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敞式溢洪道设计要点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论述水库溢洪道泄洪安全的设计要点

论述水库溢洪道泄洪安全的设计要点

论述水库溢洪道泄洪安全的设计要点1前言溢洪道是水库枢纽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它承担着宣泄洪水、保护工程安全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工程加固以及结构改造过程中,对于溢洪道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与调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水库汛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工程设计的重点。

2溢洪道布置基本要求溢洪道设计应符合SL253-2000(或DL/T5166-2002)《溢洪道设计规范》的要求。

河岸式溢洪道布置可包括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及出水渠。

溢洪道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工程特点、枢纽布置、坝型、施工及运用条件、经济指标等综合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溢洪道布置应结合枢纽总体布置全面考虑,避免泄洪、发电、航运及灌溉等建筑物在布置上的相互干扰。

溢洪道的泄量、溢流前缘总宽度及堰顶(或闸底板)高程等应根据的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当设有正常、非常溢洪道时,正常溢洪道的泄洪能力,不应小于设计洪水标准下所要求的泄量。

正常溢洪道在布置和运用上可分为主、副溢洪道,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枢纽布置、坝型、洪水特性及对下游的影响等因素研究确定。

溢洪道的位置应选择有利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布置在岸边或垭口,并宜避免开挖而形成高边坡。

溢洪道应布置在稳定的地基上,并应充分注意建库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对建筑物及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

溢洪道进、出口的布置,应使水流顺畅,溢洪道轴线宜取直线,如需转弯时,宜在进水渠或出水渠段内设置弯道。

当溢洪道靠近坝肩布置时,其布置及泄流不得影响坝肩及岸坡的稳定。

在土石坝枢纽中,当溢洪道靠近坝肩时,与大坝连接的接头、导墙、泄槽边墙等必须安全可靠。

溢洪道的闸门启闭设备及基础抽排水设备,应设置备用电源,保证供电可靠。

3水库溢洪道泄洪安全的设计3.1进口段进水渠道口布置应因地制宜,使水流平顺入渠,体型宜简单。

当进口布置在坝肩时,靠坝一侧应设置顺应水流的曲面导水墙,靠山一侧可开挖或衬护成规则曲面。

当进口布置在垭口面临水库时,宜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形式。

开敞式宽大单泄槽溢洪道优缺点浅析

开敞式宽大单泄槽溢洪道优缺点浅析
纵 向隔 墙和 横 向拉 梁 , 节 约 了 大 量 的 宽大泄槽减少了工程量 , 另外宽大泄槽 宽 大 泄 槽 一 般 对 应 一 个 以 上 的 泄
钢 筋 混 凝 土 工 程 量 。另 外 宽 大 单 泄 槽 的施 工 工 作面 多 , 干 扰 少, 施 工方 便 , 有 洪 闸孔 , 泄 洪 时 闸 门 开启 的 顺 序 和 方
1 . 1 节 省 投 资
1 . 2 缩 短 工期
物 边坡 , 对泄槽、 消能工和消能防冲结
诸 多工 程 泄 洪 系 统 施 工 进 度 是 影 构 都 有不 利 影响 。
宽大单 泄 槽只有两侧 边 墙 , 没有 响下 闸 蓄 水 和 发 电的 关键 线 路 , 一方 面 2 . 2  ̄ n 大了调 洪 调 度 难 度
I司
摘 要: 开敞式溢洪 道适应性 强 、 运行 调试 方便 , 在 水利水 电工程 中广泛 应用 。 随着高坝 工程 的迅 速 发展 , 溢洪道 的规模 越 来越大 , 有的工程 泄槽单 槽宽 度达 到7 0 m级 , 针 对溢 洪 道泄 槽单槽 宽度 的合理 性 , 相关 研究 较少, 规 范中亦未 明确要 求 , 本文 叉 寸 溢 洪道 宽大单 泄 槽 的优缺 点进行总结分析, 供有关工程 设计 和研究参 考。 关键词 : 溢 洪道 宽 大单泄 槽 投资 小泄量 掺 气减蚀
工 程 设 计 和研 究参 考 。
s , 在达到起挑流量前, 泄 槽 内水 流 在泄 槽 末端 形成 水 跃 , 流 态 紊乱 , 在消能] _ 出 口形 成 跌 流 , 直接 冲击 消 能 防冲 建 筑
该工程 溢洪道 采用宽 大单泄槽 设计,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1 . 宽 大 单泄 槽溢 洪道 的 优点

河岸开敞式溢洪道设计大纲

河岸开敞式溢洪道设计大纲

32010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设计阶段河岸开敞式溢洪道设计大纲范本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1998年8月_____________ 工程技术设计阶段河岸开敞式溢洪道设计大纲主编单位:主编单位总工程师:参编单位:主要编写人员:软件开发单位:软件编写人员:_______ 勘测设计研究院______ 年—月目次1. 引言. (4)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4)3. 基本资料. (5)4 设计原则与假定. (6)5. 水力设计. (7)6. 结构设计. (10)7. 地基及边坡处理. (13)8. 观测设计. (16)9. 专题研究. (19)10. 工程量计算. (20)11.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20)(1) 12-78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和补充规定(山区、丘陵区部分)(试行);(2) 217—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⑶ 50201-94⑷ 341-89防洪标准;溢洪道设计规范;⑸20-78 ①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试行);⑹ 47-94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②(7) 10-7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试行);(8) 62-9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9) 57-85水利水电地下工程锚喷支护施工技术规范;(10) 46-94水工预应力锚固施工规范;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试行)。

①范本是按SDJ20-78编写的,如用新规范②范本是按SDJ 10-78编写的,如用新规范SL/T191-96(或DL/T5057-1996),则有关内容需作相应修改。

DL 5073-1997,则有关内容需作相应修改。

1引言____ 工程位于 ,是以为主,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正常蓄水位m ,最大坝高m ,总库容亿m 3,电站总装机容量,保证出力 : 年发电量• h。

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年月审查通过,选定坝址为,坝线为 , 枢纽布置为 ,坝型为 ,泄洪建筑物有、、 ,其尺寸分别为_m_、m,相应进口高程m 、m 、m 。

溢洪道设计要点

溢洪道设计要点

溢洪道的设计和布臵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

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25~30%及劳动力的25%,故溢洪道合理的布局和选型,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1.常见问题1.1溢洪道是洪水期间保证水库安全的重要设施,中小型水库由于受工程造价的限制,其设计采用的洪水标准往往偏低、选用洪水数据(洪峰、洪量)偏小,因而必然带来溢洪道设计尺寸偏小,再加上周边岩体风化坍落,往往造成泄流能力不足,因而不能保证安全泄洪。

1.2在布臵上,某些工程设计的溢洪道其进出口段离坝身太近,坝肩与溢洪道之间仅有单薄的山脊相隔。

进口段如未进行有效的护砌,泄洪时一旦发生冲蚀现象,将危及坝肩安全,有些设计的陡槽末端与坝脚紧贴,如果发生横流冲刷,更易危及坝脚安全,因此这二种情况均对大坝的运行安全十分不利。

1.3溢洪道设计的平面弯道半径过大和收缩过剧,对泄流十分不利。

特别在溢洪道陡坡段布臵有弯道时,由于弯道流态、流势剧烈变化,导致二岸产生了水面差,这时凹岸水面壅高,并在下游衔接的平直段内产生折冲水流,大大影响了泄流能力和消能效果。

另外陡坡段或缓流段的过剧收缩,也会发生显著的壅水和流态变化,并对溢洪道衬砌造成冲击,如砌护过高会增加投资,砌护过低了又不安全。

1.4溢洪道纵横剖面及平面布臵设计不当,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陡坡设计比降过陡。

部分溢洪道布臵在非岩性山坡上,其底部未做有效的反滤衬砌,致使渗水后易产生滑坡;结构上也不稳定。

在横断面设计中,有些工程对两侧山坡开挖坡度注意不够,有的过陡,加上衬砌厚度偏薄,不能满足抗滑抗倾稳定,也易造成坍方和滑坡;平面布臵上,存在着上下游断面连接不配套,形成“瓶颈”现象,从而影响了泄洪能力;此外溢洪道末端与河道衔接部分注意不够,导致有的末端高出河床很多,有的末端未做砌护处理,常造成严重冲刷,并向上延伸,直至整个建筑物破坏。

1.5现有水力设计方法尚不够完善,如溢洪道进口布臵有引洪平流段的情况下,由于水力计算中忽略了平流段时进口水位的壅高(即水头损失)。

那兰水电站溢洪道设计

那兰水电站溢洪道设计

那兰水电站溢洪道设计作者:严铁军陆新佳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34期摘要:那兰水电站工程枢纽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岸边式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及冲沙建筑物等组成,布置紧凑。

溢洪道为岸边开敞式建筑,是枢纽唯一的泄洪建筑物。

溢洪道沿线地质条件差,泄槽段基础有F2断层通过,岩石较软弱,消力池位于断层破碎带上,地基强度不够,抗冲刷能力弱,采用底流消能。

还存在消力池高边墙稳定问题,设计难度较大,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及地基承载力原位试验研究,采取了基础处理措施,以确保电站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那兰水电站溢洪道消力池设计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033-02那兰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境内藤条江下游河段,为藤条江干流五个梯级开发方案中的最后一个梯级。

电站为堤坝式开发,以发电为主,装机150 MW。

坝型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09 m。

枢纽工程等别为二等,工程规模为大型。

枢纽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岸边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及冲沙建筑物等组成。

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溢洪道相应下泄流量为2065 m3/s,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溢洪道相应下泄流量为2711 m3/s,下游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溢洪道泄量1679 m3/s。

溢洪道为岸边开敞式布置,是枢纽唯一的泄洪建筑物,采用底流消能,由引渠、溢流堰、泄槽、消力池、海漫等组成。

1 工程主要问题溢洪道沿线地质条件差,泄槽段基础为粉砂质泥岩并有F2断层通过,岩石较软弱,消力池位于断层破碎带上,地基强度不够,抗冲刷能力弱,而泄洪功率又较大,存在变形稳定问题。

消力池边墙最高达31 m,应考虑消力池的稳定,消力池与基础的连接、结构分缝等问题,需进行专门研究。

2 溢洪道布置溢洪道为开敞式,位于左坝肩,紧靠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布置,由引渠、溢流堰、泄槽、消力池、海漫组成。

引渠长约113 m,为将水流顺畅地导入,在坝体与溢洪道之间设导水墙,整个引渠段呈喇叭口形的弯道,宽度由75 m渐变至37 m。

溢洪道的设计精编版

溢洪道的设计精编版

2012年8月目录1 设计目的和要求 (1)2设计资料 (1)2.1 工程概况 (1)2.2 基本资料 (1)2.2.1 气象 (1)2.2.2 洪水 (1)2.2.3 地质 (1)2.2.4 其他 (2)3 工程设计 (2)3.1 工程布置 (2)3.1.1枢纽的等别、溢洪道级别及洪水设计标准 (2)3.1.2溢洪道的位置、型式及组成 (3)3.2 溢洪道的型式及尺寸 (5)3.2.1进口段 (5)3.2.2控制段 (5)3.2.3 泄槽段 (6)3.2.4消能段 (6)3.2.5 尾水渠 (6)4 设计计算 (6)4.1水力计算 (6)4.1.1过流能力的计算 (6)4.1.2泄槽水面线计算 (6)4.1.3消能防冲计算 (11)4.1.4渗流计算 (11)4.2 控制段稳定计算 (12)4.2.1计算公式: (12)4.2.2荷载组合: (13)4.2.3列表计算: (13)4.2.4计算结果 (16)1 设计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际水利工程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步骤,巩固专业课、技术基础课及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编写设计书、绘图的能力和技巧,培养查阅文献及规范的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对设计内容中的各个环节做出系统的个人成果。

每个人必须编写完整的课程设计成果。

说明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计算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水工图纸布局合理、线条标注规范、图面整洁,能正确反应设计意图。

2设计资料2.1 工程概况吴岭水库枢纽工程位于汉北河支流东河上,坝址在湖北省某县境内,距县城22km。

水库控制东河上流余家嘴、斋婆店两条主要河流,河道平均坡度为3‰。

水库坝址以上乘雨面积102km²。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20.9mm。

水库总库容7220万m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城镇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溢洪道设计规范

溢洪道设计规范

溢洪道设计规范溢洪道是一种用于控制水体泄流的重要设施,其设计规范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效益。

本文将介绍溢洪道设计的一般规范和准则,以确保其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能够满足安全可靠的要求。

一、设计原则溢洪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原则:溢洪道的设计安全系数应满足工程所处地区的防洪标准,以确保在洪水来袭时能够正常运行,保护下游区域的人民和财产安全。

2. 泄流能力原则:溢洪道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设计年限下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保证其具备足够的泄流能力,避免过流溢出,造成洪水灾害。

3. 稳定性原则:溢洪道的设计应考虑洪水冲刷、泥沙淤积等因素对溢洪道的影响,确保其在洪水冲刷和泥沙淤积情况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

4. 经济性原则:溢洪道的设计应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工程造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可行性。

二、设计要求溢洪道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 泄流能力要求:根据设计条件和防洪标准确定溢洪道的最大泄流能力,并考虑溢洪能力与下游河道水位的匹配性。

2. 结构设计要求:溢洪道的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坝体的稳定性、泄流洪水的冲击力和冲刷力,保证渠道的结构安全和持久性。

3. 引流能力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明确溢洪道的各个部位的引流能力,保证溢洪道的泄流通畅,避免过流溢出。

4. 防冲刷要求:针对可能出现的冲刷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冲刷工程措施,保证溢洪道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耐久性要求:根据工程使用寿命确定溢洪道结构材料的选择和涂覆材料的防水防腐要求,保证溢洪道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三、设计计算1. 泄流计算:根据所处流域的洪水特征、设计洪水的频率和历时,结合土地利用状况和流域地貌,计算出溢洪道的设计洪水流量。

2. 引流计算:根据给定水位,在泄流能力计算的基础上,确定溢洪道的引流能力需求,确保溢洪道的泄流通畅性。

3. 结构稳定计算:根据工程地质和地形条件,进行溢洪道的结构稳定性计算,包括坝体的稳定和冲刷计算,保证溢洪道在洪水冲刷情况下不发生破坏。

溢洪道设计要点概要

溢洪道设计要点概要

溢洪道的设计和布臵合理与否 ,不单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 ,并且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

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 ,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 25~30%及劳动力的25%,故溢洪道合理的布局和选型 ,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1.常有问题1.1 溢洪道是洪水时期保证水库安全的重要设备 , 中小型水库因为受工程造价的限制 , 其设计采纳的洪水标准常常偏低、采纳洪水数据 (洪峰、洪量偏小 ,因此必定带来溢洪道设计尺寸偏小 , 再加上周边岩体风化坍落 ,常常造成泄流能力不足 ,因此不可以保证安全泄洪。

1.2 在布臵上 , 某些工程设计的溢洪道其进出口段离坝身太近, 坝肩与溢洪道之间仅有单薄的山脊相隔。

入口段如未进行有效的护砌,泄洪时一旦发生冲蚀现象,将危及坝肩安全,有些设计的陡槽尾端与坝脚紧贴,假如发生横流冲洗,更易危及坝脚安全,所以这二种状况均对大坝的运转安全十分不利。

1.3 溢洪道设计的平面弯道半径过大和缩短过剧 , 对泄流十分不利。

特别在溢洪道斜坡段布臵有弯道时 ,因为弯道流态、流势强烈变化 ,以致二岸产生了水面差 ,这时凹岸水面壅高 ,并在下游衔接的平直段内产生折冲水流 ,大大影响了泄流能力和消能成效。

此外斜坡段或缓流段的过剧缩短 , 也会发生明显的壅水和流态变化 ,并对溢洪道衬砌造成冲击 ,如砌护过高会增添投资 ,砌护过低了又不安全。

1.4 溢洪道纵横剖面及平面布臵设计不妥,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斜坡设计比降过陡。

部分溢洪道布臵在非岩性山坡上,其底部未做有效的反滤衬砌,以致渗水后易产生滑坡 ;构造上也不稳固。

在横断面设计中,有些工程对双侧山坡开挖坡度注意不够, 有的过陡 ,加上衬砌厚度偏薄 ,不可以知足抗滑抗倾稳固 ,也易造成坍方和滑坡 ;平面布臵上 ,存在着上下游断面连结不配套,形成“瓶颈”现象 ,进而影响了泄洪能力 ;别的溢洪道尾端与河流连接部分注意不够,以致有的尾端超出河床好多,有的尾端未做砌护办理 ,常造成严重冲洗 ,并向上延长 ,直至整个建筑物损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敞式溢洪道的设计要点作者:指导教师:摘要:本文归纳了开敞式溢洪道设计要点方面的研究内容,概括了在不同地区,不同库容,不同防洪条件下各种溢洪道的设计要点,总结了开敞式溢洪道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等研究成果,本文着重探讨目前开敞式溢洪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规划布局、水力计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为完善中小型水库溢洪道设计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溢洪道水力计算地基处理施工要点问题分析研究开敞式溢洪道的设计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

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25~30%及劳动力的25%,故溢洪道合理的设计,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一、溢洪道布置当挡水建筑物为土坝时,溢洪道应布置在坝体以外的岸边或天然垭口处,其轴线力求短而直,沿线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便于施工,并可保证运行期间溢洪道自身的安全。

根据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溢洪道布置在水库的右岸处,该处地形较低洼,既经济又合理,一方面溢洪道整体均可放置在弱风化岩基上,从而保证工程运行安全; 另一方面可降低工程造价。

根据该处地形条件,将溢洪道设计为开敞正槽式进水,控制段设计为有底坎的宽顶堰型式。

溢洪道工程的规划布局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地貌,即要经济合理又要保证安全。

如大坝四周有天然山坳可以布设溢洪道则最为理想,如主坝口子狭窄无法布置正堰则可考虑选择侧槽式溢洪道。

其规划布置的主要原则是:基础坚硬均一,线路短,无弯道,出口远离坝体;工程严禁布置在滑坡或崩塌体地上。

如堰体较宽则应在其横向设置温度缝与沉陷缝,其间距可按10~15m布设。

泄流段该段平面均采用直线布置,并尽量避免弯道和设置扭坡顺引流态的急骤变化甚至产生负压;其纵断面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形、地质而选用缓坡、陡坡或多级跃水等多种形式;陡坡段应采用均一比降;由于泄水段流速很高,故应尽量布置在岩基上,如为非岩基则该段衬砌厚度应按答应流速与地质条件选择进行设计,一般浆砌石用0.5~1.0m,砼0.2~0.5m,钢筋砼0.15~0.3m,其坡度一般以≤1/2.5为宜。

在泄水段末端需设置消能工,对于非岩基上一般均采用底流消能,并在末端设置消力池。

如泄流量不大,亦可考虑消力槛形式;如为远驱式水跃,由于极易造成冲刷,此时可考虑采用差动式消力槛形式;在岩基上,如溢洪道尾端有较陡边坎时,采用挑射消能较为有利,由于这种形式可省去消力池、护坦与海漫等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小、造价低,因而常被采用。

根据工程实践鼻坎形式以矩形差动式最好,但鼻坎以上陡坡最好做成矩形断面,千万不可作成梯形断面以免需用扭坡与鼻坎衔接。

二、溢洪道纵横剖面布置溢洪道平面以及纵横剖面布置出现问题比降过陡是该设计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溢洪道在设计平面上,容易存在上下游断面的链接不匹配,影响溢洪道的泄洪能力。

溢洪道尾部和河道的衔接不当,导致溢洪道尾部比河床高出许多,若尾部的砌护处理不到位,容易造成冲刷严重,且延伸至整个堤坝建筑,造成破坏。

一些布置于非岩性坡上的溢洪道,并未在底部砌有效的反滤衬砌,影响结构的稳定,并导致在渗水后容易产生滑坡现象。

此外山坡两侧的开挖坡度不当容易总成坡度过陡,这是工程在横断设计时常忽视的问题。

如果衬砌的厚度不够,无法达到抗倾抗滑的标准,也会容易导致滑坡与塌方。

三、水利计算(1)侧槽的水力计算:可采取自下游控制断面向上游反推求水面曲线的方法进行,侧草中水利情况十分复杂,可利用动量原理导出的差分公式逐段推求。

(2)控制段的汇流计算:可根据“溢流堰水力计算设计规范”建议的方法计算,同时正确选用流量系数时并使其与选用的堰型相一致。

(3)泄流段陡槽水力计算:推求陡槽段水面曲线的方法较多,如陡槽底宽固定不变时,可采用BⅡ型降水曲线或用查尔诺门斯基方法计算;对底宽渐变的陡槽段则可用查氏方法分段详算。

(4)消能设施的水力计算:采取底流式消能可以采用巴什基洛娃图表计算。

由于巴氏对各种消能设备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均较明确、详细,计算省时又能保证精度;但是我们在选定消能设施的尺寸时应该留有余地,对于一些重要的中型水库其水力计算成果还应通过模型试验加以验证;至于挑射消能计算,目前还未找到一种比较成熟适用的计算方法。

四、建筑物结构设计(1)引流段为实现平顺引流,减小损失,引流段的进口形状应为喇叭口且长度不能过长。

受地形限制必须建立弯道的引流段,弯道与下游的衔接处与出口端应远离坝脚,且尽量平缓,避免水流冲刷拔脚。

矩形或者梯形截面一般是引流段截面的首选,紧接控制建筑物和坝端邻近的范围内要砌护一定长度,一般当水流速度小于 1~2m/s 时则不需要砌护,除坚硬的基石外,弯道两侧的凹岸也应砌护。

(2)控制段,近口水流应与控制段建筑物垂直,再根据地形条件设置实用断面堰或宽顶堰,以满足泄洪需要。

可根据允许单宽流量选定堰宽度,应使堰顶宽度小于或等于 3h 堰(除近口段布置有引流段外),以达到泄流均匀的目的。

为了使水流平顺,应使用渐变段进行堰口和上游引流段的连接,收缩角应控制在12b 左右。

较宽的堰体可在横向设置沉陷缝和温度缝,可按 10m~15m 间距布设。

(3)泄流段泄流段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实际的地理条件选择多级跃水、陡坡或缓坡或者等形式;泄流段平面均采用直线布置,并避免设置扭坡与弯道随着流态急骤变化,甚至造成负压;陡坡段则应使用均一比降;泄流段尽量设计在岩基之上,避免高流速冲刷,新岩基可不砌护。

布置在非岩基上的泄洪道则应根据地质条件以及允许流速进行衬砌。

若布置在松软风化岩石上必须采用 0.2m 厚的砼或者 0.3m~0.5m 的浆砌石作砌护,并且加设锚固筋。

大面积的混凝土衬砌沉陷缝与伸缩缝则应根据地质条件与温度变化来布置,可在两侧边坡设置横缝,在底部则设置纵横缝,一般间距为 8~12m,并在衬砌底部设排水反滤料。

边坡砌护的高度应适当增加,防止高速水流出现渗水后产生的冲击。

(4)消能工。

消能工一般设置在泄洪段的末端,根据水利条件和地理条件选择型式。

溢洪道尾部的跃流段最好能使其泄流方向距离坝脚 100m~150m。

一般对设置在非岩基上的溢洪道采用底流消能,并在尾部设置消力池。

若是远驱式水跃一般使用差动式消力槛形式,消力槛形式则适用于泄洪量较小的情况。

挑射消能一般使用在于设置在岩基上的溢洪道尾部有较为陡峭的边坎,这种消能形式能够省去海漫、护坦以及消力池等工程,并且具有造价低廉、工程量少等优势,在水利建设中被广泛使用。

(5)侧槽段侧槽段的布置可根据等高线将长度延伸至上游,垂直于来水方向,有侧向进流、纵向泄洪的水流特点,深槽与侧堰连接的渐变过渡段,一般收缩角度以 10~15b 为宜,长度为槽内水深的 3~5 倍。

起到避免槽内横向旋滚与波动的水流直接流入陡坡段的作用。

挑流鼻坎挑流鼻坎在泄洪时所受的动水压力按附录C.5的公式计算,其抗滑稳定分析及安全系数可与控制段相同. 挑流鼻坎顺水流向纵缝的间距可按要求采用.挑流鼻坎不宜设垂直水流向的结构缝.五、地基及边坡处理设计5.1基本要求一般规定溢洪道的地基处理设计,应结合建筑物的结构和运用特点,满足各部位对承载能力,抗滑稳定,地基变形,渗流控制,抗冲及耐久性的要求.地基处理方案,应根据工程重要性,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运用特点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当地基为软弱岩石或存在规模较大,性状差的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岩溶等缺陷时,应进行专门处理设计. 溢洪道的边坡必须保持稳定,对可能失稳的边坡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高边坡尚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及边坡监测设计.对易风化掉块,易软化或抗冲能力低的稳定边坡也应进行相应的防护.地基及边坡处理,应重视防渗排水设施的设计.设计排水设施应因地制宜,合理布设,便于检修,保证排水通畅.5.2地基开挖1.溢洪道的建基面,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结合地质条件,工程处理措施等综合研究确定.重要部位的地基宜开挖至弱风化的中部至上部岩层.不衬砌的泄槽,应开挖至坚硬,完整的新鲜或微风化岩层.对易风化,易泥化的基岩,应提出相应的施工保护措施.2.对于岩层较差的地基,不宜只采用开挖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还可采取加固措施改善地基条件,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开挖深度.3.建筑物的基坑形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要求确定,开挖面宜连续平顺.控制段的基坑宜略向上游倾斜,若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高差过大或略向下游倾斜时,可开挖成带钝角的台阶状.5.3固结灌浆溢洪道地基固结灌浆的范围和深度应根据岩石的破碎程度,风化深度,裂隙大小和基础应力情况确定,宜在控制段及消能建筑物地基范围内进行.基岩条件好时,可不进行固结灌浆.2 固结灌浆孔可按梅花型或方格型布置.灌浆孔方向应尽量穿过较多的裂隙.固结灌浆孔的孔距,排距,孔深应根据岩体的破碎情况,节理发育程度及基础应力综合考虑.孔距,排距宜取3~4m.孔深宜取3~5m.必要时可通过灌浆试验确定孔,排距及灌浆压力等参数.3 固结灌浆宜在混凝土浇筑后进行,灌浆压力当有混凝土盖5.4地基防渗和排水溢洪道地基的防渗,排水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的重要性及作用,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综合考虑防渗,排水的相互作用,确定相应措施.靠近坝肩的溢洪道,其防渗,排水布设应与大坝的防渗,排水系统统筹安排.防渗和排水设施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减少堰(闸)基的渗漏和绕渗.防止在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岩体裂隙软弱充填物及其它抗渗变形性能差的地基中产生渗透破坏.降低建筑物基底的扬压力.具有可靠的连续性和足够的耐久性.防渗帷幕不得设置在建筑物底面的拉力区.在严寒地区,排水设施应防止冰冻破坏.堰(闸)基及其两岸的防渗措施,宜采用水泥灌浆帷幕,也可根据条件采用混凝土齿墙,防渗墙,水平防渗板或其组合措施.必要时应进行帷幕灌浆试验.控制段防渗帷幕的范围及深度,应遵守下列规定:当地基下存在着明显的相对隔水层时,一般帷幕应伸入到该隔水层内2~3m.相对隔水层透水率的控制标准为小于5Lu.当地基的相对隔水层埋藏较深或分布无规律时,帷幕深度除应满足要求外,无相对隔水层或地下水位较深时,帷幕延伸范围应通过渗流计算,并类比已建工程经验确定.靠近坝肩的溢洪道,其帷幕应与大坝帷幕衔接,形成整体防渗系统.远离坝肩的溢洪道,其防渗帷幕深度,伸入岸边范围可适当降低要求.防渗帷幕体透水性控制标准应与相对隔水层透水性控制标准一致,与大坝帷幕衔接的溢洪道防渗帷幕应与大坝帷幕透水性控制标准相一致.远离坝肩的溢洪道,防渗帷幕透水性控制标准可适当降低.帷幕灌浆孔宜设一排,对地质条件较差,岩体破碎,裂隙发育或可能发生渗透变形地段,可增加至两排,且与第一排灌浆孔相间布置.帷幕灌浆的孔距可取为1.5~3.0m,排距宜略小于孔距.有条件时,灌浆孔距,排距可通过灌浆试验选定.帷幕钻孔方向宜采用铅直或略向上游倾斜,应使钻孔尽量穿过岩体的层面和主要裂隙,但不宜倾向下游.5.5断层,软弱夹层及岩溶处理1、溢洪道地基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应根据其出露部位,规模,性状,研究上部结构对地基强度,稳定,变形的要求和渗漏的影响,结合施工条件和类似工程经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2、溢洪道地基的岩溶处理应与大坝及其他建筑物岩溶处理结合进行.其处理措施应根据岩溶特点,规模,埋深,水文地质条件,充填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等,选用下列不同方式:6、总结国内有关开敞式溢洪道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型式设计、水利计算、结构计算、地基处理等方面,新型式溢洪道方面研究不足,多数研究是局部的、个案的,有关小河流面板坝土石坝的研究文献较少,特别是软基溢洪道消能防冲方面的解决办法较单一,而针对多形式溢洪道设计的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解决办法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深入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