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史概述

中国园林史概述
特征:狩猎、通神、生产、游憩,具有园林的雏形。
代表园林:周文王灵囿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 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二、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发展)
(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
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典型的山 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
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 (2)私家园林:
a.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2、造园艺术成就
① 筑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主位。
②置石—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
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平添诗情画意。 ⑤建筑—包罗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
明 北


包括现在的

故宫、中南

海和北海以

及景山等


(1)清代皇家园林
重点:离宫御苑 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
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 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主要的分布区域?
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1、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殷商时代出现的圃(是指栽种蔬菜的土地)、囿(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2、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生成期:殷、周、秦、汉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特点:1)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往往规模很大;2)园林功能由早期的狩猎、观赏、生产逐渐转化为游憩、观赏、通神、求仙;3)园林的总体规划较粗放,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造的境地。

“上林苑”。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特点:1)表现手法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其中建筑物作为一个造景要素;2)园林的规划设计由粗放式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并以满足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3)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出现了私家园林。

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主要成就: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显示了泱泱大国气概。

隋洛阳西苑、唐临潼华清宫、唐九成宫。

2)私家园林所具有的清新雅致格调,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升华。

3)自然风景式寺庙园林兴起。

4)公共园林涌现。

成熟前期:宋代至清初时期(公元960~1736年)。

特点:1)皇家园林在两宋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

3)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4)皇家、私家、寺院园林三大园林类型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即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韵。

成熟后期:清中末(公元1736~1911年)。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形成南方、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的局面。

3)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

演进脉络:1)园林的规模从大到小;2)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

3)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2
严。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
3
私家园林则是以文人雅士的宅院为基础,以小巧玲珑、精致雅致为特点。 其布局紧凑,景致细腻,多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为主,体现出文人的
清雅与品味。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寺庙园林则是以寺庙为中心,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营造出一 种宁静、神秘的氛围。其特点是布局规整,植物繁茂,以佛道教义为主题,
历史发展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当时出现了囿 和圃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不同类型的园林
皇家园林是以皇家禁苑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规模宏大, 建筑华丽,植物种类丰富,以山水布局为主,展现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和威
饰,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3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 思想强调中庸之 道和礼乐文化, 对中国古典园林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园林布局 上,讲究对称与 均衡;在园林题 词上,注重道德 教化与人文关怀
道家思想:道家 思想追求自然无 为和天人合一的 境界,影响了园 林师法自然的设 计理念以及崇尚 清静、幽雅的园 林氛围
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 自然景色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 承与表达。通过园林的布局、建 筑的形式以及题词、书画等元素,
传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
1
2
3
4
5
诗情画意:园林中的景致常常以 诗词、画境为灵感来源,通过借 景、对景等手法,创造出富有诗
意的画面
细节之美:园林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经过精心设计,无论是花木的 种植、山石的摆放还是建筑的装 Nhomakorabea4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一、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风格变迁及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1.萌芽期:商周至汉代商周至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汉代的上林苑、建章宫等。

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2.发展期:魏晋至唐代魏晋至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私家园林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如王羲之的兰亭、谢安的东山等。

3.成熟期:宋代至清代宋代至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在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的艮岳、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1.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造和点缀,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2.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

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同时,园中的景题、景联、景诗等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诗情画意的表达等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园林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古典园林、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中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经历了夏、商、周的奴隶社会以及秦、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的封建社会。

我国劳动人民在三千余年漫长的辛勤劳动积累中,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灿烂的园林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珍贵遗产,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

①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②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③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④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明清两代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峰时期园林艺术的构成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二是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三是园林内的树木花卉;四是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园林艺术是如何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人是如何造园的1、中国哲学思想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哲学的主要特点。

儒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寄情于景。

禅宗:自然在人心中,天人浑然一体。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根据其功用,中国园林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1)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2)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3)寺观园林;4)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汉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开始出现。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是皇家和贵族的庭院,因此特点是建筑简单、色彩淡雅。

代表作品有今天的西园、云台山久仰,园林各项设施多从云台山式壁廊木栏衍化出来。

唐朝是中国园林的黄金时期,以雁塔、水绞丝为代表。

在唐朝,人们开始追求动静结合的园林,建筑风格上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注重景观和强调与人的交互作用。

唐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山水融合、林木花卉装点、水势饱满,取景方式由远及近,给人以“饱览之艳、登琳之嵩”的美感。

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拙政园、秋瑾园。

在宋朝,人们开始对园林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布局和造景的理论。

宋代古典园林改变了以往的园林模式,注重空间变化、山水构建中的平衡和对人的情感诱导。

秋瑾园是园林中首次引入庭院内涵的代表,其经营者按情感和权力要求进行景观变换,以借景、夹局、影轴、穿庭镜等手法,营造出了极富诗意和感染力的景观。

元代的园林艺术延续了宋代的传统,注重园林的布局美学和建筑的装饰艺术。

元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取景方式独特,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

代表作品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南锣鼓巷、北海公园。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明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突出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精致、规模宏大,建筑多为经典的宫殿式,装饰偏重于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末期,其特点是在对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外来元素。

清代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规模宏伟、以及变幻多样的花园设计,代表作品有北京圆明园、苏州狮子林。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无论是唐代的山水融合、宋代的情感诱导、明代的文化内涵,还是清代的变幻多样,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

下面将从六个时期,即商周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的园林形式是囿和宫室。

囿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林木等元素所构成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的囿。

宫室则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筑,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园林开始出现。

2.汉代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池、台、山、石等元素。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空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林苑。

同时,私人园林也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营造自己的园林。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融合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点,佛教园林的出现加速了唐宋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安城的皇家园林。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繁荣起来,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营造中来。

4.宋代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时期,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出现了空前的精致和优美,出现了写景园林和文人园林等新的园林形式。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表现,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宋代的皇家园林如艮岳、寿山等成为后世园林建造的典范。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在设计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和优美。

5.元代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蜕变,出现了山水园林和写意园林等新的形式。

元代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简朴和自然,着重于山水的再现和意境的表达。

元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在宋元的基础上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宫廷园林、江南园林等许多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园林。

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著称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诗文、楹联、匾额、绘画以及园林的陈设、鉴赏、游观等各项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的古典园林又称山水园林,向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殊风格,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

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

综合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吴王姑苏台开始就奠定了山水相依、自然浑朴的格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

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汉代园林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艺术亦是如此。

汉代不仅有汉武帝广袤壮观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还有袁广汉、梁冀等富豪摹山范水的私家园林,但是由于一般的地主阶层和平民尚未将筑园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汉代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贵富们修造园林不仅为了游乐玩赏,而且还带有扩张地盘、开拓生产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把园林建于郊野之地。

如汉初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东汉恒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以及袁广汉的园林,都占有方圆数十里的地面。

就园林艺术而言,汉代各种园林强调对真实山水的利用和模仿。

梁孝王的兔园有百灵山、落猿岩、雁池、凫渚;梁冀“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

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袁广汉则“垒石为山,聚沙成洲,引水入园中,激水为波潮。

”上林苑汉代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上林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园林。

上林苑位于长安之西,本属秦时旧苑,汉武帝刘彻扩建,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华丽而庞大。

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此写有《上林赋》,详细地描述了上林苑的地理形胜、山谷水泉、宫阙楼阁、果木花卉及天子射猎之盛况。

严格说来,上林苑与后世专供游赏的园林性质不尽一致,它的建造在相当程度上还存有早期园圃生产经营的目的。

作为宫苑,它还供帝王田猎弋钓所用,因此园内珍稀动物、罕见植物不可胜数。

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汉代的园林建设尚未着力于景点的规划和景观建筑的修造,因此虽然有“重坐曲阁”、“步榭周流”,却并未细微发掘其园林功能的意义。

然而,与以猎杀野兽飞鸟为趣、以纵情声色为乐的商纣王相比,汉武帝的上林苑毕竟增加了不少景观建筑和园林生活的内容,多少显示出对大好河山的依恋。

这种完全凭借天然山水修建而成、或摹写真实山水的园林,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更有益于花木禽兽的生长繁殖,表现出当时园林较少观赏目的,更多自然经济性质的特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上林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金谷园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由于封建大一统政权的不断更替和地域间的政治割据,中央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思想不再享有权威性。

而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化思想领域却异常活跃,佛教的渗透和清淡玄学的盛行,又为隐逸清静或及时行乐的生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与世暂绝的个人展地,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私密场所,逐渐赢得了众多名士文人的青睐,因此,园林的崛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主要还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但在讲究奢华或喜好艺术的文人的治理下,已不乏游乐观赏的内容。

如西晋以奢侈闻名的石崇,有金谷园建于洛阳,“却阻长堤,前临清渠。

百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

有观阁池召,多养鱼鸟。

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

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

”可见园中有水有树,有鸟有鱼,还有一班艺伎可供赏乐之需。

东晋以后,庄园的修建则更讲究从艺术审美角度选址造景,如谢灵运所说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

”谢灵运在贬官永嘉太守后,肆意遨游山水,不久又辞官归隐,在祖父谢玄始宁墅的基础上整修拓建了一座拥有诸多景观建筑的庄园性质的园林。

“淩阜泛波,水往步还”,水光山色可一一欣赏。

谢灵运的山居情趣已经与后世的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旨趣相当接近了,并且具有了“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意识。

谢灵运的始宁山居在设计建筑上已充分注意到构景、借景、造景手法的运用,令人置身于高山之巅的轩馆之中,犹如面对多变而又绝美的山水画卷,已臻于计成在《园冶》中所描述的“槛外行云,锐中流水,选山色之不去,选鹤声之自声”的境界。

魏晋以后,园林不仅成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和闲瑕游乐的场所,也是人们有意构筑的私密天地,而且后者渐渐成为造园的主要目的,故宅园形式的园林日益流行。

南朝萧梁人刘慧斐远游庐山,为明媚山水和宁静环境所吸引,遂建园留名为离垢园,这种利用园林隔绝外部世界的生活态度和建园思想得到了当时和后世文人名士的普遍首肯或效仿。

北周庾信的小园也为后世文人津津乐道,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园林功能的看法。

“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

”“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不事藻饰、唯求自然的园林风格影响深远。

3 隋唐园林庐山草堂到了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自然山水园林盛极一时,如王维的辋川别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皆建于山野之地,利用美丽的天然山水营造成休憩场所。

王维将住宅游馆建于风景绝胜之地,又以园林建筑或富有特色的山水、植物为主体,构成了一个个雅致独特的景观。

王维不仅偕同裴迪等友人经常赏游、聚酒酬唱,而且还用他擅长的画笔对辋川加以描绘,从而使得辋川别墅更加闻名遐迩。

唐以后,文人士大夫在园亭聚会、游赏赋诗成为常事,即使不通文墨的富家大户修建园林,也必然邀请文人画师捧场宣扬。

由于文人、画师更多地参与园林修建和园林活动,也促使园林日益向造景和赏景方向发展。

庐山草堂实景另一方面,该时期文人士大夫长期为官于都市,官务之余,他们渴求有一个自由舒适的场所可供随时抚慰劳倦的身心,或需要一个隐秘的天地可以接纳文人墨客诗酒聚会,于是城市园林便迅速崛起。

当时京城长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间,园林密布,号称“东都”的洛阳城内外亦遍布私园。

由于城市私园的主人大多饱读诗书、文化素养较高,因此他们在景观设计和园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其造园的目的首先是出于自身休闲的需要,是自娱而非娱人,故不必为了声望或炫耀而大兴土木,规划布局、景观修造都遵循简淡的原则,不追求房舍亭阁的繁复和华美。

白居易的《闲居自题》诗说:“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

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

”履道里宅园中水占了五分之一,竹占了九分之一,四望渺弥苍翠,故居于城中而有水乡之感。

园中还建有琴亭、石樽、中岛亭、环池路等用于游园赏景的园林小品。

此外,他命乐童登中岛亭奏乐的做法为后世园林创设戏台和曲房提供了依据,而音乐、戏曲的渗入也使得物质的园林从此具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4宋朝园林快哉亭由于市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北宋开始,延续一千余年的“坊市制”被废弃了,坊市之间封闭性的隔离墙被拆除。

如此一来,喧闹的市镇生活更直接地进入了市民的住宅,于是城市人更渴望拥有一个私密安静的天地,可供经常地休息和玩乐。

所以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园林形式就逐渐在富裕阶层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开来。

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让精神在纯朴的自然风光中有所寄托,使心灵于幽寂的竹坞丛林间获得安宁。

故“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翥豕鹿杂处……而翁独东焉。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

所以,北宋时期的园林风格趋同于质朴,园林中的建筑物相对后世来说也少得多。

如沈括的梦溪也只一庐、一轩、一阁、一斋、二亭、二堂而已。

但是质朴归质朴,园中景观的设计修建还是颇费思量的。

如翰林学士司马光的独乐园,在当时洛阳诸园之中最为质朴,但在筑台疏水、植竹栽花等方面颇具匠心,营造了诸如人造瀑布、见山台、浇花亭、钓鱼庵等多种具有特色的景点和建筑,故苏轼当时有诗称赏此园说:“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

”北宋时期的园林多集中在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

值得称道的是洛阳园林围绕水景开创的建筑物,如苗帅园的水轩“板出水上”,可谓后来画舫之滥觞;水北胡氏园的河岸窑洞,窗下可观清流,门前常留涛响,别具一格;富郑公园的竹“洞”,实为暗渠。

此外,富郑公园的“方流亭”“重波轩”“漪岗”,从其题名即可推知水景的美妙。

所以洛阳园林的水景建设,无疑为南宋江南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表率。

在园林发展史上,南宋是重要的转折兴盛时期。

一方面园林分布更为广泛,受帝王大建园林的影响,江南城镇修建园林蔚为风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围,除帝王的离宫别馆外,贵族显宦的园圃密密麻麻,著名者不下40所。

中小城镇修筑园林亦十分踊跃,以苏州为例,见于记载的各类宋代园林在70所以上,其中大多是在南宋时期创建或在北宋园林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趋于完善的。

另一方面,南宋园林更注重观景构建,园林主人已不是单纯将园林作为隐逸休憩、友朋宴集的场所,而且把它当作表现艺术才能的创作天地。

如赵氏菊坡园的天开图画、俞氏园甲天下的瑰丽假山,都足以作为艺术珍品而流传。

南宋吴兴园林,大多具奋山池或竖以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凿池,意欲营造一种山清水秀,清冷可人的氛围,这也说明以叠石理水著称的江南园林风范已深入人心,并逐渐取代了以花木为重心的北地园林风格。

5 元朝园林到了元朝,造园依然盛行,并继续延续着南宋遗风,特别是在江南,造园活动更是常见,既使像无锡这样的小城市,也是“百里之内,第宅园池甲乙相望,譬诸木焉。

”比如当时苏州的陆友,“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竖湖石,峰峦秀异。

”这也说明了文人寒士的庭院式写意园林已崭露头角。

由于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东南沿海城镇经济快速崛起,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而他们更以拥有园林为乐为荣。

所以元朝的园林在东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这样说,足够的金钱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物质基础,而元人坦率洒脱和追求现实享乐的心态,却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心理基础。

元代也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园林,元末昆崇山大户顾瑛宅园的玉山草堂就是当时颇具名气的园林。

玉山草堂创建于至正八年(1348),次年建成,先后取名小桃源、玉山佳处、玉山草堂。

园中有轩有室,有斋有馆,有碧梧翠竹,有溪流清池,四时花木“常如二三月时,殆不似人间世也”。

顾瑛经常于园中纳友邀朋、诗酒聚会,园中所有景点和建筑都邀请名流硕儒题榜撰记、吟诗作画,并结集出版,因此玉山草堂之盛名流传久远。

此外,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也是较为别致的建筑物,它傍水而建,“旁棂翼然似舰窗”,其形式已经与后世园林中的旱船、画舫十分接近。

画舫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富有创意和诗意的建筑物,它似屋似船,半在陆地,半淩水上,人坐卧其中能诱发许多美妙的遐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人们和治园专家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