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合集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及民居研究文献综述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及民居研究文献综述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及民居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叶安福来源:《江苏商报·建筑界》2013年第20期摘要分布于贵州山间河边的各类少数民族聚落及民居在其聚落的规划布局、场所营建、建筑兴造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

对于贵州少数民族聚落与民居的研究,总体而言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建筑学、规划学的角度;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文博、旅游等泛社会文化学的角度。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民居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18-0040-11.不同视野的少数民族聚落及民居研究1.1 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20世纪初,日本民族人类学家鸟居龙藏进行了以民族、语言、考古遗址为主要内容的考查,以此调研为基础,发表了《从人类学上所看到的中国西南地区》等,文章内容也包括部分民族村落、民居、古迹等,是现代较早在学术意义上将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民俗风情、聚落民居向外界进行介绍。

此后,还有一大批日本学者(如百鸟芳郎、铃木正崇才等)保持了对西南/贵州少数民族的关注。

1942年出版《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书中刊载了五十余篇论文,书中部分篇章,如陈国钧先生的“都柳江苗夷的分布、北盘江苗夷的分布、清水江苗夷的分布、水家的地理分布等四篇,五六十年代由国家组织进行过对贵州境内少数民族进行社会史调查,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调查资料丛书》中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等社会历史调查专集,对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呈现。

1983年,贵州省开始组织进行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调查遍及贵州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深入村寨,其中不少关注聚落与民居。

1.2 建筑、规划学的角度建筑学界将目光投向这片区域也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8年戴裔煊在考察收集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干阑建筑之后,结合古籍资料考其源流,并与东南亚的干阑民居相比较,写作了《干阑: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是较早涉及贵州民族民居的建筑学论著,其研究将干阑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介绍给建筑学界。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DOI:10.13965/ki.gzmzyj10026959.2010.03.019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0(第31卷总第133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1.General.No.133)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赵星(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摘要:聚落文化是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

通过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体系,揭示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并提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组成;类型;特征;持续发展中国分类号:G12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3-0066-05Research on Guizhou M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ZHAO Xing(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Settlement Culture is products by many factor combined action such as history,society,culture and so on,is result to the natural envirnment positive adapt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system and positions Guizhou Karst M inority’culture scientifically by discussing its composing factors.And then the paper categoriz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probes in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loiting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rationally.Key words: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Composition,Types,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聚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1]。

贵州民族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调研报告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民族调研是了解民族群体的生活状况、文化传统、发展现状等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以贵州省的民族调研为题,撰写一份1000字的报告。

贵州省是中国周边地区最为多民族的省份之一,有苗、侗、彝、布依、土家、仡佬、壮、瑶、黎、水、白、羌、土、蒙古等15个少数民族。

在这里,不同民族的人民以和谐共处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延续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首先,对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

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活环境相对较为贫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医疗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因此,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其次,调研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贵州省的各个民族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苗族的芦笙舞和大锅饭、侗族的花篮舞和木鱼舞、彝族的火把节和羊皮鼓等等,在贵州省的各个角落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独特而丰富,是贵州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调研了贵州省民族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努力,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机会。

最后,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收入水平较低等问题。

此外,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威胁,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也是值得关注和推广的领域。

综上所述,贵州省的民族调研报告涵盖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传统、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调研结果表明,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

同时也揭示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这份调研报告的结果将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实现。

贵州乡村文化风景构成与特征研究——以苗族村寨季刀上寨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贵州乡村文化风景构成与特征研究——以苗族村寨季刀上寨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贵州乡村文化风景构成与特征研究——以苗族村寨季刀上寨为样本的实证研究①赵星1,2 ,胡娅丽1,2* ,张晓松1,2 ,赵英姿3【摘要】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乡村文化风景的涵义与组成。

以苗族村寨季刀上寨为样本,通过对当地乡村文化风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在农业、民居、公共建筑、婚俗、宗族制度、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方面的特征,揭示乡村文化风景的内涵,为合理开发贵州乡村文化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0)005【总页数】3【关键词】乡村文化风景;苗族村寨;季刀上寨;特征一、问题的提出乡村文化风景是乡村聚落形成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深受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体现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目前,国内外乡村文化风景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文化风景概念、特征、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形成与演变机制等方面,以典型村寨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不足[1,2]。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内陆山区省份,其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8%,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5%[3]。

喀斯特高原山地峡谷环境使贵州的各民族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乡村聚落形态,其环境的封闭性也制约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各村落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多样而又独特的乡村文化风景,使贵州享有“文化千岛”的美誉。

而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城市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威胁,即使在贵州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现代化和城市化程度并不发达的地区,也出现了乡村文化的断层、变异和失落,如文化传承人的断裂、乡村传统建筑文化的变异、服饰与语言的汉化、风俗与仪式的异化等。

因此,以典型村寨为样本,探讨贵州乡村文化风景的构成与特征,将有助于揭示贵州乡村文化风景的内涵,对贵州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及研究具有重耍意义。

二、乡村文化风景的内涵风景,英文Landscape一词出现于16世纪末,在牛津字典中解释为“Everything you can see when you look across a large of land,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4],通常用来描述美丽的乡村风光。

贵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区为例

贵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区为例

贵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区为例周晓芳;周永章【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karst terrain,Guizhou Province, three typical landform types study area are select, they are Hongfeng in Qinzhen City (plateau-basin), Yachi in Bijie City (plateau-mountain) and Huajiang river between Zhenfeng County and Guanling County (plateau-cayon). Firstly,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settlement in study areas to the centeral area are evaluated by means of regional gravity centre analysis, aggregation dimension and the double logarithm coordinates plotting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n, by analyzing the Moran I and Local Moran's I coeffici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catter plot based on GeoDa software,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loc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clustering features in settlements in the plateau basin and plateau mountain, but their agglomeration degrees are different. It clusters to the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in plateau mountain, but to the resident gravity center in plateau basin, and the gathered or half-gathered settlements mostly appear in plateau basin. As the karst terrain is quite complicated in relief,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horizont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every study are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found as follows(from aggregate to dispersed): the plateau basin>theplateau mountain> the plateau valley.%为探索贵州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闻分布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清镇红枫区(高原盆地地貌区)、毕节鸭池区(高原山地地貌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高原峡谷地貌区)三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域重心分析的方法,以聚集维数和聚集维数图来分析各研究区的聚落在区域重心上的集聚程度,再进一步通过GeoDa软件,使用MoranI和Local Moran's I 数及相应散点图分析区域聚落整体和局部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山地区和高原盆地区聚落均存在集聚性,且集聚程度存在内部差异,其中高原山地区聚落向入口重心集聚,高原盆地区聚落向住宅重心集聚,集聚和半集聚聚落在高原盆地区最多.由于喀斯特地形复杂,各个研究区内部聚落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依照集聚程度不同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的分布规律为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高原块谷区.【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1(030)001【总页数】8页(P78-85)【关键词】农村聚落;空间分布;喀斯特地区;贵州【作者】周晓芳;周永章【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1;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8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贵州地理环境片段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很大,聚落空间结构有着强烈喀斯特的地域基因和分布特点,特别是农村聚落,不仅规模、形态、密度、分布及空间格局各不相同,而且居住文化也存在巨大差异,被称作“文化千岛”[1],聚落景观处处呈现独一无二的原生态和少数民族特色,充满着吸引力。

211290840_旅游营销视角下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策略研究

211290840_旅游营销视角下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在旅游营销视角下,制定科学系统的傣族花腰宴舞伴餐营销策略,对于提升营销效果、推动文化融合、扩大经济收益、延伸文化价值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应围绕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体、突出产品特色匹配客户需求、增加服务亮点贯通消费路径三大思路加以推进,从而进一步扩大傣族花腰宴舞伴餐营销效果,为推进文化自信夯实基础。

【关键词】旅游营销;傣族花腰宴舞;伴餐营销;传统文化一、引言傣族花腰宴舞是傣族地区极具艺术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形式之一,在傣族花腰宴舞表演中的伴餐更是傣族人民展现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热情好客情怀的途径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成熟,傣族花腰宴舞伴餐也应以旅游营销视角打造成体系化的文旅产品。

究其原因,以旅游营销视角推进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有助于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运营,更好地为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的品质服务,从而形成正向消费循环,为傣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以及经济进步带来助益。

二、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体1.以地域划分,进行游客群体整体梳理傣族花腰宴舞客户群体以到傣族聚居地区旅行的外来游客群体为主,应对傣族花腰宴舞的客户群体进行进一步细分。

一方面,傣族花腰宴舞客户群体包含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

此类游客可能本身是其他少数民族或具有一定时期的少数民族地区定居经验,此类游客由于受到自身本土原生环境的影响,对傣族花腰宴舞有一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对傣族花腰宴舞背后蕴含的民俗肌理以及文化精神也有较好的适应度与较深的体悟。

另一方面,傣族花腰宴舞客户群体包含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

此类游客往往以汉族为主,其中以一二线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客户为代表。

同时,由于原生态生活环境、风土人情与傣族地区有较大的出入,此类游客在理解、认同、融入傣族花腰宴舞以及享受其伴餐中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在服务此类游客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较高的标准以及较好的服务水平打动客户。

2.以人数划分,精准匹配各项营销资源一方面,多人群体是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主要营销对象,也是较为主流且数量相旅游营销视角下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策略研究课题名称:文化产业视域下山西演艺文化空间建构研究(编号:2019B359)赵 星作者简介:赵星(1980—),男,山西临汾人,汉族,教育学硕士,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舞蹈与跨学科应用54Marketing 营销对较多的客户以及潜在客户群体。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贵州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民族服饰、民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民族文化元素既独特又丰富,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贵州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威胁。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正在被快餐文化冲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传统,转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社会传播贵州的民族文化,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可以组织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增加人们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加强对贵州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保证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加强对老一辈传统技艺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技艺不会因为生计问题而失传。

此外,加强贵州原生态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

可以通过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向年轻人普及贵州的民俗文化,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局面。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贵州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相关经费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和合作项目,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贵州的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艺的传承、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我们可以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贵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文 化 分 为 谷 地 聚 落 、 坡 村 聚 落 、 边 村 聚 落 、 原 区 聚 落 、 穴 聚 落 和 屯 堡 聚 落 半 溪 丘 洞
六 种 主要 娄 型 。 谷地 聚 落 因峰 丛 洼 地 环 境 容 量 小 , 成 散 珠 状 小 聚居 的 形 态 和 独 形 特 的垦 殖 文 化景 观 ; 坡 村 聚 落 因 喀 斯 特 L 地 环 境 的 影 响 , 成 依 山而 建 、 半 l 』 形 聚族 而 岳 、 型 的 吊脚 楼 民 居 建 筑 等 特 征 ; 边 村 聚 落 因峰 林 坝 地 环 境 容 量 较 大 , 河 形 典 溪 沿
的集聚型村落 , 石文化、 南文化、 事 文化有机结 合。通过探讨 各类型 聚落 文 将 江 军
化在 聚 落 规 模 、 落布 局 、 落环 境 、 筑 、 活 习俗 等 方 面 的 特 征 , 为 合理 开 发 聚 聚 建 生 可 贵州 喀 斯 特 聚 落 文化 提 供 依 据 。 关 键 词 : 斯 特 ; 落 文 化 类 型 ; 落 文 化 特 征 ; 州 喀 聚 聚 责
化旅 游开 发及 研究 具有 重要 意 义 。
1 贵 州 喀 斯 特 聚 落 文 化 的 组 成
聚 落 文 化 从 本 质 上 说 是 一 种 地 域 文 化 , 域 文 化 地
中 最 小 的 要 素 是 文 化 冈 子 , 化 冈 子 义组 成 不 同 的 文 文
贵 州 是 一 个 喀 斯 特 广 泛 发 育 的 内 陆 山 省 份 , 其
化层 , 般 可组 成物质 文 化层 、 为文化 层 、 神文化 一 行 精 层 i个 部分 , 个 层 次 在 文 化体 系 中既 相 对 独立 , 不
基 金项 L : 州 省 科 学 技 术 厅 、 州 师 范 人 学联 合科 技 基 金 资金 资 助项 【 ( 科 合 J7 KS 2 0  ̄ 3号 ) i贵 贵 J黔 L E0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3965/ki.gzmzyj10026959.2010.03.019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0(第31卷总第133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1.General.No.133)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赵星(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摘要:聚落文化是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

通过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体系,揭示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并提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组成;类型;特征;持续发展中国分类号:G12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3-0066-05Research on Guizhou M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ZHAO Xing(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Settlement Culture is products by many factor combined action such as history,society,culture and so on,is result to the natural envirnment positive adapt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system and positions Guizhou Karst M inority’culture scientifically by discussing its composing factors.And then the paper categoriz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probes in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loiting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rationally.Key words: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Composition,Types,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聚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1]。

贵州境内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原始的自然环境、原生的民族文化和原貌的历史遗存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受贵州地理环境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山川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聚落形态[2]。

贵州民族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且由于贵州高原山地峡谷环境的封闭性制约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其各自长期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出“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特点,这种原生态的多元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多种原因长期形成的多样而又独特的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就如朵朵绚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之上,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千岛”。

笔者认为,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类型、特征及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揭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在旅游开发中突出聚落文化的区域特点(因为区域景观和文化的差异才是导致客流流动的根本原因[3]),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收稿日期:2010-04-23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基金资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LKS[2009]43号)。

[作者]赵星(1978—),女,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师苑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一、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精神文化层,每一层次又由相应的文化因子所构成。

文化因子是指作用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文化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既可指某个行为因素,也可指某种生产工具,某种思想、观念等。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也不例外,由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的文化因子构成,包含自然与文化两重属性,组成不同的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精神文化层,每一层次上因组成因子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三个层次在体系中既有各自相对独立性,不同文化层表现出各自的特征,彼此间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构成的文化整体(图1)[1]。

精神文化层(概念性)无形的行为文化层(实质性)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物质文化层(实质性)有形的图1: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1.物质文化———以农业景观、自然景观、民居、纺织、服饰、饮食为代表物质文化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工而形成的人为创造物,物质文化体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劳动工具和劳动者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的程度。

由于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封闭的地理环境、多民族聚居等因素,使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物质文化原生性保存较好且类型多样,具有特定的文化品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有农业景观、自然景观、民居、纺织、服饰、饮食等六类。

(1)农业景观人类从采集狩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后,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要求人类定居,聚落也由此而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导致文明的出现,聚落文化也相应产生和发展并或多或少带有农耕文化的特点。

贵州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特殊性,至今各少数民族均以农业生产为主,甚至世居的17个少数民族中不少聚落还带有部落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

因此,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物质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农业景观,如:布依族、侗族、水族和东部苗族的稻作农业景观,彝族和西部苗族的山地农业景观和牧业景观,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耕作工具和汲水工具,不同种类与不同季节的作物景观等。

农业景观不仅是环境的镜子,反映聚落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是历史的镜子,反映聚落所在地区的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的变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具有各自一定的形态美,人们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它们去审视和发掘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2)自然景观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物质文化中的自然景观是直接依附于环境以环境为对象直接加工而成,既延续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魅力,又经人类再加工,具有各自的形态美,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如贵州的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贵州现被认定的18个(截止2010年2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民居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基本都是就地取材,依地形地势顺势而建,在建筑风格上又充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这样就使民居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上,反映了在特殊的环境下,一定历史时期,人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利用,是人们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的结晶,具有深厚悠久的文化内涵。

如黔中布依族的石板房、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彝族的柱}}赵星: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0年6月版房和土墙房等,构成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特有的物质文化表现。

(4)纺织、服饰、饮食纺织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种、纺、织、染、绣、缝,因历史、地理背景、民族的差异其纺织原料、工具、工艺、款式、图案、色彩等亦有不同,如黔西北苗族的毛毡、布依族的纺织工具和布依布、南侗的纺织工具和土布等,无不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地域分异和民族文化特征。

服饰是聚落文化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贵州各传统民族服饰特别是女装从面料、工艺、款式、纹样、图案、色彩、配饰上,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特定的文化内涵,如一个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适应、对本民族远古图腾的崇拜、一个民族特定的审美观念和历史等。

在贵州的各聚落,不仅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服饰,且同一民族因地区、支系不同又各有差异,如苗族在贵州就有100多种服饰、南侗北侗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土语区的布依族其服饰存在差异、同一土语区的布依族因地区不同服饰也有差异等。

这些千差万别的民族服饰,成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最耀眼的物质文化。

贵州各民族村寨饮食风味独特、类型多样。

一是因所住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所产出的土特产不同,二是因制作技艺不同,因而风味迥异。

如:台江苗族的姊妹饭、黔西南布依族的枕头粑和花江狗肉、黔东南侗族的桐粑及腌鱼腌肉和南侗的油茶,还有彝族的咂酒、苗家的酸汤等,各具风味的民族特色饮食成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中特殊的物质文化。

2.行为文化———以制度文化为代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行为文化,是生活在特定聚落空间的人群,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以村寨为活动空间,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既受到自然环境的间接影响,也受到诸多文化的直接影响,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

其中,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贵州的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彝族、水族等还有自己的文字,但由于贵州山川的阻隔,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方言,形成不同的土语区。

在制度文化方面,贵州的各民族村寨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以民族为标志、以社区为范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社会,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形态,虽然人们的社会行为不同,但各村寨都保存和遵循某种制度,使村寨的社会生活处于一种有序的发展之中,如苗族的寨老制和议榔制、侗族的侗款、布依族的宗族制和议榔制等。

此外,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是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中行为文化的典型表现。

3.精神文化———以意识形态为代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精神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聚落空间的人群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们的价值观和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规范,包括宗教信仰、巫术、道德、心理与思维、性格、审美情趣、祭祀、文学艺术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