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问与对问
唐代 殿试 策问解析

唐代殿试策问解析唐代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考试,也是选拔士人进入官僚阶层的重要途径。
在唐代,殿试分为两次,第一次为策问,第二次为解析。
本文将重点讨论唐代殿试中的策问解析部分。
策问是唐代殿试的第一次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文学才能和政治素养。
策问的题目由皇帝亲自出题,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撰写一篇有关时事政务的文章,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在策问中,考生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文学知识和政治观点,分析和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
例如,可能会出现像“如何应对边境战乱”、“如何治理贪官污吏”、“如何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等类似的题目。
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写成一篇文章。
策问的解析是唐代殿试的第二次考试,其主要任务是对策问的内容进行解析和评论。
考生需要对策问中的问题和回答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解析的内容应该包括对策问中的问题的分析、对考生回答的评价、对策问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的指出等。
在解析中,考生需要展示自己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们需要通过对策问中的问题和回答的评价,来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他们还需要对策问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对策问的改进和完善之处。
总的来说,唐代殿试的策问解析部分是对考生文学才能和政治素养的全面考查。
考生需要在策问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并在解析中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对于培养优秀的官员和领导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篇一」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古代殿试考试内容

古代殿试考试内容古代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重要考试之一,也是选拔官员的关键环节。
殿试一般由皇帝亲临主持,由儒官和宰辅等高级官员担任考官,考题主要围绕经史与诗词等内容展开。
下面是关于古代殿试考试内容的相关参考内容。
古代殿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策问、议论和举贤。
1. 策问:策问是殿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考生展示才能的机会。
策问一般由考官提出,要求考生根据相关经史材料或特定情景进行议论和阐述。
题目可能涉及各个领域,如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答。
考官一般会根据考生的回答,继续追问并对答案进行评判,以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2. 议论:在古代的殿试中,议论是重要考察方式之一。
议论题目一般是由考官提前定好,要求考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陈述自己的观点。
议论题目可能涉及到国家政策、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考生需要通过引用经典文献或自由辩证等方式进行论述,以展示自己的学问和辩论能力。
3. 举贤:举贤是古代殿试中一项考察考生综合素养的题型。
考官会在考场内提问,让考生从历史名人中选择合适的人物,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该人物以及相应的理由。
答题时不仅需要考生对历史人物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考生具备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考官可以了解考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价值观和人物评价能力等,进一步考察考生的学识深度和思维能力。
除了上述内容,古代殿试考试还包括了对诗词作文的考查。
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创作,并通过对诗词的运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化素养。
这起到了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殿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策问、议论、举贤和诗词作文等形式。
这些考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学识广度和深度、应变能力、分析能力、文学才华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和评价能力。
殿试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简论唐人试策文对《文选》策论等文章体式的继承

[ 关键 词] 《 昭明文选》 ;唐代 试策 ;文章体式 ;继承 ( 中图分 类号】 H 1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9 . 4 7 3 3 ( 2 0 1 3 ) 0 5 . 0 0 0 1 . 0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4 7 3 3 . 2 0 1 3 . 0 5 . O 0 1
文 章 体 式 是 指 某 种 文 体 共 有 的类 型 特 征 , 主
要 表 现 在 文 章 的形 制 、 结构、 行 文 布置等 方面 。 古 代 考 试 取 士 以问 题 令 应 试 者 对 答 渭 之 策 。 常 常是有 司就 政事 、 经义 等设 问 , 令应 试者 作答 。
海, 海 外肃慎 ; 北发 渠搜 , 氐羌 来服 。 星辰 不 孛 ,
日月 不蚀 , 山陵不崩 , 川谷 不塞 。麟凤 在 郊薮 。 河 洛 出 图 书 。 呜 呼 !何 施 而 臻 此 乎 ? 今 朕 获 奉 宗 庙 , 夙 兴以 求 , 夜 寐 以思 , 若涉渊水 , 未知所济。 猗欤 伟欤 1 4 - - 1 " 行 而 可 以 彰 先 帝之 洪 业 休 德 ? 上
第3 3卷 第 5期
湖北 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i a l S c i e n c e )
一
唐人策问对《 文选》 所收策文形制的继承
策问 , 是 考试 试题 , 一 般 比较 短 小 , 但 是他们
都 有 一 定 的形 制 和 用 语 要 求 , 所 以我 们 考 察 唐 人 策 问与《 文选 》 “ 策” 文 的关 系 , 主要 看其 形 制 、 布 局 。从 《 文 选 》收 录 的 “策 ” 文看 , 堪 为 唐 人 策 问 楷 范 的是 : 汉武帝《 诏 》、 《贤 良诏 》, 南 朝 齐武 帝 《 永 明 九 年 策 秀 才 文 五 首 》、 《 永 明十一 年策 秀才 文 五 首 》, 南 朝 梁 武 帝 《天 监 三 年 策 秀 才 文 三 首 》。唐 人 的 策 问 几 乎 就 是 按 照 这 几 道 策 文 的 模 子套 写 的 , 从用语 、 句式、 内容 等 方 面 都 可 以找 到“ 身 ”与 “ 影” 的 关 系 。下 面 以《 文 选 》相 关 策
古代策问题目

古代策问题目
古代策问题目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古代策问题目的示例:
1. 问君如何以忠孝为本,而立于天地之间?
2. 问君如何推行德政,使天下归心?
3. 问君如何治理军队,以保卫国家安全?
4. 问君如何发展农业,以保障国家经济基础?
5. 问君如何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6. 问君如何弘扬文化,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7. 问君如何改革税制,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8. 问君如何对待外族侵略,以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9. 问君如何推行法制,以保障人民权利?
10. 问君如何整顿官场风气,以保持官员清廉?
这些策问题目旨在考察应试者的政治素养、治理能力、战略眼光等各方面素质,对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4月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和答案00445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和答案(课程代码00445)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l分。
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羁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商朝进行一般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是A. 庠 B.序 C.瞽宗 D.学2.我国古代私学兴起于A. 春秋 B.战国 C.秦朝 D。
汉朝3.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A.仁 B.义 C. 礼 D. 智4.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即独尊儒术、兴太学和A.重察举 B.重选举 C.重视学 D.举孝廉5.唐代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A. 国子监 B.祠部 C.东宫 D.门下省6.我国古代书院的官学化最早发生在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7.明朝规定,要取得地方学校生员的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这种考试称为A.乡试 B.会试 C.童试 D.殿试8.明清时期,由富裕人家独自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者,称为A. 门馆 B.家塾 C.族塾 D.坐馆9.李鸿章奏设的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是A.天津武备学堂 B.直隶武备学堂C.浙江武备学堂 D.安徽武备学堂10.既是京师大学堂的“校长”,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管辖,其官职称为A.管学大臣 B.总理学务大臣 C.尚书 D.侍郎11. 1924年《国立大学条例》规定,在国立大学中,负责审议学校计划、预算、决算和其他重要事项的机关是A. 教授会B. 评议会C. 董事会 D.校务会议12。
策问与对策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策问与对策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在古代汉语中,“策问”与“对策”是两个相关的概念,主要用于科举考试中。
以下是它们的详细名词解释:
1. 策问:
策问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题型,主要考察考生的政论、史论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通常以政府政策、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为主题,要求考生提出观点、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策问注重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策问的格式一般包括:策题、策引、策案和策尾。
策题是问题的提出,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材料或背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论述;策引是对策题背景的简要介绍,帮助考生理解题目要求;策案是考生的主要论述部分,要求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策尾是对整个策案的总结,强调考生的观点和立场。
2. 对策:
对策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答卷方式,指考生针对策问所作的回答。
对策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策问的主题和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和论述,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答卷。
对策的撰写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在对策中,考生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紧密围绕策问的主题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阐述。
同时,对策还需要注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符合古代汉语的表达规范。
总之,“策问”与“对策”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用于考察考生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两种重要题型和答卷方式。
通过深入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和教育体系。
试吏法名词解释

试吏法名词解释一、背景介绍1.1 吏法的定义吏法是指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中的一种规范。
在古代中国,选官任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务,因为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吏法作为一种制度,旨在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确保官员选拔和管理的公正性、透明度和有效性。
1.2 吏法的发展历程吏法作为一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称为“律吕”,主要用于约束官员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吏法逐渐完善,并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
此后,隋唐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吏法制度。
宋朝时期,通过《开宝律仪》对吏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规范化。
明清两代也对吏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二、试吏法名词解释2.1 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指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吏法制度的核心理念之一。
君子之道强调官员应该具备儒家所倡导的品德和能力,以成为称职的官员。
君子之道要求官员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展现自己的道德风范。
2.2 举业举业是指选拔官员的程序和方式。
在古代中国,举业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
举业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会试是省级别的考试,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通过这些考试,官员可以逐渐晋升到更高层次。
2.3 考取考取是指通过举业考试选拔合格人才进入仕途。
在古代中国,官员需要参加各个层级的考试,并经过评卷等程序进行综合评定。
评定结果优秀者可以被录取为官员,开始担任相应职务。
2.4 策问策问是指对参加举业考试的官员进行质询和测试。
在策问环节,考官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测试官员的才能和学识。
这些问题既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际性的,旨在考察官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勒石勒石是指将合格官员的姓名、籍贯、职位等信息刻在石碑上,以示表彰和纪念。
勒石是选拔合格人才后的一种仪式,也是对这些人才的一种褒奖和奖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策问与对策渊源中国古代的考试文体曾对当时文人的生活、心态乃至文学创作产生过广泛而重大的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策问"与"对策"则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的考试文体,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除了古代一些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文体明辨序说》等专门对此文体加以研究外,如《文选》、《文苑英华》、《宋文鉴》、《元文类》、《明文衡》、《骈体文钞》、《六朝文絜》等著名的文章总集都收入这类作品。
本文拟对策问与对策的渊源流变、文体体制以及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加以研究。
一渊源策问的原始形态是一种政务的咨询,在《尚书》等先秦典籍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最高统治者对臣下进行咨询。
策问作为一种正式的考试方式,最早始于汉文帝的策问贤良。
汉高祖十一年下诏,命令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以荐举朝廷。
汉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命令各地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亲自对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策问"是对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出书面的对答,也就是"对策"。
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就是在文帝十五年的贤良方正考试中被选拔出来的。
汉武帝元年,也下诏全国察举,董仲舒、公孙弘皆应试策问。
公孙弘因为对策出色而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宰相,而董仲舒在其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实行。
汉代的对策历来为史家和文家所羡称,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中,论对策最为推崇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杜钦、鲁丕,称之为对策"五家",推尊为"前代之明范"。
汉代的试策可分为"对策"与"射策"两种。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
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
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
" 对策与射策的性质相同,而形式略有不同。
对策是针对皇帝提出的政务问题而陈述自己的看法;射策则是由主考者把试题分别写在不同的简策上,由应试者自己探取,然后根据取到的试题作答。
对策和射策都是议论政务,从文体上看,"对策"可以说是"议"的别体。
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议"与"对"合为一篇加以论述。
渊源关于汉代以策取士,《汉书》所载甚多。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策问。
往往亲拟策问试题,甚至亲自干预人才选拔。
如《晁错传》说"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
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汉书》卷四十九)。
公孙弘参加对策,"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为第一"(《汉书》卷五十八)。
可见当时皇帝不但亲自出策问试题,还评阅对策卷子,并对考官评定的名次重新审定。
渊源汉代以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策问与对策一直是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考试方式。
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策问与对策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隋炀帝设进士科,也还是以策问为主。
唐代的明经科考试分为"帖经"、"墨义",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又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三道。
唐初的进士科为"时务策"五条,但是由于题目陈陈相因,而多数读书人又缺乏实际从政的经历,所以只能空发议论,或者背诵前人的策论来应付。
高宗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就批评"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才",建议进士科除了试策外,加试帖经和杂文。
从此,进士科也就形成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
宋代改革了太学考试制度,尤其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治理国家的能力。
庆历四年,范仲淹、欧阳修等推行新政,改革科举,将三场考试中的诗赋改为末场,而策、论改为头两场。
后来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将明经、学究等科并入进士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考试,改试经义、论、策,殿试则仅试策一道,策论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宋代的制科考试,除了皇帝御试策论一篇之外,还要求应试者提供平时所作的文章五十篇,以供评卷参考。
苏轼在其《拟进士廷试策》文中说:"昔祖宗朝尚词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
"明清的科举考试,乡试、会试三场考试,通常在第三场考"策问"五道,最终的"殿试"则仅试策一道,以之确定进士们的名次,可见试策还是相当重要的。
可以说,试策是中国古代历时最久,地位最稳固的考试文体。
大致可以说历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都离不开策问与对策。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对策文风也是"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
汉代以后的对策文风逐渐趋于华丽。
刘勰以汉代的对策作为规范,对于魏晋以后的对策颇为不满。
"魏晋以来,稍务文丽。
以文纪实,所失已多"(《文心雕龙·议对》)。
他认为魏晋以后的对策受时代文风影响,过于讲究文采,所以评价较低。
但从文体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作为文体,魏晋南北朝的策问与对策还是非常有特点的,由于时代文风的影响,策问与对策已经成为富有文采的典型骈文文体。
隋唐时代的进士试策也是从应用性向文学性倾斜,应试策论用对偶精工、文采华丽的骈文形式写成。
宋代改革太学考试制度,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治理国家的能力。
庆历四年,范仲淹、欧阳修等推行新政,改革科举,将三场考试中的诗赋改为末场,而策、论改为头两场,策论大致以古体散文写成,这种科举制度的改革,自然对于当时的文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考试内容来看,六朝以后策问的内容从时事政务扩大到经义,所以策问文体对宋代的经义以及明清的八股文等考试文体的形成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古代文章家都非常重视策文。
《文选》把策问列入严格的"文"的范围,一直到清代,历代许多文章选家或作家本人都把策问与对策作为文章收录文集中。
比如在唐代,策问与对策就是非常重要的文体。
唐代的进士科考试须试策问,一般士子为了应付考试,就收集历年策题和及第者的对策加以研习揣摩,平日也常练习策文准备考试,如白居易集中"策林"部分,便是为了准备考试预制的七十五篇策论。
在这种风气下,唐代策文创作的数量自然也就非常多了。
《文苑英华》卷四七三至卷四七六收入"策问"四卷。
同书卷四七七至卷五0二收入"策"文也就是对策二十六卷。
《文苑英华》还把对策分为二十多类:文苑、玄经、将相、宁邦、经国、长才、方正、沉谋、雅丽、直言、体用、直谏、茂才、帝王、任官、政化、礼乐、刑法、平农商、历运、灾祥、泉货、边塞、求贤、文学、射御。
从这些类目,可以看出当时策问题目涉及面是相当广泛的。
《文苑英华》所收的策问与对策共三十卷,在该书中所占分量相当大,这可以看出唐代策问与对策在唐代文体中的重要地位。
对策是士子精心应对之作,对策成为论文的一体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传统文体学中,作为试题的策问是与对策相提并论的文体。
不少文集中都收入"策问"一体文章。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就以"策问"作为专门的文体:按古者选士,询事考言而已,未有问之以策者也。
汉文中年,始策贤良,其后有司亦以策试士,盖欲观其博古之学通今之才,与夫剸剧解纷之识也。
然对策存乎士子,而策问发于上人,尤必通达古今,善为疑难者,而后能之。
以策问为文章文体之一,这在今人看来,也许会觉得奇怪。
仅从表面来看,策问只是一份考试的问答题目,怎么能称为文章呢?萧统《文选》选录标准是"以文为本",所收的文章是比较严格的,但是《文选》卷三十六"文"这一部分,就收入"策秀才文"十三首,数量不小,而以后历代的文集中也经常收录这一类"策问"。
把考试题目作为一种文章来写,并且郑重地收录到各种文集之中,这恐怕是非常特殊的文学现象。
策问之所以被认为是"文",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这种试题形式是建立在出题者深入思考基础上的,这就是徐师曾所说的"必善为疑难":提出问题的深度与意义本身就反映出策问者的见识与水平;策问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高下,技法有巧拙,策问通常注重文采辞藻,讲究用典,语言骈俪,所以确也体现出策问者的文学艺术才能。
一句话,在古代,策问属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章,这大概就是策问之所以被视为"文"的原因吧。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策问一体的特殊之处:它不仅仅发"问",往往是以"论"带"问"的,甚至是以"论"为主,篇末见"问",其"论"的本身也是一篇短小论文。
所以,古代的策问的确是具有一定独立形态的文章形态,古代的文集收入策问是可以理解的。
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时对董仲舒的三策问,可以看成是三篇特殊文体的文章。
兹举第一首策问为例: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絜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
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虖桀之行,王道大坏矣。
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谬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虖!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饰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屮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虖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
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这种策问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绝不仅仅提出问题让臣下回答,而是先阐述一番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理论与思考,而其所言也是有论有据的,既已独自成说了,在此基础上再明确地提出若干问题让"子大夫"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