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冲刺复习声现象专题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训练
江西物理中考复习声现象专题

声现象第 1 页 共 3 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江西中考常见考点★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 有关,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4.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海水的深度或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考点2:声音的特性考点3:噪声的防治1.人们以 (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 dB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声音超过一定分贝后,会对人们的正常活动产生影响,甚至危害人的身体,如超过50 dB 会影响人的休息,超过70 dB 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2.噪声及其防治(1)噪声的定义①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②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优美动听的乐曲有时(如打扰别人休息时)也属于噪声.(2)噪声的防治①防止噪声产生(在 减弱噪声:改造声源结构,减小噪声响度;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然机排气管处加消声器。
)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在 减弱噪声: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声源与外界隔离开。
)③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 减弱噪声:戴防噪声耳塞,用手指塞住耳朵等。
)考点4:声的利用★得分指南★●人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原声)和反射回来的声(回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 s 时,人耳才能把这两个声区分开;低于0.1 s 时,回声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原声听起来更浑厚有力.★易失分点★●在物理学中音调论高低,响度论大小,但日常生活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高”指的是音调高,“有理不在声高”的“高”指的是响度大. ★易失分点★●1.0分贝是指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指无声. 2.噪声监测仪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不具备减弱噪声的功能.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2.超声波和次声波★常见考法★考法1:声音三特性的辨别例题1:以下描述形容音调的是,形容响度的是,形容音色的是.①女高音②轻声说话③锣鼓喧天④闻其声知其人⑤听声识别乐器⑥暖水瓶灌水时响声变化⑦放声高歌⑧声纹锁识别主人声音⑨模仿某个声音⑩变声期的少年声音变粗例题2:以下做法改变声音音调的是,改变响度的是,改变音色的是.①吹笛时按不同的笛孔②调节收音机的音量③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④敲击大小不同的钟⑤改变敲击乐器的力度⑥喇叭上出现了裂纹⑦自己的录音跟自己的声音不像⑧玻璃瓶里的水倒出一部分后再敲击声音特性的两种辨析方法1.通过定义: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声音的品质——音色.2.通过影响因素:音调——频率(拨动力度相同时,琴弦越紧,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吹气力度相同时,振动的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振幅(吹弹或敲击乐器时,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例题3:课堂上老师使用的便携式扩音机,不仅能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对声音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扩音”是指增大声音的;较高的“保真度”是指较好地保持原声的.例题4:下列关于噪声及其防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美妙的钢琴声不可能是噪声B.市区内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D.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江西中考真题★命题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2020江西2题2分]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
第二章 声现象-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章节分类训练(解析版)

第二章声现象(解析版)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2、超声波与次声波: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
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很多动物能够利用超声波交流),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第1讲声现象

而“低声吟唱”,十分感人!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响度 。区分
鼓声和其他乐器声是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均选填“响度”“音
调”或“音色”)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5.(人教八上P40图2.3-5改编)如图甲所示是医院用B超检查身体,这是利
用声音传递 信息 ;如图乙所示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展示“会跳舞的烛焰”的情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一、声、光、热学
第1讲 声现象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2025版
(人教:八上P26~P45
物理
甘肃专版
北师大:八上P75~P96)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称为 声源 )
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
特点 音不一定消失,如“余音绕梁”(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在介质中
考点2:声音的特性
特性
概念
决定
因素
音调
声音的 高低
响度
声音的 强弱
发声体的 振幅 :
音色
声音的 品质
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幅 越大,响度越大;发 声 体 的 材 料 和
还与距发声体的距离 结构
和分散程度有关
改变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
方法
短、粗细等
改变发声体的振幅、
与发声体的距离及分
散程度
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空气 传到别人的耳朵。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2.(人教八上P28图2.1-5改编)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密闭玻璃罩
中考物理第一轮考点专题复习教案 声现象

声现象 [中考目标聚焦]课表解读考点盘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2.在今后的中考中,考试的题目仍然会以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的题目为主.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会集中体现在如何减弱(控制)、防治“噪声污染”等方面. ;4.创新试题有所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器,近两年来中考特别注重这一点,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进行创新,这样不但考查物理知识,同时向同学们传递了创新的方法,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片,因此我们说因碎纸片在振动而推知鼓面在振动. 这种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现象表现出来,这种转换思想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知识网络梳理][课前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巩固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 。
2020中考复习 物理知识点冲刺训练——专题三十五:声现象

2020中考复习物理知识点冲刺训练——专题三十五:声现象考点一:声音的产生1.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的琴弦在振动B.长而粗的琴弦与短而细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悠扬的琴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D.布谷鸟的叫声让我们感知季节的更替,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2.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3.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声如洪钟”指的是声音的音调很高B.“击鼓鸣金”的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C.用超声波清洗戒指,是利用声传递信息D.嘈杂环境里戴耳塞,是防止噪声的产生4.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划桨.下列有关此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B. 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C. 运动员敲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D. 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5. “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是()A. 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B. 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C. 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D.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考点二:声音的传播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C.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传递能量D.声源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一定越大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3.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
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 含答案解析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高清课堂:声现象复习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中考初中物理知识点:声现象【知识点拓展】怎样听见声音

中考初中物理知识点:声现象【知识点拓展】怎样听见声音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 1 - / 1。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资料声现象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发声原理: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
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声途径:声靠传播。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在液体
中比空气中传播得。
中不能传声。
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为。
3、人靠耳朵声音,除了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后传给听觉神经,使人听见声音外,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家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听见声音。
二、声音的特征
乐音三要素:其三要素为、、。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系,男低音、女高音,高
音、低音是指音调。
响度:是人身感觉到的声音的,它跟发声体的有关系。
音色:是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
三、噪声
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它
跟、、一起被称当代社会的四
大污染。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能超过。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①、
②、
③。
四、声的利用
1、回声定位:蝙蝠靠探索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探测海深或鱼
群。
2、声音诊病:如B超。
3、声波能传递能量:如用声波来清洗精细的钟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物理冲刺复习声现象专题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
们怎样听到声音训练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一切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停止,停止
2.声源:
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将以下对应的项用线连起来
固体的振动发声风声
液体的振动发声泉水叮咚
气体的振动发声读书声
例1. 下列乐器中,靠弦的振动发声的是
A. 鼓
B. 笛子
C. 琵琶
D. 锣
二.声音的传播
1.思考: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
的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不能
传播声音
分析: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
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
到爆炸的声音吗?
对土电话分析:你认为是什么物体将声音传到对方耳朵
的?
例2.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小溪流水的“哗哗”声
3.思考题: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呢?
例3. 声音在空气、钢管、软木、水这四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A.空气
B. 钢管
C.软木
D.水
4.几种物质的声速(m/s)
通过上表你获得的信息是:
①、。
②、。
声音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在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熟记:声音在(15o C)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5.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
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的现象。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 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感知声音的过程
2.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1)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耳聋,非神经性耳聋治愈.
(2)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性耳聋,神经性
耳聋治愈。
2.骨传声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来听声音。
2.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
是 .
例4.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听到两响声,这是因为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大
B.有回声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小
D.无法判断
例5. 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
_______像图示那样弹起
(填“会”或“不会”)
39397 99E5 駥22924 598C 妌30152 75C8 痈b31769 7C19 簙M34448 8690 蚐h38189 952D 锭333193 81A9 膩29175 71F7 燷031323 7A5B 穛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