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1516班
《窦娥冤》课堂实录、点评及反思

2023
PART 05
窦娥冤简介
REPORTING
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
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被誉为“曲圣”。
创作背景
元代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压迫深重,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窦娥冤》是 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元代社 会的黑暗和司法制度的腐败。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非常高
详细描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对《窦娥冤》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时代背 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都非常有见地和思考深度,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参 与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较低
详细描述
在课堂中,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参与了讨论和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 度,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通
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 资料,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认
识。
2023
PART 04
学生反馈
REPORTING
对教学内容的反馈
学生对《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 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对作 品中的语言技巧和人物塑造也有一定的认识。
人物分析
窦娥
美丽、善良、忠贞的贫家女子,面对不公和冤屈,她勇敢地反抗 和抗争,是元代社会底层妇女的代表。
蔡婆婆
自私、狠毒的婆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诬陷窦娥,是元代社会道 德沦丧的典型。
窦天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窦娥冤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背诵《窦娥冤》第 三折
作业形式:个人或小组完成, 提交电子版或纸质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作业要求:理解剧中窦娥的冤 屈和反抗精神
作业评价:教师批改,学生互 评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掌握《窦娥冤》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
理解剧中的语言特色和修 辞手法
探究剧中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和人文精神
难点
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
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掌握剧本中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
理解剧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为新课导入做好铺垫。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 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四教案《窦娥冤》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窦娥冤》的剧情和人物关系 理解剧中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 分析剧中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读、 讨论、表演等形式深 入理解《窦娥冤》的 剧情和人物形象。
指导学生运用文学鉴 赏的方法,分析作品 的主题、语言特色和 艺术手法。
高一窦娥冤课文原文

高一窦娥冤课文原文高一窦娥冤课文原文《窦娥冤》是中国明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传奇剧。
故事源自于古代典籍《世说新语》中的一则真实事件,被关汉卿改编成剧本,并成为中国戏曲传统的经典之一。
正文:《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窦娥身上的冤案。
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嫁给了唐朝官员裴元贞。
然而,裴元贞因为与其他女子有染而被贬为狱吏。
在狱中,窦娥为了救夫,不惜极力辩诉自己的冤情,但却被控告谋杀和通奸。
无论窦娥如何辩护,她都无法改变命运,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被处死前的最后时刻,窦娥向哭泣的亲友们讲述了自己的冤屈,并发誓要为自己申冤。
她深情地告诉家人和朋友们,她的死不是因为她犯了杀人罪和通奸罪,而是裴元贞的背叛和官员的冤假错案导致的。
窦娥的遗言引起了众人的同情和愤怒,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她申冤。
经过调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窦娥的丈夫裴元贞与她结婚时就已经有婚姻隐情,他原本就是一个不忠诚的丈夫。
而窦娥的冤案是控告她的人故意陷害的结果。
当真相大白之后,窦娥的冤案得到了昭雪。
裴元贞和控告窦娥的人都被追究责任,而窦娥也被追认为冤魂,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通过《窦娥冤》这个故事,关汉卿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冤狱和女性受压迫的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这个故事让人们反思社会不公,并呼吁人们要勇敢地为自己和他人申冤,追求真正的正义。
拓展:《窦娥冤》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剧情上引人入胜,还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展示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窦娥冤》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得到了广泛演绎,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文学作品。
这个故事通过对窦娥命运的描绘,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和受压迫的处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窦娥冤》的故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不公,并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正义。
窦娥冤优秀课件

窦娥冤优秀课件窦娥冤优秀课件窦娥冤优秀课件一、背景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也选了《窦娥冤》。
第四册精选了小说、戏剧、古代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学之旅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和审美水平;第四单元为中国古代戏曲单元,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把握戏剧矛盾和人物形象。
该单元由两篇元杂剧《窦娥冤》《长亭送别》和两篇明清传奇《闺塾》《哀江南》组成。
《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为讲读篇目,其他两篇为自读篇目。
这是学生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因此,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相关知识以及戏曲艺术的鉴赏方法,从而更好地欣赏本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人物。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4)通过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体味悲剧的含义。
2.切入点从“冤”字切入,在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紧扣“冤”字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预习(1)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
(2)诵读剧本至少两遍。
2.导入由“起誓”这一特殊生活现象导入课文,随后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让学生了解戏曲所特有的时代内涵和这种独特文学形式的文体特点,从而为欣赏本文奠定基础。
3.进入新课(1)检查预习任务“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检查预习任务“诵读剧本至少两遍”,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把握剧情,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剧的情节梗概。
注意区别概述与复述的不同。
4.剧本诵读,赏析戏剧矛盾(1)赏析[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理解窦娥冤从何来。
(2)赏析[倘秀才]和[叨叨令]两支曲子,理解为何“后街里去死无冤”。
(3)赏析“卜儿哭上科,云”部分和[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理解窦娥为何负屈衔冤。
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备课教案

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领悟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深刻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窦娥冤》的故事梗概及人物塑造。
2.作品所传达的正义、善良、忠诚等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2.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窦娥冤》文本,理解故事梗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窦娥、张驴儿、王生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窦娥冤》所传达的正义、善良、忠诚等价值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黑白颠倒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如戏剧结构、语言风格等。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窦娥冤》所传达的正义、善良、忠诚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后作业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关汉卿的作品。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窦娥冤》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窦娥冤》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黑白颠倒等。
2.分析作品所传达的正义、善良、忠诚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将《窦娥冤》中的正义、善良、忠诚等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如何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把握窦娥的形象特点。
赏析剧中的唱词,体会其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和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窦娥的冤屈,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培养学生对正义和善良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反抗精神。
鉴赏剧中精彩的唱词,体会其抒情性和表现力。
2、教学难点理解窦娥冤屈产生的社会根源。
把握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作品背景和重点词句。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窦娥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
3、表演法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一些古代冤案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冤屈和正义的思考,从而导入《窦娥冤》。
2、作者及作品介绍介绍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讲解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如结构、角色、曲词等。
3、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发展的线索,明确窦娥命运的变化。
4、人物形象分析组织学生讨论窦娥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孝顺、刚强、反抗等。
结合具体的唱词和情节,分析窦娥形象的多面性。
5、唱词赏析选取剧中精彩的唱词片段,如【滚绣球】等,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艺术。
分析唱词的抒情性、节奏感和表现力,体会窦娥的悲愤之情。
6、探究主题探讨窦娥冤屈产生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课堂总结总结窦娥的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8、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
推荐学生阅读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如《救风尘》《望江亭》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元杂剧和《窦娥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窦娥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窦娥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掌握《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树立反抗不公、追求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探究窦娥冤屈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窦娥冤》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2.背景介绍:介绍元杂剧的背景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窦娥冤》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探究窦娥冤屈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全面了解人物。
5.写作特点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窦娥冤》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窦娥冤》所体现的反抗不公、追求正义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布置: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窦娥冤》全剧,撰写读后感或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窦娥冤》的剧情、人物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教案:《窦娥冤》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6中的一篇课文《窦娥冤》。
本文主要讲述了汉代窦娥被冤枉而死,其孝感天地,最终昭雪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法律制度的弊端,认识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疾苦,培养学生对正义的渴望和对道德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正义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窦娥冤案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
难点: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窦娥冤》的戏剧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窦娥冤案的社会背景。
4. 品味语言(1)教师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表演《窦娥冤》的一幕,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正义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板书《窦娥冤》板书内容:故事情节: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人物形象:窦娥(孝顺、坚强、正义)、蔡婆(刻薄、自私)、张驴儿(贪婪、狡诈)等。
社会背景:古代法律制度的弊端,社会不公,人民疾苦。
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窦娥冤案的社会背景。
答案:古代法律制度的弊端,社会不公,人民疾苦。
2. 请分析课文中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课后作业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 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 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们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 生活着。 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 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 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 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 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 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 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 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 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 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 妻母子重相会”。 妻母子重相会”
悲剧, 悲剧, 就是将人生 有价值的东西 毁灭给人看。 毁灭给人看。 ——鲁迅 鲁迅
所谓悲剧, 所谓悲剧, 就是把美好粉 就是把美好粉 美好 碎给人们看。 碎给人们看。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内乡高中 谭红磊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鞍鞴( 楔( )子 勒(i 死 ) 鞍鞴( ) xiē bèi 提( dī )防 刽( )子手 亢( )旱 guì kàng shā hái 尸骸( 煞( )尾 尸骸( ) 2、概括每一折的内容。 概括每一折的内容。 窦娥苦命起源。 窦娥苦命起源。 楔 子: 窦娥拒绝改嫁。 窦娥拒绝改嫁。 第一折: 张驴儿药死人,窦娥屈招。 张驴儿药死人,窦娥屈招。 第二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发下三桩誓愿, 窦娥被押赴刑场,发下三桩誓愿,毅然就义。 第三折:
3、阅读第三折,对照元杂剧常识,分清戏剧语言、 阅读第三折,对照元杂剧常识,分清戏剧语言、 角色、宫调、曲牌。 角色、宫调、曲牌。 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 正宫” 宫调 , 不带括号的大字是 唱词 。“正宫”是 10 曲牌名 端正好”“滚绣球” ”“滚绣球 “端正好”“滚绣球”等是 。本文共出现 正宫 外 正旦 净 个曲牌, 个曲牌,都属于 调。本折出现的角 卜儿 、 刽子 、 色 、 监斩官等。 、 、监斩官等。 前两 窦娥指斥天地 根据曲牌和故事情节,把第三折分成三个层次。 4、根据曲牌和故事情节,把第三折分成三个层次。 个曲牌, 第一层是中间四 个曲牌,大意是 窦娥告别婆婆 。 个曲牌, 第二层是后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 个曲牌。 第三层是 个曲牌。大意是 。
窦娥冤枉—冤枉— 窦娥冤枉—冤枉— 冤枉
• 冤在哪里? 冤在哪里?
无辜获罪,将要问斩! 无辜获罪,将要问斩!
• 平白受冤,内心如何? 平白受冤,内心如何?
充满怒气,怨愤冲天! 充满怒气,怨愤冲天!
• 这种内心如何发泄? 这种内心如何发泄?
指斥天地,罚下誓愿! 指斥天地,罚下誓愿!
诵读思考:窦娥为什么要 诵读思考: 将冲天怨愤撒向天地? 将冲天怨愤撒向天地?
诵读思考: 诵读思考:窦娥临刑时为什 三桩誓愿” 么要罚下 “三桩誓愿” ?
情感上: 情感上: 怨愤到怨恨! 怨愤到怨恨! 行为上: 行为上: 积极的抗争! 积极的抗争! 目的上: 目的上: 显清白无辜! 显清白无辜!
当初窦娥对天地指斥, 当初窦娥对天地指斥,可是 最后“三桩誓愿” 最后“三桩誓愿” 还是靠天地实 斥天” 靠天”岂不矛盾? 现。“斥天”与“靠天”岂不矛盾?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 家有何感想。请将你的感想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字的文章。 家有何感想。请将你的感想写成一篇不少于 字的文章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 夫天者,人之始也; 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史记·屈原列传》
•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 在古代人的意识里, 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 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 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 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 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 怎不将 天地也生埋怨。 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 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 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 为愤怒的控诉: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 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尸这 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 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 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 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 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 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 得两泪涟涟” 得两泪涟涟”。
本折的冲突
• ①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的障碍: 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的障碍: • 窦娥:清白与自由VS太守的枉法 窦娥:清白与自由 太守的枉法 • 官员:权力与利益VS法律(缺失的) 官员:权力与利益 法律 缺失的) 法律( • ②性格之间的冲突: 性格之间的冲突: • 窦娥:善良、刚烈 窦娥:善良、 • ③性格内部的冲突: 性格内部的冲突: • 窦娥:善良、孝顺 刚烈、坚强不屈 窦娥:善良、孝顺VS刚烈 刚烈、 • 太守:无 太守: 太守: 太守:贪利无义
冲突, 冲突 , 戏剧的心 跳!
起初:张驴儿与窦娥 现在:太守与窦娥 (官吏与百姓)
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 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 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 人心的自然欲望与 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 之间的冲突。 的障碍之间的冲突 的障碍之间的冲突。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
悲剧的戏剧性, 悲剧的戏剧性,一方面来自于 性格之间的冲突, 性格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于 性格内部的冲突。 性格内部的冲突。 ——高尔基 高尔基
•
窦娥的“斥天” 窦娥的“斥天”与“靠天”显然 靠天” 是矛盾的。可见, 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 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 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 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 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 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 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 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 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 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 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 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 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 反抗精神。 反抗精神。
• •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不可能实现 作者所引典故,只是传说而已, 作者所引典故,只是传说而已,而这三桩誓愿却 在作者笔下一一应验,难道真是天从人愿, 在作者笔下一一应验,难道真是天从人愿,用来证明 窦娥的冤情的? 窦娥的冤情的? 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 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 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 折剧最成功的地方, 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 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 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 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 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 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 力量。在本折剧中, 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了。 地结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