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
地震震源与灾害评估分析: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Ms 8.0汶川地震

地震震源与灾害评估分析: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地震陈胜早【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08(14)3【摘要】汶川5月12日8.0级地震在构造上起因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每年约5 cm的速度聚敛,并因此而引起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及中国东南大陆运移.主震震源及余震活动集中于以龙门山为中轴的一条长约350 km、宽约100 km 的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一般分布丁地壳脆性-韧性转换边界以上约10~20 km区间的地壳震源层之中,属浅源构造地震.主要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构造运动方式密切相关,以其地壳厚度向西急剧加厚、重力梯度带、高波速比(Vp/Vs~2.2)等深部异常及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的地质构造为特征.在震源辐射、路径传播和场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并比较了岩石和土壤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谱,特别强调了土壤条件下的场地放大效应;同时对与地震安全性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地质灾害、地震频谱设计、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及中、长期至短期地震预报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提供了一个由加权平均计算、以岩石条件下震波衰减模式为基础的地震频谱设计参考实例.地震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可融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等学科发展.经历汶川地震考验的一些新近设计和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为今后改进工程建筑规范与标准提供重要而有益的参考.地震预报是当今一大难题,但需探索研究,不可懈怠.地震减灾与预防足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安全举措.%The May 12,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is tectonically due to the convergence of the India plate against the Eurasiaplate at a rate of~50 mm/yr, which resulted in the crustalmovement toward 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 and the southeastern China continent from the uplifted Tibetan Plateau. The epicentral area is located in the active Longrnenshan centralized seismic zone along which the aftershocks are concentrated within a~350 km long and~100 km wide active belt of horizontal projection.Hypocentral depths range generally from~10 to~20 km within the crustal seismogenic zone above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boundary, characterized typically by shallow tectonic earthquakes. Focal mechanism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bears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Longmenshan tectonic movement indicated by the particular deep structural anomalies of the rapid crustal transition deepened westward, gravity gradient, high Vp/Vs, ratio of average 2.2, ao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rust faulting style with strike slip history. Response spectra for rock and soil sites are, respectively, estimated and compared for different tectonic regim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source, path and site effects, emphasizing soil site amplication effect. Also studied are safetyconcerned issues for prevention of future damaging earthquakes including geological hazards, seismic design, earthquake earlywarning systems (EEWS), and strategies of long term to short term earthquake forecasting. A sample of design spectra is presentedon weighted average rock-site attenuation models. Topic on seismotectonics and earthquake dynamics in the areas of high seismic risk could be well incorporated with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tudy on performances of the newly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hould provide most valuable input to improving seismic designcodes in China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is a challenging task to predict earthquakes; however, effort should never be given up.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is a realistic measure for safeguard of future damaging earthquakes.【总页数】10页(P377-386)【作者】陈胜早【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J], 郭祥云;陈学忠;李艳娥2.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J], 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3.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动力学背景的数值模拟实验 [J], 廖力;张东宁;杨建思4.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 [J], 陈学忠;李艳娥;郭祥云5.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J],B.C.Burchfiel;E.Kirby;任俊杰;L.H.Royden;R.D.VanderHilst;B.H.Hager;Z.Chen;R.W.King;C.Li;J.Lü;H.Yao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及其破坏损失率 。
本文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 和遥 感解译 资料的基础上 ,
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 G S技术对重 灾 区 1 I 4县市地 质灾
害进行 的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 , 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 定性
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快速评价 和制 图, 为地震灾 区恢 复重建工作 中重建 规划 、 特别 是场 地选址 、 质灾 害 的防 地
1 .评价指标 的选取 。评 价指标 的选 取在某 种程 度上
发生概率( 发展速率 ) 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区的位置 、 范围。
二是易损性 分析——通 过对 风险 区 内各类 受灾 体数 量、 价值以及对 不 同种类 、 同强度地 质灾 害 的抗御 能力 不 进行综合分析 , 评价 承灾 区易损性 , 定可 能遭 受地质 灾 确
性, 又要反映地质灾 害 的经济 和社会 属性 , 价指 标侧 重 评
是进行风 险评价 的主攻 方向。建立风 险评 价的数学模 型 : 依据各 因素 的权重值建 立数学模型 , 包括危 险性 、 易损性 、 风险评价模型 ; 地质灾害 的 风险 程 度可 用 概率 或 风 险指 数来 表 示。
治提供急需的次生灾害方面的基础 资料 , 为国家和地方 政
府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地 质 灾 害风 险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一
、
础上 , 根据风险评 价 目标 和 内涵 的不 同, 可采 用层 次分 析
的方法 , 立相应 的评 价指 标体 系。根据 风 险评价 目的、 建
( ) 一 地质灾 害风 险评估体 系构成 地 质灾害风险评估 是对 风险 区发生 不 同强度 地质 灾 害活动的可能性及其 可能 造成 的损失 进行 的定量 化分 析
灾害学论文

灾害学结课小论文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对汶川大地震的观察与思考摘要: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6度以及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关键词:地震汶川抗震设防灾害对策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正文一、地震灾害1.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因素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地震次生灾害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次生灾害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人员伤亡10.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2)震中距离;(3)震区人口密度;(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5)发震季节和时间;(6)有无地震预报;(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8)抢救速度。
地震历史上的灾难和教训

地震历史上的灾难和教训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不断地发生着。
历史上有许多地震引发的灾难,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重要的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一、汶川地震:毁灭性的灾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地震。
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失踪,以及巨额的经济损失。
这次地震震中附近的山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很多房屋倒塌,道路中断,通信中断,救援和救灾面临许多困难。
从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教训。
首先,如何加强建筑物的抵御地震的能力。
在这次地震中,许多建筑物的设计和结构不符合地震抗震标准,导致了大量的房屋倒塌。
因此,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研究和改进建筑物的结构,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其次,如何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虽然中国在事后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但在汶川地震发生时,预警系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地震预警系统,使其能够准确地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并及时向人们发出警示,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避险。
二、日本东北地震:海啸的威胁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和海啸,这次地震被称为东北地震或福岛地震。
地震的震级为9.0级,是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事故,造成了大面积的辐射泄漏和生态环境破坏。
数万人失去了家园,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东北地震给我们教训是更好地应对海啸的威胁。
在这次地震后,日本政府加强了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对于海岸地区的警示和疏散能力。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海啸的研究和监测,提前预警,及早疏散人群,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尼泊尔地震:重视后续灾害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为7.8级。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典型案例为鉴 深刻剖析反思

典型案例为鉴深刻剖析反思1. 2008年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
这一巨大的灾难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防灾和救援能力的深刻反思,促进了中国地震防灾科技的发展和应急响应体系的完善。
2. 2011年福岛核事故:福岛核事故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由地震和海啸引发。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对核能安全的重新思考和反思,许多国家加强了核安全监管和应急准备,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 2013年拉勒姆煤矿爆炸事故:这起事故发生在巴基斯坦的拉勒姆煤矿,造成了超过200名矿工死亡。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煤矿安全管理和监管的深刻反思,促使许多国家改进了煤矿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
4. 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MH370失踪:MH370航班失踪后,成为航空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对航空安全和飞行监管的反思,加强了飞行器的追踪技术和安全保障措施。
5. 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天津港爆炸事故造成173人死亡,800多人受伤,引发了对危化品储存和运输安全的深刻反思。
此次事故促使中国加强了对危险品储存和运输的监管,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6.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引发了全球对民主选举和政治体制的反思。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选民教育和媒体责任的关注,以及对民主制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的质疑。
7. 2017年伦敦格伦费尔塔火灾:这场火灾造成了大约80人死亡,引发了对公共住房安全和建筑材料使用的反思。
此次事故促使英国加强了对公共住房的安全检查和维护,推动了相关政策的改进。
8. 2018年美国加州山火:加州山火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山火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反思,促使各国加大了对森林管理和火灾预防的投入。
9. 2019年新冠疫情:新冠疫情爆发引发了全球对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能力的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促使各国加强了疫情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推动了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措施的改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摘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等问题一直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 各有优劣。
采取什么评价方法, 怎样进行快速评价和制图, 在减灾防灾中, 特别是应急救灾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进行风险评价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汶川5.12地震给整个灾区带来巨大损失, 除了地震震动直接造成损毁外, 地震过程中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也扩大了受灾程度。
同时, 地震活动还使区域斜坡稳定性减弱, 形成众多的威胁性次生山地灾害, 给灾区的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全面宏观地反映灾情, 确定减灾目标, 优化防治措施,提高减灾效益, 进行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1] 。
1.地质灾害危险评价方法近几十年,随着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和国内外相关学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遥感(RS)技术的引入,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迅速兴起并得到飞速发展。
GIS主要用于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和图像处理。
利用GIS进行空间检索与分析、属性数据的调用、图表计算、数学模拟,及对多个图层的复合、分解、叠加等运算,同时结合评价模型,实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目的[2]。
本文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技术支持,再结合比较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威胁特性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实现评价结果。
具体的评价步骤如下:(1)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地形图、水系) ,地质图,断裂分布,灾害点分布;(2)评价因子的选取。
根据基础数据和野外调查结果, 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因素和诱发因素,选取评价因子;(3)危险性评价。
利用GIS 技术,对各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因子图层,进行栅格图层运算,最后结合相关模型, 完成对研究区的危险性评价分区图。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区发生不同强度地质灾害活动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期
«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 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
369
地质构造 的 分 析,Lee(1957)发 表 了 中 国 第 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图 4������3),显 示 了 未 来 地震产 生 的 预 期 地 震 烈 度, 但 没 有 时 间 特 征,政府 公 布 了 297 个 城 市 的 预 期 地 震 烈 度.但是,政 府 也 出 台 了 在 烈 度 小 于 VIII 度地区的常规建筑不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政 策,并对烈度在IX 度 及 以 上 地 区 的 建 筑 高 度和施工方 式 作 了 一 些 限 制. 在 1959 年 和 1964年,两 个 版 本 的 地 震 易 发 地 区 的 建 设 标准虽然编制出来,但未被正式采纳.中国 大部分地区缺乏抗震设计,这归咎于当时非 常 贫 乏 的 经 济 条 件 (Chenetal,2010).
与近年来预测研究的热潮相比,中国地 震危险性评价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
4������1������1 1957 年 中 国 第 一 代 地 震 烈 度 区 划 图
地震烈度是根据震感和破坏的严重程度 来计算和比较地震强弱程度的一种判据.在 中国,第一代 地 震 烈 度 表 于 1957 年 编 制 出 来——— “新的中国 地 震 烈 度 表”, 并 附 带 一 张区划图.中国 12 级 地 震 烈 度 与 修 正 的 麦 卡 利 地 震 烈 度 表 类 似 (表 1������1).
4������1������2 1977 年 中 国 地 震 烈 度 区 划 图
1977年,即 唐 山 7������8 级 大 地 震 发 生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年后,国家地震局出版了 «中国地震烈度区 划图» (1:3000000)(StateSeismological Bureau,1977),这 是 在 Lee(1957)的 地 震 烈度区划图基础上的改进版.该烈度区划图 中,烈度在 VI度以 上 的 区 域 面 积 为 585 万 平方公里,VII度以 上 区 域 面 积 为 308 万 平 方公里.这张地图是根据长期地震预报制作 的.图中表示的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为:在 指定区域、特定的时间间隔内,一般场地条 件下该地区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4������1 地震危险性评估
减少地震灾害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是:某城市或地区面对将来的地震,其损失 有多大? 地震损失研究的基本框架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地震危险性分析,涉及到未 来地震可能引起的强地面运动的识别和定量 描述;第二部分,地震风险分析,涉及到未 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造成损坏或损失的建筑物 及其他人造设施的易损性评估.地震风险是 通过增加的地震危险性和易损性来确定的, 因此降低高 地 震 危 险 性 需 要 低 易 损 性(例 如 抗 震 结 构 ).
368
世 界 地 震 译 丛
50 卷
图4������1 全球预期地震损失图 [未来50年,单位:USD/(0������5°×0������5°)] [据 陈 颙 和 H������ 萨 汗(HareshShah);1988年由国际 地 震 学 与 地 球 内 部 物 理 学 协 会 和 世 界 地 震 安 全 协会联合发布;来自 Chenetal,1997](原图为彩色图———译注)
图4������2 地震灾害的定量化是减灾的 重 要 科 学 依 据.预 防:建 设 防 御 性 工 程 设 施; 制 定土地使用的计划和规划;疏散计划的宣传和维护.备灾:安排紧急警报, 并有效地动员公众执行疏散计划.重 建:在 遭 受 严 重 破 坏 后 试 图 恢 复 到 “正 常”状态的长期行为.这种破坏甚至可能发生在显然已准备好应对灾难的地 区 (原 图 为 彩 色 图 ——— 译 注 )
地震灾害的定量化是减少自然灾害和进
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中地震危险性分析和 地 震 风 险 评 估 是 关 键 科 学 问 题 (图 4������2).
地震危险性的定义为在特定时间、特定 地点内发生不超过某个宏观烈度值或地震动 参 数 值 (如 : 质 点 的 加 速 度 、 速 度 和 位 移 )的 概率.地震危险性描述了潜在的危险、地震 相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动、断层破裂或土 壤液化.这些现象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例如建筑物的毁坏或人员伤亡.地震危险性 分析的结果可以是对地震烈度的描述,也可 以是一张显示全国各地区具有一定超越概率 的地震动水平的地图.
1957年 之 前, 地 震 危 险 性 评 估 仅 用 于 重要工 程 项 目 .1957 年 , 基 于 历 史 地 震 和
本 译 文 由 中 国 地 震 局 地 壳 应 力 研 究 所 中 央 级 公 益 性 科 研 院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专 项 资 助 项 目 (项 目 号 :ZDJ2018G12)资 助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兰晓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吴何珍 译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赵亚敏 校
第 50 卷 第 4 期 2019 年 7 月 (367-381)
世 界 地 震 译 丛 TRANSLATED WORLDSEISMOLOGY
Vol������50,No������4 Jul������,2019
Y.Chen,D.C.Booth.2011.The Wenchuanearthquakeof2008:Anatomyofadisaster,Chapter4:SeismichazardandriskasG sessment.Springer,SciencePress 兰晓雯,吴何珍 译.2019.«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世界地震译丛.50(4):367-381. doi: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4006
«2008 年 汶 川 地 震 : 灾 难 剖 析 » 第 四 章 : 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
Y������Chen D������C������Booth
4������0 引言
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有许多值得借鉴的 经验与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无论 其未来潜力如何,就目前而言,依赖地震预 报来预防地震灾害是不切实际的.切实可行 的做法是在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加强 建 筑 环 境 的 抗 震 能 力 (图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