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的饮食文化
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及其开发

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及其开发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
布依族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受到居住地降水、地形、光热、土质等影响,形成了布依族地区特有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以稻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为主,辅食以各种蔬菜和肉为主。
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尤其喜爱野味、糯食、酸辣、酒等。
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坡桑寨为例进行探析,围绕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进行阐述,并对坡桑寨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1、坡桑寨概况坡桑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德卧镇东北部,距兴义市约37 km。
坡桑寨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光热条件较好。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在400 m~1 400 m之间,常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无霜期较长,土地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
坡桑寨地处山区偏远地带,与外界交流较少,保存了大量的布依族传统饮食习俗。
这里居住着126户居民,其中,有117户布依族,9户汉族,是一个古老而典型的布依族村寨。
坡桑寨特殊的地理位置、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水热资源影响着其饮食文化的构成。
坡桑寨农作物产量丰富,各类农作物的生产为坡桑寨创造特色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坡桑寨有各种各样的野食美味、色彩鲜艳的花色糯米饭、美味香醇的糖酒等。
饮食文化作为风俗文化习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坡桑寨布依族传统物质文化生活的有力体现。
2、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坡桑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饮食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坡桑寨布依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一套具有民族性质特色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如独领风骚的野味文化、芳香四溢的糯食文化、回味无穷的酸辣文化、美味多滋的瓜薯文化、纯净透明的酒文化。
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坡桑寨居民生活中一幅美丽图画,给布依族传统饮食特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2.1 野味野味是坡桑寨布依族饮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长期食用的一类食物,它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贵州的饮食文化习惯有哪些

贵州的饮食文化习惯有哪些贵州民族饮食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贵州的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贵州的饮食文化习惯贵州人不怕辣:盐是百味之本,无盐则无味,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斤盐”的时代环境,使辣椒跃居为黔菜的百味之主。
贵州各民族在长期嗜辣的实践中,创造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红油及辣椒、糟辣椒、阴辣椒、胖辣椒、鮓辣椒。
贵州人嗜辣,人们往往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营养和特色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开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有多吃辣椒还可以预防癌症。
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
“打捞穿”意为走路无力,偏偏倒的样子。
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术,更由酸而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酸可分两大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味食品。
酸汤:有米水酸汤、番茄酱、鱼酱等四种。
其用料、制作有别,口味,风格各异。
牛别肉:这是生活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胞所钟情的一种传统佳肴。
“牛别”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的结合词,是指积存在牛胃及小肠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压榨出来的汁液。
屠牛时,剖腹后将胃及小肠中的草料取出,经过压榨、过滤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汁,入锅用适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黄绿,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别,以供烹制牛别菜的特殊佐料。
贵州特色美食与旅游路线

Grapefruit7331 Team贵州特色美食与旅游路线Guizhou's Featured Cuisine and Tourist RoutesGrapefruit73312024.10.22§贵州美食探秘,酸辣鲜香,尽享舌尖上的多彩贵州。
贵州美食探索01Contents目录§穿越千年古韵,开启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
文化体验之旅03§精心策划旅行路线,让每一步都遇见风景。
旅游路线规划0201贵州美食探索Exploration of Guizhou cuisine1.酸汤鱼:苗族美食代表酸汤鱼以独特酸汤烹制,年销量超百万份,是体验贵州风情的必尝之选。
2.丝娃娃:多样菜裹小饼丝娃娃以其精巧制作,包含十几种蔬菜,成为贵阳街头巷尾热销小吃,日均销量数千份。
3.梅菜扣肉:肥而不腻的经典梅菜扣肉色泽酱红,肥而不腻,年产量达百吨,是贵州餐桌上的传统佳肴。
地方特色菜肴品尝贵州酸汤鱼,以凯里红酸汤为基底,年销量超百万份,酸辣鲜美,是贵州美食的代表之一。
酸汤鱼的地域风味贵阳丝娃娃,小吃街必备,日均销量过万份,皮薄馅多,是游客必尝的地道美食。
丝娃娃的街头魅力遵义辣子鸡,百年传承,年产量达千吨,以其独特的香辣口感吸引无数食客。
辣子鸡的历史传承雷山豆腐圆,手工制作,日供应量稳定,口感细腻,是体验贵州民族风情的绝佳美食选择。
豆腐圆的传统手艺0102040302旅游路线规划Tourist route planning经典路线深度游五日游覆盖黄果树瀑布、西江苗寨、荔波小七孔,感受瀑布壮观、苗族风情与自然美景,日均游览3景区,行程紧凑充实。
经典五日深度游路线游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体验苗族长桌宴、侗族篝火晚会,深入了解贵州多民族文化,住宿特色客栈,增强文化沉浸感。
黔东南民族文化探索自驾线路精选推荐黔中自驾游,贵阳起止,途经安顺黄果树瀑布,5日行程尽享山水风光,日均车程2小时,深度体验贵州文化。
贵州菜式典故品味历史的美食之旅

贵州菜式典故品味历史的美食之旅贵州,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美食文化。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意创造了许多独特而美味的菜式。
这些菜式既融合了贵州本土的传统风味,又融入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巧。
它们承载着贵州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一道道充满故事的美食。
让我们一起踏上贵州菜式典故的品味历史之旅。
第一站,酸汤鱼。
作为贵州最有名的菜式之一,酸汤鱼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古代,贵州的一位土著部落的首领得到了一位神秘人的指点,创造了这道美味。
他将新鲜的江湖鱼和一些特殊的调料烹制在一起,再以酸味的酒酿汤汁调和。
于是,酸汤鱼应运而生。
如今,这道菜式已经成为了享誉全国的贵州名菜之一。
第二站,黔味鸡。
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的饮食文化被各种风味浸染。
黔味鸡就是这里的一道传统菜式,独特而美味。
传说中,黔味鸡的独家秘方是由一个老神仙所创造。
他用上等的鸡肉和当地特产的辣椒等调料烹制而成,醇香辣味令人陶醉。
无论是味觉体验还是文化背景,黔味鸡都是一道让人难以忘怀的贵州美食。
第三站,苗家酸肉。
贵州的苗族是这片土地上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
苗家酸肉是苗族传统的一道菜式,制作工艺独特。
苗家人将优质猪肉切成片,放入大缸中进行腌制,再添加特制的调料一同腌制。
腌制完成后,将酸肉在火上招呼,经过一段时间的炖煮,酸味和肉质的完美结合让人垂涎欲滴。
苗家酸肉融合了苗族的历史和风俗习惯,是一道文化与美食的交融体现。
第四站,喀斯特风味。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
这也让贵州成为了一个拥有丰富食材的地方。
贵州的喀斯特风味菜式以野山珍、海鲜等为主要食材,烹调技巧独特。
喀斯特风味菜式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展现贵州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
品味贵州的美食之旅,就像是一次踏足历史的穿越之旅。
这些菜式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而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则使得这些菜式成为了中华美食的瑰宝。
贵州省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文化

贵州省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文化
贵州省人民饮食文化中郊游特色的食辣、食酸和茶文化。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贵州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请各位仔细阅读下文。
贵州省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文化?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
大体说来,居住在平坝、河谷地带的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
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小麦、玉米、土豆、荞麦等粗杂粮为主食,很少时间能吃上米饭,只是在近几十年才有较大的改观。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
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
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
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
“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半酣,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笔者曾有幸在一苗族同事家品尝“剖汤”,留下深刻的印象。
贵州地区各族饮食文化,在“味”的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辣味是西南地区饮食的共同特点,云南十八怪的谚语中就有“无辣不成菜”
一条,不过,滇省的辣比起川黔来,还是要逊色一筹,这就主要体现在辣的程度和辣的风味上。
川省是油辣带麻,黔省是香辣带酸。
黔味菜的香辣带酸,有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
以上内容由提供,还望大家采纳。
下期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讲座中。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饮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特色的饮食,同时每个民族里的每个地区的饮食也有所不同!接下来就不妨和X一起来了解下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特点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
他们把粒大饱满的黄豆浸泡,然后拿到石磨上碾,一边推磨一边浇水,碾碎黄豆后流成生豆浆,然后将生豆浆放在纱布上过滤,放到锅里慢慢熬稠,取出拿到木模上压制豆腐,然后将青菜等蔬菜切细切碎,趁豆浆滚烫并且未完全凝固时倒入,用豆浆将青菜等蔬菜烫熟,放入食盐等佐料,待豆浆冷却凝固成豆腐后取出,放入芫荽、香椒、芝麻等佐料拌食,吃了能祛内火,清肺醒目,达到食、药两用的功效。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这个系统各个子系统中最显眼的。
“物质的第一性”,怒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各个民族交流、融合、承传、发展,在共性中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掘、保留、革新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使其营养更均衡,达到食、药、保健三位一体的功效,是改变民族饮食结构,弘扬民族饮食文化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使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刻、底蕴更为深厚,为创建旅游精品工程,打好域特色这张牌,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行之有效的举措。
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一些民族菜肴保留、推广,使其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强化营养均衡、口感独特,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贵州饮食资源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饮食资源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贵州作为一座美丽的山清水秀之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饮食文化。
本报告旨在分析贵州的饮食资源现状,并评估其潜力和发展方向。
1. 贵州饮食特色贵州饮食特色丰富多样,其中以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风味最为有名。
贵州特色菜以辣、酸、鲜、香为主要口味,以及多样的糟、腌、臭等独特形态。
2. 饮食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阡花菇、遵义腊肠、都匀儿鸡、安顺酱鸭等。
同时,贵州还是国内重要的茶叶产区,如毛尖、红茶等品种享有盛誉。
3. 餐饮业发展现状尽管贵州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迅速。
各类特色餐馆和小吃店纷纷涌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地方风味。
4. 饮食资源优势和潜力贵州作为一个山地多民族地区,其饮食资源在各类特色菜肴的原料和烹饪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贵州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也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
此外,贵州文化多元,多民族的交融促进了当地多元化的饮食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5. 发展方向和建议为了进一步发展贵州饮食产业,以下是一些建议:5.1 加强推广和宣传贵州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肴有待更好地宣传和推广。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级美食节、开展推广活动,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贵州特色饮食文化。
5.2 提高饮食服务质量餐饮业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饮食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强监管和培训,引导餐饮业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菜品质量和环境卫生。
5.3 挖掘饮食创意和绿色食材在注重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贵州的餐饮业也应积极探索新的饮食创意和绿色食材的使用。
通过创新菜品研发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食材,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
5.4 加强行业合作和交流贵州的餐饮业可以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餐饮业进行深入合作和交流。
通过学习其他地区饮食文化和经验,可以进一步提升当地餐饮业的发展水平。
结论贵州作为一个拥有丰富饮食资源和特色的地区,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山区,得天独厚地气候,提供了各种动植物(包括家养和野生)生长的最佳条件,而这些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动植物,又给各族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创造饮食文化的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贵州民族饮食习俗。
贵州民族饮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食辣、食酸和茶文化。
贵州人不怕辣:盐是百味之本,无盐则无味,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斤盐”的时代环境,使辣椒跃居为黔菜的百味之主。
贵州各民族在长期嗜辣的实践中,创造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红油及辣椒、糟辣椒、阴辣椒、胖辣椒、鮓辣椒。
贵州人嗜辣,人们往往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营养和特色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开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有多吃辣椒还可以预防癌症。
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
“打捞穿”意为走路无力,偏偏倒的样子。
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术,更由酸而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酸可分两大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味食品。
酸汤:有米水酸汤、番茄酱、鱼酱等四种。
其用料、制作有别,口味,风格各异。
牛别肉:这是生活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胞所钟情的一种传统佳肴。
“牛别”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的结合词,是指积存在牛胃及小肠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压榨出来的汁液。
屠牛时,剖腹后将胃及小肠中的草料取出,经过压榨、过滤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汁,入锅用适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黄绿,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别,以供烹制牛别菜的特殊佐料。
牛别肉是选用牛腿肉或牛千层肚(又叫牛百叶)洗净,肉切成丝或剁成末,千层肚切成片,炒或煮熟装盘,加上葱花、蒜泥、姜末、陈皮、芜荽、辣椒面、食盐等,最后浇上炼制好的牛别拌匀,即成一道美味芳香的民族风味菜肴。
牛别集百草于一体,并以牛的胃液酸化溶炼后提取的精华,其香味丰富,是人工无法合成的“液体味精”,且可健身治病,具有滋补润肺,清火提神之功效,故有“百草药”之称。
此外,黔东南的侗族种植糯米已有悠历史,尤其南部侗族地区盛产优质香糯米更是久负盛名。
由于香糯米多是生长在高山岭水田、土壤、水质、气温的特殊性决定其它能施做农家肥,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更是有便于贮存,方便热带、经济实惠的特点。
“食文化”是中国第一大文化;;吃的核心在于“品质”和“格调”,吃的品质:(1)原料的品质,(2)加工工艺的品质,(3)成形后的品质(色、香、味、美、形)吃的格调,狭义讲吃的氛围、习俗、环境、空间;广义就是吃的文化。
吃的目的和效果:(1)原始的吃是维持生命、充饥、温饱;(2)现代的吃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健康、美丽、聪慧、长寿。
(3)饮食的过程要快乐与健康!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人们食用添加剂,催长素等缴素,喂养过的畜禽,工业化肥种植的农作物等等,造成许多儿童性早熟,患肥胖症等。
从中也使人们意识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以现在人们都爱吃不被污染的鱼以及农村熟饲料喂养的猪肉等等。
因此开发和利用绿色食品必然成为大势所趋,这是人们消费心理和身体健康需要使然。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改善;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从吃饱、吃好的要求到,菜品丰富,营养健康,延年益寿,增智与美容等。
绿色环保,天然养身,一切都要自然,合谐,一切都益于“身心健康”,且在饮食和烹饪加工工艺上更注重过程。
“原料天然,工艺考究,制作料,快乐享用”。
烹饪技术是越来越现代化烹饪除讲技术工艺外,更要讲科学的调配与加工配伍禁忌,菜品除讲,色、香、味、美、形以外,还要讲营养,健康、卫生和规范。
在进入21世纪,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是否要认真反思一下,饮食与我们的生活品质,身体的健康成长,生命的质量的密切关系,人类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西式快餐”以及一些菜肴烹饪是不科学的通过油烹、煎、炸、爆、炒……在烹饪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疏果……其营养成分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原素,遭到严重的破坏,使菜肴营养破坏或丢失,除了满足吃的口感、美感外,没有其营养和健康的东西。
许多国内外游客到黔东南观光旅游,就是为了追求自然,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而黔菜,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菜,菜肴在烹饪过程多用水烹、水煮,清蒸、烧炖或清用水洗净后直接凉伴,配上蘸水,生吃这种朴实自然的饮食习俗和烹饪工艺,恰好能竟整的保存菜肴的营养,促进饮食的健康。
饮食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饮食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一切都要辩证施食,因地治宜,具体对象,具体补给;在养生和饮食文化上,道家法自然,主张多吃山珍和野果;儒家讲中正、互补、阴阳调和,补宜拾缺,仁爱互助;佛家提倡素食以修养身心,心胸豁达宽广。
贵州少数民族就是的习俗,多有歌舞相伴,许多一起快乐的享用,一切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回归自然,反朴归真是21世纪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和潮流,而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贵州黔菜却一直都遵循养……制造美味,创造健康,快乐共享,现在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白领,高薪阶层,更追求健康,营养美丽益智等消费时尚和饮食生活。
贵州黔菜因营养丰富,烹饪加工艺简单,吃法独特,恰具有“回归自然、反朴归真”等特点。
故我又叫“贵州黔菜”称为“贵州菜”其内含义有二。
“一、是代表贵州民族特色菜;二、是代表现代贵族生活与时尚潮流”而定位与定义。
其内含和用心还有许多……“医食同源”,医经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情补。
”说的就是我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就在我们每天的餐桌上,每天的“饮、食、起、居”中。
烹饪和饮食要树立“科学的养生观”。
以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是有所不同的,在此呢,小黄就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贵州侗族的饮食习俗。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
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
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贵州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
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首先我给大家谈一下一杂:一杂就是杂异的食源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
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剽香”之说。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
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
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
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
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其次就是二酸啦:无菜不酸侗族嗜好酸味,这跟苗族的嗜好是一样的啦。
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窜。
”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
这些酸味菜的特色可以用三点来概括:1、用料范围广。
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2、腌制方法巧。
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
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
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再次就是三欢:欢腾的宴席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
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
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这和苗族的“拦路酒”稍有不同。
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
而苗族呢是在客人进寨之前,必须按照苗族的规矩喝下用牛角盛的“拦路酒”。
不能喝酒的可要小心千万不要拿手去碰牛角,背着双手喝一小口就行,要不热情的苗族人可要非逼你喝下整整一只角的酒。
郎德寨并不大,但是他们的芦笙场却非常有名,当芦笙响起的时候,浑身戴满精美银饰的苗族女子就会围着跳舞,令人大饱眼福。
哪么进入侗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欢中有礼.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