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2018版新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 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 的反映论和 可知论,批 判了不可知 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 的统一,克 服了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 主义自然观 与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 基础。
教学要点
• • • • • •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共同特点(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物质的具体形态
错误:以偏概全
可以说“老虎是动物” 不能说“动物是老虎”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 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列宁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89页。)
50 C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 汽
水
冰
0 C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巍 巍 青 山 两 岸 走 小 小 竹 排 江 中 游 滔 滔 江 水 向 东 流
2018版马原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狼孩卡玛拉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低等生 物的刺激感 应性到高等 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由高等动 物的感觉和 理到人类 的意识
一切物质 所具有的反 应特性到低 等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
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 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类存 在着,它就仍然 是这种产物。”
52
英格兰有一童谣《起风了,小猫 饿死了》:
起风了,风把窗帘掀起来了。窗帘拍倒了花瓶,花瓶的水洒到 地板上了。地板湿了,老婆婆滑倒了。她撞坏了椅子,木匠来 修椅子了。木匠砍倒了一棵树,大树把面包师的房子砸坏了。 面包师搬家了,老鼠没东西吃了。老鼠不来了,小猫饿死了。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童谣的意思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揭示了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直接的联系 C.夸张地描述人类社会的“多米诺现象” D.提醒人们要注意身边的任何一件事物的变化
17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 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 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 物质 (二)

从意识作用上看,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 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第一,人类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 择性。
第叁部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PART 1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 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 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 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三个方面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
2018马原课本课后答案

2018年马原课本课后答案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指什么?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任务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态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
5.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形态。
第三章:继续革命的理论探索1.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什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香港、澳门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长期保持繁荣稳定。
2.什么是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下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
2018版 马原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含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 类型: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
阴阳:月亮和太阳 日光向背 事物发展的 两种趋势 五行:《尚书.洪范》
(肝)木 五行相生相克图示 火(心) 土(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黑格尔
柏拉图
下列说法哪些属于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理在事先(朱熹); • 意念移物; • “万物有灵”、“元神不灭”; • 心外无物(王守仁);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 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贝克莱
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含义:把人的感觉、观念、心 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把脱离人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如理念、理、绝对观念、上帝、命运等。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 宰
(肾)水
2018马原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 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 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 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 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 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 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 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 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 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 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的主 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物质及存在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和特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6.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8.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原元,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发展与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或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和心理
刺激感应性
意识
一切物质的
高等动物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 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 的统一,是客体原型(依据)与主体差异(创造)的统一。
世界的状态问题 (重要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两对派别之间可以相互交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三大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大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现代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 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
史前提,又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
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低等生物
人
反应特性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 质的运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含义: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 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 一是指相对特定参照物而言,事物没有发 生位移 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
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 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点。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运动着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方面,运动着的物质不可能离开时间和 空间;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不可能离开运 动着的物质。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客观 实在性是无条件的、不变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 特性是有条件的、可变的。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 指整个世界的时间空 间是无限的。
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指具体事物的时间空 间是有限的。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 和统一的基础
思维能否认识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史上始终存在的两对哲学派别
哲学派别
世界的本原问题 (基本派别)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一的基础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辩证唯物主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 厦的基石,唯物辩 证法思想是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what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 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 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 动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 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重点)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难点)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两种形而上学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不变论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什 么?世界是怎样存 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 系和永恒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世 界联系和发展的根 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