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叉车 强和潍柴收购林德的故事

合集下载

潍柴并购案例分析

潍柴并购案例分析

潍柴动力并购湘火炬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控股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由单一的发动机制造商摇身一变成为了通用发动机供应商,并且成功切入了汽车制造终端领域。

一.并购前双方概况。

1.湘火炬是一家以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为核心业务、跨地区、跨国境的大型上市公司。

2004年因当时的大股东新疆德隆资金链断裂引发危机,由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受政府委托接管德隆股权,代位行使第一大股东的职权。

因此,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新股东接替托管。

2.潍柴动力是中国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主要制造商之一。

2005年8月2日潍柴动力与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龙口市金龙电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潍柴动力(潍坊)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潍柴投资)。

当时,潍柴投资成为湘火炬的第三任大股东,成功控股湘火炬。

2006年潍柴动力全面收购潍柴投资其他股东的所有股份,潍柴投资成为潍柴动力的全资子公司。

二. 并购方案1.潍柴投资。

并购前,潍柴动力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潍柴投资持有湘火炬28.12% 的股份,是湘火炬的实际控制人。

如果潍柴投资选择换股,将导致交叉持股。

因 此,潍柴投资所持有的湘火炬股票不参加换股,也不行使现金选择权。

并购完成 后,注销潍柴投资原有法人资格,其全部资产、负债和权益悉数并入潍柴动力。

2. 株洲国资。

并购前,株洲国资持有湘火炬7.95%股份,是湘火炬的第二大 非流通股股东。

株洲国资在承诺放弃行使现金选择权,并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每 10股送出0.35股的对价后,将所剩余股份按照3.53: 1的换股比例换成潍柴动 力新发行的A 股。

3. 流通股股东。

并购前,流通股股东占其总股本的63.93%。

流通股股东可以 其所持有的湘火炬股票按5.05元/股的价格全部或部分行使现金选择权。

并胸 方案实施时,首先,由第三方向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受让湘火炬股份,并支付 现金对价。

然后,第三方连同未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流通股股东在获得株洲国资的 送股对价后,将所持股份与潍柴动力发行的A 股进行交换。

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案例探讨

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案例探讨

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案例探讨作为国内机械制造行业龙头老大的三一重工于2012年1月3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收购素有“德国大象” 美誉的普茨曼斯特公司90%的股份,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在这之前三一重工一度对外称不会进行海外并购。

为何这次突然选择进行海外收购?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此次收购三一重工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竞争对手合并,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做强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对该收购案例的探讨,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这对于那些寻求“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有不少的借鉴意义。

标签:三一重工;收购;原因分析;启示及借鉴1 收购背景介绍收购方三一重工是三一集团旗下子公司。

而三一集团其前身为梁稳根等四人于1989年6月筹资设立的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

1994年已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的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分设成立湖南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即现在的三一重工)和湖南三一材料工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5年更名为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设立三一控股。

同年12月,有限公司变更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三一控股为其母公司。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三一控股也于2004年更名为三一集团。

三一重工现作为三一集团的核心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等业务,曾在机械制造的很多方面创造过世界纪录,因而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

从1994年成立至今2012年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三一重工以其迅猛的增长势头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成为了中国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被收购一方是1958年成立于德国的老牌机械制造商—普茨曼斯特,世界著名的混凝土泵车生产企业,作为世界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被称为“德国大象”。

普茨迈斯特公司一直创造并保持着机械制造业的诸多世界纪录,技术和市场占有率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杠杆收购案例

杠杆收购案例

杠杆收购案例杠杆收购是指借助杠杆效应,通过借款等方式收购目标公司的一种行为。

这种收购方式通常会涉及到大额贷款,以及高风险的投资。

杠杆收购案例在商业界并不少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典型的杠杆收购案例。

2007年,美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之一——凯雷集团,与美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公司——德州电力公司达成了一项杠杆收购协议。

凯雷集团以每股45.25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州电力公司。

这笔交易总价值为450亿美元,其中包括了210亿美元的债务。

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杠杆收购案例之一。

凯雷集团之所以选择收购德州电力公司,是因为他们看中了德州电力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潜力。

在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而德州电力公司作为行业领军者,拥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凯雷集团认为,通过杠杆收购,他们可以进一步扩大德州电力公司的规模,加强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更大的利润增长。

然而,这笔交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收购过程中,凯雷集团面临着巨大的融资压力和市场风险。

由于借款规模巨大,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而且,清洁能源行业的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德州电力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并不稳固,一旦出现行业变化,就可能导致投资失败。

然而,凯雷集团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笔交易,并且在之后的几年里,德州电力公司的业绩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表明,尽管杠杆收购存在着高风险,但在正确的时机和正确的行业选择下,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杠杆收购虽然风险较大,但也有着巨大的潜在回报。

在进行杠杆收购时,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市场地位、行业前景和财务状况,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只有在全面评估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杠杆收购才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杠杆收购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投资决策需要谨慎,风险和回报需要充分权衡。

只有在全面了解市场和行业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实现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山东重工潍柴动力正式收购凯傲

山东重工潍柴动力正式收购凯傲

山东重工潍柴动力正式收购凯傲
佚名
【摘要】2012年8月31日,山东重工旗下上市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柴动力”)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与德国工业叉车巨头凯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投资7.38亿欧元(约合9.23亿美元)收购凯傲集团及其下属业务股份。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

【期刊名称】《金属加工:热加工》
【年(卷),期】2012(000)018
【总页数】1页(P65-65)
【关键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山东;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德国;投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
2012年8月31日,山东重工旗下上市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
柴动力”)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与德国工业叉车巨头凯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投资7.38亿欧元(约合9.23亿美元)收购凯傲集团及其下属业务股份。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

根据协议,潍柴动力7.38亿欧元的投资总额分配形式为:4.67亿欧元用来收购凯傲25%的股份,另外2.71亿欧元将用来收购凯傲集团下属液压业务70%的股份。

上述所需资金均来源于公司自筹资金,而凯傲集团将利用这笔注资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此外,双方约定,倘若凯傲日后IPO发行,潍柴动力有权选择增持凯傲集
团股份至30%,并有权进一步增持凯傲液压业务股份。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表示,这次合作是公司未来五年实施全球化战略和扩大新市场、新产品业务活动战略计划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焊接信息网)。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林德叉车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林德叉车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林德叉车
孙昊
【期刊名称】《中国储运》
【年(卷),期】2022()7
【摘要】作为国际上最为知名的物料搬运设备制造企业之一,林德叉车这块金字招牌在中国市场从来都是优质产品和周到服务的代名词。

依托凯傲集团的优秀平台,林德一直以来在不断创新,试图用自己的产品解决方案交出一份更好的物料搬运答卷。

在这一背景下,林德搬运机器人等新产品应运而生,新诞生的林德机器人天团和平衡重叉车、仓储车。

【总页数】9页(P45-53)
【作者】孙昊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林德叉车喜获一汽大众“优秀供应商”称号、林德厦门工厂的第5万台叉车成功下线
2.林德叉车:打造一站式服务连接智慧化物流——专访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德安
3.林德:叉车后市场服务大师——专访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销售市场总监陈晓春
4.林德:电动叉车引领市场主流——记林德335-03系列电动平衡重叉车
5.林德全方位价值链服务广义诠释叉车后市场——访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德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何伊凡他是一个不怕身后洪水滔天的国企改制者?还是一个拿民族品牌和国家利益做交易的人?亲手导演了徐工改制的王民,究竟会把他自己和2万人的徐工集团带往何处“这不是一场战争”。

寒风瑟瑟下,空旷的华北平原,200多辆重型机车,最轻的也有十八吨,扬起滚滚尘埃,大地为之震颤,“这是一次科技的较量!”2005年1月,徐工集团首则形象广告在境外的凤凰卫视热播,媒体的选择和画面的气势暗示了其对自身的期许:突破本土防线,成为国际市场有力竞争者。

然而,广告语成了错误的预言。

在那之后不久,这家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年销售收入200亿的大型国企就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改制之争”。

它与国际私募投资基金凯雷的合作被舆论描述为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而其民企对手三一重工的总裁干脆指责这桩交易将成为腐败的注脚和民族品牌沦陷的开端。

毫无疑问,徐工是近20年来国企改制史中难得一见的高透明度的样本。

改制过程中的每一步、谈判交易的每一处细节、协议文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被人们拿到“聚光灯下解剖台前详细检查”。

另一方面,这起引发了巨大争议的海外私人资本并购国企案,也被国际舆论当作中国对外开放“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标志。

但是迄今为止,负责审批的商务部、国资委和发改委的高层官员都没有明确表态是否放行。

大幕尚未落下,“导演”王民已站上了前台。

尽管许多人迫切希望从他此前一直紧闭的口中得到某些适用的普遍结论,但显然,这位无意中制造了历史的国企董事长的自白仍不会是最后的谢幕陈辞。

不过,第一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心路轨迹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切面。

妥协2006年10月17日,徐工集团全资拥有的徐工机械发出通告,一天之前,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签署了《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和《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

根据这两则修订协议,凯雷放弃了控股徐工机械的计划,将持股比例从85%下调到50%,未来徐工机械可能带上的帽子将从外资企业变更为合资企业。

“潍柴”,逆势上扬背后的海外探索

“潍柴”,逆势上扬背后的海外探索

“潍柴”,逆势上扬背后的海外探索2016年前三季度,潍柴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90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70%。

在中国重卡和工程机械严重产能过剩、价格走跌、市场萧条的困局下,潍柴实现收入与利润双增长,且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率先回暖。

2016年6月22日,潍柴下属上市公司潍柴动力的子公司德国凯傲集团与美国德马泰克公司股东签署协议,前者以高达21亿美元的现金(折合上百亿元人民币)收购后者100%股权。

德国凯傲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叉车制造商,美国德马泰克是全球第三大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

对于这次并购的完成,潍柴掌门谭旭光说:“这将推动潍柴摆脱投资依赖、进一步向消费转型,在并购美国德马泰克公司后,潍柴通过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全部并购或自建工厂,初步完成了全球化布局。

”2015年,潍柴集团销售收入已超1000亿元,其中海外业务占比已高达57%。

即潍柴每100元销售收入中,有57元来自海外市场。

“如果未来把美国的企业计算在内、合并财务报表后,整个潍柴海外收入占比将进一步增加。

”多年来,潍柴一直以跨国并购、海外建厂的方式,快速地推进国际化、转移产能。

从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潍柴先后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发起了一系列抄底并购,并先后在印度、白俄罗斯投资建厂。

谭旭光接管潍柴时,潍柴已有52年文/种昂 图/刘富国○潍柴作为发动机制造商,品牌名气已家喻户晓。

Weichai has become widely known as an engine manufacturer.THE OVERSEAS EXPLORATION BEHIND THE RISING OF “WEICHAI”的历史。

而他的梦想是,将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国企打造成为充满生机的百年老店。

而这,需要潍柴通过转型实现自身的“变形”。

2002年潍柴只有不足30亿元的销售收入,可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却突破了千亿元,10年翻了30多倍。

林德(中国)2008开门红——“林德杯”中国巡回叉车赛入选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

林德(中国)2008开门红——“林德杯”中国巡回叉车赛入选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

厢 紧 密 连 接 ,避 免 破 坏 冷 链 运 输
的完整性和恒 温性 。 新 建 低 温 配 送 中 心 还 充 分 考
容 的投资 费用 。 四是连 续控 制和
分 级控 制两 种 不 同的 控 制 方 法 ,
可 根 据 用 途 和 输 入 信 号 分 别 控
虑 到 节 能 的 因 素 ,其 制 冷 系 统 的 核 心 设 备 — — 制 冷 压 缩 机 , 采 用 目前 世 界 最 先 进 的 单 机 双 级 变 频
中 储 国 运网 H pw wcn h uc 61 t: w ic y r t/ / ha u n o n
业 ”荣誉 称 号 。
个 奇迹 。 林 德 (中 国 ) 获 “ 0 5 2 0 荣 2 0 ~ 0 6年 度 全 国 优 秀 外
商投 资企业 ” “0 6年度履 行社会责任贡 献突 出外 和 20
商投资企业” 称号 。2 0 0 8年 , 国外 商 投 资 企业 协 会 经 中
过严格 审核评 定 , 表彰 了 “0 5 0 6年度全 国优 秀 2 0 ~2 0
区等 , 对普 通 冷库 室外 点 货、 相 验
际标 准 托 盘 ,在 有效 的存 储 空 间 内 可码 放 较 多数 量 的 冷; 食 品 ,尽 量 东 减 少托 盘 的 空余 面积 。 松 木 托 盘质 地 坚 硬 , 用周 期 长 , 合 在 一 2C 使 适 2。 冷库 内使 用 , 合横 梁 式 货 架 使用 , 配 安 全 、 效地 承 载 冷冻 食 品 。 高 叉车 使 用 前 移 式 电瓶 叉 车 , 相 对 于 货 运 站 场 常 见 的 内 燃 式 叉 车 , 电瓶 叉 车 大 大 降 低 了 燃 料 对
报, 防止 突 然 停 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2017年8月美国《MWH》杂志公布的2016年全球叉车20强排行
榜,
全球第一是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卖了亿美元。

全球第二是德国凯傲集团,也是欧洲第一大叉车公司,2016年凯傲
集团销售叉车万台,同比增长%,实现净利润亿欧元,同比上升%,
全球第三是日本三菱-力至优,第四是德国永恒力。
第五是美国科朗设备,销售额30亿美元,全球第六是海斯特-耶鲁物
料搬运设备公司,销售额亿美元。
全球第七才是中国的安徽叉车公司,品牌名称为合力(HELI),我相
信大家都知道这个品牌。是的,2016年中国最大的叉车企业才排在世界
第七位。
全球第八是韩国斗山工业车辆公司,销售额亿美元,
全球第九是中国杭州叉车,
全球第十是美国克拉克物料搬运公司。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公司只排在第七和第九位,差距非常巨大。
不过,这里我们要高兴一下,中国潍柴集团通过不断并购,以及认购公开
发行股份和二级市场增持的方式,不断获得全球第二大,欧洲第一大叉车
公司凯傲公司的股权,目前潍柴在凯傲公司的持股比例上升至%,目前是
第一大股东地位。
同时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凯傲公司以21亿欧元收购了全球领先的
自动化技术和供应链优化领导者——德马泰克公司的全部股权,成为内部
物流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
德马泰克为全球第三、欧美领先自动化物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是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明者,历史上建造了世界第一座20米高的自动化立
库, 也是第一个能提供“一站式”物流集成服务提供商,已为全球各行业大
中小型客户成功实施了多达4500套系统。2015年收入规模达到18亿美
元,排名全球前三。
什么是自动化物流,菜鸟的智能仓库,以及前几个月曝光的全部由来
运输包裹的中国快递仓库见过吧?实际上这也是自动化物流的一种形式。

100亿人民币获取高端液压技术

所有的工程机械都需要液压产品,液压是把一种动力转换为另外一种
动力的形式,我们消防员乘坐和适用的消防车上面的云梯,要实现支撑和
伸缩,就需要遇到液压件,一旦液压不稳定或者泄压极有可能折断,危及
生命安全。
在知乎上有日本崇拜者说,“中国造不出不漏油的液压产品”,这句话
当然是错误的,宁波的水平就不错,产品质量很稳定。
但是在高端液压件方面,核心技术长期被日本川崎、美国伊顿和德国
林德、德国力士乐等少数企业所垄断。包括、等中国企业生产高端挖掘
机、装载机、叉车等所用的液压件统统要进口,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液压的关键技
术,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
这其中,德国凯傲集团旗下的林德液压引起了中国人的兴趣,这是一
家1904年的高端液压件生产企业。潍柴认为,从技术上讲,全球性能最
高的当数林德液压;规模上说,世界最大的却是日本川崎。
因为凯傲集团旗下有一个林德叉车,为使技术优势不外流,林德液压
件很少外卖,主要为内部配套。这种业务模式和的磷酸铁锂电池给卖给内
部电动车很像,一旦下游的叉车和工程机械产品遇到市场萧条,那么缺乏
市场销售渠道的林德液压就会陷入亏损和销售收入下降。
潍柴正是盯上了欧洲整体市场萧条,林德液压经营困难的机会,以拥
有下游市场为条件,2012年9月3日,以亿欧元收购了德国凯傲集团
25%的股份和旗下林德液压公司70%的股份。这创造了当时中国企业在
德国的最大并购纪录,一直到2016年才被美的收购库卡打破。
其实潍柴本身对购买做叉车的凯傲集团的股份兴趣并没有那么大,但是林
德液压是凯傲集团旗下公司,同时竞购林德液压的公司众多,潍柴提出同
时收购凯傲集团部分股份,这让经营困难的凯傲集团很难拒绝。之后为了
获得高端液压技术,潍柴集团连续进行股份增持,累计分批投资高达100
多亿人民币,实现控股凯傲集团%的股权和90%的林德液压股权,创下
了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并购纪录。
实际上,在2012年的并购协议中,德国凯傲担心高端液压技术流
失,在入股协议上特意加上了不许将液压技术带入中国的霸王条款。林德
液压旁边曾有一家德国工厂被日本公司收购,等到日本股东将其核心技术
带走后,这家德国工厂也就破产倒闭,工人全部失业。为了避免重蹈覆
辙,德方在收购时添加了这一条款,只好暂时搁下、从长计议。
为了获取徳方信任和允许,在潍柴花钱购买凯傲和林德股权后,再次
花钱在德国投资厂房、设备,帮助林德和凯敖扩大生产规模。潍柴还数次
邀请德国工会前来交流。同时潍柴开始把中国市场订单导入林德液压公
司,表现了十足的诚意。为了获得订单、争取市场,终于林德液压高管层
主动向董事会提出了在中国潍坊合资建厂的申请。
在这个过程中,潍柴的表现不像个控股股东,而是像一个招商引资地
方官员。足见其对技术的渴望,也可见拥有技术的徳方的强势。
由此,2014年12月由林德液压、等共同出资筹建的林德液压(中国)
公司在山东潍坊成立。林德液压持股51%,持股49%,是林德液压在中
国乃至东南亚、南亚的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基地。2015年,该工
厂顺利投产。
2016年5月,林德中国第二条液压马达生产线已调试完毕,加上去年
已从德国引入的第一条液压泵生产线,至此液压件的核心零部件已基本落
户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2016年林德液压国产化产品表现优异,泵、
马达两款产品共销售6000余台,同比增长230%,销售收入7300万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2017年1-9月,林德液压(中国)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引进高端液压技术,潍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确实值得的,从中我们
也可以看出拥有技术的巨大话语权,在潍柴拥有德国林德液压90%的股
权的基础上,林德中国却是潍柴和林德液压的合资公司,而且林德还占有
51%的股份,该合资公司厂房不仅禁止拍照,而且工厂凡是涉及质量的环
节,如采购、生产、装备等,均由德国高管负责;凡是涉及销售、售后、
商务等非技术环节由中方分管。体现了徳方巨大的技术话语权。
由于收购条款中有禁止将液压技术引入中国的限制,潍柴通过合资获
得液压技术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还不得而知,从公开报道来看,徳方派
出了一批德国技师教授中国工人进行操作,目前产线工人已经基本中国
化,通过国产化,我们至少可以掌握高端液压制造技术。
同时为了获取技术,以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为由,潍柴在林德中国组建
了20多人的研发团队,针对中国压路机、推土机、挖掘机、起重机、装
载机、叉车、农机等八大行业市场研发全领域、全系列产品;同时液压件
面向工程机械企业销售,而潍柴发动机在这一市场本就占据着70%以上
的份额。相信在共同开发过程中,潍柴可以逐步实现掌握林德的液压技
术。
可以看出,潍柴为了获取全球最好的液压技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是有时候我也在想,潍柴如果用这100多亿来搞自主研发,而不是收
购,是不是一样可以搞出来先进液压技术?当然,潍柴的投资不只是获得
技术,还获得欧洲等高端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