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 1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学设计_10
2024年统编版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3.提供家长教育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
十七、课程拓展
1.结合学校或地区的特色,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追寻革命足迹”系列教育活动。
2.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3.邀请历史学者或文学创作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网络资源,如革命历史网站、诗歌创作指导网站等。
3.地方文化部门提供的革命历史教育资源。
十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1.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定期回顾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十八、教学持续性
1.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相衔接,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革命历史和文化,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3.定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长期记忆和应用。
十九、教学风险预防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敏感话题,确保教学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对于学生的创作,要引导他们健康、积极地表达情感,避免出现不恰当的内容。
3.教师简要介绍《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创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描述延安的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
3.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延安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描绘延安的风貌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难点1.意识到延安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2.理解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设计。
2.教学资料准备:教材《延安我把你追寻》,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文章《延安我把你追寻》,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
2.讲解文章内容(15分钟)–分析文章中描写延安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展示学习成果(10分钟)–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整理出关于延安的重要信息。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通过提问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朗读文章(10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延安我把你追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延安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引导他们对延安抱有敬畏之心。
六、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主题和情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感知到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来拓展学生对延安和其他地域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
以上就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创新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 1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学设计_18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水平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读题课题质疑预设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
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喻)(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出示灯片: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延安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追寻的诗。
课文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先辈的崇敬和对精神的传承。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此外,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点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对延安的感性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对延安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2.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用于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
2.课文朗读录音,用于指导学生的朗读。
3.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识记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向学生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和词串,体会诗歌压韵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主要故事和人物,领会延安精神的内含和现代意义。
3.通过品读诗歌,发现诗歌创作特点,学习运用排比等手法,创作诗歌。
【设计理念】《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了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延安精神仍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整首诗节奏明快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语言表达上,诗歌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使得诗歌的爱国情感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以学为本”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结合资料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及背后蕴含的精神,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诗歌铿锵有力,富含爱国情感,教学中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歌,对比发现,抓住排比这一特色,给学生一定的事件、人物为抓手,引导学生创作排比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板块一质疑激趣,初识延安1.重温导入,质疑“追寻”(1)重温单元所学,营造“追寻”意境我们曾跟随李清照追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理想;曾聆听周恩来追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曾目睹梅兰芳追寻“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这节课我们将沿着追寻的脚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2)展示延安图片,质疑“追寻延安”质疑入题:当时的延安贫穷落后,为什么却又许多有志青年趋之若鹜地奔赴这里?延安到底有什么魅力?1. 疏通字词,发现诗韵。
(1)设置疑思,发现诗韵。
请学生读词串,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朗读课文,读出诗韵。
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作者想追寻延安的什么?[设计意图:以“追寻”情境引入文本,唤起了学生对单元所学课文的记忆,也呼应了本课的“追寻”主题;通过朗读诗歌和词语,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诗歌压韵的特点,同时感受诗歌节奏的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 1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_31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相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
(也能够播放录音)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1.教师小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描绘作者对延安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追寻的诗歌。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历史变迁和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眷恋和向往。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句子,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难句的理解:对于一些生词和句子,需要通过讲解和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2.讲解法:对于一些生词和句子,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文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词和句子等。
2.相关图片和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延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4年统编版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成果。
2.家长支持:
-鼓励家长为孩子提供有关延安的资料,如书籍、纪录片等,帮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继续学习。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参与课外阅读和艺术创作活动,增强亲子互动。
-评估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作业评价:
-检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评估手抄报的制作质量,了解同学们对延安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与调整
1.根据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关注同学们的情感体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文化的尊重。
-安排学校组织的延安考察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延安的革命氛围,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
-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思考,将课文知识与实地体验相结合。
3.艺术创作:
-鼓励同学们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理解和情感。
-组织艺术作品展示,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交流。
十一、家校合作
2.教学展望: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展望未来教学模式的变革。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和对延安的敬仰之情;
-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朗读、背诵;
-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材分析: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理解“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
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增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投影片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
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准确领导。
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
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即使活着,但仅仅躯壳,没有灵魂。
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延安,我把你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