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美食探索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

少数民族美食探索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美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
本文将从地域特色、主要特点和代表菜品三个方面,探索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
一、地域特色1. 藏族美食藏族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他们的美食主要以高原特色为主,如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等,其中糌粑是非常典型的藏族美食,它是由糌粑面搓成的糕点,可以作为主食或者小吃。
2. 傣族美食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缅甸地区,他们的美食主要以米饭、水果和热辣椒为主,如傣酒、傣香炒虫等,傣香炒虫是傣族特色菜品之一,它是用嚼碎的竹虫和炒熟的春笋一起炒制而成,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3. 哈萨克族美食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他们的美食主要以牛羊肉、牛奶和馕(一种面食)为主,如炒牛肉粒、炖羊肉等,炖羊肉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通过将羊肉与馕一起炖煮,使得羊肉鲜嫩多汁。
二、主要特点1. 多样性少数民族的美食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表现出多元化的风味和口感,给人以独特的美食体验。
2. 特色鲜明每个少数民族的美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味,反映了他们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非常与众不同,具有很强的辨识度。
3. 以农副产品为主由于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农牧区,他们的美食主要以农副产品为主要食材,如高原上的牛羊肉、青稞等,这些食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
三、代表菜品1. 糌粑糌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它由糌粑面搓制而成,口感酥脆,搭配酥油茶一起食用,味道独特。
2. 傣香炒虫傣香炒虫是傣族的传统美食,用嚼碎的竹虫和炒熟的春笋一起炒制而成,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3. 炖羊肉炖羊肉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通过将羊肉与馕一起炖煮,使得羊肉鲜嫩多汁,非常美味。
结语: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多元文化。
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味蕾享受。
56个民族饮食风俗画卷,波澜壮阔,史上最全!国人必看~

56个民族饮食风俗画卷,波澜壮阔,史上最全!国人必看~ 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回族·面点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苗族·酸鱼汤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傣族·猪肉干巴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傈(li)僳(su)族·漆油炖鸭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
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习惯与实践

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习惯与实践引言中国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而闻名于世,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中国境内共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饮食习俗和传统饮食文化,这些习俗和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以及他们实践这些习俗的方式。
壮族——榨茶文化H3 壮族的饮茶习俗壮族的榨茶文化是壮族人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榨茶是壮族人民对来客表达喜欢之情的一种传统方式,象征着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款待。
壮族榨茶时会使用特殊的茶具,将绿茶叶或茉莉花瓣装入木质茶桶中,然后倒入沸水,用长木杓搅拌,使茶汤澄清。
榨茶时,壮家姑娘们会穿着传统的壮族服装,手持扁担,金项圈,以表达出对客人的敬意和友好。
H3 榨茶的历史和传承榨茶在壮族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据说在过去的岁月里,壮族人们常常把榨茶作为一种节日喜庆或迎新送旧的重要方式。
每年的正月十五,壮族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榨茶,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庆祝。
榨茶的传承也是壮族文化的传承之一,许多家族将制作榨茶的技术一代代传承下来,以保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奶茶文化H3 哈萨克族的奶茶习俗哈萨克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奶茶文化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萨克族的奶茶有着独特的做法和味道,被誉为哈萨克族的“国饮”。
哈萨克族人民认为奶茶是社交和款待的象征,因此它在社交场合和节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哈萨克族人民制作奶茶时会使用马奶、奶粉、茶叶和盐,将这些原料混合并经过煮沸后,奶茶就制作完成了。
H3 哈萨克族奶茶的文化意义哈萨克族的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还代表着哈萨克族人民的精神和情感。
哈萨克族人民通常把奶茶看作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象征,因此在重要的社交场合和庆典中,他们会以奶茶作为对客人的款待方式。
此外,哈萨克族奶茶还被认为是增强体力和提供营养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哈萨克族的牧民中尤其受欢迎。
藏族——酥油茶文化H3 藏族酥油茶的特点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饮食文化以酥油茶为代表。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
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牲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
假设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华北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习俗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假设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蒙古人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在做手抓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各个民族的美食特色

各个民族的美食特色
1、汉族饺子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汉族也是唯一一个,从历史到现在从未中断过的民族。
汉族的主食非常的丰富,比如小麦,水稻等等,腐蚀的话多以蔬菜肉类以及豆制品为主,而汉族最具有特色的小吃代表就是饺子了,而光是一种饺子的话,里面的馅料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饺子的吃法也是不一样的,有水饺有煎饺,还有酸汤饺子等等。
2、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传奇色彩的民族,尤其是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更是让人心神向往,蒙古族的人民一日三餐每天都离不开的是奶和肉,光是用奶制作出来的食品就数不胜数,而烤全羊更是该民族的一大特色,也是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
3、回族面点早在13世纪的时候,就有大批的穆斯林从中亚地区迁入到了中国,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之后,通过通婚等方式和因素,逐渐的有了现在的回族,而回族最有特色的小吃就要数他们的点心了,绿豆皮,清真万盛马等等都非常值得尝一尝。
4、苗族酸汤鱼说到苗族用一个词去形容那就是载歌载舞多才多艺,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挑花刺绣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影响。
而苗族多喜欢吃酸味的菜肴,酸汤基本是每家每户必备的。
少数民族食俗2

彝族食俗(657万人)
• 主要居住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 主业:农业,间有畜牧业 • 1、主食
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金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 疙瘩饭 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 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 并可以久存不变质
白族凉粉の
四、中南与东南少数民族食俗
• • • • 壮族 土家族 黎族 高山族
壮族食俗(1549万人)
• 壮族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主 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 • 壮族以农业为主,日习三至四餐,喜爱甜食,大 米和玉米为主食,肉食主要为猪、牛、羊、鸡等, 有些地区爱吃狗肉和野味。壮族好客,如有客来
• (3)所用蔬菜原料,除了白菜、萝卜、竹 笋、瓜果外,还有野生青苔,以青苔入菜, 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 (4)所用调味料,也大量选择香茅草、酸 果和野生花椒等。
主要饮品—酒
• 嗜酒是傣族的一种古老风俗,在公元12世 纪就有咂酒之俗,酒已成为宴客必备之物。 近现代以来,饮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 晚两餐多喜饮酒少许,遇有节庆宴会,必 痛饮尽醉而后快,且饮酒不限于吃饭时, 凡跳舞、唱歌、游乐,必皆以酒随身,边 饮边歌舞。所饮之酒多系家庭自酿,傣族 男子皆善酿酒,全用谷米酿制,一般度数 不高,味香甜。
傣族食俗(103万人)
• • • • 主要居住地: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 主业:农业; 风格:糯香、酸辣 主食:稻米---粳米和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
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 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
• 信仰:小乘佛教 • 餐数:大多日食两餐
各民族饮食文化

藏族
藏族,雪顿节,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 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 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藏喜好糍(ci)粑、青 稞酒、酥油茶。藏族是个有信仰的民族。
藏族服饰的组成部分、服饰造型、服饰材料、服饰色彩和服饰图案物化,服 饰文化中的性别服饰符号、年龄服饰符号、社会地位服饰符号、季节时令服 饰符号、职业服饰符号、民族服饰符号、用途服饰符号、宗教服饰符号等各 个符号系统是藏族人民众多社会因素的显著标志。
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糕点、冰 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 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 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 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自然美在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中占据中心位置;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 统表现出“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的理念;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 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其民族特色鲜明,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 加快了大众化步伐。
布依族
贵州布依族“杀鸡待客”的习俗别有风趣。为客人宰杀的 鸡,鸡肠子必须保持完整,剥开清洗后,不得切断;切鸡 块时,鸡块必须和来客的人数相等;切鸡块有一定的顺序, 先切鸡头,后切鸡翅,最后切鸡身.待客时,主人先将缠 有鸡肠子的鸡头、鸡脖子和一些鸡血、鸡肝献给来客中年 龄最大者,表示肝胆相照,肠(常)来肠(常)往。等客 人吃了鸡头,大家才开始用餐,这就是有名的“鸡头敬 客”。
彝族
彝族以燕麦、洋芋等为主食。蔬菜有青菜、葱、 蒜、蔓菁等。茶和酒为彝家的最佳饮料。肉食以 坨坨肉为主,色香味美,风味独特。
纳西族
纳西族以小麦、玉米、大麦等为主食。肉食有牛 肉、羊肉、鸡肉、猪肉等,以水煮为主,佐料较 少。浓茶、苏里玛酒、包谷酒等是纳西人家待客 的上等饮料。蔬菜种类较多,多晒成干菜,以备 冬季食用。
各个民族的饮食习惯

藏族
藏族以青梨、小麦为主粮,(河谷地区还有稻谷、玉米等)。
以酥油、糌粑为主要日常饮食。
酥油茶是藏家待客必不可少的上等饮料。
此外,青梨酒、酸奶、奶茶也是藏家待客的饮品。
同时以牦牛肉、羊肉、琵琶猪肉等为主要肉食。
蔬菜有洋芋、白菜、青菜、蔓菁、松茸、一窝菌、露山菌、扫把菌、猴头菌等。
*纳西族
纳西族以小麦、玉米、大麦、荞麦等为主食。
肉食有牛肉、羊肉、鸡肉、猪肉等,以水煮为主,佐料较少。
浓茶、苏里玛酒、包谷酒等是纳西人家待客的上等饮料。
蔬菜种类较多,多晒成干菜,以备冬季食用。
*僳僳族
僳僳族以玉米、小麦、荞麦为主食。
有玉米粥、玉米花、玉米粑粑、面果饭等为日常食品。
主要肉食有猪、牛羊和鸡等。
食肉不重炒,讲究块大,煮沸时间短,保持鲜嫩可口。
有茶、酒等饮料,酒以自酿为主。
*彝族
彝族以苦荞、燕麦、洋芋等为主食。
蔬菜有青菜、葱、蒜、蔓菁等。
茶和酒为彝家的最佳饮料,以自酿荞麦酒为名酒。
肉食以坨坨肉为主,色香味美,风味独特。
面对着主人真诚的笑脸,喝着纯净香甜的青梨酒,或者淳香可口的酥油茶,品着具有独特风味的香脆可口、酥而不腻的各式糕点……这一切定能让您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个少数民族饮食习惯
1、白族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须到井边“汲新水”。
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
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2、苗族饮食习惯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3、回族饮食习惯
回族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喜欢吃甜食,在菜肴中回族喜欢吃羊肉,对羊肉特别的感兴趣。
4、东乡族饮食习惯
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
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
5、白族饮食习惯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
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
白族人民喜好饮茶。
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后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
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
”
6、纳西族饮食习惯
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7、怒族饮食习惯
怒族的主食是玉米,兼食大米、荞麦、大小麦、天仙米、小米等。
肉食主要有猪、鸡、牛、羊、鱼及猎获的野味。
蔬菜有青菜、白菜、南瓜、萝卜、芋头、洋芋、红薯、洋丝瓜及各种采集之物。
佐料有辣椒、葱、姜、野花椒、蒜等。
甜食以蜂蜜、蔗糖为主。
水果有甜桔、柿、黄果、桃、李、梨及芭蕉等。
8、塔塔尔族饮食习惯
塔塔尔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中午为正餐,早晚为茶点,日常饮食离不开面、肉和
奶,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作成特殊食品。
素以烹调著称的塔塔尔族妇女善于制作各种糕点。
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以可口驰名。
节日和待客食品除了抓饭外,还有用奶酪、杏干、大米和用南瓜、肉、大米焙烘的两种糕点:“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是塔塔尔族特有的风味食品。
9、乌孜别克族饮食习惯
乌孜别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
面食以馕为常见,其做法与维吾尔族烤馕方法大同小异,民间烤馕有油馕和肉馕之分。
除油馕和肉馕外,还有窝窝馕、片馕等数种。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相互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
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乌孜别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较简单,多以切小块的馕泡奶茶。
乌孜别克族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用来招待贵客,食用时一般情况下用手抓食;米肠子,乌孜别克族传统小吃,用羊肠、加米和佐料等灌制而成。
10、瑶族饮食习惯
瑶族食物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芋、粟、麦为辅助食物。
常食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萝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番茄等。
此外,还按季节采摘竹笋、蘑菇、木耳、香菌等作为菜食。
瑶族喜欢自制豆腐,特别是湖南瑶族自制的"豆腐圆",鲜嫩可口,是节日佳肴。
瑶族制作腊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腌制的"鸟酢",是一种有名的风味小吃。
糍粑亦是瑶族传统的风味小吃,是节日食品。
瑶族有喝酒嗜好,不少地方男子饮酒用碗不用杯,特别是节日喜庆,终日痛饮。
打油茶是瑶族一种饮食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