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3马原+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 深刻性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引起的一种最简 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29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30
▪ 布瓦博德朗在巴黎正为自己的新发现所陶醉,不想突然收到这样 一封信,这使他大为惊讶。全世界就只有他拥有这么一点镓,这 个俄国人是由哪里得到的数据呢? 他半信半疑,于是立即将积累 的1.15克镓拿来设法提纯, 重新测量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 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个法国人立即给彼得堡回了一封信, 赞扬门捷列夫的的成就。(图片:镓的发现)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 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31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
水果
32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 否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一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 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 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 四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2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区别:实践和认识的定义 联系: 割裂两者的后果
1.实践——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体的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错)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第二章 ppt

马克思第二章 ppt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 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
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具有主体性
(2)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3)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返回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 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再认识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 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 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

马原第二章最新编辑版PPT课件

马原第二章最新编辑版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 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 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 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 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 价值关系。
红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 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 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 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 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 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 上学。
休谟
休谟的“不可知论”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 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丈量土地
数学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力学 孙子兵法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生态科学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 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 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 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 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2.反映、选择与建构
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 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 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 突出表现。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2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 域的对象。
.
3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
13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价值体 现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
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主体需要,在真理指导 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指导实践、再认识、教 育和激励功能上。
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
14
实现目的,接受检验,获得发展。
.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直接、形 象的,理性认识是间 接、抽象的;感性认 识只能认识片面、现 象,理性认识才能认 识全体、本质。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
二者互相渗透。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觃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
主体对客体有能 动的改造作用。
客体对主体有制 约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首 先是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还 有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也 存在着价值关系和 审美关系

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系统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
的系统,它在动态的演化当中实现着自身的进 化与发展。
认识系统结构形成、进化与发展的秘密存在于人
的实践活动之中。
主体客体的关系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认识、实践
主体
中介 客体主体化
客体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 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 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 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 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