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讲义)
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这组古歌,包括《妹榜妹留》、《十二个蛋》、《兄弟分居》、《打杀蜈蚣》、《寻找术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八首歌。
《寻找木鼓》、《寻找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四首古歌,讲述的是苗族的各种祭祀仪式及其祭祀用品的来历。这四首古歌,可以在酒场上演唱,但主要是在家族祭祖时演唱。
演唱方式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MIAO ZU GU GE
传承保护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内容分类。
这组古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四首歌。《枫香树种》的内容,生动地叙述了万物和人类的起源与枫树的关系。在讲到人类的起源时,歌中唱道:“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语的音译,妹即“母亲”,榜H旷蝴蝶”,原意为蝴蝶妈妈。苗族古歌认为,人、兽、神共有一个母亲,她就是蝴蝶妈妈。古歌描绘了枫树如何生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又如何生了人类、兽类和巨神。
苗
族
历史渊源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本文仅为辅助写作,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所得,文章仅供参考。
一、引言音乐,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发展了数千年,代代相传,衍生出了许多风格优美、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成为了拥有丰富内涵和浓郁艺术气息的文化宝藏。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通过《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案的编写和推广,能够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元文化交流和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风貌备受人们的喜欢。
少数民族音乐既有量大、种类多、地域广、文化多样的特点,同时也有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
1、多元化风格中国境内存在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音乐艺术。
少数民族音乐由于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音乐表现形式、曲调风格、歌唱技巧和乐器演奏方面都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
无论是蒙古族的“呼麦”、藏族的“颂唱”、朝鲜族的“阿里郎”还是壮族的“山歌”,它们的表达方式多样化、节奏感强烈,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信仰文化等等。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现状分析尽管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十分显著,但却存在着许多传承上的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多元化文化形态的出现,少数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与传承。
在少数民族群体中,普遍存在缺乏音乐人才的问题,同时很多少数民族音乐曲目仅限于口传习俗,民间音乐教育机构也很少。
这些问题导致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困境和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威胁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案针对以上问题,一份名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教案得以编写和推广。
侗家儿童多快乐音乐介绍课件

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侗家 儿童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
创作音乐。
培养创造力:音乐教育可以激发侗家儿 童的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创作中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增强自信心:音乐教育可以让侗家儿童 在音乐表演中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展示
自己的才华。
促进侗家儿童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侗家儿童的审美能力,提
音乐创作:鼓励儿童自由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表演:组织儿童参加各种音乐表演活动,增强自 信心和表现力
音乐交流:通过与其他儿童、教师、家长等的交流, 分享音乐体验和收获,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侗家儿童音乐教育的意 义
传承侗族音乐文化
01
侗族音乐是侗 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传 承侗族音乐文 化有助于保护 和弘扬侗族文
02
歌词生动:歌词生动活泼,充 满童趣和想象力
04
乐器多样:侗家儿童音乐使用 多种乐器,如芦笙、琵琶等, 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06
传承文化:侗家儿童音乐传承 了侗族文化,让儿童在音乐中 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侗家儿童音乐教育的快乐体验
音乐启蒙:通过音乐游戏、舞蹈等方式激发儿童对音 乐的兴趣和热情
01
学校教育:学 校开设音乐课 程,教授音乐 知识和技能
03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4
家庭传承: 父母、长辈 传授音乐知 识和技能
社会活动:参 加各种音乐活 动和比赛,提 高音乐水平
侗家儿童的音乐表现
01 侗家儿童自幼学习音
乐,具有丰富的音乐 知识和技能
02 侗家儿童擅长演唱侗
族民歌,歌声甜美, 情感真挚
03 侗家儿童擅长演奏侗
论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论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何莎莎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1期【摘要】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当中,苗族文化是重要的分支。
苗族民间音乐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当中的一朵奇葩。
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文化的交融也在加快,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因此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对苗族音乐传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传承机制,增强苗族音乐的影响力并积极创新。
要将苗族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创作出真正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苗族音乐,使苗族音乐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以贵州苗族民间音乐为例,探索分析与苗歌相关的民族文化,分析苗歌歌曲的特征,分析探讨保护苗歌的方法与途径,以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贵州;苗族;民歌;传承发展;创新;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贵州苗族民歌简介根据传统的分类以及实际的作用,贵州苗族民歌具体可分为飞歌、酒歌、鼓歌等不同的类型。
以歌曲形式作为依据,则可以将其分为古歌、酒歌、劳动歌等。
在查找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考察情况,按照苗族民众的风俗习惯,可以整体将苗族民歌划分为下述类型。
(一)飞歌飞歌是苗族歌曲当中最有特色的一类歌曲,也是苗族民歌艺术当中的珍宝,一般在迎送宾客或者召唤情人时演唱。
飞歌的种类十分丰富,根据其用途又可分为喊歌、山歌等。
在不同场景中演唱的飞歌,节奏和形式也不同,比如,在野外演唱的飞歌,声调相对较为高昂,节奏也比较活泼,演唱时的音域也比较宽广,乐句结尾处的织体以单声部和多声部为主。
单声部织体通常采用男女声对唱的形式,感染力极强,一般在迎送宾客等场景中运用。
演唱者通常根據现场的情绪即编即唱,内容以表达感谢和颂扬为主。
(二)情歌在贵州苗族民歌当中,情歌的种类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其称谓也不一样,具体包括“野外情歌”“坐姑娘”“采花”等。
情歌的演唱者以未婚男女为主,歌曲的内容多为表达爱慕之情。
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解读

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解读袁 源(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3)摘要:苗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
苗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
苗族人用歌乐形式来交流思想和表现感情、讴歌美好生活,传承历史与文化,因此,解读植根于生活的苗族民间音乐,对更好地把握苗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苗族;民间音乐;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09)04-0007-03收稿日期:2009-9-18作者简介:袁源(1980-),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贵州黔东南素有 歌舞之乡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被迫迁入大山深处,他们大都分散居住在群山峻岭、深山峡谷之中。
俗语说,饭养身,歌养心。
苗歌成了他们丰富生活、交流思想和感情、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独有表达方式。
因此,苗族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以歌传文的独特表达方式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一般认为,艺术具有三大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审美功能。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一般来说多注重娱乐功能,强调乐音运动对耳朵的满足和享受。
但苗族音乐却是一个例外,它对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功能往往大于娱乐审美功能。
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创书面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各种艺术形式就承担了文化传承的功能,苗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门类之一,承载着丰富独特的苗族历史文化。
苗歌是苗族人民对自已的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的经验总结,它是苗族文化的有形表现。
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口相传,除了这种口头文学以外,苗歌作为特殊的听觉艺术,在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以歌传文成为苗族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
苗歌主要以歌谣为主,关于描绘苗族生活的歌谣有很多,苗族古歌、飞歌、游方歌、情歌、婚嫁歌、叙事歌、苦歌、反歌、丧葬歌等等。
这些歌谣以它们鲜明的旋律、流畅的曲调、深厚的意境来表现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苗族的生活文化史。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之间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
苗族音乐以独具特色的芦笙、芦笛和竹笛等器乐为主,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布依族音乐则以独特的竹笛、芦笙和口弦等乐器为主,节奏欢快、歌词含义深刻。
侗族音乐则以清脆悠扬的侗族竹筒琴和侗族竹笙为主,讴歌大自然和劳动生活。
瑶族音乐多以瑶族竹笙和瑶族唢呐为主要表现形式,节奏独特、韵味深厚。
壮族音乐则以壮族双声部民歌和牛角琴为主,以壮族歌谣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魅力,其传承与发展也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着历史遗产的也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多样性、传承、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概述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了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风貌。
贵州民族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调子和动感的节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布依族音乐则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节奏感。
侗族音乐注重情感表达,瑶族音乐则以其神秘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而备受瞩目。
壮族音乐则是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贵州文化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推动贵州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精神,是贵州文化传统的珍贵财富。
通过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贵州民族文化,促进贵州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苗族音乐文化苗族民歌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作者:张欣越王伟来源:《音乐生活》2024年第01期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据统计这里分布着56个民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缩小版”。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特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又有相似之处。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每个民族的音乐也别具一格,营造不同的音乐美,音乐都是相通的,人们总能通过聆听音乐,感受到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是什么。
贵州多民族的这个特点对于我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有重要的资源。
一、彝族的民族文化彝族是我国历史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彝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文字、礼仪、诗歌、舞蹈、音乐等。
彝族的文字主要有彝文和汉文两种,其中彝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其中贵州毕节和六盘水这两个地方的彝族分布最为广泛。
许多地域都有彝族村寨存在,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彝族人口多,致使当地汉族人都被彝化了,原本应该说本民族语言的汉族人,在彝族人多汉族人少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会说彝族语言,还会唱彝族歌曲。
比如,你走进贵州毕节,周围的彝族同胞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们都会说彝语,还会唱彝族歌曲,甚至一些汉族同胞在彝族同胞的影响和感召下学会了彝语,还能歌善舞,比一些没有接触过彝族文化、彝族语言的彝族同胞还了解彝族歌曲、彝族的节日,说起来头头是道[1]。
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庆年日等。
彝族还是一个酷爱诗歌的民族,所以很多歌曲的创作来源于诗歌、诗经等。
其中彝族的铃铛舞和竹竿舞,被当地人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影响相当大。
彝族的音乐文化无疑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独特、最富表现力的文化元素之一,它的多样性和深远性使得彝族的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并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
彝族民歌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彝族传统音乐形式。
它通常以彝族的母语演唱,从日常生活琐事到古老的传统故事,从甜蜜的情歌到悲伤的挽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既有深情款款的抒情诗篇,也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布依族音乐文化》优秀教学教案

布依族音乐文化布依族音乐,是我国布依族的传统音乐。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
布依族有3个土语区。
由于各聚居区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土语乡音以及与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等各种条件的差异,流传于各土语区的民歌呈现出形式多样、彩各异的特点。
第1土语区,包括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即红水河以北的蒙江、峨江、北盘江流域一带,这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在民间音乐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原有风貌。
这个地区的民歌以二声部的大歌、小歌和单声部的大调、小调最有特。
民间歌曲的类型大歌、小歌大歌大歌、小歌大歌多在庄重的聚会场合演唱,内容为迎送宾客、祝颂丰年、摆古叙事等。
用大嗓演唱,情绪开朗、豪放而庄重。
一般由歌头、正歌、歌尾3部分组成,歌词结构为5字4句的主体歌词后面加两句延意的补充,然后再反复前4句结束。
小歌多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演唱,内容多为情歌,用小嗓演唱,感情内在、真挚,音调柔和婉转,结构短小整齐,多以4句为一首,单二部曲式,分成独唱和重唱两个段落。
大歌、小歌两个声部的结合在民间世代相传,有约定俗成的3条规则:音上要求“上脆下莽”,旋律线要求“公母分明”,音程关系要求“两音相糍”像糍粑似地粘合之意,因而两个声部多为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等比较窄的音程,有时甚至整个乐句出现连续的平行二度,加之增四度音程的频繁出现,这种富有动力的音程结合和序进,形成其多声结构的重要特。
如下例:大调结构为上下句体,节奏平和,速度舒缓,旋律多为级进,演唱时常用滑音、波音和颤音。
流行于望谟的“尤阿勒”、“马保罗”亦属大调一类。
小调基本上是一个乐句的多次变化重复。
常以最低音起唱,作阶梯式(或波浪式)上行到最高音;旋律进行比较自由,常随歌词和情绪的变化而流动;结尾多用假声和颤音。
情绪开朗,富于风趣。
唱时以笔管(一种横吹单簧竹管乐器)伴奏,故名。
多用汉语演唱,有前奏、间奏、结尾的4乐句乐段结构,徵调式。
曲调流畅优美,有时伴奏者运用变奏手法,与歌声形成复调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 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 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 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 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侗族大歌《嘎八月》 侗族大歌《嘎八月》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终日想 你难开言》 你难开言》
苗族民间音乐
苗族 ,(越南文:Mèo;泰语:แมว / มง; 越南文:M ;泰语: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 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 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 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 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 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 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 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 与戏曲音乐3 与戏曲音乐3类。 (1)民间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布依族民 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 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 歌和风俗歌等。 《好花红》、《相识歌》、《久不唱歌忘记 好花红》 相识歌》 歌》、 小调(册亨)、《开排歌》 小调(册亨)、《开排歌》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 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 飞歌、 几种。 几种。 乐器( 管乐乐器: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 唢呐等。 乐器(1)管乐乐器: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主要有“古瓢琴” 二胡、月琴等几种。 (2)弦乐乐器:主要有“古瓢琴”、二胡、月琴等几种。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等。 (3)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等。 器乐: 舞曲、吹歌、 器乐:有舞曲、吹歌、礼乐 等。
水族民间音乐
水族源于古代“百越” 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 分布在贵州省 三都水族自治县、云南富源县的黄泥河、古 敢一带,彝良县的大河、龙安等地也有分布。 “水书”,是水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 水族民歌按其形式可分为单歌、双歌、蔸歌、 调歌、诘歌等;按其内容则可分为古歌、颂 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酒歌、情歌 等类别。 《小小喜鹊》 小小喜鹊》
侗族民间音乐
侗族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 3省区相毗邻 的 广大地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以贵州锦屏县启蒙为界,分南北 两个方言区,侗 族民歌也由此形成两种不同风格。 2009年侗族大歌和江苏的昆曲 2009年侗族大歌和江苏的昆曲 ,新疆的木卡姆等 一起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侗族 的琵琶歌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歌多次 代表中国原生态文化到巴黎,维也纳,东京,纽 约,挪威等地演出。
(五)行省时代
明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 明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 设置贵州布政司。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 一级的行政单位。 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 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 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 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 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至此, 贵州延续至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主讲:刘 杰 2010年 2010年5月
主要内容
一、贵州历史沿革 二、贵州民族文化概况 三、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况 1、苗族音乐文化 2、布依族音乐文化 3、侗族音乐文化 4、土家族音乐文化 5、仡佬族音乐文化 6、水族音乐文化
一、贵州历史沿革
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黔西县的 观音洞,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是 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 代表。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 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 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 晚期的“兴义人” 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在普定县发 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 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 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 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 洲文明之灯” 洲文明之灯”。
(三)郡县时代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到隋朝末 公元前221年 年,各朝代均在贵州境内设置郡县进行管 理。只是当时各郡县的控制权仍然在土著 部落手中,朝廷有时候甚至面对来自这些 高原民族的军事威胁。 这一时期在贵州地区的郡县设置更多地成 为一种地理符号。
(四)土司时代
唐代,朝廷推行羁縻州制度,在当时的边 疆地区利用地方土著管理地方事务。 在今贵州省境,仅在乌江以北及黔东北地 区一度设有正州,其他地区主要是羁縻州。 宋代,由于朝廷面临来自北方辽国、西夏 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而无暇南顾,乌江以北 的正州也逐步改为羁縻州。 贵州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安、宋、田、杨四 大土司政权。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概况
仡佬族民间音乐 仡佬族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 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 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 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 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 关等县。多与汉、侗、壮、、苗等民族杂 居。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仡佬语支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 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
土家族民间音乐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湘西﹑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湘西﹑鄂西两个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我省主要居住在是铜仁 地区沿河、思南、石阡等县。土家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语汉字﹐ 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语汉字﹐民间音 乐主要有民间歌曲和器乐两类。
土家族民歌有山歌、 打闹歌、风俗歌(哭 嫁歌)、祭祀歌、哭 嫁歌、劳动歌、“ 嫁歌、劳动歌、“溜 子乐” 子乐” 等。 《扯谎歌》 扯谎歌》
(二)夜郎时代
战国时期,夜郎国极盛时控制范围包括今 天贵州全境、四川南部、重庆东南部、湖 南西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 秦汉初年,中央政府于夜郎境内置郡县, 而夜郎部落并未完全瓦解,实为共治时期。 郎县、夜郎县、郎郡治所位于乌江北岸今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城附近。 公元前25年,汉朝击溃夜郎余部。 公元前25年,汉朝击溃夜郎余部。
器乐 勒尤调、木叶调、吹打乐、小打音乐、铜 勒尤调、木叶调、吹打乐、小打音乐、铜 鼓乐 戏曲音乐 布依戏和八音坐唱音乐
谢
谢!
贵州历史上的“大迁移” 贵州历史上的“大迁移”
1、建省后,明朝实施“调北征南”、 、建省后,明朝实施“调北征南” “调北填南”政策,以“屯军”的方式移 调北填南”政策,以“屯军” 进汉人100多万。 进汉人100多万。 2、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仍有大量 汉人迁入贵州。乾隆56年(1791年)迁入 汉人迁入贵州。乾隆56年(1791年)迁入 人口达到高峰,共5167000万人。 人口达到高峰,共5167000万人。
二、贵州省民族文化概 况
贵州省行政区划 贵州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 贵州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 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 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 个市辖区,2个特区;508个乡(其中含有252 个市辖区,2个特区;508个乡(其中含有252 个民族乡),691个镇,92个街道办事处。 个民族乡),691个镇,92个街道办事处。
布依族民间音乐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在秦汉以前自称 “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 濮越” 濮夷”,东汉六朝称“ 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蕃蛮” 前称“八蕃” 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 仲家” 侬家” 布笼” “笼人”、“土人”、“夷族”等。1953年,人 笼人” 土人” 夷族”等。1953年,人 民政府征求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 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安顺等黔西北部分地 区,人口 212万余人(1982年统计) 。 212万余人(1982年统计)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通用汉文。 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素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素有“水稻民族“之称。
(一)牂牁国时代
春秋时期,今贵州大部属牂牁国。牂牁江位于珠 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水域。远古牂牁 人属于濮越民系,大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立国。 汉代以后一个时期,贵州南境设有牂牁郡。 濮越——牂牁——布依族、侗族、壮族等,是贵 濮越——牂牁——布依族、侗族、壮族等,是贵 州早期人文发展的另一条主线。濮越人更早期的 活动中心大约在更南和更东的地区,牂牁时代进 入贵州南境。 布依族是古骆越的一支,是南北盘江的土著民族。
民族 概 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 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 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 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 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 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 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 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 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 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 仫佬族、羌族、满族17个。少数民族 仫佬族、羌族、满族17个。少数民族 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地形地貌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 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 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 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 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 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 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苗岭是 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 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 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 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 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 积60420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 60420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 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