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
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
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
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
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篇一: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
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
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
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
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
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简答题1.什么是饮食文化?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
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
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
“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讲究五味和黄五色中国文化中,食品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被称为“五味”,并与五行相对应。
五味的搭配可以改变食品的味道,既好吃又有营养。
而在食材的颜色方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药物。
因此,中国烹饪讲究黄、白、黑、绿和红五色,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如黄色代表好运、白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辟邪、绿色代表健康、红色代表热情。
二、强调食物与生命的关系中国人认为食物与生命密不可分。
他们相信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同时也能治疗某些疾病。
在饮食文化中,食品的名称常常被用来描述它们的功效,如“力鸡汤”可以增强体力,“清肠饮”可以清理肠道,这些食品名称传递了食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尊重食材和餐具在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中,人们尊重食材和餐具。
食材必须经过仔细挑选和处理,以保存其原始的口味和质地。
而餐具则被精心挑选和制作,以确保它们与食物的口感相似。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细节,特别是在餐桌上,人们通常在餐巾、桌布、碗碟等方面下功夫,以展示对食材和饮食文化的尊重。
四、强调团体食用的意义中国人认为家庭、朋友和团体饮食是一种强化彼此关系的方式。
在中国,寿宴、婚礼和家庭聚会等场合通常伴有节日餐或宴席,以庆祝和分享身边的人和食物。
这种饮食文化强调尊重他人、分享快乐和团结在一起。
五、融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是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包括历史、神话、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异常复杂、博大精深的文化历程,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文化综合体。
在中国烹饪中,有很多特别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它们更具魅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迷人的文化形态,它汇集了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和文学等各种文化元素,与生命、感情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形态,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部分之一。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烹饪技艺逐渐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烹饪饮食文化。
同时,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了文化、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传承文化、表达民族心态的重要方式。
二、地域特色鲜明、多样性突出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在不同地域间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烹饪技艺、食材使用、饮食习惯都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此外,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还涵盖了各种民族和地域的饮食文化,如藏族烤牦牛肉、新疆烤羊肉串等,使得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更为突出。
三、食材创新丰富、营养价值高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食材使用广泛,从肉类、蔬菜、水产等各类食材,到不同植物的根、茎、果、叶、花、种子等,都有不同的烹炒方式。
同时,在不同的烹饪方式中,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也相当注重营养价值的平衡,如蒸、煮、熬、炖等烹饪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营养。
四、餐饮文化普及、体验性强在当下的中国,餐饮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健康餐饮、咖啡、西餐到快餐,各类餐饮业态的涌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借助于网络、媒体等手段,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美食文化的细节和特点,增强了对美食文化的体验性和感受力。
总之,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典型的部分之一。
它在不断的演变中,不仅仅成为了传承文化、表达民族心态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四季中的味觉盛宴。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在不断地历史传承中持续发挥作用。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化论⽂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学术界进⾏成果交流的⼯具。
那么⼀般论⽂是怎么写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浅谈中国饮⾷⽂化论⽂篇1 饮⾷是⼈类⽣存与发展的第⼀需要,也是社会⽣活的基本形式之⼀。
然⽽不同的⽂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观念和饮⾷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化。
中国饮⾷⽂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
它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从饮⾷结构、⾷物制作、⾷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审美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化,成为世界饮⾷⽂化宝库中的⼀颗璀璨的明珠。
西⽅的⼀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已的饮⾷习惯,形成精巧专维、⾃成体系的饮⾷⽂明。
中西⽅⽂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中西⽅不同的思维⽅式和处世哲学。
⼀、饮⾷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资源,使得我国的⾷物来源异常⼴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膳⾷结构就是以粮、⾖、蔬、果、⾕类等植物性⾷料为基础,主、副⾷界线分明。
主⾷是五⾕,副⾷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等。
所涉及的⾷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陆长和各种⽣物⼏乎⽆所不⾷,形成了令⼈眼花缭乱的饮⾷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吃的菜蔬有600多种,⽐西⽅多六倍。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一关键词:潮汕潮汕美食美食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一、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
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
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
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
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
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
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
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
潮汕是潮州菜的故乡,可是不论政府和高校、或是行业和企业,至今都还没有成立一个像样的潮菜研究机构。
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为汕头一项独特产业,营造一种人人关注饮食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专家学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饮食文化,对潮汕美食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色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或许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这无非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或是宴客的满汉全席之类的。
然而,孰不知它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亲友要吃红鸡蛋以示喜庆。
“蛋”是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殷切厚望。
每个人从周岁开始每个生日都要“吃”,结婚时更要“大吃特吃”,到了六十大寿,觥筹交错地庆生宴更是不可避免的喜庆之事。
这些“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人冷落叫“吃闭门羹”,混的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
中国人的吃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它更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蕴含一种深刻的社会意义。
亘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中国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
”其体现一种追求雅饮与雅食的意境。
又如孔子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安无求居,敏于事而慎于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者不受嗟来之食”。
体现一种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虽说中国饮食文化不单单只是在于各地的特色小吃,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忽视,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地理、气候、产物、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不同,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的地方菜系,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每一个菜系都代表了每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饮食口味。
晋代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
”说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会形成了独特的菜系:山东鲁菜系、四川川菜系、江苏苏菜系、广东粤菜系、湖南湘菜系、浙江浙菜系、福建闽菜系、安徽徽菜系。
谈论中国的饮食文化,就要炫耀一下中国菜的雕刻工艺。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源于先秦的“雕卵”,到了汉魏有“调酥油”。
进入唐宋,技术就更加精湛了。
宋代的杨真人能用西瓜皮雕刻成人物、花卉、虫鱼的摸样,精巧可爱。
食雕能在菜肴上写字作画,甚至于雕花。
如在煮熟的猪蹄膀或五花肉,修成图形或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在其皮上刻出字样和花边,或是一些菊花、大丽花等花卉。
更有在煮熟的乳猪腿的皮上戳出鱼鳞花。
同时,中国菜粘砌的工艺多用于果品的造型。
唐时已有一种面塑艺术,著名的烧尾宴中就有一组“素蒸音声部”的面食,用面塑成70个蓬莱仙子,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华丽壮观。
当看到这一个个艺术品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让我更觉不可思议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中国的饮食礼仪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根据文献我们可知道,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同时,这种饮食礼仪也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对于饮食礼仪的分化,我们一般分为宴饮礼仪、待客礼仪与进食礼仪。
这些饮食礼仪的形成不单单一种形式、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的人与人的一种交流、联系,人的地位身份的表现。
在此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其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它不仅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全知道》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概说》
课程主讲人:许云和
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 __浅谈中国古代文化之饮食文化___
系别:文学系
专业:广告学
姓名:赵斯婷学号 0910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