考点】考查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组成。
(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 题。
21.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 ②指搬运作用C. ③指成岩作用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答案】21.AD 22.AC【考点】物质循环和能源转换(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答案】1.C 2.A【考点】海岸线变化、降水和气温的成因。
(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 由沉积岩构成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答案】D【考点】地壳物质循环。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第5、6题。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 向斜东侧大B. 背斜东侧小C. 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 乙C. 丙D.丁【答案】5.C 6.B【考点】地质构造判断,地表形态成因分析,外力作用表现。
(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 8.B 9.D【解析】7.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