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能够体验到独特的味觉享受。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的起源、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传统菜肴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传统饮食的起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食材选择和独特的烹饪技巧,这些都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农业传统。
中国的饮食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代,当时中国人开始养殖和种植一些主要的农作物,比如小麦、稻谷、大豆等,为后来的饮食提供了基础。
同时,中国的传统饮食还受到了地理、气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味独特:中国菜肴的烹饪过程中注重调味品的选择和搭配,如酱油、醋、花椒、姜蒜等。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调味风格,体现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
2. 色香味俱佳:中国菜肴注重色、香、味的协调,追求菜肴的美学效果。
比如糖醋鲤鱼红亮可口,麻辣火锅飘香诱人。
3. 营养均衡:中国人有“色、香、味、形、器”五个要素的要求,不仅追求美味和美观,还注重菜肴的营养搭配和均衡,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
4. 礼仪意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仪式感,如宴会上的敬酒、进食顺序等。
食物被视为凝聚亲情和友情的纽带,体现了中国人对待食物和饮食的尊重。
三、代表性的传统菜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许多代表性的传统菜肴,每个菜肴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1. 北京烤鸭: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北京烤鸭具有外酥里嫩、色香味俱佳的特点。
它需要经过精细的烹制工艺和独特的调味,才能保持鸭肉的鲜嫩多汁。
2. 四川麻辣火锅:四川麻辣火锅以其独特的调料和火候控制技巧而闻名。
它将多种麻辣调料融合在一起,辣味浓郁,让人垂涎欲滴。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史、特点、传承等方面展开浅谈。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食文化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食无小饱”的饮食理念,强调均衡、适量的饮食方式。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烹饪书籍和菜谱,如《食经》《钓台秘诀》等。
唐宋时期,饮食文化更是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名菜和名厨,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时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
中国人重视食材的选择和合理搭配,追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
其次是烹饪技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拥有广泛的烹饪方法和技巧,涵盖了炒、炸、煮、烧、蒸、烤等多种烹饪方式,从而使食物的口感、颜色和香味得到最佳的体现。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强调饮食的文化意义和礼仪性。
在中国,饮食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中的食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以家庭为基础,从祖辈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烹饪风格和传统菜肴。
此外,许多地方还拥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技艺,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粤菜、江苏的淮扬菜等,这些地方性的烹饪文化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饮食文化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融合和创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快餐文化的兴起和西式饮食的普及,使得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逐渐边缘化。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人们重视健康饮食和优秀烹饪技艺的传统,提高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饮食的起源、烹饪技艺、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摄取食物,满足肉食和素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系。
饮食的起源与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北方人主要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食。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地域多样性的特点。
二、烹饪技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讲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烹饪风格和口味特点。
其中,川菜擅长辣味,粤菜注重原汁原味,湘菜以麻辣而闻名,鲁菜则以糖醋口味为主。
这些菜系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厨师们对烹饪技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比如,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以炒、煮、炸、烧等方式为主,烹饪温度、火力的掌握精准,让食材的味道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腌制、熏制、蒸制等独特的烹饪技艺,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三、饮食习惯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饮食是社交的重要方式,宴席上的饭菜种类繁多,五味俱全,寓意着吉祥和福气。
古代的皇宫宴会更是十分讲究,每道菜品都讲究色、香、味、形的搭配和协调。
而在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中,主要以主食和配菜为主。
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配菜以肉类、蔬菜、豆腐为主,营养搭配合理。
另外,古代的饮食习惯还受到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比如,佛教对饮食有特殊要求,讲究素食和清真饮食,追求清静和清洁。
道教则强调草木为本,注重饮食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宗教信仰上的要求,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
四、饮食文化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
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
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
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
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传统饮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

传统饮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传统饮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不仅反映出中国人民对食物的独特追求与品味,更传承着中国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传统饮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
一、传统饮食的特点及意义传统饮食是指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1.1 营养均衡与养生传统饮食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饮食的平衡和养生。
充分利用各种食材,粮食、蔬菜、水果等搭配合理,以确保营养的全面摄入。
例如“五谷杂粮”,即以稻、谷、豆、麦、菜的搭配为主,从而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这是中国传统饮食的一大特点。
1.2 敬重食物与节俭意识传统饮食注重敬重食物、节俭意识的培养。
中国人民常常通过各种仪式和礼节来表达对食物的敬重,如祭拜先人时,会将美食摆放在祭坛上,以示对祖先的尊重与感恩。
同时,中国传统饮食也强调节俭,尽量不浪费食物,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
这种节俭的意识不仅减少了食物的浪费,也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3 社交与交流传统饮食是中国人社交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习惯以饭局、宴会等形式来招待客人、庆祝节日,通过共同进餐的方式来增进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这是传统饮食的一种特殊方式。
另外,在中国,餐桌礼仪也非常重要,人们会通过掌握正确的餐桌礼仪来展现个人素养和修养。
以上就是传统饮食的特点及意义,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并对今天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是指由中国古代文化演变而来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与制作方法等,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2.1 以谷物为主,追求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如大米、小米、玉米等,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谷物的重视与珍惜。
中国人民认为谷物是维持生命运转的基础,将其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了饮食文化中,强调谷物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这一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以及饮食习俗等多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技艺古代中国人注重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技艺,注重均衡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食材选择上,古代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五谷丰登”。
他们追求食物的多样性,将五味原则应用到菜肴的烹饪当中,以达到口味的协调和营养的均衡。
古人常常选择鲜嫩的蔬菜、鱼肉、禽蛋等作为主要食材。
在季节变换中,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令选择不同的食材,以追求鲜美的口感和充足的营养。
同时,他们还注重烹饪技艺的多样性与精湛程度。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如炒、烧、煮、炸等,为食物赋予了不同的风味和口感。
二、餐桌礼仪古代中国讲究餐桌礼仪,将之视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宴会或重要场合,餐桌礼仪更加重要。
古代贵族和士人有着独特的用餐礼仪,如乐餐、觞饮等。
大家要依照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在用餐中表现出相应的规矩和礼仪。
在餐桌上,人们常常用筷子代替刀叉,这种用具不仅灵巧方便,而且能够减少食物的损耗,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古代人们重视餐桌上的审美和色彩搭配,追求菜品的调配和摆设,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食盛宴。
三、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他们特别注重食物的烹饪和味道,并将之视为一种享受的方式。
无论是尊重材料的原味,还是通过烹饪过程中不同的加工手法赋予食物丰富的口感和风味,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风雅致的生活态度。
其次,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与社交的结合。
他们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共进美食,借此增进感情、交流思想。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者庆典活动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也会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如团圆饭、赏月赋诗等,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
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中国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饮食观念与食材选择在古代中国,人们对饮食有着独特的观念与追求。
他们注重饮食的卫生和营养,认为“味以鲜为尚,色以淡为美”。
古人倡导“五谷丰登”的理念,强调谷物的重要性,将米饭作为主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在古代中国的食材选择中,人们注重季节的变化,根据时令选择食材。
夏季人们偏好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瓜果类;而冬季则更欢迎温热养生的食物,如肉食、豆类等。
此外,中国古代也非常注重药膳的研究与运用,认为食物和药物可以相互辅助,起到保健的作用。
二、餐饮文化与餐桌礼仪中国古代的餐饮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人们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和享受。
在古代宴席上,餐桌的摆设非常讲究,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餐具的选择也颇具讲究,如瓷器、玉器等。
另外,餐桌上的礼仪也是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讲究宴席的座次和宾主的礼节,尊重长辈和宾客的身份地位。
古代人们常常使用“食不言色,寝不言质”来形容饮食中的修养和克制。
三、饮食习俗与节日食品在古代中国,人们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都有着特定的饮食习俗。
例如,春节时人们必吃“年夜饭”,寓意新的一年大家一起团圆。
清明节时要吃“清明粿”,寓意祭祖和纪念先人。
中秋节时则必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祈福。
此外,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还与婚嫁、生育等重要的人生仪式相关。
比如,新娘在婚礼上要糖豆入床,以求生育多子多福。
这些习俗和节日食品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团结、祈福和繁衍的美好愿望。
四、名厨与烹饪技艺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名厨和烹饪技艺。
名厨的烹饪技艺被视为一门艺术,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烹饪家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很多古代烹饪技巧和食谱。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体系,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素食为主:中国的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注重蔬菜、水果、豆类等食材的烹饪。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和谐的追求有关。
2.重视健康和进补: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健康和进补,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营养的平衡。
在烹饪过程中,各种食材的搭配和烹制方法都体现了对健康的关注。
3.“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文化追求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同时要求菜肴具有香味和美味。
这也是中国烹饪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五味调: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五味调,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和协调。
在烹饪过程中,五味调不仅使菜肴口感丰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和平衡的追求。
5.奇正互变的烹调法: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法多样,包括炒、炖、煮、炸、蒸等多种方式。
这些烹调方法不仅使菜肴口感各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变化和适应的重视。
6.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关注食物的口感和营养,还注重食物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人们也追求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7.地域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这些地域特色与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8.民族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这些民族特色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有关。
9.文化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还通过华侨、留学生等渠道传播到海外。
在海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中国餐饮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摘要: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本文先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再次浅析探讨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民族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文化,孙中山先生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后于人,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以汉族为代表的、经历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进步的饮食文化究竟有哪些民族传统呢?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西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之分,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
“以粮为主”一是指“粮”的地位重要,必不可少;二是指“粮”的食用数量众多。
依据原料的不同,中国人的饮食分为米类、麦类和杂粮类,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
没有副食佐餐,主食的食用将受到影响。
中国的副食品非常吩咐,除了最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蔬菜、豆制品、咸菜、泡菜、腌腊制品等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肴。
搭配方式多种多样,因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的来说有“三多三少”的传
统:主副食配合中,谷食多,菜食少;菜食用料上,蔬菜多,肉品少;肉品选用上,猪肉多,其它少。
这种饮食配置与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中医“得谷者得昌”的理论有关。
2“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
中国人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会用火烧烤食物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它大大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和损耗,有益于营养的吸收。
中国古代先民无疑最先体验到了这一点。
《吕氏春秋•本味》篇就将熟食、熟食的意义和作用表述的清清楚楚:“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
恶臭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其意思是说,在烹饪中,水和火的作用很大。
锅内的多次变化是靠火来控制的。
掌握火的规律,通过时而文火时而武火、区别情况调节火候的手段,可以去除水君、食肉、食草三种动物中的腥味,使食物的味道佳美。
可见那时人们就已将熟食、热食作为调制食品的指导思想了。
虽然中国人很早就习惯饮用熟食、热食,但他们并不排斥生、冷食品。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有些食物原料,本身就具有极其鲜美的味道,如果加以烹饪、放了调料反而会破坏其本身的滋味,于是便有了吃其“本味”的讲究,做本味菜的理论与实践。
所以在中国人的饭桌上生、冷食品也并不罕见,如生鱼片、葱、姜、蒜、香菜等等。
3、“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
常言道:“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
的确,中国菜肴各地不
同,风味多样。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各地条件有异。
这为中国菜肴的多样化的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国菜肴的地方风味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就已初现端倪,至唐宋时期中国烹饪风格流派已初具雏形。
我国有八大菜系,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历史悠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文化底蕴浓厚;川菜采巴蜀丰富的物产,烹巴蜀之美味,“七滋八味”尽在其中;湘菜,香甜酸辣,诸味俱全,风味浓郁;徽菜古色古香,河鲜家禽,尽入其味;浙菜南料北烹,味贯南北,清鲜爽脆;闽菜清鲜和醇,色香味形,无一不备;粤菜清淡鲜活,博采众家,影响深远。
中国菜系之多,风味流派之众真可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无疑,也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风味佳肴才赢得了“食在中国”的美誉。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可见口腹之欲中却寄托、包含着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人格和修养的集中体现,它具有人性、理性和超越性的特点。
那么这种人文精神如何体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呢?
《孟子.告子上》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者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孔子在《论语.雍也》曾今称赞颜回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也,贤哉回也。
”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中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可见对于那些有人格追求的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国人要的是君子的人格,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将饮食和其人品联系起来,赞其安平乐道的品行,而不是简单的饮食评价。
陶渊明在“五斗米”更显其清高孤傲,儒家文化引导着人们的饮食理念就是不食嗟来之食。
“投之以桃,报之以理。
”一肉之恩比谢,一饭之恩必报。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文情怀更体现在任何一个宴席,不管什么目的大家都会坐在一起,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礼貌、友善、团结、其乐融融的氛围。
人们举杯相敬、让菜、劝菜、分享各自内心美好的事物和痛苦的事,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礼让又互相尊重的美德,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文化活动中。
吃喝宴饮,不能简单地为了果腹,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媒介之一,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饮德食合、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饮食所具有的独特的“抒情”功能,同时伴随其产生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M]页2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73年版
《史记》[M]页2153-2154,中华书局,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