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

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

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

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

干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

淹渍咸菜,几乎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根据生活的环境不同,食物也是会不同的,满族主要就是靠打猎生活,所以他们的食物也是要求方便一些就可以了。

火锅是满族名馔。满族人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周

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

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

随食。所说菜系属于清真。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

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

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龙其不凡。肉味特鲜。还有野鸡肉,沙半鸡

肉等野味。

起源历史

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关于满族火锅的起源,从时间上来划分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

打入中原时;第三种说法明末清初时期。

早在金代,满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

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唰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

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

军入关,便把这用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的吃起来味

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

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于是和珅便建议办千叟宴,

乾隆说他爷爷退位时就办的千叟宴,但天气太冷老人们受不了。和

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的

吃了顿饭,回去都夸皇上圣明,因此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每逢杀猪请客时,都

说是吃血肠,不说吃猪肉。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

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

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猪肘子的吃法也

是白片,即所谓的片肘花。肉食除喜食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或炸或

熬或炖,吃法不一,也是满族的传统食俗。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东北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为备足越冬蔬菜,除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将

理好的白菜,用热水浸烫后置入缸中发酵后而食。酸菜可做汤、填

火锅、做馅等食用。小豆腐是将大豆磨碎,加入适量干菜煮熟,然

后团成团放室外冷冻,用时拿一团放入锅内加热,拌酱而食。制作

小豆腐的由来,据传是满族先祖居住的地区,食盐和卤水很昂贵,

做小豆腐不用加卤水,久而久之,这种吃法便成为满人的习惯并延

用至今。另外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

满族人好饮酒。据《大金国志女真传》载:女真人“饮宴宾客,尽携亲友而来。及相近之家,不召皆至。客坐食,主人立而待之。

至食罢,众宾方请主人就坐。酒行无算,醉倒及逃归则已。”又说:“饮酒无算,只用一木杓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可见满族人

日常饮酒的习俗已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满族所饮之酒,主要有烧酒

和黄酒两种。所谓黄酒,为小黄米(粘米)煮粥,在冬季发酵酿成,

家家均能自制。后又发展到饮制果酒。秋季水果成熟时,各户都习

惯自制果酒,常见的有山葡萄酒、元枣(猕猴桃)酒和山楂酒。另外,当时满族人饮茶多喜喝松罗茶,而今新宾满族则多喜喝花茶。

满族除喜食家植果品外,尚喜食野果。诸如山葡萄、山里红、元枣子、山核桃、桑葚、英额(稠李子)、松子、榛子等。果品除鲜食

和干食外,尚喜用蜂蜜渍制而食,称作蜜饯。

针对满族的饮食习俗,清末民初时的乡谣概述的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

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又云:“粘面饼子小米粥,酸菜粉条炖猪肉。平常时节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苏油。”

满族文化产业调研

长哨营满族乡发展满族文化 创意产业的构想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委、民委等部门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乡按照“打响满族文化品牌,做足山货大集文章”,以“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建设促人口积聚,以“集市经济”发展促产业集中和经济集约的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满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乡先后建成了七道梁正白旗满族文化新村和项栅子正蓝旗满族文化新村,完成了长哨营、老西沟、长哨营满族文化老街以及七道河“泰和人家”的一期主体或基础建设工程;以满族文化底蕴为依托,全乡共发展满族特色民俗旅游接待户40户;以“弘扬满族文化,服务八旗新村”为宗旨,我乡建立了北京首家“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汤河川满族艺术团”,举办了满族歌曲、舞蹈、饮食、满语等满族文化系列知识培训。 总的来说,我乡满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乡的满族文化和八旗新村的“牌子”在全区乃至全市初具影响力,受到市区领导和媒体的关注。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全区“文化新都、宜居名城、和谐怀柔”的建设进程,把怀柔的满族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把我乡打造成为一个独具民族性、区域性和文化性的“魅力满乡”,成为展示怀柔特色文

化的窗口,为建设“文化新都”增添独特的文化内涵,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认真分析研究了我乡发展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建设“魅力满乡、绿色家园、和谐乡村”的发展目标。 紧密围绕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分析我乡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打响“八旗新村、山货大集”品牌,推进满族乡新农村建设进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我乡地处百里汤河川的中心,是通向河北丰宁坝上草原、承德避暑山庄的交通要道,有11个满族村,积淀了深厚的满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七道梁、长哨营、老西沟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七道梁村成为市级民俗旅游村,项栅了满族文化新村满族特色饮食初具影响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优势。 我乡将以“满族八旗特色的民俗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以“一心、二景、四节、八村”为载体,认真做好研、购、游、赏、验、品、婚、住等八篇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章,构筑“京北满族八旗文化保护区”长远发展框架。“一心”是指满族文化艺术中心,“二景”是指满族文化老街和民族文化公园,“四节”是满族美食文化节、满族体育文化节、满族婚俗文化节和满族“颁金节”,“八村”即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八篇文章是: 一、研:计划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米的“满族八旗文化传播中心”,重点完成整体规划设计和立项工作,力争实现年内开工建设。建筑风格以满清民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 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 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 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 干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 淹渍咸菜,几乎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根据生活的环境不同,食物也是会不同的,满族主要就是靠打猎生活,所以他们的食物也是要求方便一些就可以了。 火锅是满族名馔。满族人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周 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 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 随食。所说菜系属于清真。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 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 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龙其不凡。肉味特鲜。还有野鸡肉,沙半鸡 肉等野味。 起源历史 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关于满族火锅的起源,从时间上来划分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 打入中原时;第三种说法明末清初时期。

早在金代,满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 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唰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 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 军入关,便把这用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的吃起来味 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 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于是和珅便建议办千叟宴, 乾隆说他爷爷退位时就办的千叟宴,但天气太冷老人们受不了。和 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的 吃了顿饭,回去都夸皇上圣明,因此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每逢杀猪请客时,都 说是吃血肠,不说吃猪肉。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 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 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猪肘子的吃法也 是白片,即所谓的片肘花。肉食除喜食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或炸或 熬或炖,吃法不一,也是满族的传统食俗。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东北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为备足越冬蔬菜,除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将 理好的白菜,用热水浸烫后置入缸中发酵后而食。酸菜可做汤、填 火锅、做馅等食用。小豆腐是将大豆磨碎,加入适量干菜煮熟,然 后团成团放室外冷冻,用时拿一团放入锅内加热,拌酱而食。制作 小豆腐的由来,据传是满族先祖居住的地区,食盐和卤水很昂贵, 做小豆腐不用加卤水,久而久之,这种吃法便成为满人的习惯并延 用至今。另外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

满族饮食文化政策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满族饮食文化政策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学者对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多数是从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究。笔者对满族饮食文化及其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满族饮食文化政策几乎都在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法律法规条例中,如《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凤城自治条例》中略有涉及满族饮食文化的内容。但是,还没有建立一种针对满族饮食文化方面的法规政策。并且,满族饮食文化政策少有关注其产业的发展与传承性等问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回族清真食品的发展规划学习,清真食品有着健全的产业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方面的支持。第二,满族饮食文化政策执行力不够,许多政策得不到及时落实。第三,满族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对此领域有着高度灵敏性和重视度,至今,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来保障食品安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制度》、《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规支持极力保障了我们生活中的饮食安全问题。然而,我国在满族食品方面的安全保障政策却少之又少。 一、满族饮食文化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满族饮食文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1、满族饮食文化的产业发展政策落后 现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有一些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中华饮食文化馆里面有收录一些满族菜品和满菜体验项目;沈阳满族一条街、满族风情园等地方有一些小商铺经营满菜;当然也有一些大型餐馆经营满菜,比如,满菜八大碗连锁店、沈阳清文化主题、沈阳老八旗酒楼、东北佬菜馆等;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也有经营一些满菜餐馆,如沈阳市怪坡旅游景区的满菜馆。由此,可以看到这是具有潜力的一大开发项目,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发展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让其星星之火燎原中国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 2、对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性不足 辽宁省是满族的发源地,其省会城市沈阳曾经也是满族的政治中心。如今,还较好地保存着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一宫和两陵。当然,沈阳市街上也能零星碰到几家满菜餐馆,如八大碗、大清花饺子,但是这些餐饮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菜品不符合大众消费习惯;资金短缺;厨师缺乏;品牌竞争等等,导致一些老字号的餐馆也走向了没落,长此以往,满菜将逐渐淡出餐饮业的舞台,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具有极大挑战性。 残酷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重视满菜的未来发展道路。其实,与别的菜系相比,满菜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发展道路更是开阔。比如,满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游,尤其是满族风情一直都是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品尝一下地道的满族菜。因此,大力宣传满族饮食文化,不仅能丰富各地旅游的内涵,而且能使满族饮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相关机制不完善 每一项政策制定的目的都是经过政策执行来实现预期目标。所以每一项政策都要有有效的执行机制方能保证政策的高效率的执行。然而,满族饮食文化政策就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而导致一些政策没能真正走出去。比如,在政策执行的资源保障方面,有时会存在预算下降,无法继续支持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执行等问题;由于政策执行细则方面的漏洞,使得满族饮食文化相关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据笔者走访了解,有许多经营满族菜品的餐饮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福利。 (三)满族食品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一些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如清真食品都有相应的立法保护,规范了清真食品的从生产到销售等相关环节的执行标准,促进了清真食品业的极大发展与进步。当然,这些法律也间

清代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清代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制度与饮食礼仪 饮食制度,这里指宫廷中针对饮食所制定的典章制度。清入关前,没 有专门的饮食典章制度。史书记载,皇太极时期仍“席地而坐,自割 肉而食”,没有君臣之别。而汉族从“周公制礼作乐”起就非常讲究 礼制,讲究等级,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自上而下都有一整套的礼法,人人循礼而行不得僭越。如《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吃什么、吃多少 都要分等级,可见礼法的严密。清入关后,承袭了明代的饮食制度, 如宫廷御膳的管理机构,仍为内务府与光禄寺。同时,在饮食礼仪方面,满族也深受汉族的影响。如吃饭时的礼仪,《周礼》中明确规定“毋咤食”,即吃饭时不要发出难听的声音。这一点对于以前处于牧 耕式、落后、豪放的满族人来说很困难,但据从小生活在王府的金寄 水回忆,他“全家一块吃饭,要时刻注意不让碗筷相碰发出声响,咀 嚼食物、喝汤都不许发出声音”。可见汉族的饮食礼仪对满族的影响 之深。当然,随着满族饮食文化的传入,一些满族固有的饮食礼仪也 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汉人的生活。这种现象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满汉全席 的上菜礼仪。据谈迁《北游录》记述清初满族贵族“款客,撤一席又 进一席,贵其叠也”。而满汉全席讲求两天或三天用完,分组上菜, 上菜后要“三撤席”。从中可看出满汉全席上菜的礼仪与此完全相同, 是受满人的影响。 二、饮食结构 中国自从先秦时期饮食就有主副食之分。在主食上,汉族南方主要以 大米为主食,所谓“南人之饭,主要品为米,盖炊熟而颗粒完整者, 次要则为成糜之粥”,而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即“北人之饭,主要 品为麦,屑之为馍,次要则为成条之面”。满族也以面食为主食,其 面食制品总称为“饽饽”,习称“满州饽饽”,它是满族最主要的主食 之一,也是满族民间传统食品。其品种多样,用料广泛,风味独特,具有

吉林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吉林美食之锅包肉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 班级:会计1403 姓名:刘俊江 学号:1410665306

吉林饮食文化 1.名称由来 锅包肉是著名的东北菜,一般菜肴都讲究色、香、味、型,惟此菜还要加个“声”,即咀嚼时,应发出类似吃苞米花时的那种声音。这是哈尔滨道台府菜创始人、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当年为适应外国来宾的口味,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出现首创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到如今就被叫成“锅包肉”了。锅包肉流传至今已经是四代传人了。 吉菜历史悠久,自古还有汉、朝、蒙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不同,如满族人喜食炖菜和面点、朝鲜族酷爱冷面和狗肉、蒙古族爱吃烤肉,这些特有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饮食文化。 吉林冬天气候寒冷,人体需要热量多,加上吉林人热情好客、讲究丰满实惠,所以菜肴肉多,尤其是山珍野味多,并且重调味,无论哪个民族,每当客人来到,便拿出酒肉盛情款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且菜肴品种多、菜量大,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俗。 锅包肉是一道东北风味菜,即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成菜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加上吃多不油腻的特点,很适合夏天食用以达到开胃增食欲的目的。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在西安事变以前,由于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所以道台府的很多菜,都属于禁菜、私菜。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郑兴文以高超的厨艺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获得大会颁发的荣誉牌匾《滨江膳祖》。日本占领黑龙江以后,张学良对东北部部分地区控制渐松,一些民间工艺、美食菜谱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后来到了辽宁,辽宁人对其加入了自己的改造,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减少了锅包肉(锅爆肉)原有的香酥金黄。龙泉山庄的厨师曾在全国电视厨艺大赛上,展现过沈阳版本的“锅包肉”。“滨江膳祖”的曾孙在哈尔滨花园街43号开办了美食店。 2.历史沿革 据道台菜的第四代名厨郑树国介绍,郑家是旗人,郑兴文的父亲郑明泉家住辽宁,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由于应酬和交际,经常品尝到各种美食,口味很刁,被朋友戏称为“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音)门下。

浅析满族饮食文化变迁

浅析满族饮食文化变迁Analyses the manchu diet culture change I

摘要 以满族历史发展为主线,研究满族饮食文化变迁。以清以前为例,探究了原始的烹饪与饮食、辽金时期女真人的饮食文化。以清代为例,探究了清代的饮食文化特点、满族饮食汉化的原因及特征、清代满族的民族特色食物和满族饮食文化的巅峰。明晰满族饮食文化发展的条理。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式,表现满族饮食的文化完整性、丰硕性、立异性。探究满族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最后,分析满族饮食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满族;饮食;清代 II

Analyses the Manchu diet culture change Abstract Manchu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research Manchu food culture changes. To clear the previous example, explores the original cooking and diet, Liao and Jin Dynasties Jurchen food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for exampl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Manchu die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Qing Manchu Manchu ethnic food and food culture pinnacle. Reasoned well Manchu food culture development.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y, cultural integrity performance Manchu diet, rich nature, stand opposite sex.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Manchu food culture to Chinese food culture. Finally, analysis of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 diet.Abstract Key words: Manchu;diet;Qing dynasty III

论文满族饮食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这种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清代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菜肴是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烤全席”。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其中满族肴馐起着主导作用。在满汉全席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和砂锅类菜肴也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用黄米或高粱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改善

漫谈满族饮食文化

漫谈满族饮食文化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清朝入关后,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贵族把本民族的食俗带到了宫廷、王府,在制作上更精益求精,成为宫廷菜和王府菜的主体,其烹饪技艺也逐渐完善。御府菜是指清建都盛京时,宫廷菜肴及王府菜肴的称呼,“满洲八小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菜肴。而名目繁多的筵宴是清宫饮食的重要内容,如太和宫筵宴、乾清宫家宴、皇太后的圣寿宴、皇后的千秋宴、皇子成婚宴,以及康熙、乾隆时期举行的千叟宴。筵宴饮食的品种和类别依进宴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有差别,宴席菜的内容和上菜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说这个时候满族的文化、礼仪、风格、饮食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使得满族菜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汉族的烹调技艺并驾齐驱,互相融合和促进。官员之间的调防、省亲以及皇帝出巡又把改良后的满族菜传到了全国各地,这也更加促进了满族菜的流传。三、旗风满韵关东菜 有人把吃东北家乡口味的饮食称“关东菜”,而关东菜的主体就是满族风味。东北地区的物产丰富,各种山珍野味,如熊、鹿、酣达罕(即四不像)、哈什蟆、飞龙鸟、猴头蘑、野山参、野鸡、山菜、蜂蜜等,比比皆是。民谚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东北物产的真实写照。丰富的原料为民族烹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飞禽、野兽、山珍、鲜蔬、谷物为关东满族菜提供天然的条件。

满族饮食文化礼仪

满族饮食文化礼仪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要源自其所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下面就让小编告诉大家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有哪些吧! 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朱酒 朱酒是满族人家自制的一种米酒,又称之为米儿酒、黄酒、芦酒等。米儿酒就是使用大黄米、小黄米制的酒,大黄米、东北人亦称之为糜子,是一种粘性的粮食,是东北的特产,早被满族人认识,并且耕种,用来食用,也可用来制酒。芦酒是指制酒的原粮用芦粟,又称之为粘高粱。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秋酒、黄酒,秋酒是指季节,秋天新粮下来之后制酒,有资料说满族春秋都制酒,仅称为秋酒并不准确,而黄酒则指的是酒的颜色,百姓自制米酒,没有过滤的办法,酒呈淡黄色,并显得很浊,现在也是这样。 满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酒(米儿酒),据说勿吉人就开始制酒。到金代,女真人制酒已经十分普遍,有文献记载女真人“嚼米为酒”,我以为这是制作酒曲的一种办法,而《金国志》记载,金人“嗜酒好杀,酿米为酒,醉则缚之,倏其醒,不尔杀人”。金代对酒

与盐、茶、铁等都是严格管理并收税,女真人制酒的传统流传下来。到了清代,宁古塔地面上的酒不仅有传统的米儿酒,还有关内流人带来的烧酒(白酒),当地人称之为汤子酒。流人的着述中多处记载,如杨宾《柳边纪略》中有“满洲烧酒曰汤子酒,斤银四分,黄酒斤银三分。烧酒家为之,黄酒多沽饮”。据有满族传统的黄酒(米酒),不仅自制自饮,还拿到市场去流通出售,宁古塔地面上不仅有烧锅生产蒸馏酒---烧酒(白酒),还有很多的酒铺。有资料记载,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城北卡伦屯就有义兴烧锅开张,并存续到1820xx年(道光八年)。清末的大德永、义发源烧锅都很有名气。 酒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是饮品中不可缺少之物。无论节庆、祭祀、亲友相聚等都少不了酒的陪伴,这是北方的特殊气候及北方民族豪爽的性格所致,酒到兴致还要歌之舞之,甚至在满族人的喜宴时“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俟饮尽乃起。”(《宁古塔纪略》吴桭臣着) 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茶 唐代以前茶已从各种渠道传入东北。1320xx年前的唐代渤海国与中原有贸易往来,因此有茶叶输入。唐代对茶叶的管理十分严格,国家设置官员来管理茶叶的流通。金代、女真人与中原的联系较多,因此有茶叶输入,一是“宋人岁供”(《金史志第三十》食货志);二是与内地贸易,后来由于需求量大,许多都是私贩;

浅析满族饮食文化对北京城饮食文化的影响

浅析满族饮食文化对北京城饮食文化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09T11:57:58.617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6期作者:李初童[导读]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饮食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烹饪规模越来越大,厨艺水平也显著提升,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饮食文化的集大成时期。 摘要: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饮食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烹饪规模越来越大,厨艺水平也显著提升,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饮食文化的集大成时期。自清入关以来,以满汉为主,其他民族为辅,在各民族互相影响的推动下,饮食文化呈现出自然的交流状态,最终影响了当今北京城的饮食文化。关键词:满族饮食;北京菜系;满汉全席;满汉融合本文讨论的是自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的饮食文化对北京饮食文化的影响。后金建立到清入关以前,这一时期的满族社会经历不同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入关前的满族饮食文化首先,表现为饮食来源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食物品质与数量上的不同,当时满族的食物来源相对匮乏,大多是打猎得到的食物,还有少数是通过交易完成。而贵族阶级食物,则主要是通过渔场或者猎场以及贡赋得到。其次,表现为饮食内容的差异。统治阶级虽然颁布了对饮食内容的规定,但从相关资料及史实中不难发现,这项规定仅仅是针对民间而非贵族阶层,贵族阶层的饮食内容并未受到影响和限制。比如,清朝天聪元年,皇太极颁布诏书,昭告后金广大民众,要求:上至大汗贝勒,下至平民百姓,凡是用以祭祀或者殡葬等不能够使用大型的牲畜,比如马、牛、驴和骡等。[ 《满文老档:天聪汗下令不得任意宰杀牛马骡驴》[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7页。 ]最后,还表现为饮食器具的差异性。民间器具大多为铁质、铜质或者陶制炊具。盛具,却仍以木器为主,虽有少量的瓷器和金属器,但并非是普遍现象。而贵族们的饮食器具则涵盖了金、银、铜、锡、瓷等制品。二、入关后的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及其特点清政府正式成为华夏民族的统治者之后,满族饮食文化开始逐渐在华夏大地承担着核心的角色。而北京作为清朝首都,受的影响更为深远。首先表现在饮食文化的汉化。清朝在以北京为都城之后,满汉以及其他民族的交流会变得日益频繁,不同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就实现了自我的交流。尤其是满族的“皇亲国戚”,在和汉族官员来往时,往往会吸收汉族的一些习惯模式,然后再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善,于是“满汉全席”的概念开始出现。由此又进一步衍生成五族共和宴,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联盟宴。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有以下特点:首先,官府以及贵族阶层的的家宴,是市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地位不容忽视。官府菜与官府文化关系之密切,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宦家族的几代兴衰与记忆。其次,宫廷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相对特殊的一部分。清代宫廷饮食的演变更为完善,达到其无法超越的水平。统治阶层对于饮食口味的完美追求,以及当时的物产富饶,社会稳定的宏观环境,这为宫廷的饮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最后,市井饮食文化开始成型,那些可以体现北京市井饮食习俗的各种烹调技艺,以及饮食特性都基本明确。那些特色小吃等,开始得到各层民众的广泛认可。北京当时作为清政府的都城,其中的民众贫富差距极为显著,官家菜、宫廷菜和民间菜具有典型的差异。三、满族饮食文化对北京的影响满族入主中原之后,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文化上,满族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在饮食文化方面,同样起到了主导作用。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避免被同化,必然要保持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所以那些传统的习俗依然得到传承。而我国传统的华夏饮食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引入满族的一些饮食习俗。其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北京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内容。第一是食材的多元化。随着满族入关之后,长白山、东北三省的那些大量美食开始从盛京源源不断的运送至北京、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满族人极为喜爱糕点类食品,因此这种习惯开始逐渐流传到整个华夏大地。例如知名的满族食品,那就是萨其马,现在依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第二,随着清政府的统治日益深化,满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饮食礼仪也开始影响到汉族民众。其中最为典型是在满汉全席中上菜需要使用两至三天的时间,而且在上菜之后,还需要做到三撤席。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满族贵族当时的待客之道,并被汉族的贵族阶层所接受且遵循。第三,在满族饮食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也开始满族化,蒙古贵族阶层在宫廷饮食方面满化较小,但是日常习俗方面竟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满化。如,“立春吃萝卜,立秋吃大白菜包”[ 林洪:《中国食疗大全》[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99页。 ]等等。四、结语长期以来,北京虽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汉族聚居地,其饮食文化被打下了浓重的汉族饮食文化烙印。然而北京在古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四战之地,因此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或多或少的有所留存,所以北京饮食文化中,包容着北杂狄虏的属性,构成了极具特色的京菜系。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M]北京:光明日报社,1989年。 [2]《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七》[M],台湾:华文书局。 [3]《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吴正格《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8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7]李民寞:《建州闻见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8]孙进己,张璇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9]刘小萌:《满族的部落与国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10]郎秀萍:《满族家庭常用食谱》[A],《广东满族研究资料汇集》[C],广州:广州天成印刷厂,1995年。 [11]万建中、詹娜:《满族饮食习俗的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以辽宁满族春节饮食为例》,《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第12期。 [12]吴正格:《满族饮食的改良与创新( 二)》,《烹饪论坛》总第101期2010年第27期。 [13]郝德利:《入关前满族社会风俗变迁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李自然:《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2002 年第4期(总第71期)。 [15]万建中:《北京建都以来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文化广角》2012年第5期。 [16]李学成:《试论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辽宁广播电视学报》2001年第2期。 [17]刘威:《近代开原满族的衣食住行变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何雨:《东北满族饮食中的面食文化研究》,《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2期(总第138期)。

丹东饮食文化

丹东饮食文化调查

丹东是全国最大的满族聚居区,饮食有浓重的满族风味,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现在丹东最流行的美食有三种:海鲜、涮锅和烧烤。沿江开发区有美食一条街,是吃海鲜的好地方。丹东饮食文化自具特色。由于满族人口占全市32%(80万余人)故除汉族主食外,满族食俗便为突出特色。 另外,朝鲜族人口约2万余人,丹东与邻国朝鲜隔江相望,世代往来,两国居民生活习俗互为影响,故朝鲜族食俗在丹东也颇为流行。在特色饮食中,满族人的酸、粘、甜,朝鲜族的辣、酸、咸,回族的烧、烤、涮,各展风采。 深得自然垂青的丹东,风味小吃、特色餐饮数不胜数。头枕长白、斜卧黄海、抚水鸭绿江,这让丹东的水产尤为丰盛,也自然成为了游人口中的经典——鲜嫩味美的鸭绿江蚬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丹东作为一个边境城市,多民族聚居的人口构成又使得当地美食融合了汉、满、朝鲜等多个民族的口味,绽放着奇异的风情,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感受多彩的风俗文化——满族的酸汤子、馇子,朝鲜风味的烧烤等都不可不尝。 在丹东市内,开发区一带集中了众多的海鲜酒楼;六纬路、体育馆一带则是火锅店的天下;沿着鸭绿江边往朝鲜中学走,路边遍布朝鲜风味店。地道的拌饭价格低廉,味道一级棒!当然,来到丹东更不能忘了品尝传说中的小吃之王——焖子。这种特色小吃就要在步行街品尝,1元1盘子,蘸着芝麻酱,就着虾油,堪称人间极品! 一、特色美食 (一)焖子 焖子是以绿豆凉粉为主料,以麻酱、虾油、蒜泥、白醋为调料,制作而成的。将凉粉切成小块,用铁锅加少油煎至黄疙装盘,倒入调好的麻酱、虾油、蒜泥、白醋拌匀即可食用。焖子含有丰富的粗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老少咸宜。凉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食法颇多。 丹东人在众多食法的基础上,创出独特的吃法——焖子。相传在伪满时期,溥仪东巡安东(今丹东)。某日出游,到了一个小山村。一家门前有个老妇人,坐在青石板上缝补衣裳。此时天色已黄昏,侍从赶忙上前轻声问溥仪:“皇上!天色已晚,是否住在此地?”溥仪点点头。说话间老者回来。只见他黑红黑红的脸上挂着汗珠,推着车,车上的水桶里放着大块凉粉。老者见门前有客,便问道:“是路过的客人吧?若不嫌弃,就请进来坐吧。”溥仪坐下后问道:“老人家贵

辽宁省的饮食文化

辽宁省的饮食文化 饮食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部分,不仅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更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为此,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辽宁省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辽宁省的饮食文化特色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南与朝鲜以鸭绿江为界,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辽宁的饮食资源相当富饶。农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为主,糜子、谷子、花生、小豆等杂粮也有大面积种植,水稻产区近年来也在不断扩大。山区盛产野生的动、植物及各种水果。鹿、兔、榛鸡、鹌鹑、铁雀、沙半鸡,榛蘑、黄蘑、蕨菜、山楂、板栗等产量可观。辽宁的南部是大海,盛产对虾、黄花鱼(石首鱼)、带鱼、梭鱼、鲈鱼等,在广阔的滩涂海面上,还自然生长着许多海参、鲍鱼、扇贝、贻贝、牡蛎、沙蚬、毛蚶、文蛤等食中珍品及人工养殖的海带藻类。此外,像地岭的大葱,开原的大蒜,绥中的圆鱼(甲鱼、鳖)、白梨,辽东半岛的苹果等,都久负盛名。在辽宁大地上,可以说是北有粮仓,南有鱼场,西有林棉,东有果园,为辽宁人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辽菜是在满族菜点、东北菜的基础上,吸取鲁菜和京菜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辽宁菜特点是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明油亮芡、讲究造型。这些肴馔的特色,可用一首小诗来概括:山珍海味取料广,火锅白肉美名扬。烧扒熘各有别,芥末葱蒜多辛香。咸

甜分明油酱重,焦酥脆嫩质滑爽。明油亮芡外观美,荤素相宜耐品尝。因为东北气候严寒,居家饮膳重视火锅,别只看白肉火锅、小鸡炖蘑菇、白肉熬粉条、松仁炒玉米、鸡丝拌拉皮那么几道家常菜,它却凝聚着东北烹饪的深厚功力。 辽菜不能简单等同于东北菜,辽宁是满族聚居的主要省份,因此辽菜受满清宫廷菜和王府菜影响较大,讲究用料和造型,无论是器皿还是色、香、味、形都很考究。这里的器皿高矮方圆、形态各异,不同的菜式盛于或樽状、或鼎形的器皿中,配以高超的刀工和精致的造型,宛如清宫里的一道道御膳。辽菜中的全羊席更有名,它是继满汉全席后的宫廷大宴之一,为宫廷招待信奉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宴席。所谓全羊席是指用整只羊的各个不同部位,烹制出各种不同品名的不同菜肴来,就是整羊从头到脚,每一处都是一个菜,而且菜名不露一个羊子,如羊耳朵入馔,称作“迎风扇”。一桌全羊席至少44个菜,菜肴有稀有干,有冷有热,有咸有甜,口感多样。 另外辽菜还以烹饪海鲜见长,不同于粤菜海鲜的烹饪技法,却浓缩了北派海鲜的精髓,也使喜食海鲜的人受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派海鲜不同于粤菜海鲜的清蒸、白灼为主,而是取胶东菜之长,结合本地口味,以咸鲜为主,注重原汁原味,擅长蒸、爆、炒、烧、扒、熘、炸、煸、拌、清汤等烹饪技法。大连菜肴以烹制鲜活海产品见长,而且能以海鲜菜做成宴,冷盆、热炒、大菜全部是海鲜。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0℃。在这里连绵起伏的海岸,潮起潮落的潮

关于满族饮食文化习俗有什么

关于满族饮食文化习俗有什么 满族传统文化主食有停悸、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为了方便大家进一步认识满族的饮食文化,下面就和一起来了解下吧! 关于满族饮食文化特色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饽饽 满语词汇。用粘米做成,耐饥又便于携带。满族人春天用黄米、小黄米加豆面做豆面饽饽,夏天用粘高粱面和小豆泥做苏叶饽饽(外包苏叶而得名),秋天用大、小黄米面、豆泥做粘糕饽饽,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 酸汤子 用稍微发酵后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工具将其挤成筷子粗细的面条,荤炒、素炒或做汤面。略带酸味,吃起来比较爽口。酸汤子是粗

粮细作的的好办法。 布缩结 满语指酸菜。这是满族的主要素菜。满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脱清蔬菜过日子。酸菜是秋天将新鲜的青菜在缸中发酵而成,味酸。炖,炒,生拌凉菜,做汤,做馅都行。猪肉炖酸菜是北方满族常吃的菜肴。农村逢年节人们爱吃白肉血肠酸菜。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圆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马勺,炕桌下放一火盆,就着马勺里的酸菜,寒冬腊月,全家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火锅 满族的传统饮食。通常以羊肉为原料,东北农村满族喜欢用酸莱、蘑菇、粉丝、虾仁先放火锅内,再将切成薄片的猪肉、羊肉铺在酸菜上。放进火锅内煮开后,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除羊、猪肉外,抱子、鹿、野鸡、黄羊、飞龙的肉都可以做火锅子。火锅现已成为内地广大群众的冬季佳肴。 关于满族饮食文化习俗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喜爱粘食,喜食蜂蜜,爱喝糊米茶等等习俗,也是他们在长期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农种、养蜂等经济生产的影响下,并通过

关于满族饮食习俗与环境的关系

论满族及其先民饮食习俗的演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今天中国满族的饮食习俗吸收了其先民肃慎族、挹娄族以及女真族的饮 食特点,这些饮食习俗的形成除了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之外,还有来自于他 们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制约——东北地区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长,地形以山丘 和平原为主,物产丰富,因此世代生息于此的满族及其先民,长时期以来,形成了以依 靠采集和狩猎为主,同时也兼事畜牧和农耕的特点。笔者以分别叙述肃慎族、挹娄族、 女真族以及满族的饮食习俗特点的方式总结出他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满族及其先民;东北地区;山环水绕;物产丰富;气候寒冷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Dietary customs of the Manchus and their ancestor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history of professional Ju Xueying 2007 Class 1 Directive Teacher: Linde Chun(professor) [Abstract]: Today, the dietary customs of Chinese Manchu absorbed the features of their ancestors Sushen, YiLou and Nuchen families’ diet .These eating habit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but also by the constraint from their li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climatic feature in Northeast is that the winter is very cold and long. The main landform includes hills and plains. And the products abound here. So the Manchu and their ancestors live here a long time. They relied on gathering and hunting , as well as pasturage and farming. The author described Sushen, YiLou and Nuchen families’ diet and the diet ary customs of Chinese Manchu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etary featur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