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后满族骑射文化的变迁

合集下载

古代骑射技艺的研究

古代骑射技艺的研究

古代骑射技艺的研究骑射是一项古老而高贵的技艺,经过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是华夏民族骑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骑射已成为一项高水平、高科技的运动项目,但古代的骑射则是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研究方向。

古代骑射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当时,骑射仍处于极为原始的阶段,弓箭仅仅是无差别地向目标发射,不具有任何技战术含义。

直到周朝,骑射才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战争方式和竞技活动。

周朝时期的骑射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技巧,缺乏正式的规定和训练。

甚至有人在骑马时仍然使用车轮作为标准来确定箭的射击高度,显然这与现代的精确射击技术相去甚远。

经过历代的改进和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骑射开始逐渐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技术,有了规范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成为一项盛行于士大夫和贵族阶层的绅士运动。

唐代还出现了著名的骑射家李白,他在文学和骑射上均有卓越的成就,为后代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和技术心得,至今仍备受称颂。

在元代,成吉思汗将骑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仅将骑射作为战斗的核心技术之一,还得到了卓尔不凡的骑射成就。

这种独具特色的骑射方式,不仅成为了元代骑射技艺中的经典,同时也成为了中国骑射文化异于其他国家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骑射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到了清朝,骑射已经成为一种小众的运动,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但是,骑射文化的遗产仍然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尤其是在草原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中,骑射仍然被视为一种文化标志和传统习俗。

对于古代骑射技艺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状况做出了解,例如射箭姿势、马匹种类、箭矢材料,庞大的军队用了什么样的战术等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骑射技艺进行对比,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演变过程。

在现代,由于骑射成为了一项更加精细化的运动,很多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开发。

人们结合现代科技,创造了许多新的骑射设备和技术,为骑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作者:白燕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四种满族游艺习俗(放鹰、射鹄子、玩鸟儿、抓子儿)进行梳理和探究。

这四种游艺习俗皆与满族传统的狩猎生活和骑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的产生与存在体现了满族固有的尚武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衍生和变异又折射出满族入关以后在承平生活以及汉族文化的包围之下尚武精神的蜕变。

[关键词]放鹰射鹄子玩鸟儿抓子儿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与汉族不同的民风习俗。

在入关后的数百年间,随着满汉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满族的风俗习惯也不断地发生改变。

由于风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创新性等多元社会文化特征,因此入关以后的许多满族风俗,已经并非原汁原味的满洲旧俗,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杂糅了部分汉族风俗,进而形成了在八旗社会中普遍盛行的旗人风俗。

关于这一点,在小说《红楼梦》中有充分体现。

《红楼梦》这部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伟大作品,它的风俗描写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还呈现出“满汉结合”、“满汉一体”、“满汉交融”的独特景观。

这在服饰、饮食、称谓、婚姻、丧葬、生育、礼仪、信仰以及游艺习俗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而其中放鹰、射鸪子、玩鸟儿等游艺习俗的发生和变异,于此细微之处亦可折射出八旗社会的历史兴衰和文化变迁,颇具有研究价值。

一、放鹰放鹰是清代八旗子弟娱乐中的一种。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写宝玉问柳湘莲近日可曾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

”此即满族“放鹰”习俗。

满族先民很早就懂得猎鹰。

鹰被驯化之后,可以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

捕鹰一般在秋季进行,将野性十足的鹰捕获后带回家,首先要“熬鹰”,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许睡觉,磨掉其野性;然后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使鹰听到吆喝就能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还要对鹰进行“勒膘”,即把肠油刮出,使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 1 耷
1 6 4 4 年一l 8 4 O 年 抚腰地秧歌、昭陵 四寺躁塔、纛宁寺,佑黻寄、曹霍芹纪念馆 7 十 清柳条边遗址 (二期、三期工程) 1 8 4 0年一1 9 l 1 年 警 口霸j 毫 台、大连旅顺i 奇 束军事防钾体系 、 大鹿岛、阜掌 } 海豢山摩崔造像 4 个 1 9 1 1 至今 医巫闻山{ I 朝主墨蜡像馆、 1 个 整个满族时期 满族剪纸、满族皮影、满族民阊刺绣,满族 民挪故事

也有别于汉族的农耕文化, 使其 —个独立的文化类型走 E自我发展 的轨道。后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 使得满族不断迁徙壮大, 为满族文 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 , 在其进入辽沈地区之前的满族共同 体, 还是— 瞄 武力征服而聚集在一起的 “ 居 民”共同体, 那么, 在 进 A辽沈地区之后的满族则开始发展为—个文化的民挨, —个有着鲜 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满族入 关之后, 满族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 的发 展。入关后, 满族置身于各民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众多的影响 因素中, 满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制约 , 其—是满族 自 身的传统文化, 其二是汉族文化看 , 这两种文化的制约决定了满族文 化的最 终走向。在这一阶段, 满族文化在 “ 国语骑射”、服饰 、祭 祀、饮食、宗教等方面仍保持民 族特色。而在伦理道德 、 文化教育 和文学艺术方面则充分吸收了满汉文化之精华, 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由表1 描述 , 辽宁省入关前的满族文化资源数量丰富, 尤其是1 6 1 6 年努尔哈赤称汗至1 6 4 4 年清兵入关的时间里, 满族 ^ 在辽宁省的活动 频繁, 给后人留下了古战场、古都城、古城防、宫殿、陵寝、寺庙等 种类丰富、赋存厚重的满族文化资源。因此 , 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 源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头戏都应集中在入关前的资源上。i l l ,t , , 从

清代满文文献概论

清代满文文献概论

清代满文文献概论贺灵摘要:清代满文文献的形成过程,与满语满文兴衰的关系;满文文献形成的阶段性;满文文献基本情况及代表作;满文文献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满文文献的资料价值、历史作用、文化意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其统治民族为满族(清代称满洲)。

满族是女真(亦为女直)的后裔,而女真的前身为肃慎、挹娄、勿吉、鞣鞫等。

满族在清代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称满语满文。

满语由女真语演变而来,系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属拼音文字,已有400年历史,初创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时称老满文(亦称“无圈点满文”)。

老满文有许多缺点,其中多音字母为其最大缺点,拼写人名地名甚为不便,故使用30年后,皇太极命学人改革老满文,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形成新满文(亦称“有圈点满文”)。

满族入关后将满语满文定为“国语”、“清文”。

有清一代,形成了诸多满文古籍文献,不仅资料价值高,而且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法律、军事、财经、哲学、民族、民俗、宗教、外交、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历史、考古、医学、数学、水利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年来,对清代满文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是个文化空白,对满文文献的资料价值和文化意义,没有足够认识,使这一传统文化资源严重流失,造成了不少无可挽回的损失。

本人出于对满文文献的爱好,对现存世界范围的这类文献及其价值、意义作一概论。

一在清代,满文文献的大量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自创制“老满文”始,至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先后已有300年的历史。

在这300年间,满文文献的形成随着满语满文的兴盛而兴盛,也随着满语满文的衰微而衰微。

根据资料分析,老满文改造成新满文之后,康熙年间推广较快,东北各少数民族基本掌握了该文字。

在中央政府,有关奏折、谕旨都要求用满文书写。

尤其是很多汉、蒙古、维吾尔等官员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满语满文,使“国语”、“清文”的使用范围大大拓展。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15、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浅析满清入关的深远影响

浅析满清入关的深远影响

浅析满清入关的深远影响满清入关是指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入关,统一中国,建立了长达267年的清朝。

满清入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浅析满清入关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影响满清入关后,清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

清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世袭制,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形成了严密的官僚体系。

这种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满清入关后,清朝实行了多民族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

清朝实行了“满洲八旗”制度,将满洲人分为八个旗,其他民族则被划分为“汉军”、“蒙古军”等旗,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结构。

这种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满清的统治地位,但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二、经济影响满清入关后,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清朝政府鼓励农业生产,提倡自给自足,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这种政策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相对落后,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满清入关后,清朝政府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废除了明朝的土地公有制。

这种政策使得地主阶级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失去了土地和生计来源。

这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农民的贫困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文化影响满清入关后,清朝政府实行了“康乾盛世”的文化政策,提倡儒家思想,推崇传统文化。

清朝政府重视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学士。

这种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也限制了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

满清入关后,满族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族的服饰、饮食、语言等方面的特点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满清政府也对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限制了汉族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满清入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满清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经济方面,满清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在文化方面,满清推崇传统文化,但也限制了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

旗头的基本介绍

旗头的基本介绍

旗头的基本介绍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

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旗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旗头简介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

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

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

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

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旗头发型历史入关前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

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

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转而为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皆如此。

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木簪。

入关后由于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艺术。

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 、"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 "、"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满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满族的历史已经很悠久的了,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有哪些风俗习惯?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满族节日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满族节日风俗习惯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1、春节:与汉族大致相同2、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正月十六日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添仓节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5、太阳日: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

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

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6、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满族认为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

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

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

这天吃饽饽(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7、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

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8、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

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

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9、药香节:五月初五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关后满族骑射文化的变迁
作者:刘杨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6期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满族人开始大批移居关内,自入关后满族的骑射文化便导致了再次的变迁。

变迁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生计方式的改变,入关以后八旗兵丁皆有俸禄供养,改变了以骑射为主的渔猎经济方式。

各固山均分有农庄(tokso),庄内设庄头、庄丁进行劳作,此外各牛录还将土地分给各户耕种,所得之粮满足日常所需绰绰有余。

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入关后满族人口基本分为三部分,即驻京八旗劲旅、各地驻防八旗和留守八旗。

前两部分离开东北移居内地,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满族人口不再占有优势,以骑射为代表的满族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激烈碰撞,不再是主流文化。

而留守八旗由于仍居东北,骑射文化保留得较为完好,三部分满族人的骑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了入关后满族骑射文化的一些变迁。

1.军事化
战争化是满族骑射文化的首要特征,尤其是在创立了八旗制度以后,将原来分散的人口汇聚在一起,令其一同作战、一同进行军事训练、一同生产,继努尔哈赤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对八旗兵丁的骑射训练。

可是随着入关后政权的逐步稳固,三部分满族八旗的骑射战力呈现出高中低三种层次。

首先留守八旗因为偏居东北一隅,他们“皆熟国语,捕打海参、海菜为生,少耕作。

春夏秋冬,射猎无虚日,尤娴于枪。

”在清代东北的民族构成中,满族依然占据人口的大多数,而且狩猎的方式始终得以保留,所以骑射习俗保留得最好,战斗力也最高。

其次为驻京八旗,相继建立了健锐营、火器营、善扑营、虎枪营等精锐部队,虽然待遇和武器在八旗中最好,但是正因为在北京这样的繁华地、温柔乡中,他们逐渐丧失了斗志,泯灭了善战精神,彻底放弃了渔猎生产活动,完全依靠丰厚的饷银生活。

最次为驻防满族,虽然在各地专居满城之内,但是由于深入中原内地,与汉族接触最密切,日染风气,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最深的。

到康熙时期驻防八旗的战斗力已大不如前,乾隆以后更是每况愈下,在战场上一触即溃。

清代中期以后,清朝统治陷入了持续的危机之中,首先是各种武装起义事件不断发生,在镇压白莲教、太平军的战斗中,原来战无不胜的满洲八旗表现的差强人意,战斗力更是今非昔比,统治者只能依靠汉人组建起来的绿营兵,依仗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军阀。

2.礼法化
中原汉族早在春秋时期便将射箭这一动作形式上升到了礼法的高度,《礼记》中将射作为君子六艺之一,古人以射箭达到内外修身的目的。

满族的弓矢自发明以来,作为狩猎和战争工具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通过与中原汉族的弓箭文化对比来看,无论是从制作材料、使用情况上看,可以说在清之前都没有达到礼法的程度。

因为满族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松散的状态,缺乏民族整体的文化向心力;而且由于生产工具低和生存环境的限制,长期采用狩猎采集这样的生
产方式,在文化上和早已采用农耕生产的中原汉族有着巨大的差异;此外,最重要的是国家政权形式出现较晚,缺乏像中原汉族那样的连续王朝更迭,骑射文化难以通过国家政权得到整合和舆导。

满族先民女真人建立了金政权,奠定了弓箭文化作为民族固有文化的地位。

作为国家,从形式上吸纳了很多中原礼法形式,根据不同的节日“其节序,元旦则拜天相庆,重五则射柳祭天”,效仿中原礼制“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皇帝回辇至幄次,更衣,行射柳、击球之戏,亦辽俗也,金因尚之”,逐渐将射箭演绎加入到节日典礼中。

3.标准化
清入关后,满族弓矢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制作工艺,在材料上加入了南方的一些制弓材料,如:水牛角、竹胎、鲨鱼皮等。

满族弓在样式上是对金代女真弓的直接继承,在金之后的数百年来,又不断吸取了蒙古弓、明小弰弓、高丽弓的优点。

满族弓形巨大、弓梢粗大且长、整体反曲,且在弓形制上保持一致。

根据用处不同基本分为:战弓(coohai beri)、礼仪弓(doroi beri)、力弓(simnere beri)三类。

结构上从中间向两边对称,依次为握把
(jafakū)、弓把膀子(meiren)、弦垫(tebke)和弓弰(igen)。

握把为木质上贴暖木与鲨鱼皮。

内为竹制或木制弓胎(giru),然后以牛角或羊角片贴面,之后还要经历反复铺筋(sube maktambi)的程序,弦垫为骨制或木制,在弓弦回弹时起到吸收弓身震动的作用,弓梢为木质,中夹角片。

弓弦分为棉弦、丝弦和筋弦三类。

因为形制上的统一,清代满族弓矢从皇帝到普通兵丁所用弓的形制上皆是一致的,唯一的差别在所用材料和装饰上,形制上的统一利于军队作战和日常训练教学。

弓矢标准化的推行既提高了部队的训练效率,又增强了全军的战斗力。

4.娱乐化
骑射除了应用在狩猎和战争之外,在满族人生活中还诞生了许多习射竞技游戏。

据描述“满洲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友三五,约期为会”,这种在满族家庭射圃进行的娱乐竞技有很多花式,如:“射鸽子”、“射香火”、“射花篮式”、“射羊眼”、“射绸”等,如“射绸”即是以方寸之绸悬于空中,人在远处射之,“射香火”则更是增加了难度,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

清初文人吴振臣被发配宁古塔后,和当地满族朝夕相处,他记录到:“巴公长子,昼则读书,夜则骑射,各携自制小箭一、二十枝,每人各出二枝,如聚五人,共箭十枝,竖于一簇,远三十步,依次而射,射中者得箭,每以此为戏”。

可见骑射在满族人的日常娱乐生活中占有足够的地位。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