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贵州省情论文(参考)

贵州省情论文(参考)

神奇多彩的贵州——是民族文化丰富,民族和谐团结的人间天堂【内容摘要】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当你看到侗族的鼓楼,唱过苗族的水酒,穿过布依族的土布,睡过水族的木屋后,你会发现这里是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更是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当你游过苍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走过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土,穿过万千多次的瀑布群,探过竭尽人类所有幻想溶洞时,你会发现,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

更是回归自然,避暑休闲,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关键词】悠久历史;和谐;民族文化;避暑之都;经济腾飞Magic colorful Guizhou-- Is a rich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harmony and unity of heaven on earth Zhang Chun Zhang Yao Zhang Xiang Zhang Yijun Zhang GuangyuanLuo Yi Li Peng Lin Long Yang Wuchao Chen Yinzhi Shi Chaokang (Bijie Institute of Mining Engineering, 09 grade 3 classes, Guizhou Bijie 551700)【Abstract】Guizhou is the great motherland in a treasure land,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south-eastern frontier, is a long history, multi-ethnic mixed, and some people staggered into a film populated province, is a higher elevation, latitude, Karst A typical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topography. When you see Dong's Drum Tower, sing Miao through the Buyi's handwoven cloth, slept in wooden aquarium, you will find here is equal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of the family, but also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100 cultural echo the garden is full of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inland mountainous provinces; when you swim Cangshan deep virgin forest, walked calmly bright purple soil, through the many thousands of waterfall group had to do all human exploration fantasy cave, you will find, here is the treasure ho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non-winter cold, summer without heat, scenery unique tourist destination. Is back to nature, summer leisure living is paradise on earth.【Key words】long history; harmony; culture; summer capital; economic take-off【内容】看不到大漠黄沙,听不到侬细雨,没有江南的秀丽玲珑或是塞北的豪气冲天,也没有青藏的明媚与神话,但贵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之地。

贵州省情论文

贵州省情论文

贵州省情论文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美丽而丰富多彩的地方。

它被誉为“中国的喀斯特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而闻名于世。

首先,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岩溶地貌,形成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化学风化过程。

在贵州,人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喀斯特山脉、深邃的喀斯特洞穴和清澈的喀斯特泉水。

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德水洞等景点是贵州省的标志性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

其次,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中国民族多元化的代表地区之一,其中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舞蹈。

贵州的民族文化是该省的一大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此外,贵州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这里有壮丽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和广袤的森林。

贵州的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非常适宜人们的生活和旅游。

梅花峰、贵阳花溪公园、黔西南都匀市等都是贵州的自然风光的代表。

最后,贵州省还注重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以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

此外,贵州还推动了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水电和风电等。

这些举措为贵州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贵州省是一个拥有丰富喀斯特地貌、多元文化和壮
丽自然风光的地方。

贵州省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提供了学习和探索民族文化的机会。

同时,贵州也致力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贵州省将会成为更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我喜欢水族的民俗文化

我喜欢水族的民俗文化

课程:中国各名族的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我喜欢水族的民俗文化院系: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09网络工程1班我喜欢水族的民俗文化摘要: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

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现今,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此外,借端和过卯、古朴独特的服饰、婚俗礼仪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的水书,字形与甲骨文和金文极其相似,至今还在水族地区广泛运用。

水书不仅是水族人民珍贵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世界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水族民俗文化水书一.水族发展历史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

13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13-17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水族”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

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在中国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谱写了光辉篇章。

1855年10月,潘新简领导水族人民武装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响亮口号,坚持斗争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国斗争。

1909年吴朝俊领导水、布依、苗等民族起义,提出“灭洋兴汉”,进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同志。

贵州省情论文范文

贵州省情论文范文

贵州省情论文1500字-搜狗问问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足以见得广阔的贵州土地上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民族众多、人杰地灵,是贵州这片17.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3900多万的人口。

我是一名贵州黔东南黎平侗族人,对贵州省情已初步了解。

例如: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遵义会址、红军四渡赤水遗迹、黎平会议会址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等等。

在学院的组织下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贵州的省情,谈谈我对学习省情的几点收获: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之一正视历史。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

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

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之二知晓资源。

土地资源:由于构成土地的要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贵州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土地类型的数量多,分布具有多样性。

森林资源:素有“宜林山园”的美称,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育了类型复杂的森林植被。

常绿落叶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湿润性的常绿林和半湿润的常绿林。

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个地区的森林面积合计仅占24%。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0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0毫米,但人均占有量约3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应该说贵州是一个贫水省份。

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降陡,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有关文化担当的议论文作文5篇

有关文化担当的议论文作文5篇

有关文化担当的议论文作文5篇文化本身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范围上,影响上都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而且自己也处于动态进化过程中。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有关文化担当的议论文作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文化担当的议论文作文1在这个时代里,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

英语,这个简单的26个字母的排列,却成为中国升学考试的一把钥匙。

但是汉语,这个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了呢?国外传来的节日越来越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圣诞节、万盛节、愚人节……每次在这些节日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到了如此热烈的氛围。

而我们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你还记得几个呢?再过几十年,是否还有人记得哪天还有个中国节日?中国的中医,在外国受到很高的重视。

美国甚至有一个国际中医研究中心。

而在中国,这样的研究中心可谓是凤毛麟角。

这样下去,中国的医术是否会在几代人之后永远浸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呢?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和相扑,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就风靡全球,而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武术却没能走向世界。

对此,我们是否感到一丝愧疚?当这些外来的语言、节日、体育项目等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的同时,是否也应给我们的国粹留下一席之地呢?悠悠五千年,大浪淘沙,中华文明享誉海内外,可今天中国文化的一席之地不是不给你留,而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有什么比坚持自己的文化更重要的呢?有哪个文明能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提并论呢?诚然,今天不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无可厚非,但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朋友,当你穿着西装,拿着刀叉,吃着西餐的时候;当你喝着咖啡用英文同别人交谈的时候;当你看着日本漫画,过着美国节日,练习着韩国跆拳道的时候,你是否能花点时间去感受我们传统的文化呢?中华文明不仅渊源于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到那时,你会发现这些更需要你去学。

因为,这才是我们的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关文化担当的议论文作文2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与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或许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吧!我这样想。

贵州省情论文2500字

贵州省情论文2500字
一 名族文化丰富多彩
要谈论贵州文化状况,每一项都必须追溯的远古时代,特别是贵州文化、民族,要把这一一说完,就得一一证明。
贵州文化大致可分为解放前文化和解放至今文化和当代文化。首先,原始文化中,著名的黔西观音洞文化,他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贵州高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可把历史追溯的距今24万年以前,并用大量的材料揭示了贵州丰富的史前文化。文中在《贵州黔西观音洞数据报告》中指出:“观音的文化”是一种文化系统。其次,从水城硝灰洞和盘县大洞遗址的猫猫洞文化,再到新石器时代。再次,还有最有名的夜郎的遗址和遗物的文化,也对贵州文化作了史前论实。
谈到民族,还要涉及到它的分布,元代可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明清两代的民族分布格局,在元代的基础上形成。据相关资料记载:贵州古老的民族有仡佬族的先民。布依、侗、水等民族的先民“百越”和彝族的先民“叟”,从春秋来到元代以前多次人口迁徙进入贵州,元代以后,元明至清,随着屯田制的推行,大批的外省人口迁入并留居贵州,除汉族人口外,还有满、蒙、回瞪少数民族逐步成为贵州的长居民族。资料显示,目前除汉族外,贵州海居住着45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还有在诗歌
方面也得到体现,例如苗族的“古歌”就是从诗歌的形式来叙述神话故事,可吟可唱。布依族的诗歌:形式多样,佳作如林。如《月亮歌》和《金竹歌》。侗族诗歌情感真挚、优雅细腻、感染力强,以“大歌”为其特色。彝族的《戈阿楼》,具有演唱特色,以上这些证明了贵州在远古时文化就已经丰富多彩了。
总而言之,这里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壮观。旖旎风光魅力,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民族风情、民间艺术的百花园、团结和谐的大家庭。花的天堂,鸟的天堂,人类的天堂。

论文,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

论文,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作者:余举伟学号:2008151317学院:体育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体育教育指导教师:唐国梁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2012年5月22日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曲靖师范学院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日期:2012.5.21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余举伟日期: 2012年5月25日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余举伟指导教师签名:唐过梁日期:2012年5月25日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对文山苗族芦笙舞进行研究,苗族芦笙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蕴藏着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艺术,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感染力;作为体育,它具备了健体强身的功能。

苗族芦笙舞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享誉中外舞蹈体现出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体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对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认识—谈谈湘西苗族鼓舞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2009420106809级信管二班:李颖来到湘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苗族鼓舞了。

它是在鼓中舞,舞中伴鼓。

形式之多样,内容之精巧。

鼓声响起,我也禁不住起舞了!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丰富,神秘极大了引起了我对湘西兴趣。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个了解并认识湘西苗族的重要窗口,我觉得它在湘西的民族旅游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到湘西,我们不仅仅想看看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也想融入湘西的民族风情。

鼓舞观赏性强,互动性高,花样多。

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鼓舞在湘西地区也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大湘西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它成功的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很好的与旅游联系起来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大湘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术,桑植民歌等。

更多地区应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宣扬,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联系,使独特的民俗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

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

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

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

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

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

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

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

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种情况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份,汉族占65%,少数民族占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由季羡林为总顾问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按文化类型分为燕赵、三晋、三秦、齐鲁、中州、荆楚、吴越、巴蜀、安徽、江西、松迈、闽台、岭南、滇云、贵州、塞北、甘宁、西域、青藏等19种地域文化,其中就有贵州,与其他地域文化有别。

据贵州著名历史、民族学家史继忠介绍,贵州从历史上来看是一个移民省,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区迁来。

贵州的汉族来自全国各地,汉代开始移民,明清大盛,近代又有新的移民,可谓“五六杂处”。

贵州是南方四大族系交会的地方,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族系,与他们的语言系属有明显对应关系,百越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氐羌属藏缅语族,苗族属苗瑶语族,濮人初步定为仡基语族。

从总体上看,汉族主要从黔北,黔东北,黔东方向移入,氐羌自西而东,苗瑶自东而西,百越由南向北。

在长期迁徙之中,相对对流,互相穿插,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又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

黔北和黔东北汉族移民较多,黔东南是苗族侗族交错,黔南和黔西南是苗族和布依族分布较多的地区,黔西北是彝族、白族、回族与仡佬、苗族等民族错杂,黔中则是汉族与其他民族共处。

正是因为贵州各民族由于杂居又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使得侗族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又保留得有原本的文化特征。

(三)侗族文化
贵州地形复杂,山重水复,客观上使某种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区域,形成“十里不同风”的格局。

在贵州少数民族中,普遍信仰的是“自然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农业祭祀,都发端于原始的信仰,现在统称为“民间宗教”。

侗族大歌是“山与水”的和声,傩戏、地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许多节日都与祭祀活动有关,保护自然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载歌载舞使生活快乐,社会和谐。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侗族诗歌的
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

侗族大歌、侗族刺绣、鼓楼、风雨桥等成为展示侗族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全省侗族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民族文艺品牌的重要途径。

(四)侗族文化的现状及未来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目前,侗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
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一些民族歌师一个个离世。

非物质文化“人死艺绝”、“人死歌亡”的状况有增无减。

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侗族传统文化呈现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现象。

如果说,由于发展的局限,贵州省相当一部分侗族地区至今还相当封闭,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还很低,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还有着适宜条件的话,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重心的西移,这种状况将迅速改变,但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将面临更严重的威胁。

21世纪是信息社会,面对随现代传媒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如何
应对立足,是一个严峻考验。

如何利用外来力量又能将当地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及进行这方面教育的骨干力量至关重要。

我们更希望培育新的“文化积淀场”;如定期举办民间文艺调演,聘请民间老艺人培养民族文艺新人等等都是对保护的一种具体的“接地气”,坚持贵州的侗族文化保护中发展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瑶佰村史》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