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

谢谢观看
(嘻嘻,流口水了吧)
•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 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 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 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 系文化的瑰宝。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 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 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 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 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 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味,搜寻 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 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 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重。席间专请名师奏古 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 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留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 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 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 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 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 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非常简单。一般宴会,露天铺 上兽皮,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 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皇帝出席的国宴,也不过 设十几桌、几十桌,也是牛、羊、猪、兽肉,用解食刀割 肉为食。 清入关后,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六部九卿中,专设 光禄寺卿,专司大内筵席和国家大典时宴会事宜。清刚入 关时,饮食还不太讲究,但很快就在原来满族传统饮食方 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苏浙菜)北菜(鲁菜) 的特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宫廷饮食。

满汉全席菜式典故中的美食故事

满汉全席菜式典故中的美食故事

满汉全席菜式典故中的美食故事中华料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中,满汉全席是受到皇室与达官贵人喜爱的菜肴合集,融合了满洲族和汉族的烹饪技艺。

在满汉全席菜式中,蕴含着许多美食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人垂涎欲滴,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本文将带您走进满汉全席菜式典故中的美食故事,感受中华烹饪的博大精深。

第一道菜:百花酥烧鸳鸯百花酥烧鸳鸯作为满汉全席中的第一道菜,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之意。

相传,这道菜的故事与明朝的一位美食家有关。

这位美食家以精湛的厨艺和创意料理而闻名,在一次狩猎中,他巧妙地将鸟类的烹饪与烘焙技艺结合,创造了烧鸳鸯的菜品。

他将烤制的鹅、鸭放在同一盘中,用独特的制作方法让两种不同口感和味道的肉质完美结合。

百花酥烧鸳鸯由此诞生,成为满汉全席中的经典美食。

第二道菜:清汤杂碎八珍杂烩清汤杂碎八珍杂烩是名副其实的满汉全席瑰宝,它内含多种珍贵食材,烹饪精湛,味道鲜美。

传说,这道菜源于一位清朝皇帝的御膳房大师。

大师在烹制这道菜时,将宝石翡翠、珍珠、红宝石、黄玉与各种鱼、肉、禽类食材搭配,加入上等的原料,烹制成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清汤杂碎八珍杂烩也因此得名,成为满汉全席中的一道绝品。

第三道菜:烤乳鸽烤乳鸽是满汉全席中备受喜爱的一道菜品。

它的烹制方式独特,口感酥香,色泽金黄,肉质鲜嫩。

关于烤乳鸽的故事,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清朝时期,皇帝非常喜欢吃乳鸽,而他的宫廷厨师们不得不每天为他备上烤乳鸽。

然而,乳鸽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皇帝的需求。

于是,一位聪明的厨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泡发的面粉塑造出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乳鸽模型,并将它们烤制得酥香可口。

皇帝食后大为赞赏,从此烤乳鸽成为满汉全席中的传统美食。

第四道菜:瑶柱荷叶饭瑶柱荷叶饭是满汉全席中一道享有盛誉的菜品。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瑶柱的美食家,他饱览天下美食,为了让人们品尝到最好的美食,他费尽心思,将各类美味食材巧妙融合,烹制出了瑶柱荷叶饭。

这道菜色香味俱佳,以瑶柱为主料,搭配其他的配料,再用荷叶包裹,蒸制而成。

《饮食文化满汉全席》课件

《饮食文化满汉全席》课件
提升旅游品质
满汉全席的文化内涵和精致的菜品,为游客提供 了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提升了旅游品质。
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传承中华文化
01
满汉全席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
史和文化信息,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中华美食文化
02
满汉全席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了中华美食文
化的独特魅力。
《饮食文化满汉全席》ppt 课件
目录
• 满汉全席的起源与发展 • 满汉全席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 满汉全席的制作技艺与传承 • 满汉全席的影响与价值 • 满汉全席的未来展望与保护
01
满汉全席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背景
满汉全席起源于清朝时期,是满 族和汉族饮食文化融合的产物。
随着清朝统一中国,满族和汉族 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饮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03
满汉全席作为中国饮食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05
满汉全席的未来展望与保护
面临的挑战
文化传承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满汉全席文化传承 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保护意识的挑战
社会对满汉全席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缺乏有效 的保护措施和机制。
市场需求的挑战
产业化发展
满汉全席的产业化发展逐渐起步,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营销,让更多人 了解和品尝到这一美食文化。
04
满汉全席的影响与价值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中国菜系
满汉全席集结了满族和汉族的烹饪技艺,为中国菜系注入了新的 元素,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推动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
满汉全席融合了南北方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技巧,促进了南北饮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满族饮食 满族满汉全席文化简介

满族饮食 满族满汉全席文化简介

满族饮食满族满汉全席文化简介>独特的筵宴理论与宫廷厨艺盛京满汉全席的筵宴理论是亮、安、定、收。

亮,就是在宴会的迎宾厅,摆放有特点的物品,把筵宴意义表达出来;安,即是筵宴礼仪,包括餐具、食具摆放、宾主位置;定,指本次筵宴的品位、规格等;收,是指筵席结束后的具体安排,比如皇帝赏赐嘉宾菜肴,物品等。

围、配、镶、瓤是盛京满汉全席独有的烹饪技法。

“围”是指以菜围荤,以小围大,鸡、鸭、鱼等主料制成后,外围上时令菜蔬;“配”是指成菜的原料要“成双结对”,搭配协调,一般是指两种以上主料合制而成;“镶”是指一种经过加工的原料,点缀在另一种原料之中;“瓤”是指各种原料加工茸、泥、丝、粒等,抹在或装在成形的原料托子或壳体内(如苹果壳、冬瓜盅等),使菜肴完整饱满、鲜香异常。

厨艺上突出满族菜点的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的烹调特点,扒、炸、炒、熘、烧等兼备。

盛京满汉全席的产生及传承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

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清初,努尔哈赤在沈阳建都称帝后,宫廷筵宴将飞禽走兽、山珍海味融汇一体,史称“八大碗”,成为盛京满汉全席的雏形。

清中期,康熙、乾隆、雍正等皇帝大力提倡满汉一体,满汉全席也应运而生,相继出现了全虎席、全羊席、全鹿席等等。

晚清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历史变迁等因素,盛京满汉全席进入衰退期。

“文革”后,在政府的倡导下,沈阳创办了御膳酒楼,并举办多届中国宫廷厨艺培训班。

清廷厨师梁忠曾侍奉过咸丰、同治、光绪(包括慈禧太后)、宣统皇帝,晚年收唐克明为徒。

唐克明后落户沈阳,收李鸿志为徒。

目前“盛京满汉全席”传承有序。

(精品)满汉全席菜单

(精品)满汉全席菜单

满汉全席菜单1四到奉:什锦头盒—个、下马点二式(粉果、烟麦)、上汤片儿面每位—盆2四热荤:鸡皮鲟龙、蟹黄鲜菇、玉簪出鸡、夜合虾仁3四冷荤:酥姜皮蛋、京都肾球、酥炸鲫鱼、凤眼腰4四双拼:菠萝拼火鹅、北菇拼猪腰、青瓜拼腰花、露笋拼鸡肉5四大碗:一品官燕、凤尾大裙翅、象拔虞琴、金钱豹狸6四中碗:虎扣龙藏、仙鹤烩熊掌、银针炒翅、鼎湖上素7四小碗:炒梅花北鹿丝、红炉烘雪衣、干烧网鲍片、凤入竹林8匹每位:月中丹桂、舌战群懦、清汤雪耳、鹿羧水鸭9四烧烤:烧乳猪全体、如意鸡—对、冶尔巴—札、挂炉片皮鸭—对10四冷素:斋扎蹄、素笋尖、斋面根、素白菌11四座采:清蒸海鲜、广肚乳鸽、乌龙肘子、灯烧羊腿12八咸点:母子鲜虾饺、鸡肉拉皮卷、云腿馅儿府、蟹肉海棠果、鲜虾扒水饺、百花酿鱼肚、芙蓉鸡粒饺、酥炸鲈鱼条13八甜点:改瑰煎蛋糕、脆皮菠萝球、奶油灯香酥、莲子蓉方脯、得汁鸳鸯筒、芝麻凤凰卷、七彩冻香糕、水晶鲜奶冻14二甜菜:西瓜盅、雪冻杏仁豆腐15—面:干烧伊面九寸16—干饭:白饭17—稀饭:白粥18四饭菜:咸蛋、牛乳、咸鱼、炒菜19—汤:草菇蛋花汤20四跟汤:酸辣牙(跟外猪)、火腿上汤(跟第一道甜点)、长春汤(跟片皮鸭)、草丛上汤(跟伊面)21四跟面制品:于层帘(跟乳猪)、片儿烧(跟如意鸡),粑粑(跟片皮鸭)、如意卷(跟哈尔巴)22—百子桃包:雀鹿蜂猴百子寿桃全座。

二分手:大红瓜子、炸银杏仁23四京果:提子干,酥核桃、杏脯肉、桂园干24四糖果:糖莲子、糖冬瓜,糖菊饼,糖椰角25四蜜果,蜜金钱桔、蜜柚皮、蜜枣子饯饯枇把26四酸果:酸沙利、酸荞头、酸子姜、酸青梅27四生果:苹果、甜橙、荔枝、沙田柚28四水果:马蹄、莲藕、菱角、望强,望强犬29四看果:象生香蕉、象生雪梨、象生四季橘、象生潮州柑清代宫廷盛行的“满汉全席”;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

满族在入关以前,繁衍生息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饮食上并不讲究精细的烹调。

举行宴会时,只是将大块的肉煮烂。

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

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

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烹饪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烹饪满汉全席成为了烹饪界的代名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精致性。

本文将通过介绍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重要烹饪传统。

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宴席文化。

在明朝时,宴席已经成为了皇帝和贵族之间交流、展示权势的重要场合。

而在清朝时,烹饪满汉全席成为了皇室的标志性宴会,以庆祝重要节日或接待外宾。

它由满洲和汉族烹饪技术相结合而成,吸收了中原地区和满洲地区的烹饪技法和风味,形成了独特的满汉全席文化。

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的特点之一是菜品的丰盛多样。

一般来说,满汉全席由几十道菜品组成,涵盖了凉菜、汤羹、熏腊、烩炖、烧烤等多种烹饪方式。

每道菜品的选材、制作工艺以及摆盘方式都经过精心设计,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与统一。

例如,清代的御膳房制作的满汉全席菜品,不仅选用上等食材,而且在味道上注重清淡爽口,追求菜品的清香和原汁原味。

此外,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还注重烹饪工艺和器皿的使用。

其中,烹饪工艺包括炖、煨、焖、炒、烧、烤等多种方式。

在烹饪过程中,用火候和火力的掌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菜品的口感和质地。

而器皿的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明清时期常用的器皿有瓷器、金银器、玉器等,它们不仅美观大气,更能提升菜品的档次和品味。

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不仅在中国烹饪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烹饪文化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满汉全席的丰富多样性和精细制作给后来的烹饪流派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例如,清代的宫廷菜系对后来的川菜、粤菜等地方菜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明清时期的满汉全席通过宴会形式推广中国的烹饪文化和饮食习俗,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烹饪提供了窗口和机会。

总之,明清时期烹饪满汉全席是中国烹饪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和发展深受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成为了明清时期宴会文化的代表。

满汉全席到底有哪些菜色?看看古人是怎么记载的

满汉全席到底有哪些菜色?看看古人是怎么记载的

满汉全席到底有哪些菜色?看看古人是怎么记载的本文导读:清军入关后为保持民族特性,顺治、康熙年间,在宴赏满汉官吏时,严格区分满席、汉席,满官用满席,汉官用汉席,不得混淆,满汉等级通过官方筵席的方式得以限定。

但入关后的满民族势必要受到汉族文化的熏染,尤其在饮食文化上,汉文化更是颇具影响力,所以满汉席逐渐走向合席。

有学者指出,康熙祭孔时,衍圣公府就已经用满汉席款待康熙了。

随后,在乾隆年间这种筵席方式在宫廷和民间得以流行,尤其在官场上,满汉官员迎来送往之时更是不再考虑满汉之别,混为一席,因为满席确实烹调简单,花样单一;汉席口味样式更多,饮食考究,吸引力更大。

但需要指出,虽然满汉席混为一席,但满席仍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政治正确”的表现。

满汉全席流落民间之后,富豪之家更是对此种风尚趋之若鹜。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原料、技术、口味差异,各地的满汉全席仍有不小差别,清中期全席分南北,北派以孔府菜为主,南派以扬州菜为主。

让我们看一份时人李斗记录最早的满汉全席——扬州满汉全席,以便了解其奢华程度: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叁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轱轳磓、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二号五簋碗十件: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拌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

三号细白羹碗十件: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

四号毛血盘二十件:獲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二件)、挂炉走油鸡鹅鸭(三件)、鸽臛、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二件)、白煮猪羊肉(二件)、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三件)、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

五号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件、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

清朝饮食文化解析

清朝饮食文化解析

清朝饮食文化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独特的朝代,在其悠久的历史中,饮食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清朝时期,由于各个民族的融合和交流,形成了多元化且精致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对清朝饮食文化进行解析,探索其特点和影响。

一、饮食文化的背景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在其统治下,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沟通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种民族融合的特点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上。

清朝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了满族的传统饮食,还吸收了广大的汉族食品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

二、精致的宫廷美食清朝的饮食文化以宫廷美食为代表,这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以宫廷文化为中心,也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清朝时期,宫廷饮食通常采用多道工序烹饪的方法,器具精致,烹调技巧高超。

例如,清朝的御厨善于利用各种调料和原料,将食物制作得色香味俱佳,令人食欲大增。

同时,宫廷美食的制作还追求对称与协调,展示了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宴会文化的演变在清朝时期,宴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宴会是清朝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和外交活动的重要方式。

宴会菜肴的制作和摆设,以及礼仪程序的规范,都体现了清朝社会等级和身份的差异。

此外,宴会上的交流和互动也成为人们了解彼此、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并且间接地影响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除了宫廷美食和宴会文化,清朝时期的饮食文化还包括了各个地方的特色菜肴。

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烹调技巧。

清朝统一了整个中国大陆,使得各个地方的美食得以相互传播和交流。

这种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了清朝人民的餐桌,也为后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五、饮食文化的影响清朝饮食文化不仅给当时人们的餐桌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美食,也对后来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清朝的宫廷美食为后来的宫廷饮食和宴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外,清朝还推动了传统中医食疗的发展,提倡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这些影响和传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制度与饮食礼仪
饮食制度,这里指宫廷中针对饮食所制定的典章制度。

清入关前,没
有专门的饮食典章制度。

史书记载,皇太极时期仍“席地而坐,自割
肉而食”,没有君臣之别。

而汉族从“周公制礼作乐”起就非常讲究
礼制,讲究等级,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自上而下都有一整套的礼法,人人循礼而行不得僭越。

如《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吃什么、吃多少
都要分等级,可见礼法的严密。

清入关后,承袭了明代的饮食制度,
如宫廷御膳的管理机构,仍为内务府与光禄寺。

同时,在饮食礼仪方面,满族也深受汉族的影响。

如吃饭时的礼仪,《周礼》中明确规定“毋咤食”,即吃饭时不要发出难听的声音。

这一点对于以前处于牧
耕式、落后、豪放的满族人来说很困难,但据从小生活在王府的金寄
水回忆,他“全家一块吃饭,要时刻注意不让碗筷相碰发出声响,咀
嚼食物、喝汤都不许发出声音”。

可见汉族的饮食礼仪对满族的影响
之深。

当然,随着满族饮食文化的传入,一些满族固有的饮食礼仪也
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汉人的生活。

这种现象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满汉全席
的上菜礼仪。

据谈迁《北游录》记述清初满族贵族“款客,撤一席又
进一席,贵其叠也”。

而满汉全席讲求两天或三天用完,分组上菜,
上菜后要“三撤席”。

从中可看出满汉全席上菜的礼仪与此完全相同,
是受满人的影响。

二、饮食结构
中国自从先秦时期饮食就有主副食之分。

在主食上,汉族南方主要以
大米为主食,所谓“南人之饭,主要品为米,盖炊熟而颗粒完整者,
次要则为成糜之粥”,而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即“北人之饭,主要
品为麦,屑之为馍,次要则为成条之面”。

满族也以面食为主食,其
面食制品总称为“饽饽”,习称“满州饽饽”,它是满族最主要的主食
之一,也是满族民间传统食品。

其品种多样,用料广泛,风味独特,具有
粘、甜、酸、酥的特点,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玉米、麦、高粱、粟、糜等。

种类包括萨其玛、“粘耗子”、搓条饽饽、牛舌饽饽、年糕、旋饼、“粘豆包”、炸糕、绿豆糕等。

其中,尤以萨其玛最负盛名。

萨其玛,
满语为“狗奶子糖蘸”之义。

狗奶子即产于东北的一种形似狗奶的野
生浆果,是萨其玛最初的果料。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糕点,又称糖缠或饽
饽糖缠。

原来是泛指用胡麻和蜜糖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食品。

其食
用和制作方法在清代一些笔记里常常提到。

如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萨其玛乃满族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
用石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入关后,萨其玛也成了
汉族民众所喜爱的食物,甚至在今天,也仍然广受欢迎。

广州驻防营
是清朝沿海驻防的一部分,他们是乾隆年间分六批(共1500名)迁入
广州的。

受当地人的影响,“广州满族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

同样,“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但是北京的满族人在主食上也多少
受到南方汉人的影响。

如金寄水回忆“我家每天两餐主食,一年到头,从不改样,永远是老米饭(又名柴米,即陈仓米)和白米饭。

不见白
面蒸食。

只有过生日吃面条,过年、入伏吃煮饽饽。

”在传统副食方面,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融合的水准深、范围广。

满族人偏好猪肉,视
猪肉为“福肉”。

《汉书挹娄传》记载:挹娄“好养彘,食其肉”。

挹娄是满族的祖先。

而北京地区因为地近塞外,故清代以前统治者都偏
好牛羊肉。

三、节日饮食习俗
据《北平风俗类征》记载,立春日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
饼卷而食之”。

显然,这里各种馅是受满族人饮食习惯影响的结果。

3.小年用麦芽糖祭灶神小年祭灶是中原地区的习俗,每年这天汉人用黄羊、红枣等祭灶,谓之“送灶神”。

《燕京岁时记祭灶条》中说:
“二十三祭灶,古用黄羊。

”满族本无此俗,入关后沿袭明代旧例,
清宫中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灶,要设供案、安神牌、香烛等。


品要用黄羊、麦芽糖等三十二种。

麦芽糖是从盛京内务府进贡的,故北
京一直称麦芽糖为关东糖。

另据金寄水记载,他家王府小年“供品包
括关东糖、糖瓜、江米糖、糖饼、桂圆、荔枝、红枣、栗子,以及草料、清水、香蜡、纸马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只黄羊,平放在一个
大木槽里,放在供桌后面,故称之谓‘黄羊祭灶’。

”可见,虽然小
年祭灶是汉人的习俗,但用麦芽糖祭灶却也融进了满族的特色。

4.端
午节食椴木叶饽饽端午节为汉族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


族传统要在这天裹粽子、向江中抛粽子,传说是为了喂饱屈原葬身江
中的鱼,以防它们损坏屈原的遗体。

所以,汉族在这一天都要吃粽子。

满族旧俗端午节食椴木叶饽饽,并以之祭神。

椴木叶饽饽是用椴木叶
包粘高粱米与小豆泥而成。

定都北京后,受汉人影响,端午食品中椴
木叶饽饽与江米粽子并举,但前者主要用于坤宁宫祭神,而后者则更
多地被作为节日食品来食用。

据乾隆十八年档案记载,从五月初一到
初五,弘历的膳桌上共摆了1332个粽子。

5.龙头节吃太阳糕龙头节,
又称太阳生日。

汉族农历二月二日龙头节,北方与南方民间有吃太阳糕、油煎糕点、撑腰糕和冻狗肉的习俗。

满族本无此俗,入关后,受
汉人影响,也开始盛行。

《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中记载:“京师于
是日(二月朔)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
而卖之,曰太阳鸡糕。

”虽仿汉俗,但是满族又有自己的坚持,满族
人不食狗肉,因为狗对满族人有着特别的意义。

据《建州闻见录》载:“建州女真人有以狗为始祖者,禁宰杀,时穿狗衣者恶之。

”《吉林
乡土志》亦云:“恐妨害神祖也。

”反映了女真人的某些氏族曾以狗
为图腾而加以崇拜并禁宰杀的史实,后来狗肉逐渐成为满族的一项饮
食禁忌。

四、饮茶与饮酒文化
满族人一般不好饮清茶。

因茶叶出自温和潮湿的南方,而关东地区,
荒寒闭塞,不但不产茶,还交通不便,要喝清茶是不容易的,所以平日
人们多喝“糊米茶”,即把稷米炒糊后冲水喝。

这种“茶”味道浓醇,开胃健脾,有助消化。

入关后,京旗满族受汉文化濡染深厚而嗜好饮茶,并常以饮茶品茗为雅事、乐事。

清德宗光绪皇帝平日“嗜茶,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足云花,最工选择”。

普通八旗官民“虽官至三
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
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

满族是一个喜爱并擅长饮酒的民族,其
早期主要出产以糜子酿造的“米儿酒”,到明朝末年,开始盛行以高
粱等酿制的烈性烧酒。

满族入关前并无专门的饮食典章制度,也无等
级之分。

入关后,“顺治初年……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别奸顽。

年高德劭者上列,纯谨者肩随。

差以齿,悖法偭规者毋俾参席,
否以违制论”,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旧制,接受了汉族的饮酒礼仪。


族交融从来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

入主中原的满族,在竭力维护本
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接受比自己先进的汉文化。

与此同时,汉文化凭着它巨大的包容性,在与满族文化的持续接触、碰撞中,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完善。

清代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