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补充材料学生版2大张《列子》寓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杂然相许(纷纷)B、惩山北之塞(惩罚)出入之迂(曲折,绕远)C、毕力平险(险峻)且焉置土石(哪里)D、山之一毛(毛发)何苦而不平(愁,担心)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于:运于渤海之尾告之于帝C、焉: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D、其: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中考复习《愚公移山》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愚公移山》巩固练习2018年6月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2.作品:这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通过记叙年近九十的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天神(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屈服于困境的气魄与毅力,也启示我们克服困难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2.内容梳理: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交代太行、王屋两山的面积(大)、高度(高)和地理位置。
第二段:写愚公决定移山并在家人、邻里的支持帮助下付诸行动。
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予以反驳并表达了对移山终能成功的信心。
(*对比)以上三段依次写到的移山面临的困难:两山高大——愚公年迈——劳力缺乏——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他人嘲笑。
第四段:愚公之举惊动山神,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了两山。
(*侧面描写)三、习题A套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列子是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使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直接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非常高大。
B.愚公的妻子坚决反对他的想法,所以率先提出了质疑。
C.河曲智叟的嘲笑激怒了愚公,从而激发了他更旺盛的斗志。
D.山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表现了愚公之举的精神力量。
B套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这篇课文选自《》,它的体裁是。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交代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及其地理位置。
B.第二段写愚公在家人和邻里支持下,把想法化作了行动。
C.第三段表现愚公对于最终实现移山壮举有着坚定的信心。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愚公移山《列子》

边 河 阳 的北 边 就速 山 尚都 淡有 了
今`
如,
心`
勺,
奋 曰叭 .
今d
如峥
. 司如 月 月
,
妻 有遣 男
反焉
始靓
,
跳 往助 之
。
寒署 易节
,
,
始一 雍南
操 蛇 之 神 阳 之 惧共 不 己 也 告 之 于 帝 咸 共 裁 命 夸蛾 氏 二 子 负 二 山 一 屠 朔 东
。
,
。
帝
,
,
,
一清
他的妻 子 怀 疑着 翰
丘 也摄 害不了
,
:
“
拿 您 的 力量 速 魁 父 这块 士
?
自此
,
冀之 南
,
投藉
、
孙子再生 儿 子 ; 儿 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 有 孙子 ; 子子孙 孙 无 穷无 尽
,
渤海 之 尾 隐 土 之 北 石垦 壤
。 ,
,
”
遂 率 子 孙 荷担 者 三 夫 叩
门
,
可是 山 呐 不会增加
。
,
哪怕 平 不 了 ?
”
河
箕券 运于 渤 海 之 尾
,
邻人 京 城 氏 之 蠕
村里 的 智雯 这才没 有 括 沧
DOI : 10. 16412 /j . cnki . 1001 -8476. 1962. 08. 009
,
` . . . . . . . . .
闷
.
.
.
.
.
一
~
一
一
一
一
愚
一
中 学 藉 文 裸 本 文 言 裸 文 的 普 通 韶 翻 器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则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
据《列子》记载,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另一座叫南山。
每逢风雨大作,山上石头滚落,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愚公心中受尽煎熬,恨不得将两座大山挪开,以便安居乐业。
愚公的邻居们看到他这般奢望,纷纷劝阻他放弃,但愚公却坚定地说:“就算我死了,我的儿孙也会继续移山。
这座山虽大,但总是可以逐步移动的。
”于是,愚公开始每天挑着麻袋,带着孩子们,不分昼夜地去山下挑土石,填塞山洞,准备将山移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进行导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下面,将提供愚公移山的导学案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热身动画: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入教师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的坚持和努力精神。
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是如何坚持不懈地移山的?三、分组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下问题: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能从故事中学到什么?小组讨论结束后,让代表小组的学生发表意见。
四、展示结果请各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愚公移山故事的启示:不怕艰难困苦,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目标。
五、活动设计设计手工活动或小组合作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比如制作愚公移山的手工模型,或者进行团体接力游戏,体验团结合作的力量。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愚公移山》故事的导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孩子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导学案及答案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列子寓言《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子寓言《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列子寓言《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顺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他知道仅凭自己“曾小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
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毅力和勇气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愚公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下面,我们将通过习题和答案的方式,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故事背景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名为太行山,另一座名为王屋山。
由于山体的阻挡,村里的交通十分不便。
愚公决定带领家人挖掉这两座大山,让村民们能够自由通行。
2、习题(1)愚公为什么要决定挖掉两座大山?(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3)愚公挖山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是他们需要克服的?3、答案(1)愚公决定挖掉两座大山,是因为山体的阻挡使得村里的交通十分不便,为了方便村民们的出行,愚公下定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
(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着特殊的含义。
太行山意为“最高的山”,而王屋山则表示“王者所居之山”。
(3)在挖山的过程中,愚公一家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山体庞大,挖掘工作量巨大;其次,每天只能挖掉一些小石头,进度缓慢;此外,运送土石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4、深入分析《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通过愚公坚持不懈的努力,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要我们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个人观点我认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
愚公并没有因为山体的庞大、挖掘工作的艰难以及进度缓慢而放弃,而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6、结论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保持信念,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也适用于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氏之子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
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②之如响③。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④,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⑤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⑥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目蚊蚋囋○7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
——选自《列子·说符》注释:
①祖:古代祭祀名称。
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
②和:应和。
表示同意。
③响:回响,回声。
④顸于次:参预在末座。
预,参预。
次,在排列上次一等
⑤类:种类,物类。
⑥迭:更迭。
交替地,轮流地。
○7囋:读音zǎn,叮咬。
詹何钓鱼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撓。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
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
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列子·汤问》注释:
[1]荆篠(xiǎo):细竹子。
[2]撓(náo):弯曲。
[3]鸧(cāng):鸟名,鸧鹒(gēng)。
[4]放:通“仿”。
[5]沈:通“沉”。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③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④亡⑤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注释:
①党:朋友。
率:率领。
②竖:童仆。
③歧:分岔。
④奚:为什么。
⑤亡:丢失。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②。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日而反。
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
"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注释:
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
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
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弭,消除。
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
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
④牝而黄:黄色母马。
牝pìn,雌性的鸟兽。
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造父学御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
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
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汝先观吾趣。
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
”
造父曰:“唯命所从。
”
泰豆乃立木为涂[1],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
趣步往还,无跌失也。
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
曩[2]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
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肊[3]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
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
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
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4],原隰[5]之夷,视之一也。
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
注释:
[1]涂:通“途”。
[2]曩(nǎng):以往。
[3]肊:同“臆”。
[4]崄:同“险”。
[5]隰(xí):低矮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