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会飞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2(精品)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会飞的孩子》评课稿湘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会飞的孩子》评课稿湘教版

《会飞的孩子》
《会飞的孩子》这篇课文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得分几节课讲完。

钟艺芬老师能很好地把两节课的内容压缩至一节课讲,把当讲的知识点讲得很到位,同时也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点是比较难做到的。

除此之外,她整个的教学环节设计很紧凑,上下连接得很到位。

在引导的时候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牵引过来,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层次感很强,如:课上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请问阿江第一次飞跃怒江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生答:惊讶和疑惑。

教师马上引导,惊讶和疑惑可以概括为?惊疑。

那么在惊疑什么呢?嗯,对了,在惊疑怎么飞过来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牵着学生去积极得深入地思考,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升华主题,钟老师播放了怒江人民的生活照,又提起了我们以及我们身边人的幸福生活,旨在让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对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一部分的主题升华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能够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虽然钟老师的这堂课闪光点很多,但也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

比如:播放怒江的视频时,只凸显了怒江的汹涌澎湃,没有展示出她是我们祖国美好山河中的一景,教师也没有点到这一点,没有很好地激起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此外,前半节课评价与不够丰富,基本上都是“嗯,很好,请坐!”这种评价语,后半节课有所改善。

还有一整堂课下来,钟老师讲课的语气都太过生硬,在有些地方可以柔和一点。

1。

《会飞的孩子》教学案例与评析

《会飞的孩子》教学案例与评析

《会飞的孩子》教学案例与评析作者:陈红梅来源:《教师·下》2011年第08期一、案例背景(1)教学内容: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会飞的孩子》。

(2)教学目标: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激发自己对怒族孩子喜爱之情。

②学习环境描写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3)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1.引入特定环境,渲染课堂情境师:课前我们了解到“会飞的孩子”是指阿江还有和阿江一起学习生活的其他怒族孩子。

本节课就请同学结合课前搜索的资料说说,阿江是怎样飞越怒江?他有怎样神奇的本领?生:阿江是借助溜索滑过江的。

师:溜索是过江唯一的工具,过江危险,为什么他们还一定要过江?生:有了知识也就可以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评析:课堂上引导学生描述溜索的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文本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文并解,整体把握文章结构(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重点描写阿江几次飞越怒江,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阿江这两次过江的原因是出于对“我” 的一种真诚的保护和邀请。

(2)课件播放有关怒江奔腾的险峻画面,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段并合作探讨:①自由反复朗读重点词句,读出怒江惊险、澎湃的气势。

②各语段中从哪几方面直接描写怒江?③其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突出怒江什么特点?(3)链接知识点: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文章正是描写了怒江这一自然环境,来衬托阿江的胆大与能干,使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怒族孩子的朴实、真挚。

评析:多媒体展现怒江奔腾的画面,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获得怒江之险的感性认识。

3.揣摩中心人物,领悟表达方法(1)点击出示课文中阿江飞越怒江的插图。

引导学生体会阿江的姿势与感觉。

(2)要求学生以读为主,逐步品悟文中描写阿江的语句。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会飞的孩子》教案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会飞的孩子》教案

《会飞的孩子》第二课时执教者 0605班谭建鹏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

2.学习环境描写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重点:1.从叙事及人物描写中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

2.领悟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难点:体会文章末尾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教具准备:PPT课件,小礼物(写有名人名言的书签)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直接导入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20分钟)(一)自主听课文朗读,弄清第一个问题:孩子们在哪里飞(9分钟)1、听朗读,体会环境描写(6分钟)(1)过渡语(1分钟)(2)听朗读,体会怒江的险(3分钟)(3)“我”经历的危险(2分钟)2、概括怒江的特点(2分钟)板书:险。

3、小结过渡(1分钟)(二)小组合作,解决第二个问题:孩子们是怎么飞的,并体会孩子们的性格特征(10分钟)1、自然过渡,小组活动(4分钟)2、汇报合作成果(4分钟)3、自由读。

(2分钟)(三)体会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小结过渡三、探究,突破难点:结尾句中“飞”的含义(6分钟)(一)听读17-18自然段,看图片,体会条件的艰苦和孩子们的乐(2分钟)分别板书:苦乐(二)齐读末尾段,感受飞的含义(3分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展示:课文结尾“飞得更高更高,更远更远……”中的“飞”和阿江飞越怒江的“飞”意思一样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体验(2分钟)写心里话送给远方的怒族朋友。

五、课堂小结、宣布下课(1分钟)播放歌曲汪峰《飞得更高》,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会飞的孩子险+苦=乐→赞美祝福。

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会飞的孩子

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会飞的孩子
纤细:非常细。
高旷:高远。
四、诵读感知,把握文章
1、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第一自然段要读出怒江的激流汹涌,似乎是怒气冲冲的情状和气势。又如第四自然段要读出“我”胆怯的心理。
2、学生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对课文中任务阿江这个怒族小孩的看法,用“我认为阿江是一个——————的小孩”这样的句式说话。
(二)学习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1、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简要谈谈你对怒江及怒族人民的了解。为下
面分析怒族孩子Leabharlann 性格特点埋下伏笔。2、温习有关描写的知识。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这五种描写属于正面描写,此外还有侧面描写。从文中找出描写阿江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阿江的
哪些性格特点。集体交流,自由发言。
“只见阿江张开双臂……站在我前面。”动作描写,表现出阿江的大胆能干,他过溜技术的熟练。
“不怕……不会掉下去的!”语言描写,表现了阿江的善解人意和自信。文中多出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请找出来,品味一下。
如第4自然段:“他在飞?千真万确!他是在飞”写“我”惊疑的感
受。第9自然段:“看着那晃荡的溜索,我心里直发怵……”表现我胆怯的心理。第15自然段:“飘飘悠悠就落了地……飞过来的”表现了我得惊喜。
课 时 教 案
课题:16会飞的孩子 第1课时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 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顺叙事脉络。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顺课文叙事脉络。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会飞的孩子教案_会飞的孩子阅读答案

会飞的孩子教案_会飞的孩子阅读答案

会飞的孩子教案_会飞的孩子阅读答案课文《会飞的孩子》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怒江的“怒”果然名不虚传,只见那江水像是受不了两岸危崖的夹击,怒气冲冲从上游奔涌而来,在狭窄(zhǎi)险峻的河道里横冲直撞,激起的狂涛如风吼雷鸣,震得山谷轰轰作响。

一条同样狭窄险峻的公路与咆哮的江流平行,通往峡(xiá)谷深处。

公路上满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汽车如同在跳摇滚,颠(diān)得人无法坐稳(ěn)。

我下了车,顺着路慢慢走去。

江对岸有个孩子的淡灰色身影,在蓬勃的树丛中时隐时现。

开初没怎么在意,后来才发觉他一直在向我招手。

因隔着怒江,加上江涛的喧哗,根本听不清他在喊什么,我也朝他友好地挥挥手,依旧走我的路。

嗵的一声,一枝竹箭飞来,就钉在我跟前一棵小树干上。

那孩子拼命摇晃着手中的弩弓,示意我停下。

我刚站住脚,就听一阵稀里哗啦的滚动声,无数石块从天而降,几乎贴着我的鼻尖飞落大江,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

好险!这条路上,常常有悬石滚落,原来只是听说过,没想到真就遇上了。

我感激地望着对岸的孩子,却惊讶(yà)地发现他竟双脚离地,高悬在空中。

他在飞?千真万确,他是在飞。

只见他张开着双臂,像鸟儿扑扇翅膀一样向我飞来。

眨眼工夫,他就飞过了惊涛滚滚的江面,飘然落地,站在我面前。

他的飞翔原来很简单。

那宽阔粗犷(uǎn)的江面上悬着一座“桥”,那是一根钢丝溜索,纤细得很容易被忽略。

他在腰间系了一道绳搭在溜索上,整个人悬空,难怪我感觉他是“飞”过来的。

滚石,溜索,会飞的孩子,让我见识了大峡谷的惊险。

这是个怒族的孩子,叫阿江,刚满十二岁。

他的学校就在河对岸的石崖上。

阿江要我过去看看他们的学校。

看着那晃荡的溜索,我心里直发怵(chù),实在没胆量将自己拴挂到那根孤悬颤抖的细索上去。

阿江揪(iū)着溜索使劲摇晃着说:“不怕,这钢丝索很牢,不会掉下去的!”对岸一群孩子也在鼓动我,喊叫声盖过了波涛声。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会飞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2(精品)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会飞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2(精品)

4、读一读多音字。 Xì 关系 联系
dīng 钉子 螺丝钉
系 jì 系鞋带 系红领巾
钉 ding 钉钉子 钉扣子
shā 刹车 刹
chà 一刹那 刹那间
qiàn 拉纤 纤夫 纤
xiān 纤细 纤维
gàn 干劲 树干 3
干 gān 干净 干爽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段(第1~8自然段):初见怒江,感受其奔腾的气势与惊险。 第二段(第9~16自然段):写怒族小朋友阿江热情带“我”乘溜索过江。 第三段(第17~19自然段):看到怒族孩子在江上无惧无畏地飞来飞去, 联想到他们美好的未来。
(一)读通读顺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用“—”标注生字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反复拼读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名不虚传 横冲直撞 时隐时现
千真万确 粗犷 发怵 倏地 高旷
3、标好自然段,理清文章条理。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zhaǐ
xiá
diān
wěn
狭窄
峡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 (一)大声朗读课文1~8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 ”标出。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的?用波浪线标出有关句子来,并反复读一读。 2、找出写怒江环境险峻的句子,仔细品读。 3、课题是“会飞的孩子”,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怒江的险? (二)、汇报交流。 1、中心句:滚石、溜索、会飞的孩子,让我见识了大峡谷的惊险。 品读下列句子: 滚 石: 我刚站住脚,就听一阵稀里哗啦的滚动声,无数石块从天而降,几乎贴着 我的鼻尖飞落大江,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 品析:这样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会飞的孩子: 只见他张开双臂,像鸟儿扑扇翅膀一样向我飞来。眨眼工夫,他就飞过了 惊涛滚滚的江面,飘然落地,站在我面前。 品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怒族孩子的勇敢、过溜技术熟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会飞的孩子 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会飞的孩子 湘教版

16 会飞的孩子【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狭窄”“峡谷”“惊讶”“粗犷”“笑嘻嘻”“高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1、13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勇敢能干、天真活泼、热情友善的性格特点。

激发自己对怒族小孩及怒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4. 学习环境描写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叙事及人物描写中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领悟情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从叙事及人物描写中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领悟情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具学具】PPT课件,有动感的怒江放大图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看标题,这孩子是哪个地方的人?难道他真的会“飞”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一下这孩子的神奇的本领吧!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弄清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哪些事?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三、诵读课文,疏解生字词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示出各语段序号,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2.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新词。

四、诵读感知,把握文意1.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人物阿江这个怒族小孩的看法,用“我认为阿江是个的小孩”这样的句式说话。

3.教师不急于归纳总结,可就此引申过渡到下节课的学习。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激发自己对怒族孩子及怒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2.学习环境描写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激发自己对怒族孩子及怒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会飞的娃娃》教案

《会飞的娃娃》教案

《会飞的娃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飞行原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飞行原理:介绍飞行动物和飞行器的特点和原理。

2. 手工制作: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飞行器和模型。

3. 实验探究:进行飞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飞行现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飞行原理和相关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和实验。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 制作和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飞行动物和飞行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飞行原理和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飞行的基本概念。

3. 动手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飞行器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实验探究:进行飞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飞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飞行的原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和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学生作品的质量和创意性,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飞行器博物馆或者进行飞行体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经验。

2. 邀请飞行专家或者飞行员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飞行行业和职业。

3. 组织学生参加飞行相关的竞赛或者活动,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自信心。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飞行原理,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全面和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提供学生系统的学习资料。

2. 网络资源,如飞行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和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飞的孩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窄、峡、颠、稳、讶、犷、揪、嘻、旷、幢”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勇敢能干、天真活泼、热情友善的性格特点。

4.学习环境描写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怒族孩子勇敢能干、天真活泼、热情友善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1、从叙事及人物描写中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领悟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学习怒族孩子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视频:咆哮的怒江,介绍怒江的相关情况。

2、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怒江的印象。

3、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就是怒江。

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
(惊涛滚滚、横冲直撞、惊涛骇浪、雄浑之美、波澜壮阔、汹涌澎湃……)
4、揭示课题。

是啊,怒江两岸,危岩耸立,怒江激流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像一条发怒的野兽向前奔流,令人胆战心惊。

如果要你从怒江上飞过去你敢吗?可是,有一群孩子每天都要从波涛汹涌的怒江上飞过来飞过去。

让我们一起去拜访拜访他们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一)读通读顺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用“—”标注生字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反复拼读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名不虚传横冲直撞时隐时现
千真万确粗犷发怵倏地高旷
3、标好自然段,理清文章条理。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zhaǐ xiá diān wěn
狭窄峡谷颠倒坐稳
yà guǎng jiū xī
惊讶粗犷揪着笑嘻嘻
shū chù kuàng zhuàng
倏地发怵高旷两幢
2、认读下列词语。

名不虚传怒气冲冲奔涌险峻晃荡
横冲直撞风吼雷鸣咆哮蓬勃溅起
时隐时现从天而降弩弓嬉闹悬空
千真万确惊涛滚滚火塘鼓动颤抖
飘飘悠悠风声飕飕溜索纤细忽略
零零星星临江而筑喧哗竹篾笆房
3、借助工具书说说词语的意思。

发怵:恐惧,害怕。

粗犷:粗豪,豪放。

文中形容江面宽阔,险峻。

倏地:突然,忽然。

高旷:高而开阔。

名不虚传:所传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空有虚名。

横冲直撞:乱冲乱闯,蛮横无理
时隐时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

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4、读一读多音字。

Xì关系联系 dīng 钉子螺丝钉
系钉
jì系鞋带系红领巾 ding 钉钉子钉扣子
shā刹车 qiàn 拉纤纤夫
刹纤
chà一刹那刹那间 xiān 纤细纤维
gàn 干劲树干

gān 干净干爽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段(第1~8自然段):初见怒江,感受其奔腾的气势与惊险。

第二段(第9~16自然段):写怒族小朋友阿江热情带“我”乘溜索过江。

第三段(第17~19自然段):看到怒族孩子在江上无惧无畏地飞来飞去,联想到他们美好的未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
(一)大声朗读课文1~8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标出。

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的?用波浪线标出有关句子来,并反复读一读。

2、找出写怒江环境险峻的句子,仔细品读。

3、课题是“会飞的孩子”,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怒江的险?
(二)、汇报交流。

1、中心句:滚石、溜索、会飞的孩子,让我见识了大峡谷的惊险。

品读下列句子:
滚石:
我刚站住脚,就听一阵稀里哗啦的滚动声,无数石块从天而降,几乎贴着我的鼻尖飞落大江,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

品析:这样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会飞的孩子:
只见他张开双臂,像鸟儿扑扇翅膀一样向我飞来。

眨眼工夫,他就飞过了惊涛滚滚的江面,飘然落地,站在我面前。

品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怒族孩子的勇敢、过溜技术熟练。

溜索:
那宽阔粗犷的江面上悬着一座“桥”,那是一根钢丝溜索,纤细得很容易被忽略。

他在腰间系了一道绳搭在溜索上,整个人悬空,难怪我感觉他是“飞”过来的。

2、找出描写环境险恶的句子,认真品读。

(1)、怒江的怒果然名不虚传,只见那江水像是受不了两岸危崖的夹击,怒气冲冲从上游奔涌而来,在狭窄险峻的河道里横冲直撞,激起的狂涛如风吼雷鸣,震得山谷轰轰作响。

品析: (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怒江的奔腾气势。


(2)、一条同样狭窄险峻的公路与咆哮的江流平行,通往峡谷深处。

公路上满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汽车如同在跳摇滚,颠得人无法坐稳。

品析:写路险突出怒江的险)
3、课题是“会飞的孩子”,作者花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怒江的险,这样更能体现怒族孩子的勇敢、乐观。

二、学习第二部分。

(一)、自由朗读9~16自然段,思考:
1、当孩子邀请作者过江去看看他们的学校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2、作者飞在半空中后感觉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品读句子,体会心情。

1、看着那晃荡的溜索,我心里直发怵,实在没胆量将自己拴挂到那根孤悬颤抖的细索上去。

心情:极度恐惧、害怕
2、飘飘悠悠就落了地,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竟是从那根细细的溜索上“飞”过来的。

心情:飞行的快乐及战胜了恐惧的惊喜。

三、学习第三部分。

齐读课文17~19自然段,讨论交流:
1、建在危崖上的学校好不好?他们为什么鼓动“我”去看他们的学校?
(阿江他们再三邀请我去看他们的学校,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学校,爱学习,也喜欢在空中飞行的快乐,希望我能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2、“会飞的孩子”中的“飞”与“飞得更高更高,更远更远……”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前一个是指借溜索悬空渡江,后一个是指怒族孩子理想的腾飞。


四、品读感悟
五、拓展学习。

1、讨论:阿江这群怒族孩子的童年生活幸福吗?为什么?
老师有几句话要送给你们:这群怒族孩子、你们都是幸福的。

老师希望同学们也和怒族孩子一样,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要勇敢、快乐、充满希望地去生活。

2、课外阅读,了解有关少数民族孩子独特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对孩子们深沉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