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_林济森

合集下载

满族饮食特点简介

满族饮食特点简介

满族饮食特点简介
1. 满族的饮食那可真是丰富多样啊!就说那黏食,哎呀,像黏豆包,甜甜糯糯的,不比蛋糕逊色呀!每次吃都觉得好满足。

2. 他们对肉食的喜爱那也是杠杠的!就像酸菜白肉,那可是经典搭配呀,酸菜的酸和白肉的香,融合得恰到好处,反问你能忍住不尝尝?
3. 满族的糕点也很有特色哦!萨其马大家都知道吧,香甜可口,一口下去,哇,那幸福感爆棚,就如同掉进了蜜罐子里呢!
4. 还有那八大碗,菜品种类繁多,一大桌摆着,多壮观呀!就好像是一场美食的盛宴,让人看了就流口水。

5. 满族的火锅也别有风味呀!跟咱平常吃的不太一样,那独特的味道,真的是绝绝子,不是吗?
6. 他们还喜欢吃鹿肉、狍子肉这些野味呢,虽然现在不能随便吃啦,但以前可是常吃的哟,这难道不是很特别吗?
7. 满族饮食里的酱制品也不少呢,像炸酱,那可是能给各种菜增添风味的好东西呀,就像魔法调料一样!
8. 总之啊,满族的饮食特点真的是太有趣啦,有那么多独特的美食,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呀!我觉得满族饮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闪闪发光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品味。

满族食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满族食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2012年1期 (总第54期) 满语研究 

MANCHU STUDIES Nol,2012 

(General No.54) 

满族食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郑 南朱桂凤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入关前,满族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食肉”习尚。在国家形成 过程中,满族食俗得以制度化,食俗礼仪的封建等级也随之鲜明起来。入关后,满族宫廷食礼首重“满席”,但 其实质却是满汉两个民族食俗文化接触与交融的结果。传承和开发满族食俗文化,须基于历史和现实中的 满族食俗,不能凭空创造。 关键词:满族;食俗:传承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873(2012)01—0057—07 

一、

入关前满族的食俗文化 

(一)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满族食俗——游牧遗风、中原习尚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是指努尔哈赤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宣布“后金”政权成立至皇 太极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清军人关前这之间的28年。作为国家的初创阶段,努尔哈赤、皇 太极时期的满族食俗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这种独特性可以用“游牧遗风、中原习尚”八个字来概括。 1.“食肉之会”的传统食俗 “食肉之会”是满族重要风俗,也是其民族饮食文化最具代表的习尚,满族的“食肉之会”场面隆重 盛大、热烈欢悦,被视为“大典”。清代史料对“满人吃肉大典”习制多有叙述: 凡满洲贵族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识与不识,若明其礼节者即可往。……客至 席地盘膝坐垫上,或十人一围,或八九人一围。坐定,庖人则以肉一方约十斤,置二尺径铜盘中献之。更 一大铜碗,满盛肉汁,碗中一大铜勺;每人座前又人各一小铜盘,径八九寸者,亦无醯酱之属。酒则高粱 倾于大磁碗中,各人捧碗呷之,以次轮饮。客亦备酱煮、高丽纸、解手刀等,自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 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再三致敬,称谢不已。若并一盘不能竞,则主人不顾也。肉皆白煮,例 不准加盐酱,甚嫩关。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满人之量大者,人能至十斤 也。主人并不陪食,但巡视各座所食之多寡而已。其仪注则主客皆须衣冠,客入门,则向主人半跪道喜 毕,即转身随意入座。主人不安座也,食毕即行,不准谢,不准拭口,谓此乃享神傻余,不谢也,拭口则不 敬神矣。[‘】 

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以满族饽饽为例

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以满族饽饽为例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东北恶劣的气候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外来饮食习惯与文化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中以满族饽饽最具代表性。

1 东北地区满族饽饽的种类东北地区满族饽饽主要以粘、酥等口味为主。

粘是满族饮食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为了生存和满足长途作战的需求。

其种类主要有太阳糕、发糕、打糕、粘糕、驴打滚、淋浆糕、凉糕、豆擦糕等,这些食品的做法各不相同。

以酥为代表的食物主要有金丝糕和萨其马,其中萨其马的满语是“狗奶子糖蘸”。

以酥为代表的食品香脆可口,通常用来接待亲朋和送礼,萨其马目前在全国范围都比较流行。

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还体现在不同节日需要吃不同的饽饽,比如人们熟悉的除夕,满族人要吃“艾吉格饽”,即饺子,最常见的馅料是猪肉酸菜。

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满族人认为是龙冬季休眠苏醒的日子,这一天要吃烙粘糕饼、煎粘糕等。

五月初五端午节,满族人通常要吃以凉、甜为特色的食物,如角黍和凉糕,而凉糕是东北地区独有的小吃。

八月十五,满族人讲究吃团圆饼,也就是现在的月饼。

十二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这一天,东北地区的满族民间有习俗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要吃萨其马和灶麻糖。

东北地区的满族人食用的饽饽还有春天的豆面饽饽、夏季的苏子叶饽饽、秋冬季的粘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节气食用不同种类的饽饽。

满族饽饽还有锻叶饽饽、粘米饽饽、窝窝头、豆面卷、牛舌饽饽、盒糕、菠萝叶饽饽、酸饽饽、饸饹等。

《满洲四礼集》记载:“四月上山采集柞树之嫩叶,制作菠萝叶饽饽。

苏子叶饽饽,春季取糯米面和成面团,置盆中饧过,取红小豆煮烂,捣泥成馅,以调好的面包上,外裹选好的苏叶,上屉蒸熟,蘸糖食用。

”《满洲四礼集》云:“取五月苏子叶制饽饽。

”《清文总汇》载:“擦子乃荞麦澄面压的,比细粉略粗,对狗奶子、蜜、芝麻等,水拌了,夏天吃者。

”擦子是满语,也就是今天的饸饹。

吉林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吉林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吉林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吉林的饮食具有东西风味,集川、鲁、京等各大菜之精华,尤以本地山野风味最具特色,而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下面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吉林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吉林的饮食习惯吉林是大米、玉米之乡,煮出来白花花的大米饭散发着喷喷香的热气。

秋收的时候还能吃上又甜又嫩的玉米。

吉林的菜肴比较符合大众口味,主要有三大特点:油大、盐多、菜码大。

东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咸味都比较重,不过少吃菜多吃饭也算平衡了,有些炒菜、煎炸食品几乎是油泡出来的。

炖菜更是一大盆儿上来,所以在这点菜,一定要注意节约,避免浪费。

炝拌菜、家常凉菜、酱沾菜,则是典型的吉林农家菜肴,只用新鲜的黄瓜、萝卜、凉粉等配上不同的调料,做法简单,味道却很新鲜。

吉林民族风味的食品也很多,如满族的八大碗。

而朝鲜族冷面、辣白菜等,喜欢酸辣口味的朋友可要过把瘾了。

不过最好去那种朝族饭馆或专门的冷面馆,才能尝到比较正宗的冷面。

吉林的饮食文化知识吉林省的菜系简称吉菜,是指利用吉林特产或主产原料,运用吉林特有的烹饪工艺,结合吉林各民族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具有绿色健康理念的风味菜。

同时吉菜名称还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

吉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吉林的地理、历史、经济、民族、文化、风俗、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吉林处于我国东北中部,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地肥沃,物华天宝,具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天然、绿色"资源得天独厚,是吉菜发展的有利条件。

吉菜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满族的祖先--肃慎就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渔猎生活。

吉林自古还有汉、朝、蒙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不同,如满族人喜食炖菜和面点、朝鲜族酷爱冷面和狗肉、蒙古族爱吃烤肉,这些特有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饮食文化。

在烹调技法上,吉菜受鲁菜影响较大,伪满统治时期,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皇宫,一时成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宫中御膳房除北京的清宫御厨,山东名厨也纷至沓来,使山东菜、宫廷菜与吉林民间菜肴相互交融,对当地的烹饪技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精烹山珍野味,重刀工、勺工,以炸、熘、爆、炖、拌、酱见长的技法特点。

满族传统美食大全

满族传统美食大全

满族传统美⾷⼤全满族的饮⾷风俗带有浓厚的北⽅特⾊,在长期的⽣活积累中形成了⾊味丰富、独具特⾊的满族饮⾷⽂化。

满族的饮⾷风俗带有浓厚的北⽅特⾊,在长期的⽣活积累中形成了⾊味丰富、独具特⾊的满族饮⾷⽂化。

满族主⾷:满洲族以农业为主,以家畜饲养、狩猎为辅。

旧时,满族⾷⽤⾕类有糜⼦、⼩麦、⼤麦、⾕⼦、稷⼦、⾼粱、荞麦等⼗余种。

满族传统主⾷有停悸、煮饽饽(饺⼦)、⽶饭、林⽶⽔饭、⾼粱⽶(休⽶)⾖⼲饭、⾖糕、酸汤⼦等。

尤其喜欢吃粘⾷和甜味⾷品,如饽饽、年糕等。

流传⾄今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

⽕锅、全⽺席、酱⾁也是满族⼈传统吃⾁⽅法。

酸菜是他们喜欢的素⾷,或炒,或炖,或凉拌。

 菜包⼦:春、夏、秋满族农家常做的主⾷之⼀。

什么⾯做⽪都⾏,什么菜都能做馅,就连春季的各种野菜也⾏,⽤热⽔焯了后再凉⽔投,切碎拌⼊佐料,有⾁更好,⽆⾁拌鸡蛋也⾏,光拌⾖油、猪油也⾏,包完⽤锅帘蒸熟即可⾷⽤。

花花饼⼦:即菜饼⼦。

⽤⼩⽶⾯或苞⽶⾯等与各种菜末合在⼀起烙成的饼⼦,即花花饼⼦,成品黄绿相间,很好吃。

黏⽕勺:即黄⾯饼⼦。

是满族⼈家三季忙时的主要⾷品。

制法是:先将黄⽶拉磨成⾯,再烀⼩⾖或芸⾖做馅,⽤油锅烙成饼⼦即可⾷⽤。

黏⾖包:同黏⽕勺制法相同,只是包成⾖包⽤锅蒸熟蘸猪油和⽩糖⾷⽤。

⾼粱⽶⾯饺⼦:⾼粱⽶⾯⽤热⽔烫了有筋道,可以⽤来包菜馅⼤饺⼦吃。

菠萝叶饽饽:⼀般在农历六⽉初六⽇吃,采摘⼭上菠萝叶⼦(⼆年⽣最好),擦净叶上⽩⽑,抹上⾖油,铺上黄⾯,中间夹⾖馅,可⼿⼀合即成,装满锅烧开捂⼀会,⾷时蘸荤油、⽩糖。

特⾊主⾷:包⼉饭、⼆⽶饭、三⽶饭、猪⾎炒饭、⽪蛋⾁粥、鸭⽪粥。

满族⼈主⾷最⼤的特点是“粘”,早⾃清代,满族⼈就喜欢粘⾷, 所制⽶糕,⾊黄如⽟,质感粘腻爽⼝。

满族⼈喜粘⾷,取其易存放、耐饥饿、便于游猎和远途征战携带之利。

居于松原特别是扶余、宁江地⽅的满族家庭,普遍喜欢⽤粘⽶(⼤黄⽶、⼩黄⽶)⾯做⾖包、凉糕、切糕、炸糕、“驴打滚”等⾷品,统称为粘饽饽。

满族饮食特点范文

满族饮食特点范文

满族饮食特点范文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和饮食传统。

满族饮食特点多样,兼收并蓄,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民族的烹饪技艺。

以下是对满族饮食特点的详细介绍。

一、主食方面1.面食:满族人口中的主要粮食是面食,尤其是大饼、花卷、馒头等。

他们对面粉的加工技艺非常熟练,制作出的面食皮薄酥软,口感独特。

面食通常以小麦面为主,也加入了一些其他粮食的混合面粉,如玉米面、豆面等。

2.大米:满族也食用大米,主要以蒸饭的方式进行烹制。

与其他地区的蒸饭不同的是,满族人在蒸饭时会添加一些特殊的调料,如大香肠、蘑菇、虾仁等,使蒸饭更加美味。

二、荤菜与素菜1.荤菜:满族人以荤菜为主,通常会在菜肴中加入肉类食材,如猪肉、羊肉、牛肉等。

他们擅长将肉类与蔬菜、豆制品等搭配烹调,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满族荤菜,如炖肉、烤肉、炒肉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满族涮羊肉,把切好的新鲜羊肉片放入滚烫的锅中,几秒钟后捞出涮羊肉片再蘸调料食用,鲜嫩可口。

2.素菜:虽然以荤菜为主,满族菜肴中也有不少素菜。

他们鲜明的特点是注重荤素搭配,善于用豆制品、蔬菜、菌类等搭配烹调,使素菜更加美味可口。

常见的素菜有凉拌素菜、炒豆腐、炒木耳等。

三、腌制和熏制满族人善于腌制和熏制食品,通过腌制和熏制可以增加食材的口感和风味。

腌制和熏制的食品主要有腌肉、腌鱼、熏鸡等。

他们使用的腌制剂主要是盐、糖、酱油等调料,然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腌制,使肉类更加鲜香可口。

熏制则是使用木炭或其他燃料进行熏烤,增加食品的香气和口感。

四、烧烤和火锅满族人喜爱烧烤和火锅,这也是满族饮食的一大特点。

他们擅长将各种食材串在竹签或铁棍上,用火烤制,配以特制的调料,使食材更加美味可口。

火锅则是将各种食材放入滚烫的锅中煮熟,再配以各种调料和蘸料,既能保持原味,又能充分利用食材的营养。

五、甜食满族人也有着独特的甜食文化,常见的甜食有锅巴糖、炖薏仁、糖炒栗子等。

他们喜欢将各种谷物进行加工,制作出各种糖果、糯米糕点等甜食,既香甜可口,又富有营养。

满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满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满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满族饮食文化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之一。

它们保留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口味和特色,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饮食文化不同的特点。

以下是满族饮食文化的特点列表:
1. 特色菜肴
满族饮食文化特别注重菜肴的特色和创意。

其标志性菜肴包括清蒸会宁蟹、椒盐排骨、糖醋鲤鱼等。

此外,满族的文化和传统以羊、牛、马为主要的畜牧和食用动物,烤羊腿、靠背羊肉等也是满族传统的美食。

2. 用料
满族饮食文化所使用的食材多以当地物产为主,例如玉米、高粱、大豆等。

此外,满族也注重食物的营养和口感,常使用一些辅料改善味道,如木耳、蘑菇、花生等。

3. 烹饪技法
满族烹饪技法多以简单清淡为主,烧、烤、炖、蒸等烹饪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而使用酱油、味精等佐料的做法却极少,保持了满族较清淡的口味特点。

4. 饮食礼仪
满族有许多饮食礼仪的传统,如进餐时先向前按两下,以表示感谢,招待客人时要热情周到,菜肴要丰盛多样,且会先于客人用餐。

5. 节庆食物
满族有许多节庆食物,如春季清明节时要吃清明鱼,在新春时要吃搅团,冬至则要吃饺子,这些食物与满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6. 茶文化
满族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饮被视为重要的文化传统。

满族人喜欢以茶代水,茶具精美,茶的品种丰富,做法多样,如皮霜茶、奶茶、满族红茶等。

综上所述,满族饮食文化的特点清淡、营养、口味独特、烹饪技法简单、具有丰富的节庆食物和茶文化。

这些特点不仅为满族人民带来美食享受,同时也反映了满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满族饮食 满族满汉全席文化简介

满族饮食 满族满汉全席文化简介

满族饮食满族满汉全席文化简介>独特的筵宴理论与宫廷厨艺盛京满汉全席的筵宴理论是亮、安、定、收。

亮,就是在宴会的迎宾厅,摆放有特点的物品,把筵宴意义表达出来;安,即是筵宴礼仪,包括餐具、食具摆放、宾主位置;定,指本次筵宴的品位、规格等;收,是指筵席结束后的具体安排,比如皇帝赏赐嘉宾菜肴,物品等。

围、配、镶、瓤是盛京满汉全席独有的烹饪技法。

“围”是指以菜围荤,以小围大,鸡、鸭、鱼等主料制成后,外围上时令菜蔬;“配”是指成菜的原料要“成双结对”,搭配协调,一般是指两种以上主料合制而成;“镶”是指一种经过加工的原料,点缀在另一种原料之中;“瓤”是指各种原料加工茸、泥、丝、粒等,抹在或装在成形的原料托子或壳体内(如苹果壳、冬瓜盅等),使菜肴完整饱满、鲜香异常。

厨艺上突出满族菜点的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的烹调特点,扒、炸、炒、熘、烧等兼备。

盛京满汉全席的产生及传承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

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清初,努尔哈赤在沈阳建都称帝后,宫廷筵宴将飞禽走兽、山珍海味融汇一体,史称“八大碗”,成为盛京满汉全席的雏形。

清中期,康熙、乾隆、雍正等皇帝大力提倡满汉一体,满汉全席也应运而生,相继出现了全虎席、全羊席、全鹿席等等。

晚清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历史变迁等因素,盛京满汉全席进入衰退期。

“文革”后,在政府的倡导下,沈阳创办了御膳酒楼,并举办多届中国宫廷厨艺培训班。

清廷厨师梁忠曾侍奉过咸丰、同治、光绪(包括慈禧太后)、宣统皇帝,晚年收唐克明为徒。

唐克明后落户沈阳,收李鸿志为徒。

目前“盛京满汉全席”传承有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3.满族饮食的烹饪特点 满族烹饪在菜品色彩上很注重搭配。在吉林 科学技术出 版 社 出 版 的《中 国 吉 菜 》中,我 们 看 到 了色彩鲜艳的鹿血糕、搭配精致的白肉血肠、造型 美观的“绿野仙踪”等满族菜肴。 满族菜肴 在 烹 饪 技 巧 上 也 有 独 特 之 处,擅 长 烧、烤、蒸、炖、煮、汆 等 多 种 烹 调 方 法。 李 自 然 在 《生态文化与人: 满族传统饮食》[15]中,介绍了满 族从 烧 烤、煎、炸 的 基 本 烹 调 方 式 逐 步 发 展 到 溜、 炖、蒸、熬、炒等多种方法,作者认为这是满族饮食 农业化的一个标志。另外,他在《试论满族入关前 饮食文化特点》[16]中提出,满族 在 后 金 时 期 已 有 烧、烤、炖、蒸、炸、熘等烹饪方式,这大大突破了满 族烧烤煮的传统方法。 可见,满族的饮食特点,是在利用当地物产资 源,适应气候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 中,粘豆包、酸菜、萨琪玛和饭包等特色饮食,对其 他民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满族饮料特点 满族爱喝酒而不常饮茶,饮料的种类也不多, 从相关资 料 中 能 看 出 这 个 特 点。 黎 艳 平 在《满 族 饮食文化》[9]一文中,提及满族日常饮食和祭祀中 都离 不 开 酒,满 族 人 擅 长 酿 黄 酒,味 道 甘 香 微 酸。 刘明 新、李 自 然 在《满 族 饮 食 文 化 的 形 成 与 发 展》[13] 一 文 中 写 到,满 族 旗 户“不 重 饮 茶 ”但 好 饮 酒,酒 有 奶 子 酒、烧 酒 和 黄 酒,其 中 黄 酒 是 满 族 最 爱。韩作富在论文《满族的饮食》[11]中介绍,满族 除了喝黄酒外,还喝人参酒、参茸酒。饮茶方面,作 者介绍了一 种“糊 米 茶 ”,即 把 高 粱 米 炒 糊 用 白 水 冲喝,现代满族已很少饮用此茶。在《长白丛书· 吉林满俗研究关东搜异录》[4]25-26 中,作者提到了 满族的三种饮料: 酸梅汤( 水煮野果) 、糊米水和米 儿酒( 清 酒) 。王 建 中 在《满 族 饮 食 文 化 历 史 探 析》[5]中,指出满族祖先嗜茶,以金朝为重,他提及 当时金朝还有“因茶非必用之物,金政府规定七品 以上官家方可食,且不得卖及馈赠”的规定。
以上著作与论文,对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的研 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系统研 究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的成果出现。本文从满族 饮食食材、饮食特点、满族特色饮食等三个方面,进 行综述。
一、关于满族饮食食材研究
食材是构成饮食特点的最重要因素。满族饮 食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食材来源深受吉林省 地理环境的影响。
满族具有 悠 久 的 食 肉 习 俗,肉 料 来 源 十 分 丰 富。郑 南、朱 贵 凤 在《满 族 民 俗 文 化 的 传 承 研 究》[1]一文中指出,入关前满族食俗受自然环境影 响,食品基本由鹿、狍、獐、野猪等动物性原料所制, 这些野生兽禽来自吉林省的深山峻泽之中。满族 很早以前就有养食猪肉的习俗,冷传平在文章《满 族饮食文化初探 》[2] 中 引 用《汉 书 · 东 夷 列 传 》的 记载“挹娄 人,好 养 豕,食 其 肉 ”,论 证 了 满 族 先 人 养食猪肉的传统。许多满族菜肴习惯以猪肉为原 料,如白肉血肠、汆白肉、猪肉炖粉条。但满族也有 不食狗肉 的 传 统。 李 自 然 在 文 章《满 族 忌 食 狗 肉 原因考》[3]中总结了满族不食狗肉的几种说法,分 别是生产生活说、努尔哈赤报恩说以及图腾说。民
第 16 卷 第 1 期 2015 年 2 月
பைடு நூலகம்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 16 No. 1 Feb. 2015
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林济森 苏 营
[摘 要]吉林省是满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随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旅 游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满族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目前学界对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已出现不少成果,但有关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却明显不足。 为此,在关注以往学 界 对 满 族 饮 食 文 化 研 究 成 果 的 同 时,还 需 注 重 对 吉 林 省 满 族 饮 食 文 化 的 进 一 步 研究。 [关键词]吉林省; 满族; 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 2015) 01-0072-04 [收稿日期]2014-10-25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饮食文化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2B177) 的阶段性成果 之一。 [作者简介]林济森,北华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研究; 苏营,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 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 吉林 132013)
吉林省是满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至今还 有满 族 人 口 约 87 万,约 占 全 省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的 40% 左右。满族 人 口 主 要 分 布 在 四 平 市、吉 林 市、 长春市,辖区内有伊通县、乌拉街镇、叶赫镇等满族 自治县和自治镇,具有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
满族饮食文化是吉林省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旅游业 的发展,满 族 饮 食 文 化 的 开 发 和 研 究 日 益 受 到 关 注。本文着重整理以往学界对满族饮食文化的研 究成果,归纳出有关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的内容。 指出存在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以后的进 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帮助。
与小吃糕 点 构 成 了 吉 林 省 饮 食 文 化 的“半 边 天 ”, 满族火锅、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清蒸白鱼等吉菜 经典菜品,皆出自满族特色菜肴。在烹饪特点上, 满族有独到之处,擅长烧、烤、蒸、炖、煮、汆等多种 烹调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饮食特 点与饮食习俗不断发生变化,并一直影响着其他民 族的饮食习俗。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在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 中,大多以东北地区的原料为研究对象。对于吉林 省的特产食材、优势食材等问题,缺乏详细的分类 介绍和说明。因此我们只能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 涉猎有关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的内容。
二、关于满族饮食特点研究
满族人民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特产原料,适应气 候特点,逐渐形成了饮食“粘、蘸、腌”的特点,其饮 食习俗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满族的特色菜肴
学界涉及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有 著作与论 文 两 类。 著 作 类 主 要 有 尹 郁 山《长 白 丛 书·吉林满 俗 研 究 》、萨 英 额《长 白 丛 书 初 集 · 吉 林外纪吉林志略 》、王 建 中《东 北 地 区 食 生 活 史 》、 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 满 族 传 统 饮 食》、吴 正 格 《满族 食 俗 与 清 宫 御 膳》及 朱 正 义《漫 画 满 族 风 情》。论文方面主要有王建中《满族饮食文化历史 探析》、刘明新,李自然《满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李学诚《试论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黎艳平 《满 族 饮 食 文 化 》及 冷 传 平《满 族 饮 食 文 化 初 探》等。
1.满族饮食的“粘、蘸、腌”特点 满族饮食文化中有三个特点极具代表性,分别 是“粘”“蘸”“腌 ”。 这 三 个 特 点 也 体 现 在 吉 林 省 满族饮食习俗上。黎艳平《满族饮食文化》[9]与王 建中《满族饮食文化历史探析》[5]58-60 ,着重介绍了 满族粘豆包、苏子叶饽饽、打糕与萨琪玛的历史由 来、制法与食用方法,其中萨琪玛最有名,受到人们 喜爱。由曹保 明 编 写 的《吉 菜 民 间 故 事》[10]18 中, 收录 了 关 于 粘 豆 包 的 有 趣 故 事。 韩 作 富 的 论 文 《满族的 饮 食》[11] 中,介 绍 了 满 族 大 酱 的 具 体 做 法,并指出黄豆酱还能进一步制成鱼酱、鸡蛋酱、猪 肉酱等。满族用山野菜、大葱、生菜、黄瓜等蔬菜蘸 酱食用,这就是东北著名的蘸酱菜。尹郁山在《长 白丛书·吉林满俗研究关东搜异录》[4]24 中介绍, 酱类是满族佐餐的一种小菜,满族吃饭讲究“四个 咸菜碟压桌”,大酱常常成为压桌菜之一。 满族的腌渍文化由来已久,腌渍食物可以补充 满族在寒冬时节所缺新鲜蔬菜。在宋全、李自然撰 写的《满 族 饮 食 节 令 性 特 点 的 表 现 及 成 因 》[12] 一 文中,介绍了品种多样的满族腌渍菜,如腌酸菜、腌 黄瓜与蕨菜等。刘明新、李自然在论文《满族饮食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3]68-73 中,介绍了酸菜炖、炒、 包馅的做法,食用起来口感醇香而不腻。满族腌酸 菜对东北地区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大,如今 无论秋冬春夏,人们都能品尝到酸爽可口的酸菜。 2.满族饮食的季节性特点 满族人民适应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在不同季 节中,饮食 特 点 有 所 不 同。 宋 全、李 自 然 在《满 族 饮食节令性特点的表现及成因》[12]96-101 一文中,把 满族的节气性饮食与季节性饮食进行分类描述。 满族立春吃春饼,夏至吃“夏至面”,到了夏天满族 爱吃凉水泡饭和饭包,冬春季节则食用凉制干菜和 腌制菜。冯志文 在《满 族 风 味 的 打 菜 包》[14]一 文 中,对满族饭包的原料、食用方法和做法进行了详 细介绍。刘明新、李自然的论文《满族饮食文化的 形成与发展》[13]68-73 中,介绍了满族夏天食用一种 解暑冷食“酸 汤 子 ”,是 用 发 酵 后 的 玉 米 面 制 成 的 粗面条,食用时添加特制调料,酸爽可口又解暑。
·72·
间多相信努尔哈赤报恩说,《满族民间故事选 2》中 收录的吉林 民 间 传 说“义 犬 的 故 事 ”,便 取 自 努 尔 哈赤报恩说。
吉林省丰富的江河资源为满族饮食生活注入 了活力。《长 白 丛 书 · 吉 林 满 俗 研 究 关 东 搜 异 录》[4]15 中记载,清代吉林 满 族 就 进 行 捕 鱼 活 动,专 为朝廷进贡。当时捕捞活动主要在松花江、舒兰河 进行,捕捞的鱼类主要有鲟鳇鱼、鳟鱼等。王建中 在《满族饮食文化历史探析》[5]58-60 一文中提到,松 花江流域有体长 3 ~ 5 米的鲟鱼和鳇鱼,被奉为金 国四珍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