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
介绍满族文化

介绍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真有趣》
嘿,咱今天来唠唠满族文化。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满族的活动,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一到那地方,就看到好多穿着满族传统服饰的人,那衣服可太漂亮啦!花花绿绿的,上面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
男的穿着长袍马褂,女的穿着旗袍,一个个都特别精神。
我就想啊,这要是穿上走在街上,得多拉风呀!
然后就是满族的美食啦,什么萨其马呀,那叫一个甜滋滋,咬一口,满嘴都是香甜的味道。
还有八大碗,那菜的分量可足了,味道也是杠杠的。
我当时就放开了肚子吃,哎呀,差点没把自己撑着。
再说说满族的语言,听着就特别有意思。
他们说话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虽然我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很新奇。
我还跟着学了几句简单的,什么“阿玛”“额娘”的,感觉自己瞬间就穿越到古代啦。
满族的舞蹈也特别有特色,那动作优美又有力,看着他们跳舞,我都想跟着扭起来。
而且他们跳舞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真的很感染人。
满族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呢,像什么祭祀啦、婚礼啦,都有着独特的仪式和讲究。
我就特别好奇他们的婚礼是啥样的,听说可热闹了,新郎新娘都穿着漂亮的婚服,还有各种仪式,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
哎呀呀,满族文化真的是丰富多彩呀,我这一次体验就让我深深地迷上了。
真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感受满族文化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去了解、去尊重,这些优秀的文化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们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我和满族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真是难忘又有趣呀!哈哈!。
满族历史,满族服饰,满族风俗,满族特点

满族历史,满族服饰,满族风俗,满族特点满族简介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
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
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满族礼仪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节庆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家乡的风俗之沈阳作文

家乡的风俗之沈阳作文
说起沈阳,你会想到什么?是古老的故宫,还是满人的服饰,抑或是传统的节日习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沈阳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还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沈阳是满族人聚居的地方,所以这里的满族风俗也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我先来说说满族人祭祖吧。
祭祖在古代称为“拜天”“拜祖”,但现在我们称其为“祭祖”。
满族人对祖先非常尊敬,每逢过年或过节时都要去祭祖。
满族人一般会在坟地前摆放供品、上香、烧纸,然后叩头跪拜,感恩祖先的庇佑,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健康幸福。
除了祭祖之外,满族人还有许多风俗。
比如在过年时要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吃饺子;在清明节时要扫墓、祭祖;在重阳节时要登高远眺、赏菊;还有他们的民族节日:元宵节、端午节等。
除了这些风俗之外,还有许多满族习俗呢!比如:“嫁出去
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过了大姑娘过了门”等。
—— 1 —1 —。
满族风俗习惯作文11篇

满族风俗习惯作文11篇满族风俗习惯作文篇1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民风民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每朵花儿都有着自身的生活习惯,我是满族人,可从小在郑州长大,对自身的民族并没有都有多大的了解与认识。
在听过妈妈的介绍后,我对这个少数民族才有了深刻的认识。
满族的服饰是非常美丽的。
例如好看的头饰——“答拉赤”,在“答拉赤”上的花是很讲究的,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戴红花的,大部分带的是蓝色、黄色、白色的花,象征着纯洁和善良。
姑娘们身着旗袍,立领,紧身腰,下摆开衩,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镶边等。
木质鞋跟,穿上这样的鞋子才会显出高雅的气质,显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你瞧,那《还珠格格》《甄嬛传》中的女子,不都是高贵典雅,大气美丽的吗?男子的服饰是马蹄袖的褂袍,腰上竖有衣带或外穿对襟马褂,这样的衣着方便男子打猎,骑马……满族的食品是十分美味的。
它与汉族的食品有很多相似之处,过年时吃“艾吉格馍”饭后吃甜食“萨其马”……在满族中的特色食物——馍馍,好看而又好吃,它是由黄面,豆面蒸制而成的,颜色呈金黄,既香又甜,形状小巧、可爱,深受人们喜爱。
吃饭时也有讲究的,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决不能动筷子,在餐桌上不能出现狗肉,因此,如果到满族人家做客,不遵守着这些习惯,可能会被被人认为不礼貌。
满族的住房是别具一格的。
它与北京的四合院比较接近,可还有不同之处。
从古代简陋的“纳葛里”发展成宽敞高大的满族老屋,屋子一般有三五间,像一个大口袋,因此,人们称它为口袋房,他又似一个斗形,也称为斗室。
住房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中间为堂屋,西间为西上屋,东间为东下屋,在卧室中,满族人睡的是火炕,幼教“万字炕”西炕通常是不睡人的,炕下是通烟道,长辈们睡在南炕上,晚辈们睡在北炕上。
在屋子里悬着悠车,是用桦木皮制成,在悠车中躺着一个正熟睡着的孩子,这便是孩子的摇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就是我的民族风俗,在盛开的五十六朵花中,还有更多民族需要我们认识了解,没有这些鲜花的点缀,就不会有我们美丽的家园了。
满族生活风俗

《满族生活风俗》一、服饰风俗满族的服饰那可真是独具特色,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他们的旗袍,剪裁合身,能把人的身材衬托得婀娜多姿。
我有个满族朋友,她穿上传统的旗袍参加活动,哇,那简直美极了!她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古典美人。
满族的服饰还很注重细节,领口、袖口的花纹都绣得特别精致,就像在衣服上绣满了故事。
而且他们的帽子也很有讲究,有的帽子上还会装饰各种漂亮的羽毛和宝石。
你想想,这走在街上,得多吸引人的目光啊!你有没有穿过满族的服饰呢?要是有机会,一定要试试,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魅力。
二、饮食风俗满族的美食那叫一个丰富多样,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他们特别喜欢吃饽饽,各种各样的饽饽,有甜的、咸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就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宝贝。
我去一个满族朋友家做客的时候,他妈妈做了一大桌子的饽饽,有萨其马、驴打滚儿,那味道,简直绝了!吃一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
满族还喜欢吃火锅,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那感觉,别提多温暖了。
他们的火锅和我们平时吃的不太一样,锅底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调料,煮出来的肉特别香。
你是不是也觉得美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呢?有机会一定要尝尝满族的美食哦!三、居住风俗满族的传统居住方式也很有特点,他们的房屋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样能充分采光,让屋子里暖洋洋的。
房子的布局也很合理,有正房、厢房。
我参观过一个满族的古村落,那里的房子保存得特别好。
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显得庄重又威严。
厢房则是晚辈住的,布置得很温馨。
院子里还会种上一些花草树木,春天的时候,花开满院,香气扑鼻,就像一个美丽的小花园。
满族的房屋建筑还很注重保暖,冬天的时候,屋里也不会觉得冷。
你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是不是也觉得一个舒适的家很重要呢?四、礼仪风俗满族的礼仪那是相当讲究,处处都体现着对人的尊重。
见面的时候,他们会行请安礼,男士打千,女士则行蹲安礼,动作优雅又大方。
我有一次参加满族的婚礼,那场面可真是热闹。
漫谈满族饮食文化

漫谈满族饮食文化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清朝入关后,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贵族把本民族的食俗带到了宫廷、王府,在制作上更精益求精,成为宫廷菜和王府菜的主体,其烹饪技艺也逐渐完善。
御府菜是指清建都盛京时,宫廷菜肴及王府菜肴的称呼,“满洲八小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菜肴。
而名目繁多的筵宴是清宫饮食的重要内容,如太和宫筵宴、乾清宫家宴、皇太后的圣寿宴、皇后的千秋宴、皇子成婚宴,以及康熙、乾隆时期举行的千叟宴。
筵宴饮食的品种和类别依进宴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有差别,宴席菜的内容和上菜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
可以说这个时候满族的文化、礼仪、风格、饮食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使得满族菜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汉族的烹调技艺并驾齐驱,互相融合和促进。
官员之间的调防、省亲以及皇帝出巡又把改良后的满族菜传到了全国各地,这也更加促进了满族菜的流传。
三、旗风满韵关东菜有人把吃东北家乡口味的饮食称“关东菜”,而关东菜的主体就是满族风味。
东北地区的物产丰富,各种山珍野味,如熊、鹿、酣达罕(即四不像)、哈什蟆、飞龙鸟、猴头蘑、野山参、野鸡、山菜、蜂蜜等,比比皆是。
民谚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东北物产的真实写照。
丰富的原料为民族烹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飞禽、野兽、山珍、鲜蔬、谷物为关东满族菜提供天然的条件。
满族人烹调以烧、烤见长,把猎获的动物用明火烤熟食用,如烤小猪、烤鹿肉、烤鱼等。
满族每逢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
蒸十二月面灯,满洲大宴会,全家男女要轮番起舞,在办婚丧事中,流行制作一种叫“猪八样”的宴席。
少数民族—满族文化介绍PPT

02
满族服饰
双击输入替换内容双击输入替换内容双击输入替换内容双击输 入替换内容
满族服饰的特点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
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式样分男女两种。
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衩,系扣袢,
01 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
满族概况
人口分布
•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 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 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 江和吉林。
宗教信仰
• 满族在历史上长期信仰萨满教。 •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萨满”的意思为“疯狂的人”,
• 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 翅排列,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 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 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 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 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
建筑文化
凤凰楼
• 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有三层三滴水歇山式 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 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 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
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
满族服饰的组成
01
02
03
03
饮食文化
双击输入替换内容双击输入替换内容双击输入替换内容双击输 入替换内容
民族饮食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 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等。
• 萨其玛是满族的名糕点,民间传说是一位满族的将军留 传下来的。因其好打猎,为携带方便,故制作这样一种 糕点。其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 再 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 其味香甜可口。
满族民间刺绣传统技艺及文化内质探索

满族民间刺绣传统技艺及文化内质探索刺绣成为满族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也是“满文化”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满族民间刺绣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满族民间刺绣,历史久远,最初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地区,以不同村落为单元,这些村落多集中在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份。
满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是在继承中原地区汉族传统刺绣工艺如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杭绣、汉绣等基础上,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刺绣风格,形成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抢救发掘和研究推广。
满族民间刺绣传统的工艺品种类繁多,主要以枕头顶、虎头鞋、荷包的绣法为代表。
更多还原标签:满族;民间刺绣;传统工艺品;文化内质;文化遗产刺绣,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其中,满族民间刺绣是代表之一。
满族民间刺绣,历史久远,最初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地区,以不同村落为单元,这些村落多集中在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
2008年,满族民间刺绣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满族民间刺绣文化及特质(一)概述从历史起源看,满族民间刺绣源于汉刺绣文化的影响。
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用红、黄、蓝、白等为主调的彩色丝线,参照图案或自己想象构思,用针带线上下穿行刺出图案,织绣出各具特色的纹样。
满族民间刺绣技艺精湛,其手法和技艺因人而异,这里的各个家族技法技艺不同,传承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满族民间刺绣的绣品呈多样化特征,名目众多,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充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包括各类生活日用品、服装鞋帽、工艺品、喜庆节令等诸多方面,例如,生活中的各种帘、幔,服饰鞋帽绣品,各类挂件、美术作品、手工艺品,人物像、山水风光、动物植物等等,反映生活极为广泛。
从绣品的题材看,呈现贴近生活、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情趣盎然、内涵丰富、文化特质等特征,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凝聚了满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满族民间刺绣在题材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手法、技法不拘一格且灵活多变,展示的是满族社会生活的风貌和习俗,具有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 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中心小学 付晓梅 【主题生成背景】 我校位于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乌拉古城,乌拉街镇历史悠久,古迹传闻众多,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及清朝三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乌拉街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资源孕育了淳朴的乌拉人,同样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曾上演过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在这里,说到萨府、侯府、娘娘庙、百花点将台人们如数家珍;在这里,谈起苏叶{****}、豆面{****}、乌拉火锅人们更是娓娓道来„„在我们的家乡乌拉古城,有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开发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 2009年下半年,我校立足实际,以传承满族文化,打造民族校园为己任,走出民族兴校之路。为此,《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既利于学校打造满族特色校园,又益于服务家乡传承满族文化。 基于上述原因,我确立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并得到了学校、学生的一致赞同。 【设计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国家设置,地方、学校根据实际开发。”《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是根据乌拉街独特的地域资源设定的,作为此次活动的开发者,我客观地把握实施的“现实性”、围绕“社区参与”、“地方资源”、“家长”、“学生”等因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统整一切有利的课程资源,突出体现综合实践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我期望通过本次活动达到如下目标: 1、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了解灿烂的满族文化,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2、了解满族文化、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增强学生对传承满族文化、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在活动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4、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在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其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活动年级】五年级 【活动时间】一个月 【活动准备】 必备的技能培训:协调信息技术老师对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电脑培训。 介绍探究的基本方法:网上查阅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方法,活动随笔的撰写等。 【过程描述】 对于整个活动的实施,我分为四个阶段:一提出课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三成果的形成及展示;四满族文化的宣传。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阶段一的活动思路与具体做法,其它环节将简要做以概述。 阶段一:确立课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本阶段的【活动目标】为: 1、激发学生探寻家乡满族文化的兴趣,生成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通过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 3、初步了解家乡的满族文化知识,感受家乡满族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4、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满族文化的现状,增强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使之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公民。 5、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难点】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并使其更合理、更有效。 【教法学法】 通过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分解难点等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大胆放手,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活动准备】 1、拍摄乌拉街富有满族特色的建筑;搜集满族服饰、民俗及文艺、体育等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2、准备满族特色糕点,如萨其玛、豆面{****}、苏叶{****}等。 【活动流程】 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在阶段一,我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开题课,并加强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使兴趣转变为学生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开题课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一个古朴、迷人的小镇走走,你们高兴吗?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乌拉街富有满族特色的建筑、风俗、饮食等)看后,教师继续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古朴、迷人的小镇是哪里吗?对,就是我们的家乡——乌拉街!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及清朝三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学生油然而生自豪之情,教师进一步引导) 我们的家乡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蕴含的满族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奇异的建筑风格、浓郁的民风民俗,珍贵的物品,那你对咱们家乡满族文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说说!(回答也是肤浅的) 同学们,一个满族镇没有多少满族特色存在,一个满族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不是很令我们惭愧呢?可是,惭愧之余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探寻满族文化,引出活动主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正道出在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尤其在活动伊始更应力求使学生成为“乐之者”,这是教与学融洽结合的起点。接着,我将通过看课件、听歌曲、尝点心这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状态。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和参与热情,由教师的“欲加”变为学生的“我要”。 而后,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活动研究内容。 同学们,面对如此引人自豪的民族文化,你想从哪个角度探究呢?(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体现综合实践的自主性,开放性。)此问题一抛出,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说“风俗”,有的说“饮食”,有的说“艺术”、“语言”、“人物”、“体育”、“传说”„„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我们统一意见,确立了“满族历史”、“满族风俗”、“满族饮食”、“满族服饰”、“满族艺术”五个子课题。 接着,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着手指导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成立活动小组并制定活动计划。我做了适当指导,确定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为组长,这样适当搭配,便于带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便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小组成立以后,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古代孙武曾说:“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无论做什么事,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请看,这是小组活动计划样表,而我将侧重于做策略上的指导。如:采用哪种方式方法调查、收集资料,组内成员如何分工,什么时间进行。虽然这些都由学生自主决定,但我想给予适当点拨和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人员分配方面,我要求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恰当地安排,使每个人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扬长避短。但同时我更强调,每个小组之间、每个成员之间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合作,要体现团队精神。在各组制定好计划之后,我还将指导各小组相互交流计划,互相补充,使计划更完善更合理。同时我又要审定计划,关注计划中有无安全问题以及其它的一些事情。 最后,总结本课,提出希望: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乌拉街蕴涵着丰富的满族文化,她博大而精深、她瑰丽而灿烂,她正等待着同学们去发掘、去采撷、去传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寻家乡的满族文化吧!最后祝愿大家在活动中各显神通,圆满完成任务,满载而归! 有了具体的活动计划,同学们不等不靠,大胆尝试、深入探究,力争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家乡的满族文化。本次活动因学生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还是在时间空间上都绝对掌握主动权,因而学生积极性高,乐于实践。 阶段二:活动开展实施过程 学生针对自己所选的子课题,分组对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一环节,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是倾听者、指导者,并不断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看一看、问一问、走一走、议一议、做一做等基本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整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 收集资料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向社会去实践,实施和完善小组计划,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以作原始积累。 我相信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一定会努力去尝试,亲身投身于社会,力争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有的可能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会从网上查询资料,有的小组会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满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在活动中也肯定会碰到问题,遇到挫折,从而产生需要。这种需要是学习的动力,此时的学习会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我从不单纯代替学生解决困难,而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暗示性地提供一些帮助,由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的眼睛教育自己,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某些技能。通过这一环节,我更相信学生对满族文化的认识会一点点加深,学生的社会经验也会逐步丰富起来。 2、整理资料 同学们紧紧围绕“满族文化”这一主题一定会搜集到很多资料,此时,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筛选、整理这一活动环节,使他们将手中的资料分类整理,并能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