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有关八股制度下读书人的沉重八卦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读书,的确是培养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读儒林外史,品世态炎凉。
五十六话故事,道尽万千辛愁。
才子风流,千古佳话。
腐儒恶绅,粉墨登场。
百年之后,归为黄土,不胜唏嘘。
这是一部漫长的白话文小说,以王冕不愿入仕为开端引出一出出或风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后又以万历封儒为结尾,一笔亲封这儒林佳话。
整部小说,登场人物千百人,乡绅纷争仕途坎坷接踵而来。
如周进范进一生求举业,晚来如愿以偿的心酸。
再如严监生视财如命却又恩情并重的可爱。
又或如凤四老爷武艺高强打抱不平堪称游侠典范。
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励女儿以死殉节而后伤心不已追悔不及。
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时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而这其中又以萧云仙和杜少卿实数笔者最爱。
萧采,字云仙,以字行,四川人。
自幼随父学艺,出场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恶僧双眼,使人在习惯劳民才子的琐事之后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声,好一个英雄少年郎。
后得郭孝子点悟,随军出征平定边城,青衫赤马一战成名。
功成后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办学堂。
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枫边城,堪称武能提枪戮金甲,文能挥笔定天下。
就着这么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却得了个“任意浮开”的罪名,并追银七千五百二十五两有零。
实在让人愤愤不平!可是如果单单这样,萧云仙充其量是个能人,在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
然则,萧云仙在功劳赫赫时候被追罪非但没有自艾自怜,反倒被父亲开导变卖产业,一总呈出。
这一对父子的深明大义一身正气使多少通读四书五经将忠孝礼仪长挂嘴边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杜仪,字少卿。
天长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爷是礼部尚书,七房的太老爷中过状元。
杜仪的父亲,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辈子官,只是守着祖宗留下的田产。
父亲去世后,杜仪继承的,便是这一点产业,计值几万银子。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精选10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精选10篇《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欢迎查阅!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1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资料“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我学习画荷花。
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
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此刻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
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最终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
应对考试,考生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可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
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此刻的高考,不一样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能够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必须会成功。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共8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一):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lz13)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儒林外史》名著读后感7篇

《儒林外史》名著读后感7篇花了一周左右时间终于把《儒林外史》重读了一遍,书中情节比《红楼梦》更家常琐碎,也无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贯穿,中间科场术语和套话很不少,有些章节(主要在三十回以后)读起来较为枯燥乏味。
幸亏此书有意无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动力把书啃完。
据我的经验,作家有什么偏好,总会不知觉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学,所以他的武侠小说涉及佛教之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要远胜于其他武侠名家;紫式部精通汉学,所以在《源氏物语》中动辄引用《史记》的典故和《白氏长庆集》中的名句,令人叹为观止。
显而易见,吴敬梓在写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虚与委蛇之辈时下笔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写他们的装腔作势被别人撞破或揭露之后的那种尴尬狼狈,丝毫不留情面。
可是作者在写到饮茶时,笔触却突然变得温情和诗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与繁华时,更是要浓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将其作为殿军:“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
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
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
”这样的好文字,让人有种读《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的错觉。
在吴敬梓看来,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才算天堂。
里面的各种风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贩夫走卒戏子,会面时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条件好有讲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致茶点吴敬梓也要言不烦地一一列举开来,虽然那些茶点于情节是可有可无的。
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数第三回写风俗行业的人接待嫖客,那茶也是极讲究的:“房中间放着一个大铜火盆,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煨着雨水。
聘娘用纤手在锡瓶内撮出银针茶来,安放在宜兴壶里,冲了水,递与四老爷。
”就是条件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时也会“一个罐内倒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斟了一杯茶。
”条件好的如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14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1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1我读《儒林外史》是在《红楼梦》之后,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较而言虽在结构的宏大完整、人物的类型众多等方面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
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
例如它的以神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现代小说。
在读它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曾读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
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精选8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精选8篇)《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篇2因为之前学过《范进中举》,小说里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令我印象深刻。
今年暑假,完整地看了一遍《儒林外史》,那时的封建社会,在读书人眼里,“举业”高于一切,于是大家便全身心投入到八股文里去,为的是博取一个功名。
不能否认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了王冕的故事,王冕一生受尽磨难,通过勤奋苦读造就他的博学多才,但是他却终生不愿意入仕途。
通过小说后面的各位书生的经历,诸如周进、范进之类,与王冕的一生相比,就会显示出强烈的反差。
比如小说中的周进,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是个老童生。
路过贡院,触景生情,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
当一群商人要为他花钱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
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
还有后来周进提携范进,也是二人遭遇相似,产生共鸣的结果,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便是如此。
我不禁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感到悲哀,也为这些读书人感到惋惜!比起他们,当今社会的我们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实现梦想,成功的途径是非常多的,而并不一定只有读书做官一条路可走,比如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鲁迅弃医从文,近现代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到可惜的人物是匡超人,他原本是一个孝老爱亲、勤奋好学的人,却掉进了世俗追逐功名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后来还帮着潘三干坏事,潘三被抓之后,他又立刻和潘三断绝了联系,生怕连累了自己,这也是不正义之举。
他不但不学好,还爱吹牛,经常不懂装懂,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
令人感到可惜!《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书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子,有的庸俗可笑,有的卑鄙丑恶,有的可怜可叹......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仍然感叹不已。
儒林外史读后感(五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开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态。
三年一科,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准备科举考试,只为一朝得道,飞黄腾达。
古典讽刺小说里,吴敬梓的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
白描写实的手法,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说它的艺术风格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真是十分之洽当。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里面,五十多岁的范进依然坚持科考,终于中了举人,高兴疯了。
范进从此扬眉吐气,一众邻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户顿时一改往昔鄙夷,处处簇拥,前倨后恭,当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们彼时只说范进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却不见这背后又是何种欲望在驱使。
私以为课本里没有的,范进后来夹起大虾元子来迫不及待的一幕更为精彩,只这一个举动,数十年苦读,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
而一朝得势,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他从淳朴少年到伪君子真小人的转变,读来总让人唏嘘。
大孝出场,年少家贫,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奉养父母,体贴入微。
相较于范进服丧期间破荦戒还多有狡辩,竟是天壤之别。
然而恩师被诬,他结交了一帮对功名富贵一心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观便开始扭曲。
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事,他的眼中便只有金钱利益,蜕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小人。
而这背后,是势利的社会风气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士社会传统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
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
追求物质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一旦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
总归人可以穷,志却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中国儒家文化为背景,描绘了明末乱世中儒士身世艰辛的故事。
这部小说揭示了清代社会政治的腐败现象和儒家伦理观的虚伪,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革新。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6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6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一在暑假里,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小说的作者运用了周进和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还运用了多种排比,比喻等的修辞手法,他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一群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
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他们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我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我们长大后,不能想书里的这些贪官一样,收取钱财,帮人做事,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闲,要努力工作。
我们要想飞将萧云仙一样,为国家奋斗,要与时俱进,科教兴国!自己要清正廉洁,公私清楚,以身作那么。
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我还通过作者的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中体会到:文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滋润我们的心灵。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量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
文学可以丰富我们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文学功底,锻炼文字驾驭能力,使我们更聪明。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篇二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挖苦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与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
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读后感:有关八股制度下读书人的沉重八卦 《儒林外史》读后感有关八股制度下读书人的沉重八卦 厦门海事法院胡伟峰 两三月前,周末在家得闲,翻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欲消磨时 间。
重读之前,关于这本书的印象停留在多年前课本中前倨后恭的胡屠夫, 还有东方葛朗台严监生等模糊的印象中。
粗略读后,内心大受震撼。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即儒者之林,出自《史记· 儒林列传》,原系记叙 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 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因以"儒林"为题。
因《儒林外史》的内容围绕一群读书人生活展开,作者选取了不同于 官修正史的角度,以一个儒林中人的视角,不修饰、不隐藏地真实地再现 了当时读书人的生活,讲读书人的八卦,故称为外史,如用时下流行的标 题可称为读书人的那些事儿。
这种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真故事,除自身蕴含的巨大文学价值 外,还不经意间保存了创作当时社会生活百态的文献价值。
可谓既是文学巨著,又是社会学史料。
作者吴敬梓出生于官宦世家,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清代经学家、诗人程晋芳有《怀人诗》咏道 "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 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作为吴敬梓的挚友,程悲吴才华横溢,却仅以一部稗官野史的作者 而名传后人, 但世间事, 祸福本系相伴随, 作者未能登科进仕的遗憾背后, 却是文坛之幸,少了不愿虚与委蛇的公门中事,有着落魄江湖载酒行的际 遇,有着对社会人情淡泊、世态炎凉的更深接触与体会,才能有如此伟大 的现实主义小说。
称之为文学巨著,是因为书中的高妙文字及所反映的深刻内涵。
文字的高妙体现于书中先后出场的 280 余人中,每个人毫不雷同,且 语言及举止与其身份总是如此妥帖,全不违和,读罢,总有拍案叫绝的冲 动。
另一高水平是作者用中立客观,不置褒贬,近乎白描的写法,却让人 物性格丰满鲜明,读者当下即能分别,如以非贬之笔意写尽贬意,第四回 中讲述了范进与张静斋拜会汤知县的场景,"二人进来,先是静斋见过, 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 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
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拥进后堂,摆上酒来。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
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会备办。
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 在作者貌似平实的笔触背后,却蕴含着对范进只做居丧的表面文章虚 伪本质的辛辣讽刺。
这仅是众多人物以及众多场景的一小部分,更多高妙的文字以及无情 的揭露及批判有赖于读者自己去细细体验。
可以说,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及深刻内涵不逞多让其后出现的曹雪芹 《红楼梦》。
而从思想内涵来看,儒林外史全书暴露了封建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 知的泯灭,八股制对读书人思想及良知的摧残,以及士人阶层干扰司法、 学术不端。
以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匡超人为例,匡原系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因
贫困流落城市以测字为生,幸得书生马纯上资助返乡并被授予作八股之法, 返乡后事父母至孝。
机缘巧合之下,其孝行及勤奋读书的事例为知县李本瑛所知, 知县赞赏 其行止于是大加提携,匡超人顺利通过府考、院考,正人生顺畅之时,谁 知伯乐李知县被罢官夺印,并可能累及。
匡立叹为晦气,并在乡人帮助下,往投布政司里充吏的潘三爷,初未 遇上,于是与景兰江、胡三公子等一批假名士交往,意图以刻诗集,结诗 社, 写斗方, 假托无意功名富贵伪为清高隐居的"终南捷径",意图名利双收。
后因假名士支锷醉后被揭穿及潘三爷说破后,醒悟并投在潘门下,逐 渐忘记了读书人的道德准则,收受不义之财,为潘做些包揽词讼,假雕印 信,拐带人口,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的勾当,潘也未亏待匡,助 其娶妻安家。
不久,知县李本瑛复官并升为给事中,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寄书 信约匡进京欲照顾他。
未曾想,潘三旋事发被捕,匡惊惧之下逼妻子回乡下,自己入京,并 谎称未婚配,娶得李外甥女。
后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
匡超人没奈何,含泪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恰逢郑氏娘子因被其逼着到乡间不习惯而忧郁而死,匡心中全无悔意 而是想着"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替他追个像,把凤冠补服画起 来。
就是那年我做了家去与娘的那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家请酒,叫娘也
穿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
哥将来在家,也要叫人称呼‘老爷’,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 架子。
"似乎天地之间惟有自己的荣华宝贵。
面对从私人角度帮助过自己并在事发后保全自己的潘三爷,匡超人这 样表现。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 的道理了。
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 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
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
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 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
曾经恩义及自己也参与不法的事实全抛弃, 只存一副寡情薄义、 虚伪、 撒谎的嘴脸。
并厚颜无耻地自吹自擂为"我的文名也够了。
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 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 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午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 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
生之谓也!"在舍此科举无第二条进身路的制度之下,在势利的社会环境 中,昔日的朴实恪守孝悌的农村少年,在追求功名富贵的道路上逐渐迷失 自我,堕落为虚伪、狡诈、卑劣乃至良知泯灭的无灵魂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