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生物学知识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学知识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学知识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和条件;3. 能够解释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过程;2. 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3. 光合作用的因素和条件;4.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植物与光合作用”的思考,例如:“你们曾经见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吗?植物是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带领学生思考,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植物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主体:1. 概念解释与基本过程阐述(展示示意图):- 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解释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说明光合作用在植物体内的位置和过程。

2. 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 利用图片或示例,介绍主要的光合色素类型;- 解释光合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点。

3. 光合作用的因素和条件:- 说明光合作用的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进行相关实例的探究,例如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4.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介绍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对地球生态平衡的影响。

实践与巩固:1. 学生观察与实验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叶绿素提取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产物;- 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小组讨论与总结:- 小组讨论分析观察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点和关键因素;- 学生自主归纳并总结,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应用领域,例如农业、生态保护和能源开发等。

鼓励学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讨论结果,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课:《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课:《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利用阳光进行生长的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搭建桥梁。
3.课件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动画,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反应式、场所及条件,阐述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例和实验现象,解释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如“为什么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思考。
2.创设实验情景,通过观察叶片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结合课本插图、动画等资源,形象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提高。
4.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等方面的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同时,开展小组互评,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他人、自我认识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中,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此外,布置具有实践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实验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实验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实验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以及相关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绿色蔬菜叶片(如菠菜或韭菜)•酒精灯或太阳能灯•瓶盖•沙子或细石子•盐水溶液•直尺或量角器三、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小花盆或容器,并在底部铺上一层沙子或细石子,以便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

2.将盆中加入适量盐水溶液。

这可以模拟土壤含有的无机盐。

3.在瓶盖上放置一片绿色蔬菜叶片。

4.将瓶盖浸入盐水溶液中,确保叶片完全覆盖在溶液中。

5.将整个装置放置在太阳能灯下(如果没有太阳能灯,可以使用酒精灯代替)。

6.观察并记录叶片颜色变化和气泡产生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观察1.开始时,绿色蔬菜叶片呈现深绿色。

2.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光线的照射下,叶片逐渐变浅,并开始产生气泡。

3.气泡的数量和大小随着光线强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五、实验讨论与分析1.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素所在的叶片细胞中。

2.盐水溶液模拟了土壤中的无机盐。

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有重要影响。

3.光线是触发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没有足够的光能供给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

4.酒精灯或太阳能灯代表了提供足够的光能以支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条件。

六、实验总结与拓展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来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此外,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 - 光合作用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 其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如温度、CO2浓度等。

- 其他植物组织或器官中是否也进行光合作用。

参考资料1.Zhang, D., Song, H., Cheng, W., Sun, X., Jang, R., Guan, Z., ... & Yang,C. (2019).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molecularmechanism of a new temperature-sensitive male sterility mutant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 BMCGenomics, 20(1), 603.2.Liang, Y., Ren, Y., Sun, Y., Lian, H., Zhao,Qdaniei7D21G469482N5ACQ7HK5ROYCmycpotato17CP123489382 YKTbasketball8B742M617Linguistics7896JKLOBRIE13MP4TTHU6729 LINXIA6823TIT22971OOKBL", "ws":"t:///i/VShporophytechestnut://Istudents340RAO671KUND8222020.linalg.irMBCC910TAICHUNG33062cychoticCaltair7V419R146mlHUN f ew", "md": "回答:,该问题可能归结为用户识别的准确问题的维度,尤其是对于在嘈杂环境中进行语音助手使用时,用户识别的准确性会受到很大挑战。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初中生物实验教案: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引言: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通过该过程,植物能够将阳光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制造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操作,让初中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实验材料:1. 水仙花1株2. 晒黑过的筷子2根3. 滴定管4. 盐溶液(浓度为5%)5. 盐水噴槍6. 碘液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水仙花移植到透明玻璃花盆中,并确保其充足的阳光照射。

b. 将一根晒黑的筷子插入花盆土壤中,作为对照组;c. 另一根晒黑的筷子裹上锡纸,将其一端放入花盆土壤中,作为实验组。

2. 实验观察:a. 在观察时段内,定期检查水仙花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植物的高度、叶片颜色等变化。

b. 检查晒黑的筷子颜色和土壤湿度,观察是否有变化。

3. 盐水处理:a. 使用滴定管,向实验组的土壤中滴加盐溶液(约2ml)。

b. 检查花盆内土壤的湿度,并观察花朵和叶片的变化。

4. 碘液检验:a. 用碘液滴于水仙花叶片上,观察颜色变化。

b. 重复上述步骤,但在滴碘液前,将水仙花暴露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一段时间。

c. 对照组进行相同的碘液检验,以便比较结果。

实验结果和讨论:1. 实验观察:a. 实验组中的水仙花生长明显较好,叶片翠绿且茁壮有力。

b. 对照组中的水仙花生长相对较差,叶片呈现黄色。

2. 盐水处理:a. 实验组中滴加盐溶液后,水仙花的叶片会开始出现枯萎和变黄的现象。

b. 这是因为盐水影响了植物的水分平衡和正常的光合作用。

3. 碘液检验:a. 滴碘液后,叶片颜色变为蓝黑色,表明植物叶片中含有淀粉。

b. 光照不足的水仙花叶片颜色较浅,指示叶片中的淀粉含量较低。

c. 对照组叶片颜色没有变化,没有淀粉的存在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必要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充足的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它有助于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该部分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反应式、影响因素、生态环境意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书写光合作用反应式。

2. 了解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反应式。

难点: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装置。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能生长得如此茂盛?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反应式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随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10分钟)演示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6.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并汇报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原理反应式影响因素生态环境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写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3)举例说明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2. 答案:(1)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3)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讨论环节是否积极参与。

初中植物三大作用实验教案

初中植物三大作用实验教案

初中植物三大作用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各生理作用的原理和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2. 呼吸作用实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3. 蒸腾作用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三、实验材料1. 光合作用实验:绿叶植物、酒精、碘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2. 呼吸作用实验:盆栽植物、澄清石灰水、滴管等。

3. 蒸腾作用实验:盆栽植物、透明塑料袋、温度计、湿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光合作用实验:(1)暗处理:将绿叶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以消耗掉叶片中的有机物。

(2)叶片处理:用刀片将叶片切下,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3)染色:用碘液染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判断光合作用的产物。

(4)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

2. 呼吸作用实验:(1)暗处理:将盆栽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以消耗掉叶片中的有机物。

(2)实验操作: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盆栽植物的盆中,用滴管吸取盆中的石灰水,滴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呼吸作用的产物。

3. 蒸腾作用实验:(1)暗处理:将盆栽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以消耗掉叶片中的有机物。

(2)实验操作:用透明塑料袋将盆栽植物包裹起来,确保塑料袋紧贴植物表面。

(3)观察:定时观察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记录水珠数量,判断蒸腾作用的强度。

五、实验总结1. 光合作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植物提供能量。

2. 呼吸作用: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消耗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能量。

3. 蒸腾作用:植物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平衡,促进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六、实验拓展1. 探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包括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条件。

(2)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阶段及相互关系。

(3)学生能够解释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光合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阶段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使学生对光合作用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的产物,如氧气的产生和淀粉的生成,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直观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相关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绿色植物的图片,提问学生:植物为什么是绿色的?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从哪里来?(2)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光合作用的主题。

2、新课讲授(1)光合作用的概念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强调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2)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反应的过程,讲解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条件是光能。

光反应的物质变化包括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H;ATP 的合成。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课: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课: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教学设计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了初步了解,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学生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较浓厚,特别是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充满好奇。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此话题具有很高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善于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解释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1)选择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意义等。
(2)填空题:巩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知识。
(3)简答题: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意义以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教师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生物科学奥秘的兴趣。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光合作用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通过探究说出光合作用的场所;
②概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③举例说出光合作用的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资料分析和推理总结。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①形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认同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三.实验内容
1.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①实验器材:培养皿,胶头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石棉网,镊子,火柴
②实验装置:(以银边常春藤为例,事先材料进行暗处理24小时)
③实验材料准备:银边常春藤,青菜,仙人掌(事先进行暗处理24小时和光照处理四小时),碘酒,酒精,清水
四.教学设计思路
1.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了解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基础上对光合作用场所的进一步探究。

第一课时探究实验设计的思路为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及对照组的控制仍把握不好,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2.具体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我将通过复习已有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通过介绍恩杰尔曼的实验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生初期印象,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假设进行实验。

课堂上我准备了青菜,仙人掌,银边常春藤三种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各组可根据对实验材料的认知不同选择不同的材料。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进行全班交流确定最终方案。

实验结束后将各小组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归纳,类比,从而总结出:植物的绿色部分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这样让学生的认知更加直观,有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之后利用实验所得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小资料呈现不同情景,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应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要保护植物的情感。

这样从内涵到外延,使得
光合作用的概念更加立体饱满,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求新,激发探究欲望
1.温故
引导学生复习光合作用的已学知识,通过第一课时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原料总结
公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求新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光合作用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的应用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一一找出答案吧!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的探索吧!
3.前人的探索
视频播放恩吉尔曼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期印象: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今天让我们自己来做一次科学家,尝试探索光合作用的场所吧!
4.知识铺垫:
资料一:图文并用,认识叶绿体
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含有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叶绿素能....使植物呈现绿色.......。

叶绿素已经其他色素能捕捉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探究中我们是如何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利用受光部位及不受光的部位是否产生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来证明的)那根据提供的资料,你知道如何来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吗?(植物的绿色部分含大量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时该部分能产生大量淀粉,而非绿色部分不会)。

那下面让我们自己动手来试试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围绕学生关于光合作用的已知进行发散......................................式提问,引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

并利用科学家的实验为学生进行探究铺路。

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叶绿体的认识较少,于是我将叶绿体的相关知识用图文的形式进行展现,做好知识........................................铺垫,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形成初期印象,以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

.....................
(二)自主选材,进行探究活动
1.实验前准备:①各组实验桌上准备好相应仪器及试剂: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大小烧杯,火柴,镊子,剪刀,酒精,碘液,清水②提供“小探究材料室”:准备事先经过暗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