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_温度》教学教案

一、物态变化温度
学习目标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2、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结:
(一)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状态
1、固态:既具有一定的,又具有一定的。
2、液态:具有一定的,但没有一定的。
3、气态:既没有一的,又没有一定的。
(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6种)
二、温度及其测量
实验:用感官感知物体的冷热。用手摸放在教室里的金属块、木块、泡沫塑料,感觉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
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符号表示K。
三、体温计
1、结构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
2、量程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
3、使用方法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
四、小结
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各组分类比赛,要求学生说出分类标准。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根据分类总结各种物态的特点。
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演示实验,叫学生尝试,由此引入温度概念。目的:让学生亲身体会,理解温度记这一测量工具学习的必要性。
2、量程和分度值不同: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3、使用方法不同:使用前,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向下甩,读书时可以离开人体。
举手阐述一节课所得。
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2、3题做于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为什么保持不变?
2.水沸腾时,温度会如何变化?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态变化现象?它们与温度有何关系?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共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加深对物态变化和温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强调直观教学:运用实验、图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态变化过程和温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4.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讲解基本概念:详细介绍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物态变化的名称,让学生对物态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冰融化、水沸腾等实验,观察物态变化过程,并引导他们总结规律。
4.温度概念:讲解温度的定义,介绍摄氏度,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5.生活实例:分析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天河面结冰、夏天冰淇淋融化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物态变化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意义。
3.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烧开等,引起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关注。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_温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2

【问】物质存在的形态总保持不变吗?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
酒精灯使用: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使用时,因酒精灯外焰部分温度最高,应该用它的外焰部分去加热.
【提出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什么?
知识与技能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量不同形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形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三种方式:
传导例:将勺子放入热汤里
对流例:空调、夏天中午要关窗
辐射例:太阳
吸热、放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形态各异物质世界的美丽景色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认识物质三态的特征
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本实验应落实两点:一是通过实验现象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二是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描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要求:说出所分出的物质各以什么进行分类
【启发学生】根据流动性和体积的稳定性,思考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体积,无一定形状,气体既无一定体积也无一定形状.通过图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固体上方画一个立方体;液体上方画一个容器;气体上方画一气的图形.将得出的三种形态的特征分别写在图旁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课件2新版北师大版

4、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中,试按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把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
(
)
A、取一只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B被、测A水、的E、温C度、F、 D、
C、把温度计的感温泡全部浸入被测水中
D、从水中取出温度计
E、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
F、让温度计感温泡在水中稍候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读数
学生实验:
将冷水,热水分别放在烧杯中,请你先估测它们的温度,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将结果记 入表中。
温度/ ℃
测温物体
估测温度 实测温度
温差
冷水
热水
自我评价:
1、-20℃的正确读法是( )
D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 D、零下20摄氏度
2、读出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下温度的数值。
(2)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温度
自学思考:
1、什么是温度? 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 3、单位:摄氏度;符号:℃
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摄氏温度 的表示:
30 20 10
将测不出温度
! 使用前应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一估,二看): 一估: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二看: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 一要:温度计的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二要:温度计的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三要:读数时温度计的感温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物态变化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书籍:《神奇校车》、《物质的奇妙世界》等,这些书籍以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插图,介绍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等,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物态变化的具体过程以及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时,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交流。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联系与转化的思维方式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布置一个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1.1《物态变化温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掌握温度与物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物态变化所需的能量变化。
3.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掌握温度单位摄氏度(℃)的意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烧开等。
4.实践性强,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设计了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态变化现象。这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本案例在评价环节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通过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设计一个简单的物态变化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收集生活中至少三个物态变化实例,分析其背后的温度变化原因,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以生活化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感知物态变化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
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我将在课堂上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例如,通过播放冰融化、水烧开等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物态变化现象。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1.1《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判断题:物态变化过程中,固态变为液态是放热过程。()
2.选择题:以下哪个现象是升华过程?(A.冰融化成水;B.水蒸发成蒸汽;C.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D.干冰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1.学生对物态变化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能识别常见的固态、液态、气态,但对物态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2.学生对温度的认识:学生对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在温度单位换算、温度测量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渐发展的阶段,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发现物态变化规律。
3.计算题:已知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求冰பைடு நூலகம்化成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4.应用题:解释为什么夏天冰镇饮料会冒冷气?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知识点:
1.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相互转化关系。
2.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

物态变化温度吴宏竹山县擂鼓镇中心学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温度计”学生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规范上还有一些疑惑,因此在上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地描述概念,规范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读出各种温度计的示数。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的对比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1、播放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在一年四季的感受。
由我们四季不同感受引出温度的概念。
2、让学生分辨两杯不同温度的水,引出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不准确的,要准确确定液体的温度,就要有科学的测量工具。
【活动】测量温度1、温度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的知道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共同探究:自制温度计(1)设计方案: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在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吸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
(2)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
(3)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4)问:你能否将此装置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5)启发:标上刻度的自制温度计虽然可以测出温度,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还有那些地方可以改进?(6)问:如何给改进后的温度计标上刻度?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物态变化温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物态及其变化
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
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导入本实验。
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1、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二)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
“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的感觉和右手的感觉。
步骤2:将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温水杯中再说出此时的感觉。
体验2、请学生触摸长时间放在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泡沫块,并描述感觉。
步骤1:触摸塑料泡沫块,描述感觉。
步骤2:触摸木块,描述感觉。
步骤3:触摸金属块,描述感觉。
引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来测量。
2、温度计
体验3、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温度计。
(1)实验室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
(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练习1、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引出问题:有没有最高的温度和最低的温度?它们分别是多少?
引出绝对零度的概念,并让学生阅读科学窗,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
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