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泰山日出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 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起直到思维。”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缺乏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火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木
土
水
金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2、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 是方法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
机械性
人是机器
人
钟
霍
关节
布
心脏
斯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 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我们称这种知 识为“智慧”
精品课件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是以感性表象的形式讲无限的、普遍 性的整体;而哲学则是要通过概念、推理 来说明这无限性或整体,而不是靠默祷来 与无限整体合一
精品课件
接上页
五行的特性,以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 的特性;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洁净、收杀的特 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 象朴素地分为五类,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 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规律解释和说明 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及变化。
精品课件
时间空间与运动的物质不可分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运 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的物质——对时空 的认识和度量
年、月、日、秒的定义
精品课件
长度和空间的测量
古时常用人体的一部分选作长度单位,如: 寻——两臂伸开的长度 肘尺——中指尖到肘的长度 “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1791年,法国科学院受议会委托,决定以通过巴黎的地球
长度/静长度
0.995 0.867 0.436
精品课件
质量/静质量
1.005 1.155 2.294
精品课件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静止(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
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 哲学范畴。
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发生 位置移动,从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精品课件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辩证 唯物 主义 物质 观的 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 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基础。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 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 如果用你 的矛去刺你的 盾,如何? 我的盾 没 有利器能 穿过它! 我的矛无 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 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培根 洛克
物 质 =
原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子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原 第一章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 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 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人是身心合一的, 但身体是一个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的存在, 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 我们希望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此时会觉 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柏拉图说: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自杀, 而只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也就是让身 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 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德国黑格尔:绝对观念。宋代朱熹:理
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 性;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意识是 与物质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 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的活动。 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 了这一观念。柏拉图 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 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 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 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 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 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 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 用”。
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 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 了不同结论: 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 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 本 原; 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辩的形式阐发了 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 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8年版)

——由对学问的研究所得之思想体系、 原理、原则、人生观。
哲人语录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箴言:“人 啊,请认识你自己”。
➢古罗马哲人霍诺留斯说:“往 何处?为什么?怎么走?这 就是哲学的一切。”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 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 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 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 思考的状态。
8、《哲学是什么》胡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 2、 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
(1)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
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适用范围划分
• 哲学方法:最普遍方法。如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质量分析方法、辨证否定方法,等等。
• ▲十九世纪以前的科学家一直被人们称为哲学家 ,其科学著作被称为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