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常见应用,培养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3.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网络应用。

4.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熟练运用一种编程语言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发展历史1.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和里程碑事件1.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2.计算机硬件2.1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2存储器及其分类2.3输入输出设备3.操作系统3.1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3.2操作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3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与使用4.计算机网络4.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4.2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4.3常见网络传输协议和网络安全问题5.编程语言5.1编程语言的发展历史5.2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介绍5.3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6.计算思维6.1什么是计算思维6.2计算思维的基本思维模式6.3计算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导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践操作:引入计算机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3.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课外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研究动态。

五、教学评价1.平时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编程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小型计算机程序或项目设计,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教案主题:《计算机导论》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3.理解计算机的数据表示和处理方法;4.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5.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互联网的使用方法;6.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导论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4.计算机的分类和组成5.计算机的工作原理6.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二章计算机的数据表示和处理1.计算机的数据表示方式2.二进制数系统及运算3.计算机的存储结构和存储器4.计算机的运算器和控制器5.指令和指令系统6.计算机中断和异常处理第三章计算机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操作系统的功能3.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和比较4.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5.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管理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3.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4.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5.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6.互联网安全和网络管理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2.实践操作:利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操作训练,让学生亲自实践,巩固所学知识;3.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4.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促进交流和思维碰撞;5.课后作业和考试: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定期进行课堂练习和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3.计算机的数据表示和处理方法;4.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5.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互联网的使用方法。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问题解答能力、思维活跃程度等进行评价;2.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实验过程的记录和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3.课后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答案的准确性和解题思路的合理性进行评价;4.考试评价: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计算机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导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3. 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导论的定义和作用;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3.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4.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例如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等。

2. 知识讲解(30分钟)(1)计算机导论的定义和作用: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从计算工具到巨型机、小型机、个人计算机再到移动计算设备的发展历程;按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和嵌入式计算机等。

(3)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讲解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概念及其功能。

(4)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特点,介绍互联网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

3. 实例演示(2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演示计算机硬件的拆装,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各组件的功能。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案例,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攻击和保护个人隐私。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计算机领域。

四、巩固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以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导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导论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导论》掌握的要点教案

《计算机导论》掌握的要点教案

《计算机导论》掌握的要点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编程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介绍,使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科学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支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

3. 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5.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科学的起源和发展阶段计算机科学的分支领域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其功能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特点3. 计算机编程基础编程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编程基本原理和方法4. 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与数值计算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与机器学习5. 计算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伦理与法律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实践法:通过编程练习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编程基础和应用技能。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计算机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的掌握程度。

3. 课程设计:评估学生的编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

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确保覆盖所有教学内容和目标。

六、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 教材:《计算机导论》教科书,提供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课程内容。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合过程,以便看出数据的基础结构。

计算机把数据处理为信息如图1-1:图1-1 计算机数据处理1.1.3存储程序的概念存储程序是把计算机和计算器区别开来,使计算机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工作。

把这个思想结合计算机的定义,则计算机就是在存储程序控制下把数据处理为信息的机器。

如图1-2:图1-2 存储程序下的计算机数据处理§1.2 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1.2.1计算机系统的部件计算机由若干基本部件组成,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五大部分。

输入设备提供数据,键盘是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数据存放在存储器内,存储器内还保存程序;在程序的控制下计算机的处理器处理数据,把结果再存放在存储器内;最后结果送入输出设备输出。

计算机系统部件组成如图1-3:图1-3 计算机系统组成1.2.2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由于计算机是受存储程序控制的,因此使用计算机的第一步是把程序从输入设备输入到主存储器中,如果需要从键盘输入数据,输入的数据也被放在主存储器中,之后处理器就开始执行指令,加工数据,把结果送回主存储器,最后向输出设备输出结果。

主存储器的内容经常改变,当一组数据被处理完后,可以再读入新的数据并处理这些数据,得到新的结果。

程序能被更新。

当一个程序运行完后,另一个新的程序可以占据它在主存储器中的位置,让处理器去处理不同的数据。

数据 处理 (计算机) 信息 输入 输出 数据 计算机 程序 信息 输入 输出§2.2计算机中数字系统及其表示2.2.1计算机中的数字系统(1)二进制数的进制:人们为了计数的方便和计算,创造了各种“权值”(即逢“几”进一)的记数方法,这些方法就称为数的进制。

p进制:N= a n p n+a n-1p n-1+···+a1p1+a0p0+a-1p-1+a-2p-2+···+a-m p-m,其中p 为正整数,a i是0,1,2,…,(p-1)这p个数中的任一个,m、n是正整数。

计算机导论 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 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计算机导论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为他们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5.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2. 计算机硬件基础-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3. 计算机软件基础-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开发工具介绍- 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特点4. 数据与信息处理- 数据的表示和存储方式- 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方法- 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递过程5. 网络与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6. 计算机应用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示范- 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2. 实践操作与实验- 提供计算机实验室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软硬件,加深对计算机的理解和掌握。

3.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项目实践与作品展示- 鼓励学生参与计算机相关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组织作品展示活动。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与作业- 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

计算机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

3、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2、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应用。

4、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5、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组成、软件分类、应用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理论教学: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组成、软件分类、应用和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3、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上机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操作。

4、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讲解新课: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软件分类、应用和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3、巩固练习:通过实验和上机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

六、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算法等。

3、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4、激发学生的计算机科学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计算机导论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导论和综合性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与高级技术,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与高级技术。

4.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概念(4学时)1.1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1.2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1.3计算机系统的分类和特点2.计算机硬件系统(12学时)2.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层次2.2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2.3输入输出设备2.4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3.计算机软件系统(12学时)3.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特点3.2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3.3计算机语言和编程技术4.计算机网络与安全(8学时)4.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4.2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5.数据存储与管理(8学时)5.1数据与信息的基本概念5.2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6.计算机编程与算法(12学时)6.1程序设计语言和编程技术6.2算法和程序设计基础6.3算法优化和高级编程技术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编写程序,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

2.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

3.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参考书目以上为《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是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

这台计算机非常庞大,而且不具有存储功能。

但它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1.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1.1.1计算机的分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代历史: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MSIC、SSIC);第四代:1971——现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LSIC、VLSIC)。

1.1.1.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第一代:1971年推出第一台微机MCS-4,4位机(微处理器为4004)第二代:1972——1977年,8位机(8080)第三代:1978——1984年,16位机(8086,80286)第四代:1985——现在,32位机(80386,80486,Pentium,PentiumⅡ,PentiumⅢ等)说明:⑴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⑵微处理器(PC机的核心)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制作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

⑶微处理器于1971年研制成功。

⑷到目前为止,各种计算机(巨、大、中、小、微)都满足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即:①由五大功能部件组成(类似人脑的五大功能部件);②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指令和数据;③按“存储程序的原理”工作。

1.1.2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2、精确度高;3、具有存储和逻辑判断能力;4、自动完成各种操作和运算。

1.1.3计算机的用途1.数值计算(也称科学计算)它是指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其特点是计算量大、复杂,要求精确度高。

2.数据处理(也称信息处理)数据处理的特点是计算公式比较简单,数据量大、但时间性强。

⑴数据:指数字、符号、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

⑵数据处理:指利用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合并、统计、打印、存储等操作。

3.过程控制(也称实时控制)过程控制是指计算机应用于各部门的生产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辅助教学(CAD、CAM、CAI)5.人工智能和办公自动化(AI、OA)6.计算机网络通讯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使不同地区的计算机之间实现软、硬件的资源共享。

1.1.4计算机与信息化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把人类带入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1.2 计算机的数制1.2.1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1、可行性;2、可靠性;3、简易性;4、逻辑性1.2.2不同进制数的特点1.十进制数的特点⑴十个数码:0,1,2,…,9⑵加减法则:逢十进一,退一当十⑶表示通式(也称按权展开式):(D)10 =dndn-1…d0·d-1d-2…d-m=dn ×10n +dn-1×10n-1+…+d0×100+d-1×10-1+…+d-m ×10-m对十进制数(D)10可简写为D ,即不用写下标。

2.二进制数的特点⑴ 二个数码:0,1⑵ 加减法则:逢二进一,退一当二⑶ 表示通式:(D)2 =dn dn-1…d0·d-1d-2…d-m=dn ×2n +dn-1×2n-1+…+d0×20+d-1×2-1+…+d-m ×2-m3.八进制数的特点⑴ 八个数码:0,1,2,…,7⑵ 加减法则:逢八进一,退一当八⑶ 表示通式:(D)8 =dn dn-1…d0·d-1d-2…d-m=dn ×8n+dn-1×8n-1+…+d0×80+d-1×8-1+…+d-m ×8-m4.十六进制数特点⑴ 十六个数码:0,1,2,…,9,A ,B ,C ,D ,E ,F⑵ 加减法则:逢十六进一,退一当十六⑶ 表示通式:(D)16 =dn dn-1…d0·d-1d-2…d-m=dn ×16n +dn-1×16n-1+…+d0×160+d-1×16-1+…+d-m ×16-m1.2.3 不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1.十<==> 二⑴十进制整数:采用除2取余法⑵十进制小数:采用乘2取整法⑶带小数整数:以上两方法的结合⑷二==> 十:采用按权展开法2.二<===> 八⑴二==> 八:采用三位分组法⑵八==> 二:采用扩展三位法⑶三位二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码对照表二八000 0001 1010 2011 3100 4101 5110 6111 73.二<==> 十六⑴二==> 十六:采用四位分组法⑵十六==> 二:采用扩展四位法4.二、八、十六==> 十采用按权展法5.几种不同进制数对照表十二八十六00000 0010001 1120010 2230011 3340100 4450101 5560110 6670111 7781000 10 891001 11 910 1010 12 A11 1011 13 B12 1100 14 C13 1101 15 D14 1110 16 E15 1111 17 F6.数制转换总结1.3 计算机中的数据及其编码1.3.1 信息和数据数据:是指能够输入到计算机并由计算机处理的对象,如数字、字母、图表、声音及各种符号等。

信息:是数据所表达的具体含义。

1.3.2 计算机的数据单位1.位:存储一位二进制数的存储空间(计算机内数据的最小单位)。

2.字节:存储八位二进制数的存储空间(计算机内数据处理的基本单位)。

一个字节表示为1B,1B=8b。

3.字: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最小单位,也称为1个存储单元。

4.字长:组成一个字所包含的位数,即一个存储单元所含的位数。

现代计算机的字长通常是8的整数倍。

5.存储容量:反映在存储器的存储容量。

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

6.存储容量的换算1B=8b1KB=1024B=210B1MB=1024KB=220B1GB=1024MB=230B1TB=1024GB=240B1.3.3 ASCII码几点说明:1.ASCII码由7位二进制数组成,可表示27=128个字符。

见课本P10的表1.5。

2.IBM—PC机(及兼容机)采用8位ASCII码,可表示28=256个字符,0~127表示标准字符,128~255表示扩充字符。

3.记住常用字符的ASCII码(具有顺序性)字符…0 1 …9 … A B…Z…a…zASCII码十...48 49 ...57 ...65 66 ...90 ...97 (122)十六…30 31 …39 …41 42 …5A …61 …7A1.3.4 汉字编码1.3.4.1 区位码和国标码区位码是根据中国标准信息交换(GB2312-80)所规定的汉字编码。

区位码采用4位十进制数,是输入码。

其中汉字共6763个,分为两级,一级汉字(按拼音排序)从16区到55区:二级汉字(按偏旁部首排序)从55区到87区。

一级汉字共3755个,二级汉字共3008个。

每个汉字及符号的区位码均由四位十进制数构成,高二位数字为区号,低二位数字为位号。

区号、位号的取值均为01~94。

输入区位码时,若区号或位号为1~9,应输入01~09,即补足2位。

中国标准汉字编码(GB2312--80)所规定的机器内部编码。

国标码也采用两个字节的二进制编码,每个字节最高位置0,其余7位表示汉字信息。

它用于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之间或通信系统间交换信息,也称交换码。

1.3.4.2 汉字输入码是计算机输入汉字的代码,也称外部码,或外码。

1.3.4.3 汉字机内码汉字机内码是计算机内处理汉字(存储、运算)所用的编码,也称汉字内码或内码,每个汉字的内码是唯一的。

汉字机内码用两个字节表示,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置1(用以区别ASCII码)。

对英文DOS而言,机内码就是ASCII码。

1.3.4. 4 汉字字形码在计算机上输出汉字时所用的编码,即汉字字形码。

1.3.4.5国标码、区位码与内码的转换(国标码)16 =(区位码)16+(2020)16(机内码)16 =(国标码)16+(8080)16=(区位码)16+(A0A0)161.4 计算机系统1.4.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1. 计算机系统 = 硬件系统 + 软件系统。

2. 软件系统:即程序系统,指程序和运行程序时所需的数据及文档资料。

软件系统 = 系统软件 + 应用软件(1) 系统软件:用来简化程序设计,简化使用方法,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发挥和扩大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的软件。

它包括四类: ① 各种服务性程序,如诊断程序、排错程序等。

② 各种语言程序,如汇编程序、编绎程序、解释程序等。

③ 各种操作系统,如DOS 、WINDOWS 等。

④ 数据库管理系统。

(2) 应用软件:是指用户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某些问题而编写的程序,如工资管理程序、自动控制程序、档案管理程序等。

3. 硬件系统:即机器系统,指计算机主机及其外部设备计算机系统组成图:运算器中央处理机(CPU) 控制器ROM主(内)存储器RAM硬件系统外(辅助)存储器外围设备 输 入 设 备输 出 设 备计算机系统 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程序软件系统 高级语言系统等-----各种专用软件包1.4.2 硬件系统1.4.2.1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其中: 为数据流, 为控制信息流1.4.2.2 微处理器微处理器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件组成。

在微型计算机中,通常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机CPU )制作在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称为微处理器(MPU )。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中心。

微处理器(下图虚框内)的工作示意图如下:1、运算器运算器也称算术逻辑单元ALU (Arithmetic Logic Unit ),主要完成运算器 + 控制器 = CPU (中央处理机)2、控制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中心。

控制器根据程序中的指令向各部件发出各种信息,使计算机的各部件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控制器主要由寄存器、程序计数器、译码器、时序信号发生器等组成。

控制器完成指令给定的任务,大致经历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这三个阶段。

详细的工作过程请见课本P14。

3、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字长和主频,而微处理器的性能又决定了微型机的性能。

在同类微处理器中,通常主频越高,微处理器的速度就越快。

主频以兆赫(MHz )为单位。

1.4.2.3 内存储器内存储器又称主存储器,简称内存或主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